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争不断,国际援助无法取得突破,危机不断。我军坚持不重失地,重视消灭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逐步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态势。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后,我方适时主动地在中原战场发动了战略进攻,从而由守势转为攻势,实现了战争进程的重大转折。
在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中,东北具有代表性。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战后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大规模调兵首先进驻东北。蒋介石则将兵力部署的重心放在江浙等富庶地区,准备从苏联红军手中直接接管东北。当然,东北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工业建设又比内地发达的一个区域,许多国民党将领也想在苏联部队击退日寇侵略者之后,分到一杯羹。
东北地域辽阔,国民党在东北有7个军20万人,加上特种部队和地方不对,总共不多40万人。经过战争的消耗,国民党在东北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多数城镇只能以团、营为单位守备。而且国民党在关内作战不力,兵力受到牵制,一时也无法向东北大举增兵,只能依赖东北现代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较为发达的优势,将部队集结在交通要点,随时机动增援,弥补兵力不足的窘境。
四平位于南满平原的中心,联结三条铁路线,是东西南北满间的交通枢纽,为国民党军从沈阳北上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的要地。在国共和谈时期,我领导人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东北,少打仗就少打嘛。后来共产党认识到,和谈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力求死守四平。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坚持打阵地防御战,这种情况在遵义会议后的共产党的历史上几乎没有。
我军在东北战场并不占优势,在国民党对我南满根据地最后一次进攻击退后,林彪审时度势,认为在东北发动反攻的机会已经到来。林彪立即部署,主动出击,实行连续攻势作战和规模日益扩大的歼灭战,希望通过一个大逆转,改变东北战局。当时正值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南北联系将被阻断,长春、吉林态势孤立,东北防御体系将不复完整。国民党吸取以往经验,行动较为谨慎,东北民主联军未能捕捉到战机,此时四平久攻不下,攻势已经明显疲惫,难以为继,在国民党南北逼迫之下,态势显得更加不利。中共对于城市攻坚战没有太多的经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林彪果断决定停止攻击。
此后,林彪更多地坚守其得心应手的运动战术,我军更多地发动攻势,东北战局果然发生了重要变化。四平战役结束后不久,东北成为中共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位居全面优势的战区,国民党军在东北只控制十分之一不到的地域,兵力大部退至铁路沿线极少数城市,完全处于守势。国民党内部甚至有人主张放弃东北,在关内集中兵力。蒋介石认为,放弃东北则失去了华北的屏障,必将影响到全盘战局,不断往东北派遣兵力,还对原有部队进行全面改组,新编部队战斗力不高,老不对被拆开,严重影响作战,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已经显示出颓败之势。
三军进中原
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进入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刘邓部队渡河南进的行动,吸引了国民党从鲁中前线调出4个整编师增援,此外,国民党从其他各地调动部队,集中8个整编师,准备围歼刘邓部队,或者将他们赶回黄河以北。刘邓部队因为连连作战,已经感到疲惫,大别山区路途崎岖,中原地区河流不少,还有很多是黄河泛滥区,战争很受环境影响。当时正是酷暑时节,还经常多雨。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利于快速行动;天晴时,烈日当头酷暑难当,沿途缺乏补给,刘邓部队行进得十分艰苦。
正好让国民党对刘邓大军捉摸不定,他们以为该部队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只得南窜,就跟在刘邓屁股后面,在前方也不重兵布防。直到刘邓大军走出泛黄区度过沙河,国民党部队才发现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邓部队都是轻装前行,对于紧随其后不过几十公里的敌军,如果不能在速度上取胜,抢先渡河则会陷入险境,形势十分危急。刘邓指挥部队在国民党权限布防之前,将重型装备全部炸毁,轻装前行,渡过淮河,到达了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完成了突破任务。
华东野战军为了配合刘邓部队的行动,也为了调动集中在山东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寻找战机。wwW 。t Xt x Z.cOm本着只打小仗不大大仗的精神,摧毁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因为连连苦战,兵力损失甚大,继续休息。毛泽东深感焦虑,多次致电陈毅、粟裕,要求他们尽快赶往鲁西南,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兼程急进,不惜疲劳,不要休息,不要补充,立即渡河以缓解刘邓部队所受压力。
wwW 。t Xt x Z.cOm
陈谢部队按照中央指示,以在豫西、陕南、鄂北建立根据地为目的,积极活动,与在大别山区的刘邓部队相呼应。
中共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最后阻止了国民党在陕北和山东的攻势。此后,刘邓、陈粟、陈谢部队大举出击,迫使国民党不得不从山东调军大别山,从陕北调兵至关中,继续维持对这两处的攻势,国民党此时,已经是疲于应付了。毛泽东提出,以后把外线最站变为进攻,此后,中共在军事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而是如何大兵团作战消灭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并攻克其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4三战定胜局
关门取辽沈
1948年以后,国民党军事形势每况愈下,党内上下对战争局势都十分悲观。经过多年的战争磨砺,中共对与国民党的军事决战有充分的自信。
国共两军决战的第一战役仍是从东北开始。辽沈战役前,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辖四个兵团,共计14个军44个师55万人。东北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长春、锦州、沈阳三大孤立地域,没有战略后方,与关内联系切断,难以得到后勤补给,部队士兵士气低落,东北形势严峻。
1948年2月,蒋介石一度决定将东北主力撤到锦州,可以依托华北解决补给。蒋介石甚至有点想法,如果情况不利,可以全线撤退。卫立煌认为敌前撤退是兵家大忌,同时对与是否能够长途撤退没有十分把握,不敢担当撤退导致失败的风险,因而主张坚守。卫立煌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东北国民党将领的支持,蒋介石一时进退两难,难下决断。
后来,蒋介石急于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只留第53军和第6军的207师把守沈阳。其余各军及战车、炮兵、装甲车、骑兵等特种兵团统编为机动兵团,归廖耀湘统率,随时准备撤退。
当时,中共在东北占据大部分的土地、人口和铁路,部队的数量接近百万,大兵团和正规化作战已经能够得以实施。最为重要的是,中共在东北长期布局,已经建起了自己的后方补给基地,这是中共当时对国民党具有绝对实力的一个战区。从战略上考虑,林彪认为长春是一座孤城,渴望在半个月内拿下。
面对东北野战军紧锣密鼓地布置长春战事,国民党驻长春守军希望能够放弃长春,撤向沈阳,没有得到蒋介石和卫立煌的同意。长春被团团围住,其间,国民党守军多次出击抢粮都被打回。国民党的长春守军饿得浑身浮肿。在围困长春的同时,东北野战军迅速部署下一步作战战略,留守2个纵队、6个师继续围困长春,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全力南下,出击北宁线,全力攻下锦州,如此,辽沈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
蒋介石本在集中精力对付华东野战军9月16日发起地济南战役,两面受敌,应接不暇。当时的情况是,蒋介石要是想救济南,就顾不上东北。除非卫立煌经沈锦路出辽西,才能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在东北问题上同蒋一直意见不合,他认为锦州之围应由关内出兵直接解决,解围后与锦州部队会合出大凌河向大虎山攻击前进然后沈阳主力发兵与东进部队会合,所以就未听从蒋的命令。
据说,卫立煌有亲共嫌疑,虽然担任剿共要职,却迟迟不见行动。卫立煌在东北期间,蒋在其周围安插了大量探子,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只得时时抗命,拖延时间,贻误战机。
锦州范汉杰被围困得难以喘息,多次电蒋求援,蒋介石借召见卫立煌开会之机,迫令他由沈阳出兵支援锦州,卫立煌相当牛,依然拒绝听命。最后,蒋介石不得不空运49军到锦州增援,当然仍然不放弃让卫立煌派兵解围,让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到沈阳督战,执行蒋介石的命令。顾祝同在沈阳期间,曾一再召集东北将领看会,要卫出兵沿沈锦路前进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再次反对,对于老蒋的指示卫立煌一次一次驳回,并与顾祝同未得到蒋介石同意也决不敢同意撤至营口,两人僵持不下,顾祝同要见卫立煌出兵辽西仍无希望,只好回南京向蒋介石复命,对于东北的局面,蒋介石万分无奈。
10月2号,出气愤怒的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从华北到山东海运葫芦岛7个师,加上葫芦岛第54军4个师,共计4个军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华北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以沈阳地区的5个军、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西湘指挥,准备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蒋介石在晚上召集的军事首脑会议上,做了最后一次晚餐似的讲话:“我这次来沈阳是救你们出去,你们过去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现在东北共匪主力已经集中在辽西走廊,正是你们为党国立功的机会。我相信你们能够发挥过去作战的精神,和关内国民党部队一起作战,一定可以成功的。关于空军的协助、后勤的补给,周总司令、郭总司令已经同你们准备好了。万一你们这次不能打出去,那么,来生再见。”
蒋介石从沈阳临行前,还单独借鉴了廖耀湘。蒋对廖说:“这次沈阳军队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你负责,如有贻误,也唯你一个人是问。”廖耀湘就提出自己的疑问,蒋介石称,在撤退东北主力之前,一定要给东北共军一个大打击,一定要来一次决战,否则华北就有问题。
就在蒋介石飞抵沈阳的同一天,即10月2日清晨,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列车到达郑家屯以西。这时,林彪得到报告,在葫芦岛,敌军新来了4个师。林彪担心锦州未攻下便受到沈阳、锦西、葫芦岛三方援敌夹击,到时部队油料耗尽,大量汽车、坦克、重炮撤不走,将陷入危局。于是,他命令列车暂停前进。罗、刘经过商讨,据顶按照原部署攻打锦州。
葫芦岛、塔山相继被林彪部队拿下,10月14日,刘亚楼下达了总攻令。东野炮纵向锦州城内预定目标猛烈轰击。次日,攻克锦州城,全歼国民党守军十万余人,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和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中将。侯镜如闻锦州失守,也暂时退回了锦西、葫芦岛。
蒋介石眼睁睁看着锦州失守,急忙飞抵沈阳,然后给长春守将郑洞国发布命令,要其率部立即突围南撤,否则将受到“严厉之军纪制裁”。长春守军发动起义,主动投诚共产党,不费一兵一卒,长春解放。
随后,东野各部队迅速向沈阳前进,迅速包围。次日,对沈阳发起攻击。国民党军几乎全部投诚,除遇第6军207师顽固抵抗,但很快被解放军消灭。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投诚6。49万人,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一个冀辽热边区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师。此外,还有1个骑兵司令部,5个炮兵团、战车团等特种兵部队。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东北的解放,是全境的解放,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他所解放人口之众,地域之广,影响之大,为未来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国民党部队从东北全线撤出,卫立煌遭到了蒋介石的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