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到家时,已经将近午夜。
此刻的都市,正是灯红酒绿时分。而乡间的人们,早就进入梦乡。
从门缝透出来的一丝灯光,让女儿感到诧异:“这么晚了,妈妈还没有睡吗?”
她来到门前,突然发现门没有锁。
可是,妈妈不是一直都会锁门的吗?难道出了什么事情?她顿时觉得十分害怕。
赶紧进屋看看吧!
当她破门而入时,却发现母亲睡在地板上,而且已经睡着了。
她哭了。哭声慢慢地惊醒了母亲。
看到女儿回来,母亲又高兴又心疼地抱住了她。
在母亲怀里哭了好久,女儿才好奇地问:“妈妈,你怎么没锁门呢?”
9。爱,点亮世界(2)
母亲平静地答道:“自从你走后,我就没锁过门了,因为我担心你突然晚上回家,进不了门。”
听完这话,女儿又哭了。不过,这次是幸福的眼泪!
伟大的母爱,让世界上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倍感亲近和温暖!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邮递员。
他已经当了几十年邮递员了,从青春年少到头发花白,每天都往返五十公里的山路,日复一日地将各种信件送到居民家里。
几十年了,这个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唯一没变的,就是从邮局到山上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他是爱这片土地的。然而,生活确实太单调了,单调得没有一丝色彩,尤其是每次送完信件,骑车走在那条一尘不变的山路上时,他就更加觉得如此。
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
一天,他走进了一家花店,买了很多野花的种子。
第二天送信的时候,他带上这些种子,一路撒在了那条山路两旁。
就这样,在两个月里,他持续不断地播种着野花种子。
一段时间之后,当他骑着车回家的时候,发现那条荒凉的小路,开出了五颜六色的各种野花,有黄的、有红的、有紫的……可谓是姹紫嫣红,十分诱人!
看着这些美丽的花朵,闻着阵阵扑鼻的花香,他心中充满了对世界的热爱。因为,这世界的美丽,其实就来自于对生活的那颗爱心!
一天中午饭后,一家牛肉面馆,来了两个特殊的客人。
他们是婆孙俩,老奶奶很大年纪了,孙子只有六岁左右。
他们进来后,老奶奶问老板要了一碗牛肉面。
很快,牛肉面做好了。
望着桌子上的牛肉面,小男孩睁大了眼睛,对奶奶说:“奶奶,您真的已经吃过午饭了吗?”
奶奶笑眯眯地说:“当然了,你快吃吧!”
听奶奶这样说,小男孩高兴地拿起了筷子。
不一会,一碗牛肉面就被吃了个底朝天。
婆孙俩的对话,被一旁的老板听见了。他明白,这位奶奶根本没有吃午饭,因为她根本没钱买第二碗牛肉面。
于是,老板走到婆孙俩面前说:
“老人家,您今天运气真好,由于您是我们店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这碗牛肉面免费。”
说完,他就把钱退给了老奶奶。
这件事情之后一个月的一天,老板在店门口又看见了那个小男孩。
小男孩已经在那里蹲了将近两个小时了。
有趣的是,老板发现,只要有一个客人走进自己的店里,小男孩就会把一个小石子放进地上画着的一个圆圈里。
然而,午饭时间都快过去了,圈子里的小石子还没有五十个。
想到一个月前的那件事,老板顿时明白了过来:小男孩在等第一百位客人呢!
老板开始给每一个老主顾打电话:“您好,今天中午到我店里来吃饭吧,我请客!”
就这样,没过多久,客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小男孩也越来越快地往圈子里放着小石子。
终于,第九十九个小石子放进了圈子里。小男孩赶紧叫来奶奶,一起走进了那家店。
小男孩骄傲地对奶奶说:“奶奶,这次我请你吃牛肉面!”
桌子上,那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
1。诚于内,信于外
《中庸》是讲究诚信的。在这部儒家经典看来,诚信是一个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讲诚信。
《中庸》认为,只有我们都内心真诚,才能获得外界的信任,这就是“诚于内,信于外”的道理。
跟《中庸》一起并列“四书”的《大学》,同样认为诚信十分重要。
在《大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的诚意,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
就像人讨厌恶臭和喜欢美女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因此君子只有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才算得上是诚意。
小人则在一个人独处时,什么坏事都会干尽,见到君子就会掩盖自己的坏处,表现自己的好处。
然而,每个人做的事情,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就如同看自己的心肝脾胃一样清楚,自己骗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是诚于内,而信于外的道理所在,因此君子是要慎独的。
跟《大学》一样,《中庸》也十分强调所谓的慎独,也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讲究诚信。
《中庸》说: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君子越是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见的时候,越是要谨慎,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讲究诚信。
为什么《中庸》和《大学》这两部经典,都会这么看重一个人内心的诚信呢,即便这个人是在独处的时候?
原因在于,在很多人看来,表面上独处时很多事情,别人不知道。可是,这些事情自己却是最清楚、最敏感的。
因此,对自己来说,这些看似隐秘的事情,其实最易暴露;看似细微的事情,其实最明显。它们全部都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心里面。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即使暂时没有被人发现,他们也难以逃脱良心的责罚。实际上他们的内心痛苦,比外在的惩罚更加大。
这就是《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道理所在。
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应该诚于内,即便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不让不符合道德的观念和行为出现。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外界真正的信任。
《中庸》的诚于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慎独。
而慎独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不仅在公开场合能按道德规范为人处世,而且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管时,也能在各种事情上谨慎地生活,不违反道德和法律。
那种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做些亏心事不会被发现的人,其实都是在掩耳盗铃。
他们没想过,即便瞒得过所有人,又怎么瞒得过自己内心呢?
更何况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庸》才特别强调诚于内的重要性,一个人一定要从内心就做到诚信。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拥有他人的信任。
《中庸》“诚于内,信于外”的道理,在很多历史典故里面,都得到了体现。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蘧伯玉不欺暗室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天晚上,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和夫人坐着聊天。
突然,他们俩都听见屋外传来一阵阵的车轮声,看来是有人经过。
可是,屋外的车走到卫灵公的宫门前时,车轮声突然就停止了。
又过了好一会,卫灵公和夫人才又听到车轮声。
卫灵公于是问夫人:“你能猜得出刚才坐车经过的人是谁吗?”
夫人十分肯定地回答说:“这一定是蘧伯玉。”
卫灵公很好奇地问:“夫人为何如此肯定呢?”
夫人解释道:“因为按照古礼,臣子经过君王的宫门时,应该下车;而臣子见到君王使用的路马,则应该站着行礼。
这些古礼的规定,是为了显示臣子对君王的尊敬。
我听说,真正的忠臣和孝子,不会因为天色明亮才表现自己有节操,也不会因为天色昏暗就败坏德行。
蘧伯玉是我们卫国有名的贤大夫,不仅有智慧而且仁义过人,为人处世十分谨慎,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礼法的。
所以,我才断定,刚才那个在夜里还要守礼,在国君门前下车步行的人,就是蘧伯玉。”
听完夫人的话,卫灵公半信半疑。于是,他就叫人出去查清楚。
后来,果然不出夫人所料,这个人确实就是蘧伯玉。
从此,蘧伯玉更加赢得了卫灵公的信任和尊重。
在一家工厂里,有一天,一个主任发现一件怪事:自己明明没有在一份报告上盖章,而那份报告上面,却赫然印着自己的印章。
为了搞清楚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四处查探,很快就发现是自己的助手干的。
原来,每次的报告,都应该由主任亲自盖章才能通过。
可是,这份报告送上来那天,主任恰好不在。
于是,这位助理就自作聪明,认为不就是盖个章嘛,主任的章就在抽屉里,拿出来盖了就是了。
因此,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事情查清楚之后,主任严肃地批评了助理,认为他一点没有诚信。
在主任看来,他的印章放在抽屉里,没有上锁,是对助理的信任,相信没有得到允许,助理是不会乱动自己的东西的。
可是,助理这次的行为,却严重损害了主任对他的信任。
在主任看来,这次助理能趁他不在,私自拿出印章给报告盖章,那下次还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呢?这就很难说了。
这件事情之后,助理就下岗了。
一件看起来不大的事情,却导致了失去工作的严重后果,这其实都是因为没有做到“诚于内,信于外”所导致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人啊,认识你自己(1)
《中庸》的诚信,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认识自己。
为什么人要认识自己呢?
原因在于,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才有可能真实地生活,才能真正做到诚信。
实际上,“认识你自己”,是一条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智慧箴言。
在古希腊,最早将这句话作为哲学来教育世人的,是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哲学史的智慧源头,是西方哲学的鼻祖。
苏格拉底的一生,就是孜孜不倦地传播哲学的一生。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其实很像我们的孔夫子。
据史料记载,苏格拉底经常在雅典的一些公共场所,或者酒宴上,不断地向人们提出各种问题。
在问这些问题时,他表现得很无知,总是不停地追问。很快,就会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这时,他才开始从那些矛盾之中总结出一些概念的定义。而这些概念,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比如,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道的;什么是理智的,什么是不理智的;什么是刚强的,什么是懦弱的,等等。
无论苏格拉底问什么问题,他的落脚点都是两个:美德是什么?如何才能培养美德?
有一次,苏格拉底碰到了一个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两人争论起来了正义这个概念的含义。
当时,尤苏戴莫斯正准备竞选雅典城邦的领袖。
于是,苏格拉底便问他:“一个人,假如想要当领袖,就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本领吗?” 尤苏戴莫斯十分肯定地答道:“当然不能。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做一个好公民都不够资格。” 苏格拉底追问道:“既然如此,那么你说说什么叫正义,什么叫非正义?”
问完,他拿出纸和笔,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纸的两边,意思是让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出来。 尤苏戴莫斯拿起笔,毫不迟疑地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和抢劫,都写在了“非正义”的下边。 然而,苏格拉底却一一反驳道:
“打仗时,进入敌方军营,偷窃他们的作战图,难道是非正义的吗?
一个人生病了,不愿意吃药,母亲就骗他,说药一点都不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