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书·曾国藩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曾国藩全书·曾国藩传-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银子租来的,那些船从安庆出发,偷越太平军的水上防线,一直驶向了上海。他们到达上海的时候是三月初十。    
  淮军一到上海,就勾结了美国人华尔的常胜军,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与外国反动派是联盟。这时,李秀成所率领的大军先后占领了上海外围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地,英国侵略军的司令何伯被太平军打伤,法国侵略军司令卜罗德甚至被太平军击毙。太仓一战,清兵被杀者数百人,落入水中者千余人,三十余座营垒被攻破,大炮洋枪也有好多被太平军缴获了。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也在青浦被俘。然而,正在这时,天京的军情却比较危急,洪秀全一日三诏,李秀成只好从松江前线回去援助天京,只留下谭绍光等少量部队围驻上海,这就使李鸿章及其淮军有了重新发展的机会。    
  在李鸿章疯狂地扩军备战之后,淮军的数量一下子增加到了四万多。他们趁天京被围、李秀成孤军奋战的时机,在从东向西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他们攻占太湖东岸的吴江,使得江浙两省的太平军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他们招降纳叛,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四日(1864年1月22日)把苏州攻占;接着占领无锡和浙江嘉定,与左宗棠的楚军一起威胁到太平军的军势。最后,淮军于四月初六日(5月11日)攻占了常州,与金陵外围的湘军取得了联系。左宗棠占领杭州,李鸿章占领常州,湘、淮、楚三军结合到了一起,为曾国藩最后完成他攻克天京的宏图大业,镇压太平天国的首脑机构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至此,曾国藩在江浙约三年的经营终于大见成效。    
  第四部分:天国瓦解围攻南京(1)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在安庆之战取得胜利以后,就一直把南京,或者说金陵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当时,曾国藩令曾国荃回到家乡继续招兵买马,以使他的吉字营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同治元年三月,曾国藩的弟弟国荃和贞干从南北岸分别东下,接连着攻下了十几座处在要隘的名城。西梁山古称天险,太平军把它当作金陵的门户,想不到清军未用多少兵力就攻下了它。而与此同时,左宗棠率领的大军连续在江山、常山等地获胜,声威大振。    
  五月初一日,曾国藩的弟弟国荃向秣陵关发起进攻。秣陵关是金陵的重镇,这时太平军守备得并不太严密,清军到达后,守关的太平军将领不久便投降了。清军绕过三汊河后向大胜关进逼。初二日,国荃派军队先埋伏在桥边,然后六营大军飞速前进。太平军见清军从后面抄了过来,害怕被困住,于是乘夜纵火,弃巢而走,清军前去追击,打败了他们,夺下了大胜关、三汊河。这时彭玉麟驻守在金柱关,听到曾国荃孤军深入太平军营的消息,恐怕被太平军算计,于是便急调水师前来策应,由烈山驶近头关。水陆结合,一举拿下头关。彭玉麟进攻江心洲,上面有坚固的石垒。水师用炮火攻击。最后逼得石垒中的太平军焚火自尽。清军乘胜追击,立马夺取了蒲包洲,于是便停泊在金陵的护城河口。曾国荃率领三万多名水陆大军进驻雨花台,距南京城只有四里之遥。曾贞干驻扎在三汊河东桥一带,在江边修筑起堡垒以保护西路粮道。就这样开始了对南京的攻防战。初四日,鲍超进攻寒亭、管家桥逆垒并一举攻破。十二日,二万太平军共同向雨花台的清军进犯,曾国荃设计埋伏将其攻破。十五日,鲍超在抱龙关击破了太平军,进攻宁国府。    
  十六日,驻扎在金陵的太平军大举向清军进攻,共分二十多支,并集结重要兵力向雨花台长壕猛扑过来,对清军在南京的各处营垒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曾国荃在长壕奋力防守,双方军队互有损伤。部将刘连捷英勇善战,一举斩了二千多人,太平军纷纷逃跑,曾国荃冒雨修墙。而宁国府尚有二万人驻守在雄黄镇,二十四日那天晚上与太平军勾结图谋袭击清军。二十五日曾国荃派部将易良虎、刘连捷将他们击退。    
  这时,驻扎在这里的清军因疾疫已经死亡了大半,而伪忠王李秀成率领苏、常两地的太平军二十多万人来援助金陵。十九日,开始围攻曾国荃的大营。太平军使用西洋的落地开花炮前后轰击,声动天地,清军各处布兵防御,共与太平军激战了十五个昼夜。    
  九月初三日,伪侍王李世贤从浙江率领十万大军来到这里,攻扑更加猛烈。清军伤亡很多,而太平军伤亡更多。初五日,清军出濠击贼,攻破了十三座逆垒,杀了数千人。十二日,太平军埋伏在地道的两穴里,同时轰发,土石上飞,太平军逾过墙进去了。太平军白天并没有怎么进攻,反到了夜间轮番攻战起来,连续地在清军的营壕之外扎了一百多个营,相距仅二十丈,并在暗处挖地道,想乘着雨夜进行袭击。曾国荃下令各军开挖内濠、内墙进行防御,分兵连破了七处地洞。    
  十月初五日,清军出濠,攻破了太平军的十座营垒。太平军兵败逃跑,死伤无数。伪忠王、伪侍王无计可施便逃跑了。金陵大营才得以解围。    
  同治二年四月初二日,鲍超、刘连捷向六安州发起进攻,苗沛霖包围了寿州,公檄将凝学、毛有铭前去援助,使太平军败退。初七日,曾国荃、彭玉麟共同攻克了东关太平军的营垒,然后攻克了铜城闸。    
  这时曾国荃已经围攻了金陵很长时间,太平军想尽办法解围,太平军与捻军联合做战。这时同治帝颁布谕旨道:“此时曾国荃雨花台之军自不能辄自移动,堕贼诡计;湖北为数省枢纽,诚不可稍有疏失,严树森出驻团风,当不至任贼窜人。群丑蓄谋纷窜,曾国藩所部各军几于应接不暇。该大臣素能镇定,惟当毅力精心,以图万全。浙、沪两军事机尚顺,左宗棠以杭城不难即克,而难于杜贼分窜,是以不急旦夕之效,固属老谋。此时贼既纷窜北岸及长江上游,浙、沪两军如能一克富阳以取杭州,一克昆山以取苏郡,则金陵之贼腹背受敌,或可即收捣穴擒渠之效。该大臣等必能因时审势,以赴事机也。”又谕:“曾国藩现驻皖省,为中权扼要。其北自巢、含、舒、桐以至英、霍,贼氛密布,发、捻交乘;又值苗沛霖复叛,颍、寿、六安逆练纷纷扑扰,凶焰顿张;金陵逆党自九洲北渡,声言就食,不即扰及里下河等处,而直上和、含,且与捻、苗各匪均相勾结,殊恐贼之蓄谋,故为此包抄大举,势将围裹安庆,以解金陵之围。曾国荃之军逼城为阵,不能遽撤,曾国藩所部桐、舒守将仅能自固,鲍超一枝劲旅往来策应,兵力已不甚厚。恐贼乘兵分备单之时,集群丑,四面围逼。该大臣驻扎江浒,实为东南大局安危所系,南顾弥增廑念。刻下皖事孔亟,计惟浙军尚属切近,左宗棠务与曾国藩声息相通,缓急可为援应,方为妥善。”
  第四部分:天国瓦解围攻南京(2)
  同治二年四月下旬,曾国荃乘守城的太平军因几个月未作战而有所懈怠时,命令清军连夜袭击雨花台,最后一举攻下。在奏折中,曾国藩对战况的激烈大肆渲染,说是有六千名太平军被俘杀,其实不然。雨花台紧邻城墙,地势较高,上面筑有坚固的石垒,江南大营进攻了多年都未能拿下。李秀成听说了这一消息,极为震惊,便在五月初撤离了天长、六合,率领军马援救天京。杨载福、鲍超率水陆军乘胜追击,占领了两浦,并对准备渡江的太平军进行截击。杨载福、曾国荃原计划先把九洲对面南岸的下关、草鞋峡、燕子矶等地方攻下。五月十五日,清军向九洲发起了进攻,太平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湘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进行了一天激战,双方仍分不出胜负。这天晚上,狂风大作,湘军机发起猛攻,终于攻下九洲。    
  把雨花台和九洲攻下来后,曾国荃便准备进攻聚宝门、印子山,曾国藩也把鲍超、肖庆衍两队军马调到江南,以便对天京形成攻围之势。但由于鲍军中流行疾疫,江南一带军情危机,曾国藩攻围天京的计划破产。但太平军的形势也好不到哪儿去,李秀成的军队此时已损失了十多万人,并且缺粮少饷,对清军已无力反攻。曾国荃在六月到九月之间,先后猛攻南京城附近的印子山、上方桥、江东桥、高桥门、七瓦桥,最后全部占领了这些要地。十月,又派军队进驻孝陵卫。太平军只能通过北神策、太平两门进行联络。十一月初五,湘军用地道火药,炸塌了十多丈城墙。    
  此时,天京已是岌岌可危。李秀成匆忙从苏州、无锡赶了回来,但已于事无补,于是他在分析了整个形势后,建议洪秀全放弃南京,转移到江西。但洪秀全舍不得丢下南京城,太平军的形势无以缓解。同治三年正月,左宗棠在浙江、李鸿章在江苏的胜利使得南京城的屏障尽失。但此时并没有对南京城的攻守造成太大影响。湘军此时又把钟山顶上的天保城攻下,然后在太平、神策两门外修筑了坚固的石垒,派军严加把守,从而形成合围南京之势。    
  三月初,曾国荃更加强了对南京城的进攻,他命令湘军在各城修筑起坚固的石垒,并开挖地道,但地道所起作用不大,大多数被太平军破坏。这时由于南京城久攻不下,清廷派李鸿章前来合攻。湘军全力攻击,守城的太平军无力反击,湘军终于攻下南京城。    
  曾国藩至金陵后,令熊登武把他的尸体从坟里挖出来给烧了。他在七月廿八日的日记中还有记载:尸体被挖出来以后,“扛来一验,胡须微白可数,头秃无发,左臂股左膀尚有肉,遍身用黄缎绣龙包裹。验毕,大雨约半时许”。洪天贵是继位的幼天王,在天京被攻陷的当天夜晚,李秀成带着他从城南冲出重围。李秀成护主心切,让幼天王骑上了自己的壮马,却不幸与大队伍分散,一个人被俘虏。洪天贵在黄文英部的保卫之下,辗转奔逃于安徽、浙江、江西,最后还是在江西石城做了俘虏,于1864年11月18日被处死。至此,转战十余年的湘军总算完成了自己最初的使命。
  第四部分:天国瓦解血洗南京城
  湘军进入南京城后,对南京实行了“烧”、“杀”、“抢”的政策,如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一样血洗南京城。首先对南京城进行焚烧。太平军大多依靠巷战,一幢幢房子就成了他们的据点,湘军为对付太平军,干脆把房子也烧掉了。他们并且把城中财宝劫掠一空。赵烈文曾这样描述湘军在南京城大肆掳掠的情形,“萧孚泗在伪天王府,取出金银不赀,即纵火烧屋以灭迹”。甚至连曾国藩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说:“至伪天王府一看,规模俱仿宫殿之别,而焚烧无一存者。”大火在南京城一共烧了八天,如若没有六月二十四日的大雨,大火不知道到何时得以平息。经过这番大火,南京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是这样描述的:“九月朔日,全眷赴宁,初十日入督署,亦故英王府也。方师之入城也,搜捕余党,悉焚其巢穴,巨厦多为煨烬,洪秀全所居之天王府更为无沦矣。惟陈玉成以先死,其府独空,遂未被灾,故暂以之为督署。”    
  湘军入城后大肆屠杀生灵百姓。曾国藩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三日之内,毙贼十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王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有三千余名,死于敌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当然这里面包含有曾国藩为邀军功而虚报数字的可能性,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湘军确实杀人如麻。湘军在把南京城攻下五天后,即六月二十一日,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在二十三日时,“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放”。“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担又无窑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老者无不受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可见,湘军在南京城杀戮的很多都是平民百姓,并且其中的大部分是老、幼、病、残、孕者,极其惨无人道。    
  湘军在南京城还大肆强掳和奸淫妇女,使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破坏。赵烈文曾说:“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可见湘军对待妇女之残忍。许多湘军将领都是好色之徒,总兵李臣典把南京城攻下一个月便一命呜呼,原因是“恃气壮气盛,不谨疾之由”。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自己一手训练的湘军,是鼓励他们纵火杀人的,那么对于抢劫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