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诗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川诗评-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自愿地把艺术当做一种基本劳作,以换取生存手段与生存条件――金钱为目标的。

  劳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艺术。劳动的基本形式,就是劳作。把诗歌当做劳作,而又不甘心劳作,就一直是处理诗歌艺术创作问题的潜在的重大课题。诗人有没有高妙的人生的境界(艺术境界,诗歌境界)的秘密,就在这里。

  再次,阅读需要成熟。当代许多诗歌爱好者是年轻的一代,带着对诗歌朦胧的美好渴望,似乎做诗人就能名扬天下,*倜傥,一样暴富。欲望的骚动,使诗歌的发展起伏波动。许多人几乎就没有耐心阅读别人的诗歌,只希望自己的诗歌能被人认可。这是诗歌阅读群体(创作群体)需要逐渐成熟的过程。

  但是网络诗歌如此兴旺,我是非常吃惊的,诗歌贴吧、网站多如牛毛。进入网络,诗歌的湖泊到处都是。诗歌的爱好者那么多。有人竟然说诗歌死亡了,简直是梦中胡话。

  网络使我放弃我的作品发表的苦恼。原来作品交流,单纯依附纸杂志,交流那么狭隘,根本就没有一般诗歌爱好着的展示余地,诗歌成长就是一条狭隘的,辛酸的道路。现在,作品能被大家那么轻易的阅读,自己的社会价值,在一个鼠标之下顺利完成,心旷神怡啊。

  我始终这样傻傻地想,我的诗歌只要有一个人点击,我就认为我的诗歌就是好诗歌,就是成功的诗歌。

  但是一个成功的诗人,不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诗人,可能有一些,某个,个别好诗歌已经得到认可,但是如何保持你的诗歌生命,才是配得上诗人的称号根本。一个成功的诗人,是以其诗歌人生为依托,持久地在诗歌艺术领域耕耘不止。以诗歌表达一种生命存在的非凡想象与特例。以此显现出一种超然于世的气魄,来指引与昭示一种生命存在模式的绚丽。

  在这个意义上看,大家之所以渴望好诗歌,实际是渴望一种能够长期有效地引领诗歌艺术的趋势的出现。这需要有一个,几个,诗歌艺术群体成熟的出现,与突破的出现。下面就谈。

  四 该评价谁的诗歌呢

  我的诗歌评论,其实就是随心所欲,没有章法。我不主张套用评论家们的模式,也不喜欢用迎来送往互相捧场的模式。那都是太浪费精力,浪费诗歌资源的两个极端模式。

  我选择与世隔绝,就是害怕这两个模式的骚扰,害怕影响诗歌的纯度。实际就是远离这种喧嚣。理论家,批评家的学院模式,与普通诗歌爱好者追逐名流、互相奉承的模式,我不抱有任何成见,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因为当你看到一个模式,尽管这个模式是那么幼稚与无知,而又是有那么多不幼稚,不无知(至少是自己认为自己不幼稚,不无知的人,或者就迷在无知之中的人)的人依赖,你的心中具有的是清晰的冷静与对人事百态肃然的从容的判断与从容观察的心境。

  任何急噪的愤怒的表达,都是再度的无知的沦陷。

  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对自己所选择职业是否合适,关乎到自己能不能把这种职业最终升华为生命存在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能否把劳作升华为艺术性质上的劳动创造,是个关键。所谓的人生境界,艺术境界,诗歌境界,也在于此。秘密在这里。

  一个走进诗歌的人,在搞世俗的那一套,是对选择生命存在模式很不认真的表现。那还不如好好在江湖上混个年薪什么的。还不如在其他职业寻找满足自己对生存手段与生存条件呢!我是会计师,当个职业评估师,高级财务主管,挣年薪没有问题。但是,我恰恰是抛弃那些方式而进入诗歌。这是生存基于对生存模式的庄重选择的。

  因此,在这里我就是*裸地大实话。听,随您:生气了,您就报复我,只要您不怕浪费精力,不怕侵蚀你的心性。当然有定力的朋友,会明白我的意思,不会用世俗的那一套来理解我。

  我读了许多诗歌,不该像老师评作文那样具体地把一首诗歌具体解剖。那样毫无意义。但是,在阅读过程之中,惊讶地发现了一些共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感觉是,他们的诗歌,在技巧上,意境上的变换不是那么震撼我的心,偶尔在某个篇章,在某个细节上,能闪烁出新颖的特色与变化。

  当然,这样说,丝毫不是怀疑作为知名诗人的艺术造诣。我也不想在这里极力去奉承。您能看出来,我是很会奉承人的人。我完全可以在这里大加奉承,以满足他们也许非常罕有,稀少的虚荣心(他们的诗歌之中蕴涵着对人生的反思,谴责,砥砺的分量那么大;而艺术风格那么严谨,那么追求雅致与精致,精耕细作的诗人,对虚荣心的警惕与遏止,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我厌倦客套,奉承。因为我在以前的岁月里,为得到一份基本的生存资料,所作的言不由衷,身不由自的奉承,为我积累下的痛苦与羞辱太多了。如果您读我的诗歌,能找到这样非常多的证明。而我更害怕继续浪费珍贵的时光与精力。人过四十五,已经感觉到时间与精力的浪费,是多么的可怕。

  其实,我在力图清除所有诗人,成为中国诗歌领军地位的障碍,力图让大家渴望的能震撼心魂的好诗歌出现。也许我的努力,这次失败了,但是这正是下一步实现这个努力的第一个台阶。

  我一直在咀嚼他们诗歌中能出现震撼我的,摇撼我的东西。而我相信,只要有这样的东西我一定能感觉到,一定能拥抱我。我不怀疑我对诗歌的虔诚。更不怀疑我对每一位,我能接触到的诗歌作者的尊敬,也不怀疑我对诗人的诗歌意境的仰慕与渴望。

  我也在搜寻所有中国诗人出现这样味道。也许我搜索的面积依然不够,投入的时间精力还有限,但允许我说完现在想说的话,说错了下一此再反省。

  有时,隐约感觉某些诗歌里,美妙的,让人心动的,就要出现,但是,转眼就消失了。

  我不太了解他们的具体生活与写作状态。我想从他们的诗歌里能看出来。他们的诗歌题材几乎立足于对生活细节具体分析,解读。似乎有一种东西阻挡视野,或者似乎他们也对一种题材素材转化的愿望,虽然有冷静从容的考虑,却缺乏某中势力的内在喷发,而又不得不满足于在细微处精雕细刻,以维持现状。为什么呢?

  他们的诗歌构建雅致与秀美,是不可挑剔的。

  但是,不,诗歌毕竟不是工艺品。也不是绘画。

  他们的诗歌气氛弥散着明显的意境上拘谨以及题材与素材的单一。诗歌元素相对是寂寞的。抒情气氛那么肤泛,原因在哪里?

  我阅读许多当代诗歌,几乎都在走玩味语言与词汇的路子。似乎想象奇特,词汇新颖,就能写出好诗歌。事实上都是词汇的泥潭中扎腾,浪费心性。

  所谓的诗歌艺术技巧,不是词汇的使用与语言的新奇。那是高中生写作文的基本工。

  我想引用爱尔兰诗人希尼对技巧的解释,他说:“技巧,如我所定义的,不仅关系到诗人处理文字的方式,他对音步、节奏和语言结构的安排;而且关系到他对生活态度的定义,他自身现实的定义。它也关系到对走出他通常的认识界并冲击无法言喻的事物的方法的发现:介于记忆和经验中的情感根源与在艺术作品中表达这些的形式手法之间的一种能动的警察。”

  当然,老希尼太喜欢情不自禁玩弄技巧了,去掉那些玩弄技巧的迷幻的修饰,您看到了,技巧实际就是意境的提升,境界开发带来的新美感觉。人们习惯上把比喻,排比,拟人,意象,等叫做的技巧,但是如何使这些看起开简单机械的工具用得异常灵妙,那要看生活的突破。

  一个生活上忙于到处演讲,迎来送往,开会,做报告,接待客人,以及构制关系的诗人,其实也只能吃点老本罢了。那能写出新诗歌呢?

  一个诗人,往往在刚走进诗歌艺术世界的时候,因为保持着对艺术虔诚,生命存在与艺术存在相结合,犹如恋人的状态,诗歌创作会出现经典与好诗歌。但是一旦走进诗歌圈子,尤其是取得成就与地位,有了头衔,那么由此,进入一个比较满足的状态,这个转变使艺术热情与艺术新鲜感在渐渐被自己已经适应的满足冲淡。这是大部分诗人的遭遇,也是大部分诗人不能保持旺盛的诗歌生命的原因。

  诗歌创作要求那么单纯的环境与气氛,没有这种单纯与纯粹,你怎么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你怎么去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处理好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生命的技巧,恰好是诗歌艺术技巧突破的源泉。

  我不是否定细节。但是以细节做铺垫,与在细节上开发意境与境界,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大都陷入在细节上开拓意境,那只好是在一个细枝叉上负担一棵树的全部叶子,看起来华丽耀眼,其实是不堪重负的可怜样子。

  以希尼的《挖掘》看细节的运用吧。

  挖掘

  一支粗壮的笔躺着,舒适自在像一支枪。

  我的窗下,一个清晰而粗厉的响声

  铁铲切进了砾石累累的土地:

  穿过白薯垄有节奏地俯仰着,

  他在挖土。

  粗劣的靴子踩在铁铲上,长柄

  贴着膝头的内侧有力地撬动,

  他把表面一层厚土连根掀起,

  把铁铲发亮的一边深深埋下去,

  使新薯四散,我们捡在手中,

  说真的,这老头子使铁铲的巧劲

  有一次我给他送去一瓶牛奶,

  用纸团松松地塞住瓶口。他直起腰喝了,马上又干

  开了,

  利索地把泥炭截短,切开,把土.

  白薯地的冷气,潮湿泥炭地的

  咯吱声、咕咕声,铁铲切进活薯根的短促声响

  在我头脑中回荡。

  但我可没有铁铲像他们那样去干。

  我要用笔去挖掘。

  (袁可嘉译)

  西尼自己认为,这首诗歌,是他真正进入诗歌,是能依靠文字吃饭的标志作品。使用的全部是细节的描写。但他的每个细节各有特色,而且在神合诗歌的主旨,没有对主旨形成割裂,没有累赘的危机。他用细节编制一个意境,那个境界就是一个诗人真正发觉自己确实进入生活,诗人的个人经验之中积累的品性与生活、与爱尔兰农民的品性融合了,他找到他艺术生命与农民的,乃至人类的生命存在的切合点。

  如果说细节比较少的,要看米沃什的,《偶然相逢》

  偶然相逢

  黎明我们驾车奔驶在冰封的大地上,

  有如红色的鸟儿在黑暗中展翅飞翔。

  猛然间一只野兔在路上跑过,

  我们之间有人用手指点。

  那是很久以前。而今——

  那野兔和挥手的人都已不在人间。

  啊,我亲爱的人!

  他们在哪儿?他们去向何方?

  那挥舞的手,那风驰电掣的奔驶,

  还有那沙沙滚动的鹅卵石?

  我问你们,并非出自悲伤,

  而是感到纳闷,惊惶。

  艾迅 译

  他就用了,看见兔子奔跑,手指指兔子的细节,很简单,就把一个人突然发现生命短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情感上的,悲观伤感的渲染,表达出来了。

  用细节铺垫大境界,而不是在细节上建造境界,具有巨大的不同。但,这需要的是生活实质的突破。

  当代诗人,实际也是堕落与*的传统社会习气的受害人,缺乏大胆进入生活,抛弃名利的勇气,似乎死死守着一点既得利益,害怕一旦失去名利,就饿死。

  但这不是诗人的过错。是的,这样指责诗人不公平。试问,哪个诗人不是以纯粹的对诗歌热爱来写诗歌的。哪个诗人不是向往着到达艺术的最高殿堂呢?

  但是事实的残酷之处在于,越是渴望急切,这样,诗人自身的愚蠢无知、迷茫,越陷的深。这是境界问题。

  有没有境界,就在于看你怎么处理你的生活态度,与生活实践行为。因为你的艺术基本功力已经不需要再去怀疑。真正的炉火纯青,只剩下一腔热血能不能投入炉火。

  大家熟悉海子以及作品。以海子的作品为例子,他的作品不是上乘作品,他的作品已经被当代许多诗人超越了。那么海子诗歌的魅力在哪里呢?为什么吸引那么多人呢?真是神话吗?

  不是。我已经专门评价过海子的诗歌。这里只是说明,一个诗人的作品的认可,不仅仅是作品质量与数量,要看诗人的创作年龄。也就是境界的突破,是不是不断能实现。

  海子生前的诗歌不被人看好,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