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面对,事实上她和李小芳也和平共处了整整一年。
一年前,父亲志得意满地带了李小芳回来,这个女人一进门,母亲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但她也没有反应。父亲老不知耻说,以后我们是一家人了,你不要有意见,有意见也没用,你是大的,她是小的,你照顾她些。母亲没吭声,平淡地看了李小芳几眼。父亲又指使说,烧一锅水,我们洗澡。母亲便下灶替他们烧洗澡水。新屋虽然模仿城里的建筑,有卫生间,有浴室,但还没来得及安装热水器,父亲很觉着对不起李小芳,歉意说,明天下山买热水器。洗了澡,父亲又让母亲铺床。父亲说,你睡二楼,我们睡三楼,床单要新的。
随着李小芳的到来,父亲和母亲实际上已不是夫妻关系,母亲好像是父亲雇用的一个老妈子,替他们烧水、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些活,母亲一辈子都在干,也没有特别的感觉。相比之下,不习惯的还是李小芳,刚来时,尽管在心里已有一千种准备,但和母亲面对面的时候,心里怎么也别扭,开始她对母亲是很警惕的,随时准备对付来自母亲方面的打击,但看看母亲并没有什么动静,也就心安理得了。
当村人发觉父亲带回来的李小芳,是他的小老婆,自然要引起轰动。男人啧啧赞叹,末了很深刻地总结道,时代变了,现在只要有钱,男人又可以娶三房四妾了;女人则奇怪我母亲为什么不吵不闹,容忍他把小老婆带回家。我想,母亲对父亲早已心灰意冷,他干什么都无所谓了。
这种新的生活,比较让母亲心烦的是李小芳的叫床,这个女人叫床的声音,总是把母亲从睡梦中吵醒,母亲想象不出这种事,有什么值得这样大呼小叫的,她甚至觉着李小芳挺可怜的,那么要死要活的叫上半天,不累?有时还杀猪似的“啊!啊!啊!”尖叫起来,直叫得母亲心惊肉跳,再也无法安稳入睡。
这事,母亲私下里跟父亲交涉过,母亲说:“你们晚上做事,求你们声音小点。”
父亲涎着脸说:“你都听见的?”
“你们这样响,谁听不见,全村人都听见。”
“谁叫你听?你不会睡觉?”
“谁要听?我是被你们吵醒的。”
交涉虽然没结果,好在父亲和李小芳经常外出,不常住在家里,即便住在家里,这样的声音也渐渐地稀少了,父亲到底不是二十几岁的少年了。
也许就是这次交涉激怒了李小芳,父亲把这事告诉她,李小芳羞怒道:“讨厌。”
父亲得意道:“这样很好吗,你不叫得这样响,我就不喜欢你了。”
“讨厌。”李小芳拉下脸说:“我不住这儿了。”
“不住这儿,住哪儿?”
“烦死了。”
“又发小孩子脾气。”父亲安慰说。
“谁发小孩子脾气。”李小芳沉默一会,终于说:“我要你离婚,让她搬出去。”
“听到就听到,这有什么关系?干吗要离婚。”
“不,我不要,我不想这样过下去了,你不离,我就走。”
“要离婚也好好说,干吗发脾气?”
父亲是经不起李小芳逼的,但离婚是大事,况且又这把年纪了,也不可轻易决定。最后又不能不决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愧对母亲,干巴巴几乎是求母亲说:“我们离婚,怎么样?”
没想到母亲马上同意了:“离婚,好的。我也早想搬出去住了。”
父亲慎重其事的离婚大事,因为母亲的无所谓,竟变得异常简单。父亲倒是怕我反对,所以叫我回来,免得以后我不认他这个爹。这夜,父亲东拉西扯就是不敢跟我谈离婚的事,反而是李小芳勇敢,她看看我,严肃地说:
“你父母离婚,请不要怪我。”
我说:“我不怪你。”
“我只是要个名分,其它都没关系。”
李小芳的“其它”大概是指财产吧。不等我回答,父亲赶紧接嘴道:“对,只是个名分,其它都不变。我想你娘不要搬回老屋住,就住在这儿。”
李小芳说:“我想也是。”
我想李小芳想的恐怕有点水分。母亲说:“嗨,我要搬回老屋住,轻闲些。我已经服侍你一辈子了,我也该歇歇了,小芳,以后他就交给你了。”
母亲说完,眼角的皱纹动了几下,眼里竟发出光来,好像她是解脱了,突然解脱了。父亲就把目光移到我脸上,希望我表态。其实,只要母亲同意,我干吗要反对,又不是跟我离婚。再说一个男人能娶上小他一辈的女人,毕竟也不容易。
我说:“好吗,离婚好吗,这样我就有两个娘了。”说得大家都笑起来,李小芳顺便把脸也红了。
事情算是解决了,但我心里还是有些沉重,夜里我睡不着,悄悄爬上楼顶,没想到母亲也站在楼顶上。我叫了声娘,她转过脸来,我还没看清她的脸,她就用双手捂住脸,抑制不住地抽泣起来了。我扶着她,劝慰道:“离了就离了,你跟爸有什么好,还是离了好。”她点点头,虽然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止住抽泣,全身愈发地颤动不已,那抽泣好像完全控制了身体。母亲伤心成这样,我又怎么办呢。
六
那夜,母亲回房后,我又爬上楼顶站了许久。周围是老屋的黑瓦背,月光落在上面,有淡淡的反光,黑瓦背下面偶尔传来几声孩子的夜哭,好像是无意中哭出了人生的痛苦。我漫无头绪地想着母亲、父亲、李小芳以及西地这个村子,后来我又想起了女老师林红。
林红是被那个时代送到西地来的,她的身份应该是“知识青年”,这是那个时代多数年青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她进村最先遇见的人可能是我,那时我在村口碓房的水槽上放水玩,让流水哗哗驱动水轮。她立在老柳杉下,一身草绿色,黑辫子撂在胸前,脸是白色的,像月光一样透明、柔和,让人想到远方。我就忘了放水,呆呆地看她,她一定是父亲经常讲的城市女孩了。她问村子是不是就叫西地,我赶快点头说是。
她松口气,过来往下面看,下面是一挂瀑布和碓房,水槽就接在瀑口上,我站瀑口上放水玩让她吓坏了。“你怎么在这种地方玩,快上来。”她叫道。
看她慌兮兮的,我觉着好笑,不过我还是乖乖上来了。她又松口气,说:“吓死人。”
“我天天在这儿玩。”
“以后不许上这儿玩。”
“这儿最好玩。”
“你这个野孩子,叫什么名字?”
我朝她笑笑,说:“我知道你是谁。”
“你知道?我是谁?”
“你是女老师。”
“你怎么知道?”
“我就是知道。”村里早就传说有个女老师要来了。
“你今年几岁?”
“八岁。”
她上上下下地看我,笑道:“八岁还穿开裆裤?”
“我一直穿开裆裤。”
“你知道八岁的小孩要干什么?”
“读书。”
“对,你想不想读书?”
“想。”
“好,以后就由我教你读书,好不好?”
“好。”
“说话算数,我们拉勾。”
说也有些怪,我对她有种难以言说的亲近感,好像早已熟悉,刚遇着她,就有说有笑,而且很听她话。在村里我不是这样,谁叫都无反应的。我迎接故人似的,蹦蹦跳跳领她进村,但是看见门楼光滑的石门槛,忽然兔子似的溜了,我不想让人知道我与女老师林红已经有了隐秘联系。
几天后,母亲让我脱下开裆裤,穿上裤子,临走塞二个红蛋我手里,说,好好读书。父亲也拉我过去,随手卷走我手里一只红蛋,剥了塞自家嘴里,咕哝道:“好好读书。”
母亲说:“你怎么抢他红蛋吃。”
“蛋吃多了粘嘴,还会读书?”父亲又指着自己的手腕许愿:“呆瓜,你若读到高中毕业,这只手表,送你。”
我看也懒得看那只手表,搬了凳子一声不吭就走。有趣的是,父亲真记着当初的许诺,我高中毕业,他真的脱下手表送我,我虽憎恶过它,但毕竟是父亲引以为豪的珍稀之物,也就收了,只是从来不戴,至今放抽屉里,我讨厌手表将时间切得那么细。
学堂也就是村口的老祠堂,敬祖宗与读书合用,祖宗坐正厅,学生坐厢房。在山里野惯的孩子,也想尝尝读书的滋味,开学这天,都带了凳子,奔着、跑着去祠堂,满满坐了一屋。女老师林红见有那么多学生,很高兴,脸在黑板前移来移去,像天上的月亮。她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字,教我们念:毛主席万岁。这个我们早就学会了,觉着读书原来这么回事,非常简单。但临到正式学汉字,圆铅笔好像活的,总不听话,怎么画也不像,不觉泄气,凳子开始悄悄地搬走,几个月后,仅剩我一人。
女老师林红逐家逐户家访。家长们说,随他吧,爱读不读,反正不靠读书吃饭。女老师眼泪就在眼里浮动,家长们又赶紧补充说,老师,你书教得好,大家都知道,可惜孩子不是读书的命,你莫挂心上。女老师只剩我一个学生,又和我拉勾,说,呆瓜,你不能逃,说话算数。我使劲点头,她勉强笑笑,脸上露出些许慰藉,像有许多学生似的,上课照旧尽力高声说话,声音在空荡荡的祠堂里跑来跑去,孤寂落寞,听了让人鼻子酸涩。作业布置后,她便坐我对面用手托着下巴长时间发愣,或去外面溪滩上坐着凝视溪水流走,待她想着叫我,就是放学了。
当然,村人对她的教学水平是很怀疑的,说这么个孩子,在家里还吃奶呢,教什么书。等到期末考试,她带我去公社小学参加统考,得了第一名,他们才肃然起敬,后悔没有强迫孩子读书。不过,由于她城里来,处处显得与村人不同,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她倒蛮有兴趣,空了就怪模怪样学她说话,拿她闲谈,说她看见公鸡趴母鸡身上,脸红得像红蛋,日日洗脚,脚丫子洗得比脸还白,上厕所用纸而不用篾片,见也没见过。
本来她住大队长伯良家,公家人来都住他家。一日,伯良老婆提出她应该住我家,因为她仅教我一人,也方便。这理由大概无可辩驳,伯良就安排她住我家。父亲以极大的热情腾出一间空房,特地赶往公社买了油光纸、浆糊和玻璃,平平整整地将焦黑的老房间糊得亮而且鲜,给窗户装上玻璃,还把自己玩的二胡挂壁上当装饰品。女老师林红过来发现布置一新的房间,感动得眼睛湿湿的,眼睫毛就像沾了露水的青草,立在眼眶边沿摇曳。
邻居跟了进来,看看又看看,开玩笑说:“伯虎,房间打扮得这样新,是不是给呆瓜抬新娘?”
母亲难为情说:“家里狗窝似的,就怕人家老师住不惯呢。”
“怎么可以这样说。”女老师也难为情说。
父亲嘿嘿笑着,恳切说:“林老师,你来村里教书,是呆瓜的福气,我无论如何要呆瓜跟你读书,以后就难为你了,他虽然不爱说话,我看书还是会读的。”
“我不教他还教谁?”女老师摸摸我脑门,问:“呆瓜,喜欢老师住你家不?”
我说:“喜欢。”
女老师俯身说:“喜欢跟老师一起住不?”
母亲吃惊说:“呆瓜脏兮兮的,你怎么能跟他住?”
女老师说:“以后我来照看他。”
我红了脸,仰头看女老师林红,忽然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觉得身子在缓慢而又快速地升高,一直升到高过林红半头,我说,我长得这么高大了。她晕红了脸点头。我说,走吧。拉了她手便从窗口腾空而出,张开的手臂也就是翅膀,那一瞬间我就这样领着女老师林红飞了。
这样,上课也就不去祠堂,就在房间里。桌子太高,我蹲在老式太师椅上写字,她靠床上翻来复去看自己带来的几本书,看厌了就教新课,课程进度比正规学校快了许多,没东西教时也教她自己看的书,比如一本《唐诗三百首》,她穿插着教,我虽不懂什么意思,但念着顺口,时间长了,差不多全都会背。天冷了,母亲生一炉火端来,我们就围在炉边念唐诗,那情景特别美好,炉火红红的,女老师的脸也映得红红的。课余父亲也进来烤火,天南地北给她讲自己闯荡江湖的经历,她听着听着,睁大了眼睛,惊奇地看他,父亲就有些不好意思,脸也被炉火烘得红红的。
女老师也帮着做家务,譬如提水喂猪烧火煮饭,虽然不比村人利索,但她乐意干,娱乐似的,欢喜得母亲逢人就说老师真好,天上掉下的。我的衣服也是她洗的,还监督我洗脚洗澡,将我料理得干干净净,好像我也是城里来的。她实在对我太好了,以至我忘了她是老师,敢拉她辫子缠着她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