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96年6月,艾丰到任不久,就带领一个记者组主持采写了反映上海实现两个转变的系列报道,连续六篇述评在报上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80年代上海在改革开放中落后了,以致人们在谈论“大上海的沉没”。90年代初大上海开始崛起,对这一变化的深层原因许多人并不清楚。这组报道比较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特别揭示了上海最“看家”的经验——土地批租。过去上海发展总是寄望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希望上交少一点,自己多留一点。但靠这种办法不能解决问题,即使国家少要一点,给上海多留一点,这点资金对上海的发展需求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后来他们解放思想,从自身找办法,发现最值钱的东西他们没有利用好:上海经过近代和现代的发展,最值钱的是地皮,但这些最值钱的地皮却被大量效益很低的企业占据着。于是,他们决定把市中心的里弄小厂一律拆迁,腾出地皮来出让,一下子筹措到了几百亿人民币和几百亿美元。大上海的建设有了雄厚的启动资金……这个经验后来为许多城市所效法。
  1997年初,报社在北京召开全国记者会议。艾丰在会上向记者做报告,谈自己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供大家在搞报道时参考。他一共谈了12条,第一条就是“出现了全面的买方市场”。当时的宣传口径,“需求不足”是禁区,但艾丰从分析实际情况中感到确实存在着需求不足的问题,于是就从另一个角度把它表述出来,“买方市场”其实就是需求不足的表现。这个报告的提纲登在了《经济日报》的内参上,主管经济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看了这份内参后,在上面批示道:这篇文章写得很全面。于是艾丰有了底,把报告的内容改写成文章,题目是《注意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在《经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199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998年“两会”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核心,《经济日报》提前七八个月宣传了这一思想。
  1997年艾丰组织了“黄河断流万里探源”大型宣传报道活动。一到春节黄河下游就没有水了,形成了断流。母亲河没有乳汁,这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于是编辑部决定搞一个大型宣传报道活动。活动策划方案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的批示,也得到了水利部的支持。采访启动仪式在报社的大院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俊生、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到会讲话,然后记者组开着带有“黄河断流万里探源”字样的汽车出发。从4月15日到7月1日,记者们从山东黄河入海口一直走到青海黄河源头。除沿途到第一线采访之外,还在每个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一路采访,一路宣传。到青海黄河源头采访的时候,艾丰也亲自到了青海。在和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座谈的时候,艾丰对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青海的经济仅从本省看,规模很小,GDP还赶不上沿海一个地区,但从对全国的作用来看,它又是很重要的。青海是我国两条大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黄河的水有一半是青海地段注入的,所以,青海经济应该命名为“源头经济”。以这样的经济定位,实现和下游省份在经济上的合作和联动,对两河流域有利,对青海也有利。整个采访结束之后,记者组写了综合性报告,报告送交中央后,###同志、###同志都作了批示。
  

自比雍正(3)
◎艾丰为“黄河断流万里探源”出征送行。
  1998年6月关于“资本运营”的系列报道,也是一次完整的策划。当年2月,湖北记者站站长魏劲松到报社询问艾丰,武汉正在开展资本运营活动以搞活国有企业,这个经验是否值得肯定?艾丰认为经验很好,值得推广。魏劲松建议艾丰,在召开“两会”期间,趁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拜访他们一下,就这个问题和省领导做一次沟通。艾丰这样做了。贾志杰、蒋祝平二人听到《经济日报》总编辑都肯定武汉的经验,很重视,回去以后,专门成立一个调查组进行调研。调查组经过调研之后,发现武汉的经验确实很好,于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广。魏劲松把这一信息告诉艾丰,5月,艾丰决定亲自带队,组织一个记者组进行深入采访。三篇报道和一篇评论写好之后,艾丰又选择了最好的发表时机: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6月初召开全省资本运营推广大会,《经济日报》在会前发表了两篇报道,在会议进行期间又发表了一篇报道和总结性的评论。由于是在会前为会议做了舆论宣传,又和会议同步发表文章,而且,贾志杰发表讲话的时候特别引用了评论所说的内容,这组报道在湖北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记者站站长魏劲松也成了资本运营的专家,和武汉市副市长张代重一起到湖北各地做资本运营的报告。
  如本书前文所述,艾丰最早提出资本运营的概念。如果说当初春兰的报道是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资本运营的话,那么武汉的报道又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资本运营,特别是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将其进一步深化。艾丰写的评论题目是《资本运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金钥匙》,主要论点有三个。一、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可以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因为我国有一大笔国有资产。二、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马克思说资本在流动中增殖,而国有的资本恰恰不能流动。三、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出路,不是仅仅着眼于一个个企业,而是主要着眼于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的状况,把国有企业的操作提升到国有资产、国有资本操作的水平。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和指导性,为后来的实践所证明。
  版面革新
  版面是报纸最重要的资源,版面的改进一直是作为总编辑的艾丰所关注的问题。
  艾丰经过反复思考,认为版面改进要解决三个矛盾:第一个矛盾,信息量越来越大和版面少容纳不下的矛盾。第二个矛盾,信息量大和读者选择困难的矛盾。厚厚的一摞报纸,读者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哪里。第三个矛盾,头版头条资源稀缺,每天一个的头版头条用来刊登中央要闻之后,所剩无几,难以突出本报特色和独家新闻。
  经过一年半的酝酿,1997年底,作为总编辑的艾丰经过和社长徐心华反复商量之后,《经济日报》编委会讨论决定1998年实行改版。总版数由原来的8块版增加到16块版,以解决信息容量问题。16块版是四大张,分别定为A张、B张、C张、D张,每张上面都使用“经济日报”报头,但第二、三、四张使用的字号要小一点,同时在报头下面加上本版的名称。每张的版序按A1A2A3A4、B1B2B3B4、C1C2C3C4、D1D2D3D4排列。这样的设计,便于读者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同时,每大张也就是一版、五版、九版、十三版都有了自己的头版头条。艾丰高兴地说:“这样,我就每天有四个头条可以使用了。”
  改版获得了读者的支持:1998年《经济日报》由于扩版报价提高了40%,总发行量没有下落,反而增加了6万份。这个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预计。
  改版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报社同仁。《经济日报》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面貌,大家都挽起袖子,摩拳擦掌,准备“好风凭借力”,送“报”上青云。
  在艾丰的设想里,改版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以版面为单元,调整组织机构,使版部相对应,以“版部合一”的方式,实现权责利统一,向“扁平化”管理迈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自比雍正(4)
◎艾丰陪同丁关根考察新落成的《经济日报》电子编辑系统。左一为徐心华,时任经济日报社社长。
  

“放下纸和笔”
为建立《经济日报》电子网络系统,艾丰付出了不少心血。在历史上,《经济日报》曾经率先实现激光照排,“告别铅与火”——不再用铅字排版。1997年,《经济日报》实现了第二次报纸技术的重大革命,“放下纸和笔”——编辑、记者不再用笔在纸上写稿、改稿,一律在电脑上操作。为搞好网络设计,艾丰亲自为报社的网络设计画“方块图”。“方块图”清楚地展现了整个网络的架构和运行要求。由于要求清晰,技术公司编制软件程序非常顺利。网络基本成型之后,就开始发动全体编辑、记者学会使用电脑和网络系统,目标是在三个月内实现封闭运行。在编辑部楼的门口,竖起了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距离放下纸和笔还有××天!”原来以为最后总有一些死角做不到放下纸和笔,可日期到了,一个落伍的也没有!这充分体现了全体编辑、记者的齐心和努力。1998年3月“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艾丰一边参加会议,一边为报纸写稿。他是报社第一个利用报社电子网络从社外传送稿件的人,每天一篇会议随笔,当天传送,当天见报。
  鼓掌问题
  1996年夏天,经济日报社从原来的王府井迁址到宣武区白纸坊东街。离开工作十几年又十分繁华的老地方,人们总有些恋恋不舍。但新的社址毕竟更加宽敞,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办公条件改善了,艾丰认为这也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好时机。
  新的编辑部大楼竣工,特别举行了一个竣工入住典礼。报社全体同志包括已经离开一线的老同志,齐集大楼前的广场,庆祝这值得高兴的日子。
  艾丰在会上讲了这样一段话:
  大楼竣工投入使用了,大家都很高兴。我现在想到的是这样一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楼是在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开始使用的,但是,盖楼的资金是前几任领导班子带领大家艰苦奋斗积累起来的,盖楼的决策和施工是前一任领导班子领导大家进行的。我们今天住进了新大楼,但是不要忘记《经济日报》的老同志在东单一家小饭店办公、在经委大院简易棚里编报的历史。今天工作条件好了,还要继续发扬报社老同志艰苦奋斗的作风,让我们的后来者,也能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受。
  对艾丰的讲话,大家报以一阵掌声。
  事过半年,在春节联欢会上,一位离退休的老同志发言时,还对艾丰的讲话作了呼应。这位老同志说:“艾丰同志说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感觉后来的同志工作得也很好,后人栽树,前人也能够乘凉!”
  对于报社的新址,也有一些特殊的议论。因为新址靠近“自新路”——过去是北京第一监狱所在地,旁边又有一个“半步桥”,有人便觉得风水不好。一次大会上,艾丰针对这些说法,又讲了这样一段话:
  有人议论到咱们新地址的风水,我看风水不错。我作了一首诗,大家看看对不对:
  宣武门外不宣武,菜市口南说油盐。
  半步桥上岂半步,陶然亭下亦陶然。
  大家会心地笑了,以后风水不好的议论就基本没有了。
  对于报社的人气,艾丰也从点滴上加以注意。一次大会上,艾丰讲道:
  过去在王府井没有会议室,报社很少开大会。现在有条件了,该开的大会还是要开。一个报社的同志总是分散工作,你不见我,我不见你,缺少一股热气。现在我们的会议多了,大家会面的机会也多了。但有一件事我作为新来的人还很不习惯,就是开会的时候,有人在台上讲话,大家不鼓掌。如果是坐在台上的人,讲完话大家不鼓掌,他会觉得很冷清。如果是台下到台上发言的人,他发完言,大家不鼓掌,从台上回到台下,这几步路他会觉得有几里远。鼓掌是两层意思,一层是礼貌,一层是赞同。即使你不赞同,礼貌也总是要讲的。大家要注意互相鼓舞。
  他讲完后,台下一片掌声。此后,鼓掌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
   。。

简政放权(1)
作为总编辑,艾丰十分注意调动各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996年刚到任的时候,编辑部13个部门有7个部门没有正职领导。他认为,部门是报社运行的基础,长期没有正职会影响工作,在他建议下,编委会迅速解决了这个问题。接着他又亲自主持了“怎样当好部主任”的研讨班,提升部主任水平,健全各部门的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位副总编辑和编委委员的作用,艾丰倡导和实行了编委轮流值班制度。几位副总编辑轮流值夜班,艾丰的交代是:“你们全面负责夜班版面的安排,没有疑难问题不必再请示我。”几位副总编辑还要轮流值白班,艾丰的交代是:“中央没有定常务副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