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都已倾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恨都已倾城-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不必。生生给流动的情感加上一个固定的桩子,指令说,这里是定情处,未免有点刻舟求剑。同时,这也有点把感情这东西量化了。情感本虚无,沉浸在感情的世界里,本来就是惝恍迷离,不知所往的,何时定情,主人公都未必说得清(只要不是山呼我爱你),充其量也只能说,这是他们相处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1926年6月,许广平从女师大毕业,8月26日,鲁许二人同车离开北京,抵达上海后,两人分别,鲁迅去了厦门,许广平去了广州。从1926年9月到1927年1月,鲁许二人通信不断。
  此时的鲁许二人,在彼此心里,都已经有了很高的位置,此次两地的分离,在某种意义上,反倒加深了鲁许感情的进程,它像是卡布奇诺里面的一块方糖。
  在鲁迅和许广平恋爱过程中,鲁迅这方面,始终是艰涩的,对于恋爱,他心怀忧虑。正如他自己所说:“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手!”
  鲁迅的恋爱观是标准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恋爱的指向是婚姻,可恋爱和婚姻之间,却又并不是一个顺接关系,恋爱不讲实际,婚姻则多少要讲求实际,恋爱的浪漫与婚姻的现实,对接起来,难免会有痛苦。鲁迅说他明白自己的各种缺点,这是多么可贵的自知之明。年纪大、身体差,更大的阻碍是他已经有了一段名义上的婚姻,虽然他有他不凡的地位,他有他的经济保障,但是他依旧为恋爱的对方着想……他可能不能给她名分,他怕辱没了她。
  离开北京的家,抵达厦门,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派系斗争依旧严酷的厦门大学国学院,鲁迅无疑是寂寞的。这中间的苦闷,向谁诉说?惟许广平而已。在厦门的日子,鲁迅于情感上,更加依赖许广平,许广平也以鲁迅为自己的心灵安慰。
  乍分离,相思无解。在船上,他们就开始给对方写信。许广平乘的船路过厦门,她还要格外望一望厦门在哪里,顺便打听从广州到厦门的路怎么走,并开始使用新的署名(害马之意)。

许广平:纸面以下的情爱密码(3)
在“厦门……广州”通信里,除两人大量谈聊的工作情况外,总会有些十分有趣的微小的部分,使人眼前一亮。鲁迅身体不好,许广平很担心,在信中,鲁迅时不时便会向广州方面,汇报一下自己的饮食状况:不喝酒了他要提一下,饭吃一大碗(方底的碗,等于尖底的两碗)他也提,停止吃青椒改吃胡椒、吃牛肉罐头不吃火腿、吃点心和香蕉不吃肉松、吃了从未吃过的南方水果杨桃、见了却不敢吃的桂花蝉和龙虱……巨细无遗,他都向许广平说明。许广平则教鲁迅用湿石膏粉在食物周围划圆圈来抵御蚂蚁,并奉劝他自爱少喝酒,细心解释杨桃为何,桂花蝉、龙虱为何。这样的交流,似乎已经露出了夫妻的神气。许广平女士,俨然有了鲁迅后勤部长的样子。鲁迅在生活上,也开始渐渐遵守许广平的指示了。
  在信中,鲁迅两次提到“女生”。第一次,是在刚去厦门任教时,有人来选课,鲁迅在信中写道:“来听我讲义的学生,一共有二十三人(内女生二人)。”特地加一个括号注明“女生二人”,是为了避嫌,还是为了引发小小的醋意。但很快,鲁迅便做出了解释:“听课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直到离开了厦门。”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表衷心的意思,淳朴得可爱。
  鲁迅时常关心许广平的经济情况。在1926年10月12日和10月15日,他两次在信中写道:“我看你的职务太烦剧了,薪水又这么不可靠,衣服又须如此变化,你够用么……你收入这样少,够用么?我希望你通知我。”口气温柔体贴。两*往,经济很重要,男方给女方提供经济保障,这在女性已基本独立的当代,也被许多人认作理所当然,可一旦男方主动提出,就有一种温柔的情意在里面。苏青不是说过,“我环顾四周,家里的一颗钉都是我挣来的,有什么意思呢?”鲁迅想给许广平保护,让人很感动。
  许广平得了一金星石,她帮鲁迅刻了个印章寄过去,鲁迅特地要从上海邮购印泥,许广平便说:“傻子!一个新印章,何必特地向上海买印泥去呢,真是多事。”一声“傻子”,透露出了许广平和鲁迅感情的发展状况,此后,许广平还不时温柔地下达“命令”:命令鲁迅以后不准将信“半夜放在邮筒中”……鲁迅先生,是沉浸在许广平女士营造的温柔港里了。爱情的花,已酿出甜蜜。
  在感情的世界里,鲁迅不再只是一个严肃的老师,许广平也不再只是一个俏皮好学的学生,他给了她温暖,她回报他,给了他一个坚定的眼神。在与鲁迅的爱恋中,没有她的笃定与坚强,在流言四起的环境里,没有她的坚毅,鲁迅或许就喊不出那句让人听了心醉又心碎的“我可以爱”。
  许广平写下的爱的宣言,又是多么令人鼓舞:“它……风子……既然承认我战胜了!甘于做我的俘虏了: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
  然而在去广州与许广平团聚之前,鲁迅还是有迟疑的。从1926年10月起,他就在信中反复解释自己不去广州的原因,并说明下半年会去。许广平则始终是商量的口吻,给他足够的时间做决定,恋爱讲求自愿,这是许广平的聪明。鲁迅自然有他自己的考量。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迈出这一步很不容易,内心的牢笼,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破除。
  可就在此时,高长虹开始在《狂飙》上攻击鲁迅。在1926年11月7日的信中,他们刚为“赴粤之论”做了个了结,紧跟着在15号给许广平的信中,鲁迅就提到长虹攻击自己一事。言语间,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愤怒。写完此事,鲁迅再次提起去广州之不合的几点,其中最后一点是:“我的一个朋友或者将往汕头,则我虽至广州,又与在厦门何异”……这里的“朋友”,是指许广平(许广平曾提到要去汕头)。高长虹因许广平之故与鲁迅闹翻(至少鲁迅认为这是个原因),以及许广平的要离开广州,都给了鲁迅刺激,敦促他早点下决断。接下来,许广平给鲁迅做了背心,帮他刻制了印有鲁迅名字的金星石,温暖的爱情最终战胜了荆棘,抵达了幸福的新天地。
  1927年1月18日,鲁迅终于到了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长,许广平被聘为他的助教。没过多久,鲁迅便因不满意中山大学的人事雇用问题而辞职,时年9月,鲁迅和许广平一同启程去往上海,并于10月8日,住进虹口*里23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
  鲁迅和许广平是同居。面对伟大的爱情,我们没必要为贤者讳,即使在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也没有避讳这一点,他们的“为了爱而同居”,有着特定的时代原因,鲁迅的不离婚,恰恰显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心和良心……按照当今方法,没有感情大可以离婚,充其量只需按月交付抚养费即可,干脆利落……可那个时代不同,鲁迅的压力大,朱安的压力又何尝不大,旧式妇女本就可怜可叹,离了婚的旧式妇女,又将会有何等的不堪。
  鲁迅的保全朱安,许广平的胸怀宽广,令人敬佩,他们甚至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两性相处模式:既坚守爱情,也尊重婚姻。他们以一种前驱的姿态,矗立在二十世纪的婚恋舞台上,这种探索,对于当代两性的相处,都可谓颇具启发意义。
  当然,这启发不是说鼓励这种三人婚恋的模式(婚外恋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启发是说,当我们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同时也应该时刻不忘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写得一手好文章的鲁迅,以瘦弱的肩膀,在爱情的天地里,承担起了道义二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江冬秀:顺流逆流(1)
江冬秀跟了胡适一辈子,在婚姻这件事上,她坚持到底,功德圆满。虽踏着小脚步伐,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可她也算走遍海角天涯,用那种坐在抽水马桶上犯便秘症的白玫瑰来比拟冬秀,似乎有点不大合适。
  可她绝不是红玫瑰。她少了红玫瑰的冶艳,但又比白玫瑰多一份当仁不让的霸气,她其实更像一株野地里的黑玫瑰,自成一格,以天生天养的气质撼人。
  同样是旧式闺阁走出来的女子,朱安只能在四合院的一方天地里枯望清空,云卷云舒,都不与她相干,而江冬秀,则能以臃肿体态,走遍大洋两岸,跟海内外名流共持酒杯,泯一口甜涩的干红,说两句互相都听不懂的话,场面奇崛。
  她把麻将从北京玩到上海,从上海带到纽约,之后再转战台北,一路搓过去,一百三十六张牌,张张都是熟人,活生生垒砌出小型万里长城。胡适无语,为成全爱妻,退避三舍,自觉跑去哥大图书馆找清净,没想到却做出一番学问;在台北,他更是想要成套买房,供冬秀搓麻专用,帮她成就一个终身癖好。说也难怪,旧式妇女,识字不多,又没有琴棋书画的习惯,除了照顾老爷,生活哪有重点?麻将在中国如此繁盛,大抵就是因为中国人爱好较少,坐在一处,搓麻谈话,游乐也有了,交情也有了,没准还能赢两个钱贴补家用,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江冬秀的麻将牌,搓出的是一种闲适,敢于安心狠搓麻将牌的女人,不是在寻找男人,便是太放心自己男人,江冬秀显然是后者。她仿佛稳坐西天的女菩萨,对于胡适那两下子,早就吃透,年轻的时候都不过尔尔,更别说老了以后,相濡以沫,夫妻关系平稳得固若金汤,他怎么少得了她?天高任鸟飞,但终究有归巢一日。
  恋爱不讲社会地位,声名卓著的教授,也可能被丘比特之箭击中,拜倒在女学生的石榴裙下。家庭生活有时候,谁又同你讲学历身份,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有先生太太老公老婆,胡江的婚姻之潭倒映出的,不过是一个剽悍的女子组合着一个温柔的男子,两性的战争,超出了社会规则,只在几尺见方的厅庭中展开,劳苦功高许多年,江冬秀在家中的地位,细细琢磨,竟比胡适还高,熬至白头,她未尝不能卧在藤条大方塌上,做一回贾母,遥对着阶下一大家子儿女,颐养天年。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没有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女人。因为她以婚姻为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经营,怎能不成功?的确,在这场世纪婚姻中,江冬秀堪称完胜。她的成功,不知激励了多少旧式妇女。在与新女性的对垒中,江冬秀,无招胜有招,一个“做自己”,成了她制胜的法宝。把握住大关节,不拘小节,江冬秀一生活得洒脱。
  当年剧作家欧阳予倩因家人婚变,感慨于旧式女性命运,遂写下话剧《回家以后》,试图为旧女性寻找婚姻的出路:留学生陆治平学成归来,回家探望父母和妻子吴自芳,可身在异国求学的治平,却已经同新女性牛玛丽结合。一个是包办的乡下妻子,一个是自由恋爱的恋人,接受了新思想洗礼的陆在回家之初,思想上无疑是偏向新女性的,可随着对这位过去交涉不多的妻子吴自芳的深入了解,陆治平发现吴自芳也自有一种好处,知书达理,为人大度,不卑不亢,相比之下,牛玛丽则被塑造得那样泼辣不讲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江冬秀:顺流逆流(2)
吴自芳,自己芬芳,这样一个名字,包含了欧阳予倩太多的希望,她被赋予了一种被称作“贤惠”的品格:丈夫漂流在外,另觅新欢,她表示理解,并以乡村的耕读之乐平衡独守空房的孤苦,吴自芳的从容笃定,换回了陆治平的同情,进而使得他对她有了点爱,无限的希望就在未来……
  话剧里的吴自芳胜利了,可现实中呢,欧阳予倩美好的愿望又何尝变为现实,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有多少旧式妇女被外出读书的丈夫们抛弃,相对折中的办法,也不过是放弃但不抛弃,姑且供养起来,裹着小脚不识字的女人们,有多少真正得到过丈夫的爱?身居弱势地位,没有谋生手段,掌控不了经济权,旧女性这个无声的群体,慢慢地坠入历史的深潭。
  可偏江冬秀突围出来了。
  在旧式女性的婚恋道路上,她是顺流而下的,依靠包办成就婚姻,是福是祸天注定。她的突围,在一开始,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不过她也苦等胡适13年才守得云开月明),可就算是盲婚,她撞到胡适,又有什么话说?若胡适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