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初恋都是人生的第一堂爱情课,人人都会毕业,只不过成绩不同而已。初恋的成绩并没有优劣之分,更没有合格与否之说,它不过是给懵懂的男女上了一次启蒙课,告诉大家如何辨别自己的情感。
也许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情景,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少男和少女的同桌情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师觉得同性同桌总是会给课堂带来不少麻烦,特别是两个女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们会在任何想说话的时候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这个时候老师正在滔滔不绝地传授新的知识。鉴于这种情况,老师迅速在大脑里做出一个决定,把两个女学生换成一男一女,这样学生们起码会顾及到性别问题而减少上课“交谈”的几率。不过,顾此失彼。老师们恰恰没有发现,少男少女的性萌芽已经露出尖尖角,他们在短暂的相处后就能形成一种默契。更准确地说,他们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共识。少男少女在同桌身份的影响下变得更加熟悉,甚至无话不谈。当彼此间产生依赖情绪的时候,两人便有了“长期在一起”的念头,形影不离。
然而,当某一方打破这种依赖情绪的时候,两人便会视对方如仇敌。这样一来,我们便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好的时候如胶似漆,可经常会为了一个小别扭而互相伤害。也许用“伤害”这样的词过于沉重,但对于那个年龄阶段的少男少女来说,任何一个不友好的举动都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是在桌子上画出一条“楚河汉界”,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只要有一方越界,便拳脚以对之;可能是在对方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上,用粉笔头在墙上写下“xxx是个坏蛋”;可能是在对方置放书包的抽屉里塞点什么令人尖叫的东西;可能在放学之后形同陌路,即便是不小心看到对方了,也要在脸上表现出厌恶对方的表情……
不过,这种伤害在很多时候持续不了多久,当一方重新表现出友好的时候,彼此间的矛盾便烟消云散。我们用纯粹的情感角度去理解这一种同桌情愫,并把这种情愫的初次体现归结为初恋。那种互相伤害正是初恋的一种体现,当花季雨季转瞬即逝之时,回首那段青葱岁月,便会感觉到伤害原来正是在乎对方的一种表现。对方若不在乎你,也不会伤害你;你若不在乎对方,也不会被伤害。这是人复杂情感的一部分,初恋就在这种甜蜜而又充满火药味的环境里悄然来过。
初恋就像是一块贴在心头的创可贴,你可能已经在时间的长河里忘记了它的存在,可一旦有人要撕下它,便是撕心裂肺的疼痛。当少男少女长大之后,他们可能会发现对方一直住在自己的心里,已经生根发芽,不管现在你对他/她是否还残留有任何形式的感情。。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初恋的坟冢(2)
记得在一部电视剧里,男主人公曾对他的初恋女友说过这样的话:“你就像一块化石在我的心里,永远没人能替代你的位置,也永远没人能让我忘记你。可是,我不爱你了。不要问我为什么,不爱就是不爱了。”男主人公说的是实话,“初恋情人”这个位置只有一个,所以他难忘,可他对这个位置的女主人却没有了爱情的冲动,所以他离开了。
我们的伴侣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自己的初恋,这并不矛盾,而且我们确定很爱很爱现在的伴侣,只不过再没有初恋时候的纯真和萌动。
大多时候,初恋是单纯的,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罗曼蒂克。只有一男一女,彼此心里装着对方,一个眼神便足以脸红心跳,一个微笑便足以神魂颠倒。两个人可能连手都没有碰过,却深深触动了彼此的心,只说一句“这条裙子很好看”,就能让她心花怒放;只问一句“你好些了么”,就能让他精神百倍。
可惜,初恋大多是“无疾而终”的。
有时候,两个人分开了便彻底分开了,彼此见了面就像陌生人,甚至连个原因都找不出来。可能有一天,你牵着爱人的手在马路上偶遇自己的初恋情人,他/她已经变得与从前判若两人,或好或坏。你们见面后也许只有一段简单的问答:“最近过得怎么样?”、“还好”。如此而已。心中没有了当初的澎湃,只剩下偶遇故知的沧桑感。你们分别后,你向爱人平静地讲述属于你跟他/她的初恋故事,你的爱人问,“为什么分开”,你无言以对,因为根本找不到一个像样的理由,只能感叹一句“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小知跟小黄就是在不懂爱情的岁月有了美好的情愫。他们俩是初中同学,两人有过一段共同的初恋记忆,他们曾是彼此心中的唯一。然而,这般蠢蠢欲动的感情随着毕业典礼钟声的响起而夭折。从此,他们各自走在不同的人生路上,就读了不同的高中、大学,再也没有见过面。小知偶尔会想起跟小黄在一起的岁月:小黄是班上的数学课代表,而小知的数学成绩却不理想,小黄便会主动帮助小知;小知喜欢读课外书,她脑袋里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在课余之时便会逐个讲给小黄听。两人就这样相处着,枯燥的课业也充满色彩。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两人也都各自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个周末,小知跟丈夫逛街,偶然碰到了小黄。两人尴尬的一笑,小知霎那间像是回到了青涩的初中年代,她平淡地说了句“好久不见”,小黄也平淡地回了句“是啊,好久不见”。在简单的问答后,小知向小黄介绍了自己的丈夫,然后两人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便又各行其路。
几天后,小黄拨通了小知的电话,约她出来吃顿饭。不知怎的,小知十分开心,精心装扮一番后高兴地走进事先约好的餐厅。他一身休闲,显得格外阳光;她衣袂飘飘,亭亭玉立。这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逢,重逢的味道难以言说,正如席慕容所说“我如何舍得与你重逢,当只有在你心中仍深藏着的我的青春,还正如水般澄澈,山般葱茏”。
这次重逢的晚餐,变成了小知的“牢骚宴”,她一直在跟小黄说着自己生活中的琐碎,愉快的,不愉快的,小黄还是像从前听故事一般认真,只不过他的眼里没有了从前的关注和享受。晚餐结束了,小知和小黄正正经经地说了句“再见,珍重”,然后转身各自踏上不同的回家之路。就这样结束了,小知和小黄倍感轻松,好似完成了一件未完成的任务,那句“珍重,再见”也是给那段好像没有开始与结束的初恋一个圆满。至此,在小黄和小知的心里就有小小的一个坟冢,埋葬着他们的初恋。
是的,人生中充满了不同的情感纠葛,面对初恋,也许最好的结果不是重逢本身,而是重逢过后的那句“再见,珍重”。
不知道在人们心里是否都藏有一个小小的坟冢,那里有着被小心翼翼埋葬的初恋。起初面对坟冢也许还会难过,但日子一久,坟冢就会随着荒草的埋没而逐渐失去踪迹。虽然知道它一直都在,可是却只是记忆,不再重要。
爱的轮廓(1)
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是一见倾心,誓言“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也有人说是日日相守,形影不离,即便天天相对也有说不完的情话,吐不完的相思。彼此间心有灵犀,一个眼神便能明白对方的心意。他/她关心你,无微不至,微笑着接受你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并逐一为你办到,而且无怨无悔。无论分开多久,心里都只装着对方一个人,对别的优秀的异性目不斜视,满腔爱意都只给了彼此。重聚的时候,两人缠绵缱绻,相拥而泣。就这样,互相宠爱着一直到老。暮年黄昏之时,两人依旧爱意绵绵,回顾过去,从未对彼此的感情产生过质疑,也从未有过冷漠。
这样的爱情,大概是所有人心中的理想模型。可这样完美的爱情出现在哪里?在偶像剧、爱情小说、情歌中随处可见,可就是鲜有出现在生活里。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曾经追求过理想中的完美爱情,可到头来却落得个孤独寂寞的下场。他对自己的表姐,也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一往情深。当表姐嫁给奥地利王子的时候,他便断绝了跟外界的联系。路德维希二世绝不是个好的统治者,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他把童话搬进了自己的城堡,成就了举世闻名的新天鹅城堡,并在里边度过漫漫几十年的生命。那个时候,路德维希二世才22岁,他在与未婚妻结婚的前一天宣布取消婚约。在他的心里,依旧难以割舍对表姐的那份炙热情感,只好躲起来缅怀远逝的爱情,直到他的生命被政治阴谋所吞噬。
我们之所以对理想中爱情有着如此执著的挂念,就是因为这种爱情模型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换句话说,对爱的初次印象决定了对未来爱情的追求,尽管有些印象不完全正确。
对爱的印象有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不计回报的付出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观念:情侣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不应该有所求。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能做到无条件付出,并且始终如一面对你合理、不合理的一切。当然,父母微笑地做着,可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不知道这些。当父母的宠爱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时,孩子便会自然而然觉得身边的人,特别是爱人应该延续这种习惯,最好做得比父母还好。这种长期存在的概念,会导致孩子在建立未来爱情模型有所偏差。偏差会在现实的爱情中变成安全隐患,威胁着孩子与情侣的关系。
很多人在恋爱关系中都抱有这样的心态:我从小到大就没有受过委屈,你也不能让我受委屈。这部分人不自觉地将父母对他的包容和宠爱强加在了恋人的身上,认为在父母那里受到怎样的对待就应该从恋人那里获得怎样的对待。
其实,父母与孩子、恋人与恋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尽管他们都是由爱联系在一起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是一种纯自然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自然而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出自本能,这种由自然界决定的亲缘之爱是无论何时都不会褪色的。你腰缠万贯也好,一贫如洗也罢,在父母面前永远都脱离不了“孩子”这个身份。“孩子”的身份能让你在任何年龄阶段,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享受父母不计回报的爱。而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在未来代替他们存活于世的细胞,是这世界上无可替代的“复制品”。所以,父母爱孩子,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哪有人向自己的生命索取回报的?
爱的轮廓(2)
正是这样的缘由,父母的爱成为孩子对爱的初次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爱情的轮廓。而一旦这种轮廓变得清晰,长大成人的孩子不明就里的就会在恋爱甚至是婚姻中出现问题。
在亚婚姻状态里,不少人把对爱的初次印象变成了衡量爱情的标杆,致使他们选择了不同于传统婚姻的爱情关系。
就像某些同居而不结婚的年轻人,他们有些人可能在观念里保留了错误的爱情讯息,将伴侣关系同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导致对方迟迟不愿意也不敢步入婚姻殿堂。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爱的初次印象可能对人的爱情观造成的不良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当某一方用在血缘关系中形成的价值观去要求平等关系中的恋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父母的任何举动和思想引导都可能影响孩子对爱的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就像一位热爱音乐的母亲,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长大之后能够延续她的音乐梦想。一个企业家父亲,他会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去顶级大学就读管理,毕业之后能接手他的企业。不得不承认,父母对子女抱有期望并不是错,可当子女的想法跟父母的期望相悖时,矛盾就产生了。在矛盾产生的过程中,父母传递给了孩子一个关于爱的致命错误,那就是占有和强制。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是生活在父母期望和自身愿望的矛盾中,同时也就生活在了占有和强制的范围中。大部分子女在达到一定年龄后会不自觉抵制父母爱中的占有和抵制,可另一方面又要安抚父母的情绪,他们可能会选择一条跟父母期望完全不同的道路,然后在其他无关紧要的方面满足父母的要求。在这个过程里,子女的爱形成了一种固执。但是,抵制并不等于不需要,子女对父母的爱永远都有需求。这就不难想象,当子女步入恋爱关系的时候,也试图从伴侣的身上寻求父母之爱的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