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草的记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蒲草的记忆-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迁民脱掉鞋袜,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一方面是脚受伤,移民要逃也跑不快;另一方面就算逃跑了,官兵捉拿的时候,只要一看小脚趾,就知道是不是移民了。这个微小的生理特征,因为联系着移民的血泪和历史,竟然就这样遗传下来了。如今,你只要是小脚趾复形,人们就有把握说你是移民后裔。刀伤能够遗传,这自然是不科学的,但这个故事是大槐树移民,对明朝野蛮移民政策的民间记忆,也表明了他们不忘故乡、不忘根本的精神。

  打锅牛的来历。

  传说明初迁民的时候,有一家姓牛的人家,兄弟五人,临别时,兄弟依依不舍,就打破一口铁锅,分为五块,各执一块,作为后代认亲的标志,所以称为打锅牛。如今,姓牛的人们见了面,总要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如果说打锅,那毫无疑问就是一家人了。还有一个打锅牛的传说,是说姓牛的人家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家穷无力娶亲,只好分家移民,另谋出路。临别时打了一口锅,分为八块,七个儿子一人一块,连嫁到张家的女儿也分了一块。牛家老爹说:只要破锅在,就是一家人。因为这个说法,张氏和牛氏攀亲也要对认破锅。打锅牛的传说,仅仅是众多用打破锅片认亲的一个传说而已,类似的还有铁锅申和铜锅申的传说,这个传说,反映了移民的亲情观念。

  思乡鸟的传说。

  这个传说产生的年代不长,那是一九九一年的事情。洪洞县委、县政府准备筹办第一次“寻根祭祖”节,三月末的洪洞县,依然是春暖花开、杨柳吐絮的一片美景。三十一日下午,祭祖园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第二天的开幕式,临近傍晚时份,祭祖园上空突然飞来数万只灰色无名小鸟,密密匝匝云集在大槐树周围,站满了几百株树枝与树梢。还有民居的房顶上,也落满了这种小鸟,啾啾欢叫。人们一下子惊呆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学者专家,都不知道这些鸟从何而来,叫什么名字,是什么种类?但人们一致认为:是几百年前移民先祖之魂,化作小鸟回乡探亲。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反正是从那年以后,这种不知名的小鸟年年四月初就飞来,直到十日左右才飞走。更为奇怪的是,有一年当地不准备举行“寻根祭祖”节了,小鸟依然前来,不是飞到祭祖园,而是径直飞向洪洞县委大院,好像示威抗议一般。还有一年,当地开工修建占地三百亩的祭祖堂,小鸟全部飞到此处,当地人说:“连小鸟儿都来庆贺祭祖堂的开工。”

  这个传说有几分神奇色彩,说明移民先祖对故土眷恋之情,几百年也割不断,即使在世不能回来,灵魂也要化作小鸟回来探望,也反映了山西人故土难离的情结。

  四姓同宗的传说。

  河南省永城县,崔、谢、张、陈共为一个族谱。其原因是明朝移民的时候,洪洞县有家姓崔的,有四个儿子,按规定一家几个兄弟是不能迁往同一个村庄的。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姓分别改成崔、谢、张、陈四姓,同时被安排到了一个村庄。这个传说,即使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还在这个村庄流传着,家谱上有记载,老祖宗的石碑上也是这么刻着。按理说,这种同宗不同姓的事情,在许多家谱上都能得到证实。民间的谚语也有许多,比如说:

  回、翟、常,一个娘。

  姚、梁、陈,一家人。

  崇、刘、顾,一大户。

  这些故事,既反映了封建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戒备之心,也说明了亲情血脉是不可能割断的。

  大槐树荫庇群生的传说。

  在大槐树祭祖园牌坊的一面上,有四个题字:荫庇群生。说起这四个字,也有一个传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山西义军,于一九一三年派了个军阀卢永祥,专门来山西剿灭革命力量,从太原一路南下,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了赵城县(一九五四年并入洪洞县)后,因赵城籍人张煌刺杀了山西巡抚陆钟琦,受命报复其乡,所以在赵城更是变本加厉,“城无市,邻无炊烟,鸡犬无声,家家无门户窗,箱笥无遗缕,盘盖无完缶,书籍图画无整幅墙壁倾圮,地深三尺……”(张玑《致普抚张锡銮书》)。大军扑向洪洞,卢永祥公开宣布“半天不点名”,任由士兵胡作非为。不料,卢军行至洪洞县大槐树后,纷纷驻足不前,面树而拜,叩头不止。因卢军都是河南、河北、山东人氏,认为自己回到了老家,都动了恻隐之心,没有人抢劫百姓,反而把抢劫来的东西,献祭于此,那铜钱在树上挂了一串又一串,卢永祥也无可奈何。

  人们都说,不是大槐树荫庇了群生,而是大槐树所代表的那种故土,和那种亲情,使四面八方的人,只要来到大槐树下,就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

与移民有关的五个数字
我从有关史书中寻找到几个数字,由此说明民族的“认同”和“认属”之性。

  第一个数字是:十八。这是史书中明确记载从山西移民的次数。其中:明太祖洪武年间十次,明成祖永乐年间八次。

  第二个数字是:一三七三。公元一三七三年,也就是洪武六年,史书中有了移民的明确记载。《明史&;#8226;食货志》中有如下文字:(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名屯凤阳。

  第三个数字是:二亿。据保守估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至今已有二亿人,遍布全国各省市甚至海外,可以说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更有学者测算,全国有一半人为大槐树移民后裔。

  第四个数字是:一百八十万/八百五十六万七千六百二十三。据《明太祖实录》一书记载,洪武元年全国共有耕地面积不过一百八十万顷,到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为八百五十万公顷,二十多年增加了四倍。如果按照当时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可占耕地十七亩。这正是移民的历史功绩。

  第五个数字是:十八/五百/八百。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等正史笔记记载,以及研究洪洞移民专家所收集的家谱、石碑等资料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共分布在全国十八个省(市)五百多个县(市),其中河南为一百零六个县,山东为九十二个县,北京、天津、河北共一百二十九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共六十二个县,陕西、甘肃、宁夏共五十一个县,山西为三十四个县,内蒙古为八个县,辽宁为十一个县,吉林为三个县,黑龙江为三个县,广西为一县。另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八百八十一个。

  二零零五年四月五日,正是清明节。由山西省洪洞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第十五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在洪洞县明代迁民遗址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的古槐迁民后裔,与当地群众共两万余人,参加了这次祭拜活动。迁民后裔在大槐树遗址前,敬献花篮,焚香叩拜,缅怀了迁民先祖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并表达了回到故乡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洪洞县人民政府县长高洪元宣读祭文:

  杨候古国,华夏名城。天开尧舜,地属平阳。怀汾涧而挽黄河,枕霍山而接太行。物华天宝,佛光射飞虹之塔;人杰地灵,乐圣调五音之律。古迹星罗,名胜棋布。神话溯华夏之源,人文聚九州之萃。造人女娲之功德,炼石补天;始祖伏羲之太极,演绎八卦。轩辕造车,皋陶制狱。唐尧访贤,虞舜耕山。鸿儒藏书,张瑞玑之谁园;大师手笔,董寿平之画竹。燕赵侠气,尧舜遗风;世人难知,洪洞民性。

  岁逢已酉,时值清明。汾水吟而霍泉颂,淫雨细而香草青。后裔子孙络绎,寻根祖于洪洞。临迁民之遗址,祭先祖之英灵。虔诚伫立,情意殷切;清酤庶馐,遥寄忠魂。神鸟翔集,遮故国之愁天;老鹳闲步,忆当年之惨地。披红绸,俯苍生;古槐荫庇九州,四海享其恩泽。香烟扑地,迁民归来之兆;锣鼓震天,功业千秋之声。云开雨霁,彩旗鲜明。仙乐共祥云齐飞,汾水与春晖一色。颂歌唱罢,响彻海内之域;追念所及,声断异国之滨。

  遥思当年,元末明初。战乱频而兵燹盛,天灾繁而人烟稀。中原白地,天下唯三晋人稠;洪武三年,制定迁民之策。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遣移民于四方。天高地远,伤故土之难离;泪尽血出,哀寸心之如割。折槐枝于前路,顾老鹳于云间。关山高而弱水远,南蛮荒而北地寒。关山难越,谁悲流徙之人;弱水极险,尽是他乡之客。怀故居而不见,奉高堂在何年?可叹!前途未卜,命运多舛;九死一生,罄竹难书。从洪武至永乐,凡五十年。仅正史之记载,迁民百万。八百姓五百县,旷古绝今。心志不移,复兴中原之业;自强不息,奠定国家之基。通血脉而人和,融习俗而文明。他乡异土,播种耕耘;筚路蓝缕,开疆拓土。山川无恙,铭记先祖之功;日月更新,催发后辈之志。

  喜,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后裔繁盛,千山万水寻根;子孙兴盛,贤士人杰倍出。大槐树发新枝,莲花池焕异彩。晓民族之大义,激爱国之情怀。报本溯源,凝聚人心;政通人和,强县富民。继往开来,扬拚搏之精神;铭功昭德,铸乡梓之辉煌。来年祭祖,盛况空前。迁民先祖,功德永垂。槐乡大地,儿女浩气长存!

  为此,《山西晚报》做了四个版面的报道,标题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其实它后面还有二句话儿: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据同族伯父张宝林记忆,二世祖成甫全家迁居河南。从时间上推算,始祖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朔州马邑县迁来忻州。没几年,国家移民政策出台。始祖唯有家留长子,忍痛割爱,将次子名字报给官府。以上是我想象。二世祖迁居河南,应该与洪洞大槐树迁民时间差不多。

  当我想到这里,在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这么一幅画面:二世祖提儿携妻,身负家当,随着人流走上驿道,众人脸上皆有泪痕,都是依依不舍的样子,一步三回头,官兵也并未催促,任由人们缓慢前行,就那样走着,走着,但终于看不见大槐树的树梢,而前面的大路弯弯曲曲,伸展至天边,茫茫然,一片苍白。

  二世祖蓦然回首望着,他老人家知道身后必定有几道目光追随着自己的背影,直到自己走向生命的尽头,甚至几百年以后,那几道目光也会穿越时空,指引着他和他的子孙,回到大槐树下,回到牧马河边,回到枣树坡前,泪沾衣襟,口不能言,银发飘舞,乡音依旧,抓把黄土,叫声娘亲……

  附洪洞县“寻根祭祖节”仪程:

  一,全体起立;

  二,奏大槐树寻根祭祖乐;

  三,为古槐迁民先祖敬献花篮;

  四,各单位及个人敬献花篮;

  五,向大槐树迁民先祖行三鞠躬礼;

  六,洪洞县人民政府县长恭读祭文; 

  七,绕古槐碑亭和二、三代古槐一周,奏乐,鸣放鞭炮;

  八,植纪念树。

常遇春:留给村民的记忆
在老家,到处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公报私仇,剿杀秀容县。并留下一句名言:鸡犬不留。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常遇春小时候有一段难忘的经历,他来忻州要过饭。在忻州要饭期间,曾受到一户有钱人家的谩骂:给狗吃也不会给你这个穷小子。这句话儿,让常遇春怀恨在心。

  谁知几年以后,这位讨吃要饭的穷小子,成了朱元璋手下一员大将军。领兵打仗,勇猛无比,功名显赫。

  话说洪武年初,常大将军率兵“追击元左丞相扩廓帖木尔”至忻州,他想起小时候要饭时,那位忻州人说的话儿,也可能因为“剿匪”不顺畅,导致心情不好,多喝了几杯酒。于是,他在梦中说了一句:鸡犬不留。部下得令,便拿起了刀枪弓箭,对准了手无寸铁的老人和儿童。

  于是,忻州大地,天昏地暗,血流成河,遍地尸首,哭声震天。

  常大将军被帐篷外的哭喊声惊醒了,问:这是怎么回事?

  他身边的侍卫说:将军不是要杀个鸡犬不留吗?

  常遇春大吃一惊,急忙鸣锣收兵,可是已经迟了,他部下已从城里杀到城外一个小村庄了。

  人们为了纪念常遇春这次“光明磊落”的行为,就把这个村改名为:令归村。

  时间过去六百多年了,在我耳旁仍然能听见凄惨的哭泣声……

  很难想象当时的悲惨场面。

  很难想象明朝战将开平王常遇春一句梦话,竟把忻州人杀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