《爱恨都已倾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恨都已倾城-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せ椋驳胶剩钟惺裁椿八担咳艉驶怀陕逞福愕娜松嵩跹渴遣皇撬不嵩诒本┑囊环教炀舜瞬猩坑只蛘呤怯闼劳屏桨芫闵耍课颐遣桓彝狻?苫桓龇较蚩矗谧杂闪蛋寤骶墒交橐龅拇蟪敝校阌质悄媪鞫系模姆缮铮刑喔鋈说呐Γ喝暮视邪侔愦厦鳎闫绞狈叛颍丶笨倘赐芊芰σ换鳎W』橐觥�
  江冬秀的婚姻,开头悲喜剧,中间是闹剧,结尾是温柔的大团圆。这其中,中间一段最好看,江女士以刚克柔的好戏,真令人拍案惊奇。
  人本孤独,所谓精神上的了解,原本就是奢望。志摩小曼,才子佳人,般配爱侣,众人引为美谈,可志摩生前,小曼又能理解志摩多少?她来到志摩的生活中,增添的苦痛,未必比欢乐少。
  而胡适和冬秀的组合,因为学识差距甚大,所谓精神交流,可能在婚姻之初,胡才子便没有太多的心理期待。
  没期待,才有意外。江冬秀给胡适的惊喜,是建立在扎实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胡适的身体她照顾,胡适的物品她保护,都说日久生情,这种坚守,恐怕不能不让胡适对她生出一丝切实的好感,而在此类好感之上的意外感动,则仿佛夫妻庸常生活中的小礼物,颇能给胡适一些惊喜……婚姻生活上的不间断垦荒,播种情感之苗,就仿佛差生提高成绩,因为空间巨大,所以格外看得见效果。
  江冬秀读书自然不多,可憧憬于文人酸味恋爱的胡适,偶然遭遇冬秀那种天然质朴的关怀,就好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突然来一顿家常的青菜豆腐,却也鲜美异常。
  江冬秀是白字大王,她给胡适写信,遣词造句生朴可爱,但直抵人心。
  胡适生病,她关怀地写道:“你前两星期给我的信,你说十三四大概可以动生(身),你叶(叫)我不必写信把你,故我就没有写信把你,但是你到今天也没有回京,也没有写信把我,叶(叫)我这四天心里着急得不得了。还是你又发病了,还是有另(外)的缘故?我日晚挂念和着急。你这一次离京,我没有一天心里不发愁,加只(之)你叶(叫)我盼望和着急,这是怎样说发(法)呢?高先生说你到上海再不能住了,说你这一尚(向)又没有一(以)前的身体好了。我今天听他说你今天不狠(很)好,我心里好比刀割一样。无论如何,我求你见我的信就赶快回京为要。我病了三天了……”

江冬秀:顺流逆流(3)
胡适要去当官,她劝解道:“你现在好比他们叫你进虎口,就要说假话,他们就爱这一套。你在大会上说老实话,你就是坏人了。我劝你早日下台罢,免受他们这一班没有信用的加你的罪,何苦呢?……你看了我这封信,又要怪我瞎听来的,望你不要见怪我吧。我对与(于)你,至少没有骗过你呀。”
  没有过多的修饰,反而显示出一种处处为胡博士着想的赤诚,身为一个平凡的女子,江冬秀别有一套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能算不上复杂,但它却是忠孝节义自成一体,不需要任何知识分子来“拯救”。在胡适的知识大厦里,江冬秀就仿佛是动画片《机器猫》里神奇的魔术门,走过这门,便是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胡适的世界尘世纷扰,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时不时走到冬秀的门里去,却能很难得的,呼吸到了野外的新鲜空气。有这样一个枕边人,胡适未尝不幸运。
  胡博士才貌双全,声名卓著,有大把女*慕,丝毫不令人意外。对于这样一个胡适,江冬秀的底线是,心可以出去放放风,但身一定要回家……这是对她正牌夫人地位的确保,天不变,夫人地位不变。
  1926年,胡适准备去英国出差,临行前冬秀却与他一大闹:她反对胡适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做媒。江冬秀不是不害怕胡适受徐陆爱情的影响,使自己步了张幼仪的后尘。只要名分在,一切都好说。
  胡适一生明恋暗恋不少,与美国丽人W的恋爱固然可歌可泣,温婉缠绵,可到底有点纸上谈兵,况且这段恋情,在胡江二人结合之时,已然明日黄花,冬秀没必要吃那一口过了期的老醋。
  可也不是没有危难时刻。
  1923年,胡适去杭州养病,造访南山烟霞洞,借住友人金复三居士在清修寺的房子养病。在杭州读书的表妹C听闻胡适抵杭,便频频上山造访,暑假开始,她索性搬来与胡博士隔壁而住。这样的交往,山风明月,似乎并无越轨之处,此二人整日里也无非读书看报,聊天散步。这种恋爱,对于胡适来说,仿佛是续接一场未完成的初恋,在美国同W戛然而止的恋爱,此时被搬到风景如画的杭州。在这场恋爱里,胡适享受到的,是在与江冬秀婚姻中找寻不到的文艺气质:听风、读画、吟诗。此种恋爱,从五四开始,便吹遍神州大地,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可事实上,这种恋爱真的可靠吗?
  多年之后,曾经在赴港之前去杭州小游的张爱玲,就曾以西湖为故事背景,写下小说《五四遗事》。故事中,张爱玲以一贯的反讽姿态,颠破五四浪漫爱情的神话:罗某人最后的坐拥三美,支起桌子就能开一桌麻将,到底不还是没能走出封建婚姻的藩篱吗?其实,话说回来,封建婚姻未尝不好,只要两情相悦,亦能白头到老,关键是要看男女双方如何去对待,婚姻的问题,不该只出在“封建”二字上,男女两性的博弈,各朝各代,绵延不绝,即便是在今天,女性解放的口号喊得震天,围城里的困扰,依旧存在。从这个角度看,江冬秀当年的奋力拼杀,更觉可贵,她的举动,对今天麻缠在婚姻中的女性,格外具有指导意义。
  也许当年,胡适就根本没想过要离婚。三个月的恋爱,好比他婚姻生活的味精,调配出绝美菜品。可十月一到,理性的胡博士,还是照样回北京教课。这段恋爱,仿佛水过沙地,眼看便会了无痕迹。
  是徐志摩泄露了天机。诗人回到北京,竟对嫂夫人透露了“烟霞门”事件。
  她生命的全部精彩,都是他带来的,失去了他,就等于失去未来。江冬秀不能不孤注一掷!她一手扯过一个儿子,菜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声泪俱下,台词大致如下:“你好!你好!你要那个狐狸精,要同我离婚!好!好!我先杀两个儿子,再自杀!”一哭二闹三上吊,封建时代农村妇女表达不满的手段,无非自残。拿刀劈开婚姻生活的路,这样戏剧化的场景,现在恐怕只能在怀旧港剧里看到。
  秀才遇到兵,习惯喜欢说理的胡适被震懵了。一旦离婚,玉石俱焚,胡适不能不慎重考虑。
  江冬秀的一把刀,彻底宣判了C的出局。婚恋的战场,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河东狮一吼,C女士再没机会走进胡适的生活,虽私下里有来往,却终少了长相厮守的完美。1925年,C女士毕业离开杭州前,给胡博士修书一封,博士回复词作一首:“多谢寄诗来,提起当年旧梦,提起娟娟山月,使我心痛。 殷勤说与寄诗人,及早相忘好。莫教迷疑残梦,误了君年少。”
  没想到C女士却痴心不改,精神上执著追随胡博士,先入东南大学,选择胡适未竟的农学专业,之后又赴美留学,选择胡适母校康奈尔大学,从事农学研究,终身未嫁。当然,这是另外一段佳话。
  夫妻之间谁占上风,谁处下风,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来奠定。唐僧原本如何敌得过孙悟空,可一顶花帽下来,金箍缩额,紧箍咒一念,孙悟空天大的本事,照样得投降。“菜刀门”一战,无疑是江冬秀念给胡适的一首紧箍大咒。我想从这个时候起,江冬秀可能才算是彻底抛弃婚嫁以来的自卑,理所当然地在胡适的生活里,扮演一个王后的角色,胡适对她,只能以柔克刚,即便是一个水果刀飞到脸上,他也不过嘀咕几句了事。
  不成功便成仁,有了这勇气,江冬秀扭转乾坤了。她把旧女性在家庭里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从此,胡家便有了一套新“三从四得”: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细细品来,胡适先生当真是经济适用男。
  

张兆和:理解万岁(1)
看过张兆和的一篇小说《费家的二小》。
  故事中,费家一家三口父亲、哥哥、二小相依为命,二小渐渐长大,顶上过去母亲的缺,每日操持家务,成为这个家中不可缺少的女性,父亲和哥哥想把二小留在身边,无论谁来提亲,都一准吃闭门羹,日子就这样过着,二小也承诺,永远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可终于有一天,二小还是跟着卖货的年轻人走了,父亲和哥哥得知后,陷入到无名的哀伤中。
  张兆和的笔触是清婉的,淡淡的叙述,近似于童话,这是标准上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小说的路子。可在这种近乎唯美的图画中,张兆和最后却笔锋一转,给整个故事来了个不大不小的破灭,这让我隐隐我觉得,作为半个老乡的张兆和,并非一味清雅,她骨子里,似乎还是有一股狠劲儿,有着江淮女子的倔强与现实。
  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爱情,现在听上去,几乎算是童话了吧:湘西走出来的穷孩子,经过努力,当上了大学教授,并且他还爱上了自己的一位学生,并且他还写大量的情书给她,并且他还得到了上级领导胡适先生的帮忙。最终,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爱情,青蛙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
  前段时间被人大书特书的沈从文和高青子的情感交接,令人看了好不厌烦,从原本美满的婚姻中,挖出一点两点破绽,是世人的兴趣。但即便主人公之间出现过问题,我却更想从当事双方本身入手,来看来探讨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毕竟沈从文最爱的人,是张兆和,他在她最好的年龄爱上了她,进而从这爱中,生出了一些烦恼。
  沈从文的小说,大致分,可以分出两个系列,一个是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极力创造神境,另一个世界,则是都市世界,他对这个世界始终带有抵触情绪,他讽刺这个世界,揭露这个世界的虚伪,他一向腼腆而不无骄傲地称自己是乡下人。可是,当沈从文走进爱情天地的时候,这个乡下人的身份,多少又让他感到自卑吧。追求张兆和,他费了不少力气,虽然最后革命达成,可是在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里,沈从文应该始终放得比较低。
  读《从文家书》,看到抗战开始后,他们的那一束飘零书简,真叫人心焦,总感觉冥冥之中有一个女巫,给公主王子施了法术,阻挡他们的团聚。1937年7月,抗战的炮火,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战争逼着人流转迁徙,8月12日,沈从文和一批朋友结伴,化装逃出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北平,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留守北平城。
  这多少让我们这些不明就里的读者感到迷惑,为什么他们不一起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不就是一起上路的吗?他们这么难,上有老下有小,还一身的病痛,也都坚持流亡了。青蛙王子和公主不是说好不离不弃的吗?对于这个让人困扰的问题,其实在那个不得不暂时分离的年代,就是沈张夫妇俩争论的焦点。在目前可见的通信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敏感温柔的沈从文内心的绝望,而张兆和女士,则理智、冷静,很多时候似乎在打太极了。
  张兆和为什么不愿意走?1937年9月24日,沈从文走了一个多月,张兆和开始透露自己不走的理由:“我呢,有着乡下老太婆死守家园的固执,情愿把孙儿媳妇一齐打发走了,独自一个人看家。前两天整理书信,觉得更不愿意走了,我们有许多太美丽太可爱的信件,这时候带着麻烦,弃之可惜,这还只书信而言,另外还有你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籍文稿,若我此时空身南下,此后这些东西无人清理,也就只有永远丢弃了……若此时动身,无论到安徽、湖南,生活即刻就发生困难,我不愿意南来累赘你……”看这段话,张兆和给出的不南下的理由大致有三:一是自己的固执,这是主观原因,书信文稿不方便携带和南下生活的苦难,这是两条客观原因。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张兆和:理解万岁(2)
战争年代,储备粮和傍身钱可能是最重要的,真能救命。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张兆和完全合格。也许是年轻,即便偶尔有情感上的牵绊,她也不似沈从文的情绪那样阴霾,她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帮助家庭抵御这场危机上。
  苏州娘家已经返回合肥避难,这让她放心,她自己也已经储租了可吃半年的米,她要实行省吃俭用,用余款还可以过旧历新年。她开始念叨沈从文的打肿脸充胖子,钱上大手大脚:“我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