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不嘛,这40年来,在人类经济体系里的钞票总量和信用总量直线上升,虚拟经济无限膨胀,远远超过了人类真实财富的增速和规模' 数据均来源于BIS(国际清算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Fed(美联储)不同时期发布的报告。':
  1970年,全球钞票存量合计不过400亿美元,今日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
  1970年,全球的信用总量(银行资产+债券+股票)不过几千亿美元,今日已经超越400万亿美元;
  1970年代,全球债务规模合计不过千亿美元,今日已达几十万亿美元,仅美国国债一项就超过13万亿美元;
  1970年,全球外汇交易、衍生金融产品之交易量微乎其微,今日仅每天的外汇交易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2010年年底数据),而金融衍生品的日交易量更是达到万亿美元之巨(2007年年初数据),两者合计全年交易量超过3500万亿美元。
  要知道,截止到2009年,全球的GDP总额也不过78万亿美元。
  3500万亿美元,额滴神呐,这是人类多少辈子都创造不出来的财富啊!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四十年来,以真实GDP来衡量的全球真实经济或真实财富之增长速度,平均不到5%。
  正如争论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样,诚实的说,虚拟经济本身并不能简单定义为善或者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国债、股票、期货等虚拟经济的出现,一度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极大的促进因素,也增进了整个人类的福利。
  坏的总根子还是在“钱”这种玩意儿身上。
  丢掉了商品之锚的货币体系,政府从此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根据需要印钞票”,钞票数量供应失去了任何硬性约束,不断发钞票,实体经济也根本吸收不了这么多钞票,于是大家使劲将虚拟经济这个大泡泡无限吹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这个被吹了近40年的大泡泡刚刚有所破灭,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政府打着“救市”的名义,美国、英国、欧盟、日本都开始了万亿规模的“量化宽松”,中国也有四万亿投资计划——期望用更多的钞票,用更大的、更灿烂、更辉煌的泡沫去淹没那个已经快要撑不住的旧泡泡泡。
  于是,2009年、2010年整整两年,从那些GDP数字上看,从那些以钞票数量来计量的指标上看,全球经济再度变得光彩夺目。
  2010年11月份,全球央行的老大——美联储,干脆宣布了他们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QE2),这种举动再度证明世界金融体系并未汲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我们依然在政府和中央银行们所吹出来的七彩泡沫中梦呓和狂欢。
  想想吧,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的实体经济就开始了萎缩,可接下来的2009年一年时间,全球虚拟经济的载体——股市,却取得了创历史记录的繁荣和增长,按照平均值计算,上涨幅度达到了50%以上,而中国的股市,上涨幅度甚至达到了80%以上。
  每年仅从事那些虚无缥缈的金融衍生品和外汇投机规模就达到了3500万亿美元,按照财富比例分配,那些从事实际的生产和劳动的人,看上去脚踏实地,实际上绝对是脚踏死地!
  在虚拟经济价值再度暴涨的情况之下,2009年我们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实体经济,确实也经历了爆发性的增长了么?
  那些辛辛苦苦的实体经济从业者们,2009年的收入增加幅度达到了50%么?
  美国那些苦苦等待的失业者,中国的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打工仔、打工妹,工资增加了80%么?
  答案,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是啊,如果很多人天天依赖于吹泡泡就能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的话,那些脚踏实地、诚实工作、辛勤劳动创造真实财富的人反而总是被通货膨胀剥夺得一无所有,你能指望这个世界实现“天道酬勤”的美好理想?
  如果要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现在的时代是“天道酬奸”。
  

4。2泡泡怎么吹(1)
如果你有空,你可以把最近几年五大投资银行以及破产倒闭的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员工和总裁们的年薪和奖金去网上去查一查。
  2006年,仅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美林和贝尔斯登的员工奖金总额约360亿美元,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了30万美元。其中,高盛公司员工平均奖金就达到万美元,高层每人将获派最少2500万美元,表现出色者更可多获3倍,即约1亿美元!
  到了2007年,次贷危机肆虐,贝尔斯登几近倒闭,世界金融体系险若累卵,但也许是嫌2006年的收入不够过瘾,华尔街的奖金和分红却“逆风飞扬”,更上一层楼——仅高盛银行一家,发给员工的奖金就达到了201亿美元,摩根斯坦利是166亿美元,雷曼兄弟是95亿美元,再加上美林证券,仅四大投资银行的奖金就可以达到500亿美元,而在接下来的2008年就要倒闭破产的雷曼兄弟和美林公司,其CEO的收入也分别达到3500万美元和2810万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稍作休息,到了2009年,工资、分红和奖金立即再度回到“正常轨道”,高盛银行员工平均年收入能超过100万美元!
  上帝啊,年收入100万美元?还是平均!?
  到了2010年,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上市银行2010年的总薪酬和福利创出历史记录,达到1350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世界至少有100个国家的GDP都还没有达到这个数儿!
  咱不能再脸红脖子粗的列举华尔街的收入了,否则,大家对人家收入的那份羡慕和嫉妒要催生大规模的不和谐现象了,更有可能造成红眼病大范围流行。
  你一定想问了,华尔街到底有什么东东,凭什么这么能挣钱——是发明了能够造福人类的先进技术,还是创造了照耀千古的光辉思想?
  答案是——除了大楼、电脑以及自己设计的一堆数学公式之外,什么都没有。
  怪了,他们到底是怎么挣钱的?
  又是谁在给他们送钱?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要增加现金,就把它做成证券;如果想经营风险,也把它做成证券。”
  咱们不妨就来看看华尔街是如何将房屋贷款吹成大泡泡,并将其卖出的。
  按揭抵押债券(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引爆器——“次贷危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致意思就是将条件非常接近的许多房屋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然后制成标准的凭证,再将这些有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人,债务利息收入与债务风险也同时“传递”。
  简单解释,就相当于把中国最流行的“欠条”,作为资产卖给别人。
  怎么才能卖出去呢?
  这就用到我们娱乐圈的话了——包装、包装、还是包装!
  房利美公司(Fannie Mae)和房地美公司(Freddie Mac)以及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都是干这种“包装”业务的顶级高手。
  他们首先将那些房屋MBS按照可能出现还款拖欠的几率分类,即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其中违约可能性较小的,自然被叫做“高级CDO”;违约风险中等的叫做“中级CDO”,违约风险最高的,就叫做“普通CDO”。
  投资银行这时候找到评级公司(如穆迪、标普等),按照过去几年房地产价格连续上涨所形成的数字,用一堆公式演算一番,“高级CDO”典型属于收益大、风险低、利润高的好东东,评价公司大笔一挥,投资评级“AAA”。

4。2泡泡怎么吹(2)
这下好了,装进了礼品盒,这些本来可能算是不良资产的“欠条”立即变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原先丑陋不堪的资产垃圾立刻变得富丽堂皇——就像去年变了质的月饼进了华丽的包装盒,今年中秋节照卖高价。
  大家都积极踊跃响应评级公司的号召,购买、购买、再购买。
  购买者包括了国外主权投资基金(比方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局)、美国各州的保险基金、政府基金; 养老基金; 教育基金……
  别忙,还有“中级CDO”和“普通CDO”,这些资产垃圾典型的垃圾中的垃圾,垃圾到连评级公司的数学模型都通不过,标普和穆迪都不好意思太昧良心。
  可对投资银行和“两房”来说,总不能把这些“资产”砸在自己手里吧?
  怎么办?
  买保险呗!
  投资银行或者房利美、房地美,主动为这些“欠条”将来的违约买一份保险,这就是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将违约风险转嫁给卖保险那家伙身上,果然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当然,CDS不止有房屋贷款一种,各种各样经过打包的贷款、债券都可以买保险,为各种金融品提供担保的CDS总额和全球GDP总量相当。
  很让你想象不到的是,华尔街的各个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房利美、房地美之间,他们之间也互相买卖各种各样的CDO、MBS、CDS啥的,转了这么几圈下来,这些玩意儿的总额急剧上升。
  你该奇怪了,这些投资银行不是一边自己在处理这些垃圾资产么?为什么自己又参与进来买卖?
  有一句中国话叫做“骗人骗多了,连自己都信”——从2002年以来,美国房屋价格一路上蹭蹭蹭的上涨,房屋市场一片火爆,眼看着那些都成了聚宝盆,干这行当的那些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啥的,钱都赚得盆满钵满,谁不眼红啊?
  于是,投资银行、房利美、房地美自己也大量吃进CDO、CDS……
  那些投资银行的领导们,作为职业经理人,和中国的官员们一样,都是一届一届的,这一届只要为公司挣了大钱,奖金、分红都是几千万、上亿美元的,CEO们发了大财,哪管下一届的时候公司会出什么问题?
  或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可惜,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
  从2004年底开始,美联储眼看这么搞下去要出大问题,于是开始逐渐提高利率,这导致了许多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房奴”开始还不起贷款,美国的房屋市场开始走下坡路了,房屋价格开始下跌,“次贷”问题爆发。
  比方说,2007年8月,贝尔斯登一家投资银行就面临高达13万亿美元CDS清算;而就在2008年9月8日当天,房利美和房地美就面临高达万亿美元CDS清算。
  你想想,他们能不破产倒闭么?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大家都了解了“金融衍生品”这个词儿,可究竟什么叫做“金融衍生品”呢?
  所谓“衍生品”,是指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事物,例如豆浆就可以称为大豆的衍生品,因为它是大豆磨碎了加水生成的。
  拿到我们社会上来比喻,比方说机器生产衣服、土地生长粮食、钻井开发石油、公路铁路建设,这些都是属于实体经济,就相当于大豆,而金融呢,就是通过资金的调配,实现实体经济合理组合,也就是说,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金融就是实体经济的衍生品,金融就是豆浆。。 最好的txt下载网

4。2泡泡怎么吹(3)
金融衍生品,也就是类似于豆浆的衍生品——大家能不能想到是什么?
  对,就是豆浆的价格这个数字。
  比方说,现在豆浆100分(即1元)一杯,记为100点,世界上的金融集团(比方说那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啥的),聪明到只卖给你100这个数字,1个点卖100元,那么如果你要买的话,就需要出1万元来买1杯豆浆衍生物(当然,很公平,谁都可以买);如果你买10杯,就是10万元,如果1万杯,那就是1亿元,你想买多少有多少,反正银行只不过卖一个数字给你。
  当然,你要拿真金白银的钞票来买!
  直觉上的你肯定会说,谁会有那么傻?会去买这种玩意?
  信不信由你——很多人在买,很有可能你自己就在买!
  为什么能卖出去,是因为它有可能赚钱!
  比方说如果你预测将来豆浆会涨价到150美分一杯,那么你当初花1万元买的这杯豆浆衍生品,直接卖给银行就可以卖万元(当然,银行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佣金”)。
  如果将来豆浆跌价到50美分1杯,那么你卖给银行,就只能换回来5000元了,当然,银行手续费是照收不误的。
  不必发笑,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实际上,现在在全世界都大卖而特卖的“纸黄金”,就完全和我所讲的“豆浆价格”一模一样,仅仅需要把那几个字换成“纸黄金”即可,股指期货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人问了,股票是不是金融衍生品?看起来它也是在卖数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