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心中的巅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攀上心中的巅峰-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镆灿心猩芤云匠P模信稣5慕煌比挥兄谖蠢唇肷缁帷�
  中国的父母则可能在心里画了一条线——“高考”。没考上之前,绝不准交异性朋友。至于考上之后,放榜那天就是解禁之日,烫发、治装、大笔地给钱,从此“由你玩四年”,四年之后没有异性朋友,做父母的还要操心。
  恋爱镇定力
  我常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交异性朋友,造成负面的影响,一个是由于往往是初恋,比较容易魂不守舍;一个是因为大家总以异样的眼光看中学生的交友问题。结果,偷偷摸摸,没问题也成了问题。
  当然,我太太有她的看法。以前每次提到儿子交女朋友,她都会说“我当年有个高中同学,单独到台北念书,原来功课很好,只因为交了男朋友,大学连边都没沾上,结果第二年重考,才进了台大。”
  “为什么重考又考得那么好呢?”我曾经好奇地问。
  “因为跟男朋友吹了。”
  “男朋友也没考上?”
  “男朋友第一年就进了台大。”我太太说,“一个进了,一个没进,所以吹了。”
  我当时就笑说:“你怎么不讲,那男生交了女朋友,还是金榜题名呢?所以不怪交朋友这件事,要怪得怪你那女同学的定力太差。”
  小心你被拖下来
  我觉得这件事正可以给交异性朋友的中学生做个参考。
  如果你要交男朋友、女朋友,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耐。你如果平常上课读书的时间都不够了,当然无暇去约会。如果你一交异性朋友,就精神恍惚,当然功课会一落千丈。说句玩笑话:你尤其要小心,你的“那一位”,可能在高考录取的名额里,把你拖下来,把他自己挤了上去。
  假使你不能“抓紧时间”“控制打电话的冲动”,又不能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
  谁是好朋友?
  对于这一点,我太太倒有段话,说得很对。
  她说:“如果你发现儿子交了女朋友之后,变得更积极、更快乐、对父母更有礼貌,表示他交对了人;相反的,如果他变得消沉沮丧,而且非常情绪化,处处反叛,表示他交错了。”
  我补了一句:“表示他没资格交!”
  问问你自己
  年轻朋友!我知道大部分的师长都会反对你在中学阶段交异性朋友。
  你看到我这篇文章,一定会十分兴奋,甚至得意地拿给那些“反对势力”看。
  但是,请你务必读清楚:
  作为一个在美国教书十几年,且有较开放观念的人,我确实认为每个人都有交朋友的自由,每个人都该培养与异*往的正确态度。
  但是,如果你过去已经在父母的教导下,对异性朋友有了“特殊的印象”,又在男女分校的环境中,失去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你就好比总在笼里养尊处优的小鸟,在飞出去之前,务必三思。
  不是外面的世界不好,也不是异性真像毒蛇猛兽,而是你在初次接触时,难免发烧。
  中学生能不能交异性朋友?这个问题,你不必问我,请问你自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谈毅力
“二枚腰”是临危不乱的人。
  “二枚腰”是永不放弃的人。
  “二枚腰”是向敌人、向自己、向不可能挑战的人。
  人生的二枚腰
  从二十多年前,我的心中就常常浮现一个词——“二枚腰”。
  那是我在1973年,第十二届“日本围棋名人赛”的新闻报道中学到的。
  拥有“名人”头衔的林海峰,接受号称“围棋电脑”石田芳夫的挑战。
  才拿下“本因坊”头衔的石田芳夫,从一开始就气势如虹,连胜三局,眼看只要再胜一局就能抢下“名人”,日本的棋评家都说林海峰气数已尽,不可能翻身了。
  孰料,此后第四局、五局、六局、七局,他居然连胜四局,保住了“名人”的头衔。
  面对这日本棋史上少有的奇迹,棋评家开始为自己原来的“错估”找借口,说林海峰有一种特殊的韧性,也就是愈挫愈勇、忍着不死。然后,他们给林海峰一个很特别的形容词——“二枚腰”,也就是当他被腰斩之后,因为有第二个腰,所以非但死里逃生,且能反败为胜。
  十年之后,也就是1983年,沉潜已久的林海峰挑战棋艺如日中天的赵治勋,林海峰又在连三败,被棋评家认定将“四败”的时候,再连胜了四局,抢下“本因坊”的头衔,也更肯定了他“二枚腰”的美誉。
  反败为胜
  二十多年来,我常想“二枚腰”。如果那“腰”指的是“肾”,我们每个人不都可以是“二枚腰”吗?
  我也常在运动比赛时,注意那些有特殊韧性的人。像是1986年,美国纽约大都会队(Mets)对波士顿红袜队(Red Sox)的比赛。已经输三场的大都会队,在第四场最后一局,两好球、两出局、无人在垒、比数落后。红袜队已经准备开香槟庆祝,居然“二枚腰”出现,大都会死里逃生,反以六比五赢得那场比赛,获得世界杯的冠军。
  更记得华裔网球名将张德培,1989年在法国公开赛,和埃德伯格的那场决赛。埃德伯格在第二、三局,以六比三、六比四连下两局,场边评论员开始判定经验不足的张德培可能无力翻身,张德培却发挥了“二枚腰”的精神,连着扳回两局,成为法国网球公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
  可以输掉生命,不能输掉人生
  1996年,在奥运会的摔跤赛上,我更看到一个感人的画面。因为癌症而切除脾脏,正接受放射治疗的选手布雷尼克,不但坚持上场,而且一路获胜。
  最后一局比赛,布雷尼克已经领先一分,他只要守住,不让对方得分,就赢定了。但是布雷尼克依然采取攻势,硬是令对手单膝着地,得到了奥运金牌。
  事后记者访问布雷尼克何必这么拼,他只淡淡一笑说:“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对死神的战斗迟早得输,我可以输掉生命,但不能输掉人生。即使在死亡的边缘,我仍然要勇往直前。”
  在雨中歌唱
  最近我更在“好莱坞电影回顾”的专题报道上,有了个惊人的发现。
  节目中放出几十年来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片段,当然包括了金·凯利(Gene Kelly)的经典之作《在雨中歌唱》(Singing in the Rain)——
  金·凯利拿着雨伞,在雨中舞蹈,愈跳愈兴奋,居然把伞收起来,就在滂沱的大雨中,跳上、跳下、跑前、跑后地歌舞起来。
  他舞得那么快乐,唱得那么开心,脚步那么轻盈、笑容那么灿烂,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应和节拍又浑然天成,怪不得能成为好莱坞的代表之作,连世界三大男高音在洛杉矶演唱时,都唱了那首《在雨中歌唱》。
  可是,你相信吗?金·凯利说当他拍这一段时,因为感冒,正发着三十九度的高烧。
  人人都有“二枚腰”
  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一次又一次看见“二枚腰”。在仿佛已经输定的情况下,做死里求生的奋力一搏。加上这时已经自认必胜的对手疏于戒备,居然能后来居上,反败为胜。
  “二枚腰”是临危不乱的人。
  “二枚腰”是永不放弃的人。
  “二枚腰”是向敌人、向自己、向不可能挑战的人。
  各位年轻朋友:
  初次上场时,你很可能因为紧张而表现不佳。这时候你只有两条路可走——兵败如山倒地输掉,或定下心,发挥“二枚腰”的精神。
  当有一天,你成为老手,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战,你也只有两条路走——投降认输、从此退休,或以多年的经验和年老的持重,再一次成为“二枚腰”。
  每个人都有两个“腰子”,坏了一个,还有一个。
  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生的“二枚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谈天才
他十目也看不了一行,
  但他写出来的东西,
  常吓我一跳,
  我发现自己从不怀疑的东西,
  竟能让他找出全新的观点。
  他,难道不是天才吗?
  十目一行的天才
  七岁的飞机驾驶
  “你听到雨声了吗?你听到雨声了吗?”
  1996年4月11号,七岁的美国小女孩杰西卡在电话里对她的母亲说。
  然后,杰西卡在父亲和教练的陪同下,坐上飞机的驾驶座,冒着风雪起飞,几分钟之后坠毁,成为惊动全美的大新闻。
  前一天,杰西卡还对记者说,希望成为最年轻的驾机穿越美国的飞行员,并且希望飞到华府,请克林顿总统坐上她的飞机遨游天空。
  后一天,她在万千美国人的叹息声中,睡进了小小的棺材。
  我当时剪下了报上的新闻,夹在笔记本里,每次无意中翻到,都一惊,也都想:
  那是一个跟我女儿一样大,才进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孩。我的女儿还在玩“乐高积木”拼成的飞机,她却已经受过四十小时的驾驶训练,立志成为世界纪录的创造者。
  到底是谁把杰西卡送上驾驶座?是谁鼓励她缔造世界纪录?是谁为她发布新闻?是谁给她无数的掌声?是谁逼她非得冒着风雪起飞?
  是谁害死了她?
  天才的失落
  从“小时了了”的孔融、“能识之无”的白居易、“山近月远”的王守仁,到音乐神童莫扎特,古今中外不知传诵着多少天才儿童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勾出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众人惊叹声中露出得意笑容的画面。每个故事的背后,也都浮现出一些强势的父母或师长,为自己的虚荣,把孩子抛向天空。
  在美国大学里,我也教过这种“资优生”。十二三岁,一手拿着玩具,一手抱着教科书,坐在一群二十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之间听讲。
  那小天才可以跟我辩、跟同学辩,说得头头是道,然后,在下课铃响之后,看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有说有笑地离开,再一个人收起东西回家。
  每次看那天才孤独的背影,我都想:他是不是失去了什么?错过了什么?而且再也拾不回。
  每次看报上登出十三四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消息,我也都纳闷:为什么从没见以前的这种天才,而今有什么了不得的成就?
  这种天才会像爱迪生一样,被误为“低能儿”吗?会像牛顿一样,看到苹果落地而不解吗?
  只怕他们都因为太聪明,聪明得“不会不解了”。
  迟钝的天才
  过去我也迷恋速读,希望能做个一目十行的人。可是当我已经能看得相当快的时候,却产生困惑——
  那些美丽的诗篇和深奥的哲理,只有我慢慢吟咏和细细推敲,才能有收获,如果“一眼带过”,似懂非懂、学而不精,岂不是要错过许多精华?
  也记得以前教过一个学生,非但不能一目十行,而且十目也看不了一行。叫他读文章,他常把字母颠倒;给他考试,他总最后一个交卷;别人一看就懂的,他要反复看半天,才弄通。
  但是他写出来的东西常吓我一跳,我发现自己从不怀疑的东西,竟能让他找出全新的观点。
  他,不是天才吗?
  父子都留级
  小时候,人们也说我是天才,可是我父母让我在幼稚园多读一年,使我能长大一些,再进入“小学的战场”。
  我儿子小时候,也被报章赞美为神童,可是当他到美国,别人的孩子都跳级的情况下,我却让他留级一年,因为我希望他打下更坚实的语文基础。
  至于高中,他明明提早毕业,而且被哈佛大学提前批准入学,我却带着他回到大陆,从北到南,旅行了一个月。
  因为我要他寻根,知道自己生命的源头,知道作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固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以成绩为第一的目标之外,行万里路是不是也很重要?
  人生不能重新来过
  如果人生就像登山的旅途。只因为你的体力过人,就拼命跑,一路跑到山头,缔造登山的纪录?还是可以一路走、一路看,而且利用多余的体力,也走向山林间的小路,浏览别人见不到的风景?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智慧过人,觉得学校老师教得太浅,自己两三下就会了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多找些课外读物或多学几样技艺、多交几个朋友呢?
  人生有很多东西,一错过,就拾不回。如同在那只能往前走的人生旅途上,错过的风景与情怀,就再也不能“重新来过”。
  我常对自己,也对学生说:“笨人用聪明方法治学;聪明人用笨方法治学。”意思是,如果你笨,就要使用各种读书的技巧,使自己不落人后。相反的,如果你很聪明,则应该比别人更脚踏实地,用“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一点一滴,发挥个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