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在里昂、罗谢尔、图尔、亚眠和奥尔良等地,劳氏银行的连锁店纷纷开张。
对于约翰的成功,摄政王欣喜不已,约翰也趁热打铁,向摄政王提议建立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应该拥有北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以及路易斯安那州做贸易的专有特权——传说,美洲新大陆上的这两个地方遍地都是黄金,那里到处都金光闪闪,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1717年8月,政府授予的贸易授权书颁布了,密西西比公司成立。
不久,劳氏银行也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竟成了法兰西皇家银行(the Royal Bank of France),劳氏银行和密西西比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和纸币,都成了实质上的国家货币。
1718年约翰劳签名的纸币'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劳氏银行刚刚从私营转为皇家,摄政王就命令它发行面值10亿里弗尔的纸币——约翰与摄政王可谓是各取所需,“英雄惜英雄”。
1719年年初,法国皇室又颁布了一项法令,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各地进行贸易的特权,法国东印度公司(the French East India pany)也被并入了约翰。劳负责的密西西比公司。
约翰。劳为密西西比公司的众多股民们描画出一幅光辉灿烂堪比天堂的美妙远景,他承诺,每份500里弗尔的股票每年派发红利就可达200里弗尔。
2。2通胀他爹的故事(3)
每年分红能够达到40%,这是什么样的利润啊?
一时间,约翰成了全法国最炙手可热的人,豪门显贵也好、山野村夫也好、神父主教也好,至少有30万人热切地要求申购这5万份新股,大家都在幻想着一夜暴富。
当代的篮球明星乔丹有个女粉丝,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宁愿让乔丹开车从自己身上碾过去——实际上,当时法国人对约翰的崇拜丝毫不亚于这位女粉丝。
有一位贵妇,趁着约翰一次出行,故意撞上约翰的马车,然后将自己从马车里撞出来,素有绅士精神的约翰立即跳下车搀扶这位贵妇,贵妇趁机提出股票购买权,约翰当然无法拒绝——通过这样的“碰瓷”事件,这位贵妇成功实现了一夜暴富的人生理想。
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一路上涨,从最初500里弗尔的价格一路上涨到12500里弗尔!
投机和炒股一度推动了法国商业贸易的繁荣,那段时期,法国人的自信心无比高涨,就像中国的2005年到2007年一样,做什么生意都能赚大钱。尤其是在首都巴黎,赚钱的机会遍地都是,“淘金”的外地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巴黎,各式各样的马车和其他交通工具塞满了大家小巷——真正实践着中国的“车水马龙”那个成语。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的说法,需求决定了生产,有钱了的法国人见到东西就买,全国的织布机都在昼夜运转,好应付数不清订单——尽管在加班加点的生产,但当时还是奢侈品的蕾丝花边、丝绸、宽幅细布以及天鹅绒等纺织品的需求量仍然得不到满足。
法国的建筑业更是一片兴旺,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周扩张,城镇化速度空前加速。
劳动者工资报酬也同样水涨船高,以前每天赚15苏' Sou,法国当时的货币单位,1个里弗尔等于20苏'的工匠现在可以赚到60苏。
首都巴黎成了奢侈品扎堆的大本营,家家户户充斥着高雅华贵、制作精良的工艺品,雕塑、油画、挂毯从外国大量进口,在法国畅销无阻——连世界上最著名的大钻石也被摄政王买下来,以他的名字命名,成了装饰法皇皇冠最耀眼的装饰。
繁华景象充斥了整个国家,看得法国人目眩神迷。
毫无疑问,为什么那两年法国经济发展状况那么好——这当然完全应该归功于摄政王和约翰的政策好!
约翰成了大人物,成了整个法兰西的救世主!
截止到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可以用纸币随意兑换金属货币,这一点没什么阻碍。然而,有人看到了远处黑云压顶,嗅出来了飓风即将到来的气息。
私下里,那些有心的投机者一部分一部分地把他们的纸币兑换成金属铸币,还大量购入方便携带的金银和贵重首饰,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铸币运送到英国、荷兰、比利时。
尽管法国政府采取了严格措施控制贵金属钱币的外流,但却抵挡不住法国国内的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向英格兰和荷兰,留在国内的那些少量铸币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或隐藏起来。
议会开始就如何进行补救进行辩论,约翰也被召来发表意见,约翰认为,应当立即发布命令,宣布铸币贬值5%。
命令很快发布了,可是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紧接着,另一项法令发布,铸币贬值幅度从5%提高到10%,同时银行业务也受到规范,人们每次最多只能兑取100里弗尔的金币和10里弗尔的银币。
似乎还是不行!
2。2通胀他爹的故事(4)
约翰干脆怂恿摄政王颁布法令:彻底禁止铸币流通——禁止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的铸币,违者除没收所有铸币资产外,还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同时,法令严禁任何人购买金银首饰、贵重器皿以及钻石珠宝。
法令还鼓励人们踊跃告密,承诺告密者可以得到被告发者违法金额的一半作为报酬。
在这种法令之下,法国一时间告密成风,告密者只需说一句:他怀疑某某家藏有铸币,法庭的搜查令马上就能签发,有些人干脆天天打探别人的情况,变成了“告密专业户”……
为了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法国政府还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到处安插秘探……
法国整个社会信任体系开始崩塌,人人自危。
温总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一次演讲中说到,比黄金和白银更重要的是信心!
为了使公众重新产生信心,法国政府宣布了一个计划,巴黎街头所有流浪汉、无业游民和无赖地痞统统都被强制服役,像战时征兵一样,人数有6000多名之多,政府专门为他们提供了衣服和工具,准备从水路被送往美洲。
据说,密西西比那边满地的黄金实在太多,拣不过来,现在急需大量劳动力去开采。
这些肩上扛着镐和锹的“流浪者大军”排着整齐的队伍,走着整齐的步伐,日复一日地从巴黎街头经过,然后被分成一个个小分队来到各个港口,等待被装船送往美洲。
然而,实际上,他们中有2/3的人没有上船,而是中途开溜了,分散到法国各地,他们卖掉工具以换取衣食,然后继续过着游荡的生活。
然而,这个过程还是欺骗了一些心存侥幸的民众,他们开始相信,密西西比公司正在大规模开采金矿,要不了多久,金锭、银锭很快就会像以前一样涌入法国了。
看到取得了部分民众的信任,政府继续大肆增发纸币,并且再次颁布法令——纸币是一切交易唯一的支付手段。
政府法令颁布之后不到4个月时间,法国纸币发行总额就高达15亿里弗尔,远远超过法国所拥有的所有贵金属货币量。
就这样,政府煞费苦心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一点点信心也再度被摧毁。
巴黎议会议长当着摄政王的面说,他宁愿要10万里弗尔的金银币,也不愿要银行发行的500万里弗尔的纸票子。
由于人们对纸币失去了信心,经济繁荣走到了尽头,泡沫开始破裂,经济形势越来越糟糕,政府一门心思想让它贬值的金属铸币,却随着一次次相关法令的颁布而身价倍增。
法国终于撑不下去了。
1720年5月27日,银行停止兑付铸币的业务;5月29日,法国议会强烈谴责约翰。劳制造金融乱局,宣布立刻解除他的职务,并实施软禁,几天后皇家银行宣布倒闭。
市场恐慌最终不可遏制的全面降临,法国金融体系轰然崩塌,到了10月份,法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彻底废除劳氏银行的纸币,再度实施金属货币体系。
金融史上着名的“密西西比骗局(Mississippi Scheme)”泡沫就这样彻底破灭了。
随着一系列新法令的颁布,纸币的价值一落千丈,最终变得一文不值,后来被政府回收的纸币都在市政府门口直接烧毁,民间歌谣则建议将这种纸用作厕所的手纸。
当约翰劳的纸币试验失败后,他立即由法兰西的大救星变成了法国的头号恶人,臭名远扬,所有的商店里都出现了嘲讽他的漫画,坊间流传的都是挖苦他的歌谣。
根据摄政王的说法,所有的过失和罪责都是约翰。劳的责任,他蛊惑人心,发行纸币,制造金融混乱,让法国陷入万劫不复,他本人纯属被约翰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云云。
一下子,人民群众的愤怒全部转移到约翰身上来了。
有一天,当约翰的马车回家准备进门时,石块呼啸着向马车袭去。要不是车夫机警地驾车猛冲进院门,家中的仆人又及时锁上大门的话,约翰很有可能被人们拽出去撕成碎片。
第二天,约翰的妻子和女儿看完赛马坐车回家时,也受到一大群歹徒的围攻——好心的摄政王闻讯,派遣了一队彪悍的瑞士骑兵日夜在约翰家附近巡守。
飓风袭来之时,约翰处境不妙,他知道自己成了全法国的公敌,不得不变得格外地小心谨慎,他尽量避免在没有护卫的情况下在公众面前露面。
生命时刻处于威胁之下,约翰决定离开法国,他在骑兵的护送下去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之后他又去了威尼斯。
在威尼斯,人们都知道约翰曾经在法国吹起来了一场灿烂无比的大泡沫,所有人都认为约翰劳一定是个富可敌国的大富翁——但实际上,由于当时仓皇出逃,而且谢绝了摄政王的盘缠,到了威尼斯的约翰几乎可以说是穷光蛋一个。
到了威尼斯之后,约翰只能重操旧业——赌博。
尽管约翰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赌桌旁度过的,但根据有些人的说法,约翰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君子,他坚信自己发行纸币的实践能使法国成为欧洲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约翰把自己在法国所挣到的财富全部用来购买法国的地产——这一举动足以证明,他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了信心。
可惜的是,法国却由于他的“纸币实践”而一蹶不振,原来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法国工商业陷入了长时间的萧条,几十年里都没有缓过劲儿,基本上退出了与英国争雄的行列,在殖民争霸上更是远远落后于英国。
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人一听到纸币、股票这样的词儿就要跳起来,他们对这些东西彻底的深恶痛绝了,在英国、荷兰等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金融创新,自然也就没有法国什么份儿了。
马克思老人家对约翰。劳的评价是,此人“具有这样一种有趣的混合性质,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
1729,约翰。劳溘然长逝,其墓志的铭文这样写道:“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长眠在此,他的算术天才举世无双,只用简单的代数法则,就把法国弄得病入膏肓。”
截止目前,“密西西比骗局”中的通货膨胀已经过去了近300年,只是,今天的社会,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人们为财富而癫狂的程度,依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3CPI的那点事儿(1)
馒头和米饭的道理说透了,通货膨胀他爹的传奇故事也讲完了,该说点学术的事儿了。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说法,“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就代表了通货膨胀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物价与奥运齐飞,连买菜的大妈都知道一句话:“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过CPI!”
那么,这个CPI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
CPI是个舶来品,说起来也颇有历史渊源。
大约在190年前,一个叫做约瑟夫。洛厄尔(Joseph Lowe)的统计学家提出,选择一系列特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来测算整个社会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固定篮子价格指数或洛厄尔指数(Fixed Basket Price Index),对于统计到的结果,他称之为商品价值指数(Cost Of Goods Index; GOGI)或通货膨胀指数(Inflation Index)。
这下大家该明白了,用一个价格指数来代表通货膨胀水平,是有历史来历的,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说到CPI统计办法的时候,还是要说“一篮子商品”,也是来源于此。
不过,后来有人就说了,这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只关注于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关注消费者作为人的消费特点,不好!
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在1924年由经济学家康努斯(Ko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