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也不多说了,就70元。

  老人欣然交出钥匙,我们拿出钱,成交。

  我们把东西放在房间,便原路折回,到永宁桥旁边的钱塘人家用晚餐。

  这个酒家,在西塘甚至在六大古镇中还有些名气,来过不少名人,临河而筑,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的,内部装修得古色古香,倒有一些原汁原味的水乡韵味。我们坐在贴河的一桌,点了清蒸白丝鱼、油炖菜心、蒸臭豆腐、荠菜包圆、笋尖炒丝瓜五个菜。记得小的时候,空气清新,我家门口的那条通往乌镇的河,河水清澈,我一到河边淘米,白丝鱼就会成群的聚起来。看到这些白丝鱼,便有一种从味觉上追忆儿时的水乡冲动。这白丝鱼,价格不菲,清蒸,40元。至于油炖菜心,我的朋友在杭州就嚷嚷着要吃,告诉我这可是天下第一美味。我是水乡出身,东近西塘西接乌镇的地方,却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个菜。等到上菜才明白:原来是腌制的油菜花茎。

  钱塘人家的菜的确不错,我吃得津津有味,喝了瓶啤酒,不过价格不菲,80多元。

  酒足饭饱,我们在烟雨长廊上走走,此时夜深人静,灯火依稀,雨也收场了,感到水乡独有的宁静。我们回到洗洗弄弄,睡在床上,看看电视,便进入梦乡。无梦。

  第二天9:30,我们起床,洗漱完毕,便去解决早餐。一出门,发现风大天冷,我花了10块钱(这倒蛮划算的),给朋友买了个披肩(其实是块围巾),勉强御寒。我们只是来西塘小住一天,体验这里的生活,所以没有行程上计划,随兴而走。听朋友说,在永宁桥和安境桥之间,有很好吃的豆腐花和小馄饨。有朋友这样的导游,真幸福,我享受了一顿价廉物美的早餐。

  吃完早餐,人多起来了,永宁桥上人满为患,这个的取景点谋杀了许多胶卷,过永宁桥有些难度。今天是星期六,从上海来了一些学生,赶到烟雨长廊下,临湖而坐,画起画来。来西塘画画不仅仅这么一拨人,各个巷口也有,不过很时尚的青年,可能是中国美院的学生。

  我们重新来到西街,西街叫卖声泛滥成灾,叫卖大头菜的,叫卖熏青豆的,还有叫卖各种特产的。我走上去问了问这大头菜,价格几乎比话梅都要贵。我对着一个镇民笑道,“难道这大头菜比话梅都要贵。”

  她马上说,“我们这里的大头菜,味甘不腻,嚼而不烂,比话梅都要好吃,这话梅是没法比的。”

  我是水乡人,更是农家子弟,知道这大头菜是什么玩意儿。当时,嘉善的挑夫到我们桐乡卖大头菜的,不要太多,能值多少钱?即使到现在也值不了多少钱。到这里,这个江南水乡,这大头菜的身价骤升,也就变成了比话梅都要贵的特产了。

  走过大头菜和熏青豆,偶尔有几家排场比较大的,正在卖送子龙蹄,红灿灿的,半条街都洋溢着猪蹄味儿。除了猪蹄,还有什么棕叶包包的肉块,荷叶粉蒸肉。走来走去就是这副水乡风貌。

  昨天,我打电话给妹妹叫她和妹夫从嘉兴赶来,和我们聚聚,度一个轻松的周末。中午,只有她一个人来了。她说门票要30元一张,如果是游览景点要60元。那些景点,只是几个小噱头而已,小小的馆藏,如张正根雕艺术馆、瓦当陈列馆、黄酒陈列馆等等。看这种馆藏还不如在烟雨长廊看看南来北往游客的脸,来得花样精透。

  我们三人在和钱塘人家一桥相隔的钱塘人家分店吃饭。从小说听父母说,嘉善人喜欢吃烂蛤蟆的,而且有一个夏天父亲屁股长疮,吃了清凉解毒烂蛤蟆就好了。有名声又有生活经验,我们就要了一份,大家都喜欢吃。至于那个西塘特色的馄饨老鸭煲是极难吃的,不是其中之一馄饨难吃,而是两者都难吃。我们还要一瓶嘉善黄酒。嘉善黄酒倒是不错,我在老家桐乡也喝过这个酒,味醇甘美。

  吃好已经是下午一点了。我们在街上拍了些照片,人很多,照片也拍得很潦草;拍照时,我们来到一条石弄——石皮弄,称“江南第一弄”。现在,水乡们流行第一,江南有六大古镇,都在争醇正、争原汁原味,可谓铆足力气,较着劲,恨不得冠以“天下第一”之美名,西塘终于争到了一个“江南第一弄”了。这弄堂,就是窄,宽只有 1米,两个瘦子相遇,勉强能够通过。

  其实西塘很小,走走两个小时,就绕完了。拍完照片,下午二点钟,看看回去的时间还早,就西塘西街一家叫“福聚堂”的茶庄喝茶。里面环境不错,古朴典雅,我们正好选择了一个临河的茶桌坐下。偌大的的茶室,只有我们三个人在玩牌,很惬意,窗外河水在流,风在吹,如果这样度过一个周末的下午倒不错。

  三点钟后,来了一帮上海人,五六个吧,是来买福聚堂旁边的房子的,茶庄老板跟一群上海人围绕着280万房价开始谈起,上海人的话腔特别响,而且难听,交谈所产生的噪音,分贝特高,没完没了。

  我们只有撤,四点后,我妹妹回嘉兴,我跟朋友到嘉善乘火车回杭州。

晋祠揽胜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山西有一个地方类似江南,叫晋祠,离太原不远,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空气清新,景色如画,堪称风水宝地。

  清代刘大鹏在《晋祠志序》一文中对晋祠大加赞辞,“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祠”就是祭祀用的宗庙,晋祠用来纪念唐叔虞。

  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同母弟弟。那为什么称唐叔虞?成王灭唐后,有一次把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对弟弟叔虞说:“这玉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本来只是孩子间一句玩笑话。恰好当时史官史佚在旁,说:“君无戏言!”成王只好弄假成真。叔虞自然就成为唐侯,后人自然称其为唐叔虞。

  唐朝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发家于晋阳(即现在太原),凭借这块风水宝地,以惊人的速度,长驱直入,攻下长安,得到了天下。后来,太原公子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帝宝座,自然是对晋祠是格外垂青。

  李世民认为李氏承袭西周叔虞时的“唐”地来做国号,就是要总结、继承、发扬周朝八百年长治久安的历史经验。贞观二十年,李世民故地重游,特撰《晋祠之铭并序》赞美唐叔虞的美德和晋祠风光。这块有名的唐碑矗立在晋祠贞观宝翰亭中,宣扬其父子“建国兴邦”之功绩,并祝佑唐室江山安宁。碑文行书俊秀,盖为唐太宗得意之作,其刻工洗炼,是仅次于《兰亭序》法帖的杰作,可谓行书楷模,值得玩味揣摩。

  到晋祠就得看晋祠三绝:难老泉、齐年古柏、宋代泥塑。

  叹难老泉,怆然老去

  我对晋祠的闻知主要得益于吴伯萧《难老泉》一文。隐约记得吴老先生对现代化十分钟情,大有新中国建设时期 “大跃进”的思想。一文中有一句特别深刻,“这里矗立着多少厂矿,浓烟弥漫,告诉人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我从太原出发到晋祠,看到的是,满路运煤的大货车、长挂车,天空中飞满了煤灰,坑坑洼洼的公路在车轮下喘息,乃至扭曲变形。可见,吴老先生当时热衷于的发达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十分严重。

  到了晋祠我就直奔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之一。晋水有三源头,都是从晋祠的代表性建筑圣母殿的殿基流出,左为“难老”,中为“鱼沼”,右为“善利”。难老泉从创建于北齐天保(550…559)年间的难老泉亭下石洞中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息,故早在北齐时期就取《诗经&;#8226;鲁颂》中“永锡难老”为名,称“难老泉”。唐时著名诗李白更是对它赞美不绝,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碧玉”、“龙鳞”如今早已找不到了。由于采挖煤矿,地下水日渐枯竭,难老泉也曾枯竭见底,“难老”也“老”。

  2002年国庆节前夕,晋祠难老泉供水系统主体工程500立方米加压泵站蓄水池顺利完成浇注,公里长地下汇流管道开通,难老泉终得以“老”而复活。面对着自来水,我已经说不上什么感觉,根本体会不到“微波龙鳞”的意境,看来人工的毕竟有造作之嫌,失去了本真,就像杭州倒而重建的雷峰塔,上山是电梯,上塔也是电梯,那种颓然苍劲的味道再也找不到一样,失去了历史文物的意义。

  记得2003年元月,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在参加论证南宋皇城遗址重建项目时,谈及一个值得借鉴的事例,虽与本文文意很远,但很有教益,不妨一说。

  他到日本学术访问,一个来中国看过倒塌的雷峰塔但没看过新的雷峰塔的日本友人,问他,“新的雷峰塔造成,对谁最满意?”

  我们想,大概是杭州人吧,或者是为了显示政迹而大兴土木的为官者吧。

  当时陈老先生也问答不上,就请教日本人。

  那日本人说,是保俶塔。

  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陈老先生继续讲他的话题。日本友人解释道,原来是“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一个婀娜多姿含情脉脉的美女只能对着一个无欲无念的破破烂烂的老僧,多不相称。现在好了,从电视里看到重建的雷峰塔,像一个体格健猛的小伙子,那日本友人用“very strong”来形容雷峰塔。美女终有壮男陪,不是成就了美女思春的情怀?

  日本人的言辞之间,至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其实,一些文物遗迹“死”而复活,恰恰使之万劫不复。

  遗憾的是,难老泉我看到的是一个自来水供水系统。

  齐年古柏,见证变迁

  看完了慕名而来的难老泉,才有心细细把晋祠看个清楚。

  晋祠给我感觉是树多,而且都是参天古树,郁郁葱葱,使得整个晋祠清幽恬静。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晋祠的变迁,是历史见证者。我到山西看到大多是成片的荒山野岭,荒芜到了苍凉的地步,特别是去五台山的路上,那些黄土高坡几乎寸草不生,光秃秃,沟壑纵横,就像大地的伤口。我这才深刻地领悟到杭嘉湖平原的肥沃、丰饶、富庶。在这些黄土高坡当中,有几个破落的村户歪歪斜斜地布落在旮旯里,土坯房,充满着尘土味。陪我一起的山西人说,这些农民家庭年收入一般只有几百块钱而已。我那点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未减,听了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农民子女念书考大学时,这区区几百块钱如何应付昂贵的学费?穷苦的人现在的发展权、选择权越来越狭窄了。而这晋祠是这片日益沙化土地中的桃源,面貌似江南佳丽,可以称得上“小江南”。晋祠有了树,就有了灵气,朝气。

  在晋祠里众多古木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位于难老泉和圣母殿左边的“齐年古柏”,齐年古柏指的是周柏。

  周柏原先有两株,一株在道光年间被当地的土人所伐,剩下的一株在苗裔堂前面,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约成45°角,披覆在圣母殿左侧,相传是西周时所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奉使河东,来到晋祠,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歌颂它的苍劲、古老。如今的周柏依然苍劲、碧翠,它才真正见证了晋祠的历史变迁。周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惟妙惟肖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宋侍女塑,惟妙惟肖

  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在圣母殿精彩的宋代侍女塑。

  圣母殿处在难老泉与周柏之间,在鱼沼飞梁的后面,是晋祠的主殿,晋水从殿基涌出。大殿是一座正方形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它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身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柱上木雕盘龙 8条,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中所罕见。殿身内外檐柱各一周,侧角生起显著。柱上斗口形制多样,柱头补间及上下檐相异,梁架简洁,保持着宋制特征。圣母殿神龛内外两侧的宋代彩塑,是晋祠文物中珍品。殿内无柱,这样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她被晋人奉为晋水水神,其塑像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着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