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诱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伦敦诱惑-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接后果。中国的人文特征在新的话语体系中被重新定位。
  此后,在欧洲人眼里,中华民族完全是一个几千年来始终停滞不前、因闭塞而自负却又奴性十足的民族。如赫尔德将中国描绘为〃一具木乃伊,他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①。他甚至认为,〃阻碍它(中国人)发展的因素在于它的性质,它的居住环境以及它自身的历史〃②。这是一种无可拯救的文化历史现实。被负面化的中国形象江河日下,在西方人偏见的注视下,在他们诽谤的声浪中,19 世纪的中国人真正坠落到了历史的谷底。
  

大西洋贸易航线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首发地(1)
工业革命既然首先发生在英国,表明当时的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所需的所有必要条件。它其实和欧洲大陆仅隔一条狭窄的海峡,并且是古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便和欧亚大陆有着密切的交往。后来它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全面继承了希腊城邦文明及其派生的罗马文明的精神与智慧,而且,它发扬岛国航海的悠久传统,通过全球性的直接贸易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并吸收其文明的精华,成为一个领先同时代其他民族的新型国家。尤其1588 年,它击败了入侵英伦海峡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夺得了海上的霸权。这场胜利让整个伦敦为之欣喜若狂,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由此,洋溢着乐观主义的喜剧和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戏剧在全国流行开来。
  英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对英国后来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岛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在世界文明的边缘,然而它不会像传统的大陆型强国借助蚕食邻国国土扩大疆域,而只是鼓励民间自由经营海外贸易和向新大陆殖民扩张,就可以减轻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口压力。民间自发的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使它的社会能源源不断吸收外来的信息……知识、技术,使社会日益开放。也正因为它有着大陆国家所不具备的天然安全保障,社会形态比较自由、宽松。假设它的领土和欧洲直接相连,为了巩固边防,就必须发展规模庞大的陆军,对社会也要有严密控制的必要。然而,这些对于英国来说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同时,它正好位于当时方兴未艾的大西洋贸易航线上,由于执行了依赖于强大海上力量的重商主义从而获得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再者,如果它的本土没有容易开采、便于运输的煤炭、铁矿藏等工业革命的重要原料,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也将无从策动。
  1215 年的《大宪章》作为〃第一个议会文献〃,为未来的议会及议会制度奠定了厚实的政治基础,《大宪章》的制定使国王无权擅自征税,国民则拥有协商权,国王应受到监督,任何国民都有权向政府提出抗议,它成为了英国人反抗不合理统治的宪法依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大宪章》〃以具体申述封建习俗的含蓄形式,体现或宣告了一条崇高的宪法原则……王权有限、法律至上。将一般原则寓于具体条款之内,这恰恰是《大宪章》的奇妙之处〃①。到14 世纪末,英国议会已发展为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完整的程序规则及确定的权力范围的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议会制度的基本构架已经形成〃。另外,它具有的比较自由的经济制度和比较开放的社会体系,加上地理大发现后方兴未艾的大西洋贸易和海外殖民带来的黄金机会,终于造就了工业革命的伟大事业。

大西洋贸易航线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首发地(2)
特殊的地理资源禀赋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等科学巨人的引导下有了迅速的进展。哲学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培根、霍布斯和洛克诸人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和欧洲大陆上莱布尼茨派的理性主义相对立。同时,英国有着良好的法律传统,它的普通法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更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利益,也就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英国特色的议会君主制与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两党制、文官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主体〃。由议会与王权的冲突、决裂至共和试验、 〃复辟〃、光荣革命、改革等,直至现代议会君主制确立,开创了现代英国政治文明的新纪元。然而,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1688 年的〃光荣革命〃。由此巨变,国家政权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移到议会。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将这场不流血的事件背后的政治智慧置于克伦威尔的军事*的统治谋略之上。这之后又经过1832、1867 年等*化改革,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议会君主体制一跃成为了西方最先进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模式。
  应当着重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进步,其中以塞缪· 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1812…1904)和巴克尔(Hery Thomes Buckle,1821…1862)为代表的学者,从文化史的角度对英国国民性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所关注的资本主义伦理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结构〃的内核文化对英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斯迈尔斯在其《自助论》(1859)、《性格论》(1871)、《节俭论》(1875)、《责任论》(1880)等著作中,研究、归纳了由资本主义内核文化所决定的民族成员行为方式的特征。他认为独立、积极进取、勤劳、务实等特性是一个国家通向现代化进程必不可少的〃国民性〃;而巴克尔在《英格兰文化史导论》等著作中,则对获得这些优良国民性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马克斯· 韦伯在1904 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证了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觉醒的新教理性精神……他指出,那是一种纯粹的宗教品性。他引用孟德斯鸠说英国人〃在世上所有民族中取得了三项最长足的进展,即虔诚、贸易和自由〃(《法意》,第二十卷,第七章)。并进一步指出,他们在贸易上的优势和对自由政治的顺应,以某种方式和孟德斯鸠所提出的卓著的虔敬连为一体……①。
  世界近代历史的演进证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不管她的传统是如何的悠久与伟大,只要想在这个世界化的地球上继续存在、发展,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的变革必定成为其无可逃避的唯一选择,这正如同*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①。在中国进入近代历史的同时,欧洲中心主义的欧洲现象,几乎成了一种固定的经济与文化模式。
  

鸦片战争使中国文化精英开始探索英伦之旅(1)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世界地理和外国状况的认识非常罕见,〃中国固有史志,记载欧洲事物甚少。尤其是对欧洲列强,记录更缺。较早的世界地理知识,多出于耶稣会士之手。而1840年以前,中国人的较为可靠的参考书,仅有陈伦炯的海国见闻录(1730),王大海的海岛逸志(1806)和谢清高的海录(1820)〃②。面临鸦片战争时期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到认识外部世界的必要性,即所谓〃筹夷事必知夷情〃,亦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这种类似的〃经世致用〃动机之催化下,出现了不少介绍外国概况的书,最著名的当属林则徐的《四洲志》(1841)、魏源的《海国图志》(1843)、梁廷楠的《海国四说》(1846)、姚莹的《康纪行》(1846)、徐继畲的《瀛环志略》(1848)等。中国传统的一元世界意识委实显示出历史观的幼稚。尽管上述著说或多或少以过于简约的形式介绍了世界地理以及外国历史政治概况,在19 世纪下半叶知识阶层中产生了少许的影响,但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这一〃地理发现〃的混沌状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似乎并不怎么令人信服,至少大部分中国人并不以为然。
  鸦片战争过后,〃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①的〃士大夫〃大有人在,但〃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②者也是不少。介绍西方及周边国家的史地书籍纷纷刊出,有的宣称〃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于胥沦鬼蜮〃……尤以战舰、火器、兵制都应师法英吉利。1842 年10 月,江南司郎中汤鹏上折筹议善后事宜30条,就防范英国及其与国之法,论及朝廷必须在军事、吏事、风俗、烟禁、人才、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③,可以认为,这是当时京官中最具有士大夫思维方式的一份改革方案。
  王韬是那个年代中的一个文化精英分子的特例,1867 年12月15 日,他前往欧洲。在英国,那里的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他的记述中,英国城市中楼房林立,商号鳞次栉比,〃车马往来,络绎如织,肩摩毂击,镇日不停〃。宽广的街道中间走车,两旁行人,间有木柱标志,井井有条。〃每日清晨,有水车洒扫沙尘,纤垢不留,杂污务尽。地中亦设长渠,以消污水。〃市民的日常生活极为方便,他说,〃自来水火〃胜过中土担水燃烛千百倍,〃各街地中皆范铅铁为筒,长短曲折,远近流通,互相接引。各家壁中咸有泉管,有塞以司启闭,用时喷流如注,不患不足;无穿凿埂汲之劳,亦无泛滥缺乏之虑。每夕灯火,不专假膏烛;亦以铁筒贯于各家壁内,收取煤气,由筒而管,吐达于室。以人引之即燃,朗耀光明,彻霄达曙,较灯烛之光十倍〃。〃其余足之所履、目之所接,无一处没有机器……水火二气之用,至此几神妙不可思议矣〃。他还乘坐了火车,感觉〃如迅鸟之投林,狂飙之过隙〃。通讯设施则有密布全国的公共电信局网络,如此等等。

鸦片战争使中国文化精英开始探索英伦之旅(2)
王韬在居住和旅行英国期间深感英国的典章制度〃迥异中土〃,他的书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英国社会的向往之情。他自海道进入英国时,行李由英国海关〃遣入送来〃,因而觉得不像中国海关那样令人〃殊觉不便〃。进一步考察之下,他发现英国海关不是中国海关那样的〃病商〃机构,而是一个〃惠商〃机构,〃盖税馆自有运物公司经理其事,不烦客虑也〃。
  在他出发前往欧洲的前一年,有总理衙门的满人斌椿父子随同英人赫德(Sir Robert Hart )前往欧洲游历。但斌椿为官派,且在英国官方色彩相当浓厚的赫德督率之下,所言所行极其谨慎。此后,清政府还派遣了一个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使团前往欧洲游历,其效果与斌椿之行大同小异。王韬在英国共度过2年零4个月,从走向世界这一角度说,他的欧洲之行是中国文化知识精英第一次以自由身份对欧洲的实地考察。斌椿的游历笔记《乘槎笔记》大多是对西洋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勾勒,而王韬的笔记《漫游随录》则能透过现象触及事物的根本。他在描述西方制造之精时笔锋进而触及西方的文化科学教育以及经济与政治制度,斌椿是不可能达到这一深度的。尤其对民风的对比分析,斌椿的《乘槎笔记》就只能缺略,不冀。
  清政府直到1875 年才正式委派郭嵩焘为中国驻英公使,其时距王韬赴欧已有8 年之久。后来的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竟说:〃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他的文明论及根据其出使时从上海到伦敦50 天的日记而撰写的《使西纪程》的命运,如梁启超所述:〃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2000年的文明。哎哟! 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① 他在《伦敦与巴黎日记》光绪四年二月初二(1878 年3月5 日)写道:
  盖西洋言政教修明之国曰色维来意斯得,欧洲诸国皆名之。其余中国及土耳其及波斯,曰哈甫色维来意斯得。哈甫者,译言得半也;意谓一半有教化,一半无之。其名阿非利加诸回国曰巴尔比瑞安,犹中国夷狄之称也,西洋谓之无教化。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②
  他在解释西方现代〃文明〃概念的时候已经视之为综合概念,并明确指出这一概念从来就有其对立面。如薛福成在其《出使四国日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