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过。只是他们不能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否则自己的名誉就会受到损伤。不过,一旦有机会,日本人还是愿意想办法推托这样的情义。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政府达成协议,一些在战争中流落中国的日本孤儿被接回日本。很遗憾,很多这种“归国者”惊讶地发现,他们在日本的亲戚不是热烈地欢迎他们回到祖国,甚至是冷面相对,根本不认他们这些亲戚,哪怕是亲生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倒是一般社会志愿者给了他们大量的帮助。在感叹世态炎凉的时候,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归来让小心谨慎的日本亲戚已经在考虑会不会造成财产分割的问题,或者给自己找来“情义缠身”这样的麻烦了。】
情义“最难承受”(3)
与姻亲的情义关系相比,大多数日本人更重视重大的传统情义关系,比如武士对他的君主及其同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的是一个具有荣誉感的人对其上级及同辈人的忠诚。在很多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情义中包含的责任都深为人们肯定,并将其作为武士的美德。8【8萨评:这种忠诚并不需要他的上级真正有恩于他,只要双方有这个上下级关系就可以了。在日本传统中,当等级和私恩冲突时,要求有道德的人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对等级的忠诚。等级是日本传统社会得以运作的基础。】在德川氏还未完成统一大业之前的日本,人们甚至认为这是比“忠”还要高尚的美德,而“忠”在那时只是将军的义务。在十二世纪,源氏将军要求自己的一位大名交出他所庇护的一名藩主。那位大名写了一封信,并保留至今。他非常痛恨对他情义的诋毁,因此拒绝以“忠”的名义而背叛情义。他在信中写道:“对于公务,我个人无能为力。但品行高尚的人之间的情义却是永恒的真理,它超越了将军的权威。”最后,他拒绝对“所尊敬的朋友失信”。9【9萨评:这段文字引自朝河贯一《入来院文书》中对镰仓幕府时代历史的记述,当然发生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萨摩藩本身就是和幕府不大和睦的地方政权,对将军的“忠”也不那么重视。】很多历史故事都描写了武士崇高的道德品行,至今仍为人所熟知。现在,通过润色和加工,这些故事渐渐地变成了能乐剧、歌舞伎和神乐舞蹈。
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世纪一位名叫弁庆的浪人10【10萨评:浪人,指的是没有所依附的主君,自谋生路的武士。】的故事。他力大无敌,但没有其他资源可以利用。他曾寄住于一家僧院,但所有的僧侣都对他感到恐惧。为了搜集一名封建武士所需的行装,他杀害所有过往的武士,收缴他们的刀剑。最后,他向一位年轻人挑战——一位瘦弱、具有纨绔气的领主。没想到却遇到了对手。后来,他发现这位青年原来是源氏11【11萨评:源氏,指的是1192年建立镰仓幕府的源氏家族。源氏家族的首领源赖朝在平安时代末期击败强大的平氏家族控制日本,以后有九代将军都是这个家族产生的。下面说到的源义经就是源赖朝的弟弟,后为兄长猜忌所攻杀,是日本著名的悲剧英雄。】的后代,正筹划恢复他们家族的将军地位。这位青年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所喜爱的英雄源义经。弁庆立即向源义经表示了热忱的情义,并在战场上为源氏家族杀敌立功。但是,在有一次战斗中,敌众我寡,他们被迫率领家臣逃跑。他们将自己化装成为建立寺院而在日本全国化缘的僧人。为了免生怀疑,弁庆装扮成首领模样,而源义经打扮成普通僧人。沿途如果遇到敌方的检查,弁庆就拿出编造好的一卷寺院募捐者的名单,通过诵读来欺骗敌人。然而,在最后时刻,尽管源义经装扮成下人,却无法掩饰他的贵族气质,由此引起了敌人的怀疑。他们立即召唤大部队。这时,弁庆立即略施小计,消除了敌方的怀疑。他借口一点小事打了源义经一耳光,敌人立即消除了对源义经的怀疑。因为,如果这位化缘的和尚真是源义经的话,家臣是绝不敢对他动手的。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违背了情义。弁庆的不敬行为挽救他们的性命。在到达安全地方之后,弁庆立即跪倒在源义经脚下,请义经赐死。这位领主慷慨地赦免了他。12【12萨评:源义经,乳名牛若丸,身材瘦小,他战胜强大的对手弁庆,被视为日本式的大卫对歌利亚之战。因此,日本对以弱敌强的战例经常被冠以“仿佛牛若丸对弁庆”的形容。在日文资料中,形容中国海军逸仙号战舰在长江中与蜂拥而至的日军轰炸机恶战,就不无钦佩地使用了这个说法。源义经是日本著名的悲剧历史人物,他幼年随母亲逃亡,长大后发动复仇之战,以英勇善战击破当时篡夺权力的平氏政权而著称。平氏家族灭亡后,源义经的哥哥源赖朝建立了镰仓幕府,对这个弟弟却是防范又嫉妒,终于发动了对源义经一派的清洗。弁庆打源义经耳光的事情,就发生在源义经逃亡中。源义经的妾,日本著名的三大美人之一静御前也在这次逃亡中被源赖朝掠去。源义经最终战败自杀。源义经在日本深受爱戴,其中一个原因竟然是因为他悲惨的命运。日本民族,对于悲剧有着特别敏感的情结。】
情义“最难承受”(4)
这些历史故事中所描述的情义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不满的痕迹。这些故事对现代日本人而言就像是黄金时代的梦想。这些故事告诉人们,在那个时代,情义没有丝毫“不情愿”的意思。如果情义与“忠”相冲突,人们可以体面地坚持情义。当时,情义是人们珍视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而表面又具有封建制度的特点。“懂情义”意味着一个人要终身忠诚于君主,而君主也要关心自己的家臣。“报答情义”,就是甚至要把生命献给对自己情深义重的君主。
当然,这只是一种幻想。日本的封建历史说明,有很多的例子都表明在战争中,敌对大名可以用金钱来收买武士的忠诚。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君主诋毁了自己的家臣,从传统上讲,家臣可以离开君主,甚至加入敌方阵营。我们在下一章中讲述这一点。如同日本人赞颂捐躯尽忠一样,在谈到复仇时,日本人同样是兴致勃勃,因为两者都是情义。对君主的忠诚是情义,而对侮辱进行报仇是对自己名誉的情义。在日本,这是一块盾牌的两面。13【13萨评:这两种理由对于实心眼的人来说都是很可以接受的理由,可是偏偏导向完全不同的结果。“墨索里尼总是有理”这一条,在过去和今天的世界里,在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汪精卫在武汉提倡焦土抗战,到南京“艳电救国”,如此矛盾怎样自圆其说?据汪氏解释,在武汉是“为国”,到南京是“为民”。那么,在武汉怎么就不考虑为民,在南京怎么就不考虑为国了呢?今天美国对一些不那么“民主”的国家,忽而因为“普世真理”打过去,忽而因为“友谊”大加援手,又是一个例子了。】
不过,那些描述忠诚的古老故事,对现代的日本人来说只是令人高兴的白日梦罢了。现在人们所说的履行情义,已经不再指的是对自己合法君主的忠诚,而是要履行对各种各样的人的义务。今天当人们常常谈到情义时,往往充满了不满的情绪,强调说是个人迫于舆论压力而违背自己本意来履行情义。人们常说“完全是出于情义才安排这桩婚姻”、“仅仅出于情义,我才被迫为那个人提供工作”、“我必须见他的原因仅仅是出于情义”,等等。他们还常常说“受到情义的困扰”。辞典把这句话译成“I am obliged to it”(我被迫这样做)。人们还说“他用情义来强迫我”、“他用情义来困扰我”。上述的这些以及其他类似的习惯用语意思都是出于对某些人以往所施恩情的考虑,讲这类话的人被迫做他们不想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在农村,在小商店的交易中,在大财阀的上流社会中,甚至在日本内阁,人们都“被情义所迫”、“为情义所困扰”。一个求婚者可以凭借两家之前的关系或交往来给自己未来的岳父施加压力;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取得农民的土地。迫于情义的人也觉得自己必须答应。他说:“如果我不帮助我的恩人,世人就会说我不懂情义。”这些都含有“不情愿”、“只是为了面子”的含义,正如日语辞典进行的解释。14【14萨评:看到作者对于情义的研究,隐约感到了美国人对于纳税的看法—税,是不能不纳的,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纳税这件事又没有谁会喜欢,所以美国总统竞选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减税(当然能不能兑现再说)。一边交税,一边不情愿地抱怨,美国人的表情此时和日本人讨论情义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情义是严格的规定,必须进行报答,它们不像摩西十诫规定的那样是一些道德准则。当一个人迫于情义时,往往会无视正义。人们会常说:“为了情义,我不能坚持正义。”而且,情义的准则不包括像“对待自己的邻居就像对待自己一样”这样的内容,它也没有规定一个人要主动地宽以待人。它只是说,一个人必须履行情义的义务,否则,人们就认为他是无情无义,他将在世人面前感到羞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必须遵守情义。实际上,在英语中,“对社会的情义”常常被译为“服从公众的舆论”。在辞典中的翻译是“我只好这样,因为这是对世界的‘情义’。”这句话可理解为“因为世界不接受其他的方法”。15【15萨评:这一点日本受中国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的传统社会,法律的作用是次要的,而各种约定俗成的民间规范才是维系大多数人行为的准绳。儒家的最终理想,就是依靠道德或者说舆论监督来完成对国家的治理。】
情义“最难承受”(5)
日本人情义方面的观点与美国人关于偿还借款的规定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人的态度。对于美国人而言,如果接到一封信、接受了礼物或者适时的话语,他们不会觉得有必要像支付利息或者偿还银行借款那样紧迫。在金钱交易中,对没有进行偿还的人的惩罚就是让他破产,这是非常重的惩罚。然而,日本人却把未能报答情义当做破产,生活中所有的交往都有可能涉及到某种情义。这就是说,美国人对于一些毫不重要的言行不会考虑过多,认为不会引起义务;而日本人都会慎重地对待它们,这意味着他们在复杂的世界当中也会谨慎行事。16【16萨评:这又是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更接近的地方。中国人接到礼物也不会马上回礼,而是记住这份情谊,在今后适当的机会报还。日本人收到礼物后,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礼,通常是当场就想法还给你,包括吊丧的时候致送丧仪也会立刻收到回礼。浑不知这是让中国人觉得颇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恼怒的做法。】
日本人对“社会的情义”的观念与美国人的还钱的思想之间还有另一个相似点。“报答情义”意味着等量的感谢,这一点与恩情完全不同。后者是永无满足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完全报答,而情义是有限的。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对恩情的态度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感到日本人的馈赠习惯也很特别。譬如,每个家庭每年都会有两次用精心包装的礼物来感谢六个月前收到的礼物;17【17萨评:六个月前,礼物已经还清了,但是上一次是对方首先送来的礼物,所以这个“首先”的情没有还,于是这一次,要先送给对方。这其实不是回礼,而是新的一轮交换礼物的开始。日本的民间社交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女用人的家庭每年都要送来礼物来感谢对自己孩子的雇用。但是,日本人最忌讳的就是收到比自己原来所送礼物要贵重许多的东西。他们认为这有损自己的名誉,说得难听一点,似乎是想“用小虾钓大鱼”似的。18【18萨评:我曾在学习日语的时候问过教师,为什么日本人认为还礼太贵重是失礼的表示呢?作为中国人,如果朋友的还礼很重,我会感到过意不去,可是也会因为朋友重视和我的友谊而感到欣喜。教师的回答是:日本人考虑事情往往过细(但不妨碍他们一根筋,又是一个“菊与刀”的典型例子),比如送礼这回事,如果你回礼太重,就容易让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