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里一头猪说过的话——“纸和纸生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一些纸要比另外一些纸更平等。”
其实,如果你肯细心的看一下,第一张纸片顶端印刷了“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这不算什么奇怪的,另外那张纸也印刷了“某某房产销售处”的字样,甚至还留有电话号码。
区别正是在于“中国人民银行”和“某某房产销售处”那里。
第一张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人民币100元。
你知道,这是中国当前流通的货币当中面值最大的一种,你可以用它购买几十斤大米或者十斤猪肉,或者其他相应价值的商品。
第二张纸,是一个卖房的广告促销单,如果你没有在那个区域买房子的打算的话,它只能被扔进垃圾桶,或者用来点火。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这个机构保证了你手中的人民币能够在中国领土上作为“钱”而被接受——如果有人胆敢不接受这种纸片作为交换媒介,你就可以向政府举报,政府会动用国家的权力机构来迫使这个人接受你的纸币。
这么来说的话,是不是这100元钱中国人民银行保证你能买到固定数量的某种东西?
也不是。
不要说两年前100元人民币能买到十多斤猪肉,结果现在却只能买到几斤猪肉的事儿,哪怕你把钱拿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那里去,他也不会答应你多少年之内人民币一定保证可以兑现成固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例如大米、猪肉或者贵金属啥的)!
当然,如果你非要进入中国人民银行这个发行人民币的机构“讨个说法”的话,保安很有可能把你当成神经病赶出去,即便那些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也只能是忍住嘲笑很礼貌的告诉你,“请去市场上购买!”
如果你一定要兑换东西,很好,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也超级有耐心,也很乐意为你兑换,但你兑换的结果不外乎如下几种,那就是2张与此类似的绿色纸片(50元人民币),或者5张与此类似的土黄色纸片(20元人民币),或者10张与此类似的蓝灰色纸片(10元人民币)。
甚至,如果你不厌倦点钞的繁琐,他们可以兑换给你100张草绿色纸片(1元人民币)。
1张纸换10张、100张,是不是兑换的纸片越多越好呢?
我相信你不会这么认为。
此外,如果你非要坚持兑换成金属的话,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有可能为你兑换成硬币,比方说1分、2分、或者5分、1角或者5角的硬币。
荷,这些硬币可以足足的能装一大袋子。你可以把这一袋子硬币背回家,再把他们融化(记住,这样做是非法的!),并把它们当作金属卖掉。
不过,我几乎确信的是,你犯了法的这样干,卖出的钱很可能根本值不了100元人民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2“坚不可摧”的信用(1)
以上这个故事,不一定有多么有趣,但却很有助于我们认清“钱”的本质。
显然,卖米的人为什么肯接受第一张纸片而不肯接受第二张纸片,并不是因为第一张纸片比第二张纸片精美或者可以找到发行人那里去兑换成某种商品,而是因为他相信别人也都肯接受第一张纸片可以交换相当于几十斤大米的商品。
换句话说,第一张纸片为什么能交换到几十斤大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这张纸有价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经验都告诉了我们这张纸片有价值!
归根结底,是我们每个人的信任使得这些纸片有价值。
这就是传说中的“信用”!
然而,老老实实的说,信用这玩意儿,只不过是大家共同虚构的一个想法而已,这世界上不讲信用的人多了去了,你看人家不也都活得好好的嘛?
不过,我还是劝你不要小瞧大家共同虚构的这个想法,因为这个想法其实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异常强大,甚至强大到看起来坚不可摧。
就说人民币这种“钱”,其信用力量足以强大到可以渗透到中国社会每一个个体的灵魂之中,让他们为这个忙、为这个累、为这个生、为这个活,乃至为这个死……
每天都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社会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上面的这个说法。
真的完全是坚不可摧么?
否也。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告诉过我们,“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你要相信领袖的话——相比之下,人民币这种“钱”连纸老虎都算不上,它只是纸片片!
刚刚过去的,发生在非洲津巴布韦的事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自1980年独立之后,由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口适量,一直是非洲仅次于南非的富国——毫无疑问,津巴布韦人民也要用钱,而且他们的钱和中国的人民币一样,也叫做“元”,叫做“津元”,1元等于100分。
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津巴布韦的1个面包卖1元,2005年,卖1万元,2009年初,卖1万亿元,国民经济中的数字更是大到计算机都不能处理!
如果我再告诉你,2006年8月,津巴布韦曾经“货币改革”过一次,1000个旧津元等于1个新津元;2008年8月,人家再度发行新币,1个“新新津元”等于10;000;000;000(100亿)个新津元;2009年2月,再次改革,1个“新新新津元”等于1,000,000,000,000(1万亿)个新新津元。
所以嘛,那个面包的价格如果按照旧津元来计算的话……
这样一来,国际经济学界不仅仅有了什么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奥地利学派,更是应该加上著名的“穆加贝学派”,因为正是在这位自津巴布韦独立以来就一直担任总统的穆加贝(Robert Mugabe)的带领下,津巴布韦中央银行把数字玩弄得出神入化:经济出了问题,那么印钞票就是了,如果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把印钞机马力开大一些,如果还是解决不了,那么干脆改改纸片片上的数字继续开足马力印……
在我们欢庆2009年元旦的时候,大部分没有土地、食物或者金子、外汇的津巴布韦人只能依赖于捕捉天上的昆虫和小鸟充饥,否则就只能饿肚子,如果他们每天没有克黄金或者相应的外汇去换取食物或者其他方式找到食物,他们的结局很简单——去死!
津巴布韦实在很富裕,富裕得随便吃一个面包都要花费10万亿元! 。。
1。2“坚不可摧”的信用(2)
津巴布韦实在很穷,穷得只剩下纸币上的阿拉伯数字,国家一贫如洗,百姓成批饿死!
下面正是2009年的一则新闻报道,报道“津巴布韦启用新币,去掉12个0”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津巴布韦距离我们太远,还不够对你形成冲击,那么就来看看和咱们中国有着“鲜血铸就的友谊”的朝鲜,而且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现在也更近。
2009年11月30日,朝鲜政府宣布货币改革,从2009年12月1日起,原来的100元朝币一夜之间变成1元,而且,只允许每户家庭兑换10万元旧朝币,多余的按照1000:1来兑换,而且必须存入银行不能再取出;更进一步的,全国人民只有半个月时间来兑换新币,如果你不兑换,你的钱全部就变成废纸。
10万元旧朝币,按照当时的价格,折算下来只不过是两袋大米而已。
货币改革立即在这个封闭的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都出现了大批人民饿死的现象,有多兑换钱币的被枪毙,也有进行市场管制的人员被杀害,有两位妇女居然因为货币改革而“辱骂”伟大领袖金正日,自然是被公开枪决……
到了2010年2月份,永远光辉伟大并且深深关怀朝鲜劳动人民疾苦的领袖金正日在公开场合痛心疾首的说:“看到我国人民吃玉米饭是最痛心的!”
人民的苦难是领袖最在意的事情,于是金领袖再一次英明正确的查明一切问题,原来都是计划财政部部长朴南基引起的,他是地主后代,混入革命队伍,祸害全国人民,所以领袖果断的将其免职并逮捕入狱。
因为罪行确凿,2010年3月18日,指挥朝鲜经济长达24年的朴南基在平壤被枪毙。
至于朝鲜“纸片片”改革的伟大成果,我们只能在一年之后得以一睹端倪——韩联社于2010年11月30日报道,以兑换额为准,朝鲜的大米价格在货币改革1年后,上涨了约4000%。
朝鲜政府的目标是将朝币直接升值100倍,一年之后的实际,却是朝币猛贬40倍,通货膨胀甚至比改革之前更加疯狂和肆虐。
在纸片片的“魔法”挥舞之下,15天之内,哪怕最富裕的朝鲜老百姓,也一下子变成全家只有两袋大米的穷光蛋,这下,难道朝鲜人民的财富又一次被美帝国主义给掠夺走了?
从朝鲜和津巴布韦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民币还是美元,无论是欧元还是英镑,看起来坚不可摧的纸币信用并不是真正的坚不可摧。
是啊,连传说中的金钟罩和铁布衫都有命门,何况只是纸片片呢?!
截止目前,在中国的纸片片是如此强大和坚不可摧,而在朝鲜和津巴布韦的纸片片却又是如此脆弱,原因何在?
原因还是那二个字的传说:信用!
“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如科幻小说中强大无比的机器人一旦遇到了设计建造他的那个人就立马瘫痪一样,谁建立的纸币系统,谁自然就能摧毁它。
摧毁看起来坚不可摧的信用纸币的引信,就掌握在它的发行人——中央银行的手中。
对于人民币来说,这把总钥匙就隐藏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中。
对于当前世界上比人民币更为强大的世界货币——美元来说,这把钥匙就掌握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 “Board”这个词本来是指公司的“董事会”,但我们传统翻译为“委员会”,正如美国总统住所“White House”,本意是“白房子”,我们为了突出总统的住所应该高贵,就将人家翻译为“白宫”,本处遵从习惯。',简写为“Fed”)手中。
近些年来,许多人提出来“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也称为e…money、digital money、e…cash、e…currency等等)的概念,认为电子货币终将替代人们手中的纸币,引领下一个时代货币的潮流——信用卡就是电子货币的典型代表。
根本上来说,电子货币是采用数字脉冲代替金属、纸张等载体进行传输和显示资产,通过芯片进行处理和存储,因而没有传统钱币的物理形态、大小、重量和印记,持有人也得不到持有的实际感觉。
如果你玩过电脑游戏,你知道大多数的电脑游戏里都有一个“积分”的概念,就其构成要素来说,这个“积分”和所谓的“电子货币”实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唯一的区别是,游戏中的积分,是游戏规则给你的,更进一步的说,是设计这种游戏的生产厂商给你的;电子货币的数字是银行给你的,更进一步的说,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这些银行给你的。
1。3什么是钱
在更进一步探讨我们为什么变穷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那个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无比顽固的概念——“纸币就是钱,钱就是纸币”。
什么是钱,钱又是什么?
有时候,貌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你回答“人民币就是钱,钱就是人民币”——那么我首先要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达到中国主流经济专家们的水平了!
“人民币”这种钱,准确的说它是在1948年12月才出现的,它最初的名字叫做“中国人民银行券”,到了1949年6月的时候,它才被正式定名为“人民币”,而且你现在手中所用到的人民币,应该都是1999年之后所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
如果按照印刷时间来考虑,你手中的人民币,它们的年龄大都不会超过10年。
也就是说,“人民币就是钱”这种说法,存在于中国的时间不过60年而已。
更何况,你拿着人民币到国外去,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英国还是印度,甚至包括隶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台湾和澳门,他们也都不一定认为这些纸片就是钱。
关于“什么是钱,钱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咱们不妨引用最最权威的马克思老人家的说法——“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一般等价物”,听起来还是有点晕?
其实,“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这个东西可以充当其他产品价值的衡量尺度——比方说,2把斧子、1件上衣、20斤粮食、1块布都可以换1只绵羊,那么绵羊就是“一般等价物”。
实际上,在上述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