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人所有的抗争都显得近似 “疯子” 式垂死挣扎,卡夫卡或者卡夫卡的思想先驱尼采都试着说明这个事实。他们裹挟着温柔都属于浪漫主义式的,无论是小说、还是哲学带着浓缩的人性化的悲剧性色彩。

  四、女人,无尽的深渊

  我几乎很难相信,在德语世界里,情感最奔放的人物——贝多芬,思想最深刻的人物——尼采,洞察力最尖锐的人物——卡夫卡都终身未能婚娶。难道三颗伟大的灵魂是相通的?难道当时没有女性与这些灵魂相配?难道女人就像卡夫卡所言的那样是“一个无尽的深渊”?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是无法解决的。

  但是任何人都不得不接受这么个事实:男人不能没有女人!人自从有了*,他就时时受到它的折磨,直到生命之火熄灭。贝多芬一生都在寻找他的至爱,由于不能拥有心爱的女人,放弃了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尼采甚至渴望女人到达了疯癫的程度,时刻希望能够与女人创造出一个小“超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回避这个产自于身体的要求,走向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本身。

  卡夫卡也如是。卡夫卡三次订婚却三次解除了婚约。因为他相信,人除了*之外还有其它更高尚、更纯粹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我们现在只能姑且认为是他苦苦探索的“人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拯救”这样的人类本身的问题。

  卡夫卡要说明这个问题方式,就是写作,以作品的形式来解答,并且说服自己。为此,他觉得应该阉割身体本身的要求,努力走向人的本质,即从事写作。

  卡夫卡的婚姻的解除都与写作有关,因为写作就是他走向上帝的途径,是他认为的“永恒”的事业。但是人终究不是完善之物,他不得不陷入的情感的漩涡里不能自拔,在婚约面前,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正是他这种复杂心理的自然流露。

  对于卡夫卡来说,他的世界甚至包括他的婚姻,充满着恐惧,他那柔情在恐惧面前纷纷瓦解了。于是,他那魔鬼般的文字、城堡般的思想变得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卡夫卡的难题也正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神龙见首不见尾——阅读李白
李白身上多的是一种中国文化传统中少有的自由,一种旷古冲霄的才情,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气,一种天地任我遨游的飘逸之势,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感知力与想象力。

  ——作者题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大家都知道李白,但是他是怎样一个人?唯恐说不清道不明。在我看来,他是真正的神龙,见首不见尾,难窥全貌。中国诗歌史上少了李白,中国的诗歌就少了一半的魅力。所幸的是,我们中国出了如此伟大的诗人。

  李白在中国诗歌史里是前所无有的奇迹,即使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是个奇迹。这并不是夸夸其谈。中国文化是有许多瑰宝的,而且这些瑰宝给我们的文化注入了活力,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乳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中国文化早就成为一种死亡了的陈迹,像古希腊,像古埃及那样,只供个别考古学家们研究所用。只要在中世纪的中国能出现李白这样的诗歌,这样如此崇尚自由的人,它就没有消亡的理由,就有其无限的活力。

  李白身上多的是一种中国文化传统中少有的自由,一种旷古冲霄的才情,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气,一种天地任我遨游的飘逸之势,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感知力与想象力。李白的诗文饱蘸年轻与自信,代表着上升的文化气质。

  文化的复兴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让“古人之心”在我们身上重新复活。复活哪些,是十分关键,这关涉到合理复活的问题。如果让一些宣扬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束缚人、压制人的观念复活,那么中国文化会越走越窄,自寻短路,最后窒息而亡。明清时期文化走得比较狭窄就是舍放弃文化中充满生命力的精髓,而选择了其中萎缩的部分所导致的。因此,李白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作为自信、奔放的基因,后人应该好好的继承、发扬。

  此篇并不是想“神话”李白,而是说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李白。他是怎么样的人呢?像仙家一样飘逸?或者像神龙一样遨游于天地之间而无踪影,不是的。这仅仅是李白的一个面。真正的李白,他会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同样也会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抑郁。李白豪放是主流,但也有其泄气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他。他像一个孩子一样任性,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斗志。

  他因此而任性而为,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做一个自由的人,从来不管世人的看法。这样高傲的人千古而下,也只有李白一人。他能够让红得发紫的高力士提靴,让唐明皇宠幸毕至的杨贵妃磨墨,也足见其傲视众生了。也只有这种人,感到个性无法抒发的时候,才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可以不做,但“摧眉折腰事权贵”是万万不能。真是“我哭我笑我自由,天上地下任我遨游”,如此之人,千古而下,确实只有李白一个。

  李白爱酒也是人皆所知,酒店里有太白遗风什么的,他的许多诗里都充满了酒气。他的《将进酒》也十分著名,一般人都能够背诵引用,他的《月下独酌》也是妇孺皆知。他爱酒,又将酒写进了他的诗歌中,从而使诗与酒两者紧密的联系起来。酒中有他的豪放之处也有惆怅之处。“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抽刀断水更流,举杯消愁更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甚至有一些让正派人士蹙眉的地方,他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流”、“携妓东山去,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这是一方面是他追求性解放,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内心的彷徨。李白有声色之好也无可厚非,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李白也是人,这一点我们不能苛求这位诗人什么的,而是应该觉得这位诗人很人性化,很能贴人心,所以李白才可爱、可亲。

  李白心中充满了爱。

  首先自爱。李白爱惜自己的天纵才情,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有“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为虎”;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是何等的自爱,简直是狂妄。而且在追逐功名的时候,从未放弃个人的人格,对人格看得十分的重要,这与中国的“文人无行”的传统显然是不同。他直接向权贵们宣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只有自爱、自惜的人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李白从没有失去过自己,从没有忘记对自我设问,与自己的人格进行对话,保持头脑清醒,成为完整的自我,这就是李白的高贵之处。

  其实,热爱自然。李白也爱中华这片土地,他一生漫游各地,所见的东西甚多。李白的胸襟得山川之大气,故能容山纳海,甚为开阔。可以这么说,李白爱他生活的世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山瀑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较长的诗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这些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爱。诗人内心是充满着爱的,将这种爱融进了他的诗歌中。

  再次,爱朋友。李白虽视同僚如草芥,但对朋友之情却是感人的。在李白的诗歌中对朋友之间的感情表现更为突出。“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送人非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可见其心何诚?等等。特别是他与杜甫之间的情谊更是让人感动,“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可见,李白是如此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

  李白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这一点就像屈原一样,积极地去探索人生。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追求生命的质量,充满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他对生命的探索进行到了十分深刻的地步,他意识到人的价值在于自由,在于自身对精神的追求。如对月亮的设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对自由的热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不妥协的。在功名的取得与精神自由相牴牾的时候,他宁愿成就自己,而不失去个人的人格,这就是诗人的魅力之所在。

  诗人的诗正是诗人人格的物质化。我们读李白的诗俨然看到一个傲然于世的高人,他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但是从未放弃过自己。他是一个完整的拥有自己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达到了自由奔放,如骏马行空,不受一切羁绊。

  人格上追求自由,故而能从文本上解放诗体,才能为后人开拓新路。

  李白能够写这样的诗,也是因为李白具有那样的心。

激情之魂——阅读贝多芬
“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记)

  
  12月16日是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上帝在这一天降临一颗能够带来世间最纯正的音乐的生命: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不仅是个人物事件,更是个令人振奋不已的名词:代表着汹涌澎湃的激情,桀骜不驯的灵魂,它如同春雷般滚过天空,磅礴恢宏,其势不可当。

  很多人知道,贝多芬在完全失去了听觉的情况下写出的《第九交响曲》如今已经无可疑义的成为欧盟的盟歌。这部作品在初演出时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听众在演出结束后,抱以五次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按惯例,最高荣誉也只有三次。)然而,贝多芬却已毫无听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最后含泪答礼。

  我相信伟大的音乐必须由伟大的灵魂与之相配。贝多芬正是得到时代精神的哺育迅速成长起来音乐大师,是欧洲“自由”、“平等”“*”等观念的嫡生子。他在为人处世、音乐作曲方面都做到了少有的桀骜不驯。

  在为人处世方面——事例是最令人信服的——贝多芬在街上遇见大公和他的扈从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的,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的走过。在他看来,首先他是自由之身,行动自由,他与大公,都是人,而人与人之间又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其次他贝多芬只有一个,空前绝后的,这是他的伟大之处,而欧洲作为世袭的大公比比皆是,根本不足为奇。贝多芬是自由的,绝对自信的,甚至自傲。

  在音乐创作方面,贝多芬曾在自己的笔记里如此写道“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为获致‘更美’的效果起计而破坏”,正因为他任性而为,以自我为抒情的喷射口,才使得他的音乐富有深度、力度、广度,蕴涵生命哲理。他又写道“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的确如此,当人们静下心来聆听他的《命运交响曲》,每每能感到命运之神在屋外敲打着门(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灵),内心激励起崇高感,得到了与命运进行抗争的力量,从而勇于超脱苦难。

  世间上诸多事情(包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荣誉)并非一概能用世俗的规律来说明,就像贝多芬创造了令人不思议的奇迹:耳疾却创造出世间最纯正的音乐。

  耳疾正是在贝多芬名声日升、事业趋顺的时候,这对一个音乐人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为了防止给人发觉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开始变得愈来愈孤僻。他也曾痛苦万分甚至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自己悲惨的遭遇与不幸。后来,因了解到康德的哲学观而重燃激情,“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贝多芬由接受命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