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募叶急冉掀胀ǎ嵌急冉细删唬约杭遗浔傅囊┍冉隙唷H嗣瞧毡槿衔胍缴蛘呋な孔槌杉彝ナ潜冉鲜芑队模蛭梢院芎玫乇U霞胰说慕】怠O衷冢矶嗳司醯靡皆悍癫缓谩R皆喝颂啵交と嗽碧壤淠┘鄹撸∪说奈笳锫室埠芨摺U庥胍缴ぷ髑慷却蟆⒐芾聿痪浮⒋霾桓哂泻艽蠊叵怠�
第二篇 明天你做什么工作话题11:对教授直呼其名
袁岳(Victor Yuan):
我印象很深刻的教授有几个。一是本科时南京大学的周元伯教授,他长得很胖,是个有名的律师。他特别关心学生。二是读法律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绪三教授,他是东京帝国大学早年的博士生。他讲的中文里带有一些日文语法,有点儿让人听不懂。但他记忆力特别好。上课时,他经常会引用说,某某说过的什么话在书的第几页。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三是北京大学的龚祥瑞教授。他是在英国受的教育,但接触过的普通中国人特别多。他和年轻人一样,永远追求新东西。还有,北大社会学系的袁方教授、王思斌教授、哈佛的Anthony Saich教授等。他们教授我知识,也教我做人,我非常尊敬他们。
普通家长对教授和老师也很尊重。在普通民众尊重的职业中,教授和老师排在前三位,特别是,如果是名校的教授,更会受到尊重。名教授,以前都是理工科的教授最出名,如华罗庚和陈景润等。现在是经济学方面的教授最出名。
教授之间的收入差异很大。有的教授讲一小时,收入2万元,有的每个月才挣1 000元。教授的平均收入在社会上属中等偏上。如果教授善于运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资源,则很容易跨入高收入者行列。在北京市地税局监控的高收入人群中,有一个群体就是教授。
在中国大学中,师生关系较美国更密切。在美国大学里,师生之间有点儿工作层面的关系,私人之间不是特别亲密。但是中国的教授会把学生看作孩子,邀请去家里吃饭。有时会严厉地批评,就像批评晚辈一样。“一朝为师,终生为父”。中国的师生关系是生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紧密型社会关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想到的第一个教授是教我中文的教授,姓余。她是我读乔治城大学时中文系一年级的教授。在她身上反映了你所说的中国那种紧密的师生关系。除了上课,她还会格外关心你的学习情况。那时,我从头开始学习中文,她特别耐心地强调四声和文法。如果你出错了,她会让你重复,直到你说对为止,非常耐心。有时,她会打电话到家里,问你有没有做完功课。第二个教授是我读研究生时的Barbara Jordan教授。她在得州大学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讲公共伦理课。她来自休斯顿,曾任国会众议员三个任期。她被认为是美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有道德权威、最正直的政治家之一。这是所有美国人都认同的。她教我为美国人民服务应该是一种什么态度,应该是什么精神。做一个教授,社会地位很高,但收入属于中等。一般年收入是30 000~50 000美元的水平。美国的师生关系一般是非正式的、非密切的。中国学生会很尊重地称呼“王教授”、“张教授”。但在美国,学生经常直呼教授的名字,特别是到了研究生阶段。
袁岳(Victor Yuan):
是的,在哈佛时,对Anthony Saich教授,我们就叫他Tony。龚祥瑞教授受过很好的英国教育,他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中,前面称呼是“袁岳兄”,落款是“祥瑞”。我简直吃惊,过了很久都不能习惯。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我离开学校后,还与教授保持联系。有时我尊称他们为“某教授”。他们会说,“你怎么这么客气,还是应该叫我的名字。”在美国,教授和学生之间更像同事,而且他们欢迎学生提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只要这个学生能用事实和逻辑支持自己的论点就可以,而不在于结果的对错。这种灵活、非正式的关系是美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第二篇 明天你做什么工作话题13:犯罪分子有白领化趋势
话题13:犯罪分子有白领化趋势,警察还是以蓝领为主
袁岳(Victor Yuan):
警察是个形象变化非常大的职业。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对警察的信赖度、亲切感都很高。那时,社会是静态的,但警察常常是动态的。他们总是来来回回的,比如,到你家里去,帮你们做一些事情。警察的职责常常是抓坏人、保障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违法犯罪案件增多了,警察本身也面临着适应局面的转型。越来越多的跨地区犯罪行为发生了;犯罪分子群体受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但警察还是以中等水平的教育程度为主;随着犯罪总量增加,警察的工作量增加但待遇没有增加。这些因素都造成他们积极性不高、服务水平也没有提高。
人们对警察的总体评价不高。与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相比,警察在人们有好感时还是排在最后一位。现在社会发展了,但警察的适应能力提高不够。警察工作多,工作累,工资还低,这使它被人们视为不太好的职业。在县和乡一级,人们很愿意当警察,变成稳定的、威风的国家干部。在中小城市,警察还算可以接受的职业。在大城市,则不算是好工作了。许多警察是转业军人、郊区农民。犯罪分子有白领化趋势,警察还是以蓝领为主。这是对国家治理的一个较大挑战。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警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警察应该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应该有相当多的社会知识。如果警察经常出现,犯罪分子就会减少,但现在的警察很少出现在街头。在我们看见警察时,往往都是出现了问题,并且警察的面孔都是很严厉的。应该让警察巡逻成为制度,提倡看得见警察,警察的出镜率(presence)对老百姓的心理安全很重要。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宣传警察的工作和特点,做好警察形象的传播和社区联系的工作。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主流上,美国人对警察的看法是很重视他们,并且认为他们让人有安全感,觉得他们会保护自己。但是有人指出,实际上,一个人对警察的看法跟他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许多因素都有关系。比如,许多地方的黑人对警察没有特别好的感觉,他们觉得警察在骚扰他们。他们没做过错事,但警察抓他们。绝大部分人基本上认为警察是很好的。有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也会引起人们对警察看法的争议。前几年有个著名的案子,有人控告警察开枪杀死了一个黑人。后来,发现那个人实际上没有枪,也没有犯错误。但是,那个警察后来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因为作为警察,他并没有错。但白人警察杀了黑人没有受到处分,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一般不会当警察。现在,美国的许多警察都有学士学位。以前,他们的素质不高。最近二三十年,美国警察的职业化发展非常快。现在,成为警察的大部分人都来自中产阶级,年收入为三四万美元,不是特别多。没有联邦警察、国家警察,只有地方警察。警察工作的风险大。美国政府很重视警察的职业培训。美国人觉得,一个好警察是任何事情都能帮忙的。比如,假设一个5岁的小孩在玩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球滚到街上去了。因为他还小,不能去街上捡球。这时,如果遇到一个警察,孩子就会问他,能不能帮忙去街上捡球。这时,警察应该帮他捡球。总之,警察要乐于助人,在能够帮忙的时候帮忙。警察还要有幽默感。目前,警察录相带(police videos)成为了一种比较有趣的电视节目。这个节目是实录警察逮捕嫌疑人的过程,如何跟那些人说话。他们说话有时很有意思,电视台实录下来成为有趣的电视节目。在许多警察车里,都安装了摄像机拍摄下他们处理事情的过程。这是为了确保在办案过程中,警察不会滥用他们的权力。还有一点,美国人认为警察应该很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
第二篇 明天你做什么工作话题14:孩子不好管,就送他去当兵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三十几岁的人(像我这样的年纪)与更老的一代的差别在于,绝大部分人都没当过兵。我爸爸从1953年到1955年在一个空军基地服役过两年,当中尉。在美国,当兵是自愿的。没有必要像在以色列,男女必须为军队服役三四年。军队要求申请者的教育程度至少是高中文化。对于军官,经常要求大学毕业。西点军校就是有名的教育培养军官的学校。现在,美国军人的教育素质越来越高。
在美国,社会经济条件低于平均水平的人会倾向于当兵。他们进入军队会得到很好的机会,例如有机会进入军队赞助的大学。他们在其他方面赚钱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通过军队,他们可以为国家服务,这是很光荣的。其次,还能获得社会的尊重,也有不错的待遇,可以一步一步地往上发展。他们在军队服役20年之后,可以拿到数量可观的退休金。还可以做二三十年其他工作。
社会如何看待军人呢?总的来说是尊重和感谢。尤其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参加战争的士兵,都会受到尊重。无论美国人是否支持政府,他们都会尊重军人为国家的服务。
袁岳(Victor Yuan):
中国军队有200万人左右,大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参军是义务制,实际上有些像募兵制。每年都有招兵季节,体检、政审和加入训练。有些兵种用人紧俏,需要拉关系才行。比如,要成为女兵就需要拉关系。还有技术兵,如汽车兵等,对将来就业有帮助,也需要拉关系。
愿意当兵的人或愿意送孩子当兵的父母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差的,这与以前的情况不一样。以前,优秀青年才当兵。当兵的转业很容易找到其他工作,转业军人通常优先就业。如果在部队当了官,还能带随军家属。现在,士兵的待遇降低了。另外,他们也有了其他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所以,弱势、经济条件不好的年轻人选择当兵的会多一些。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当兵的多一些。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南部和乡下当兵的多。当兵最多的地区是得克萨斯州。
袁岳(Victor Yuan):
有些家庭觉得孩子不好管,就送他去当兵,家长觉得军队是个管人的好地方。中国军队的变化,一是专业化训练增加,开始重视兵员转业后的出路问题。二是社会联系增加,战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军队中,无论士兵还是军官,待遇都不是很高。在职业转换上,军人逐渐只能靠自己了,不像以前由军队安排。以前,许多军官在转业后可以安置在政法系统工作。现在,政法系统的专业化要求提高了,安排军官就出现问题了。社会上称“士兵”为“人民子弟兵”。解放军给人们的印象是社会救助者和保护安全者。在坐长途汽车时,如果车上有个解放军,你会觉得比较安全。另外一种说法是傻得跟大兵一样。在城市居住的人去当兵让人觉得家里条件不太好。现在,军人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第二篇 明天你做什么工作话题15:每个城市的乞丐80%~90%是专业乞丐
袁岳(Victor Yuan):
小时候,我们家那里的乞丐都来自另外一个更穷的县,几乎全部是。城市里的乞丐更加集中。现在,乞丐的重要变化是乞丐的职业化现象。每个城市的乞丐80%~90%是专业乞丐,只有少数是真正需要帮助的。成为专业乞丐的原因是收入有保证。每月1 500~2 000元,这已经超过了城市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而且做乞丐的成本比较低。
从伦理上,人们觉得做乞丐怎样呢?乞丐人群主要来自比较穷困的农村。历史上,那些地区很穷,那里的人经常逃荒,那里有乞讨的传统。在湖南和山西的一些地方,有人靠乞讨盖起了小楼,而在家里种地的人,却盖不起楼。这让人们在心理上接受了乞讨。
目前,乞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些人利用孩子强行乞讨,而且使用不当手段寻找孩子。还有人利用流浪儿强行卖花。大部分乞讨者都来源于跨地区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北京和上海的地铁口、国际区、教堂,以及寺庙门口的乞丐,都有丐帮控制。乞讨现象在社会上还会继续存在。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认为在街上乞讨是道德不良的行为。现在,这种态度已经转变了许多。以前,我们把这些人叫“bums”(流氓),但这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