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他们也不该接受这样的称谓,因为,他们才二十出头而已。我认为,真正的名声是建立在为人类进步作出实质贡献的基础之上的,而非建立于个人在体育竞技上的表现。二米二花二在二线二书二库二 ;http://Book。mihUA。Net
我认为满足应该是一个人能在勤勉工作与休闲享乐时,都能享受生活的那种怡然自乐的感觉,远远超过工作本身或是休闲度假的那种感觉。进一步说,人们的休闲时间应该是充满各种业余爱好的,不仅是为了某个明确的目标,更是为自己与别人建立交际关系;不仅是一种满足爱好的表现,更是一种自然与本能的欲望,同时增添自己与别人的幸福感。理所当然,这种方式应该是充满真诚和友善的,而不是自负与专横的。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这种生活方式也许缺乏一些激情,生活中泛不起半点涟漪,甚至是有点古怪的。但我深信,这是世上最为有趣、明智、充实与愉快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的乐趣源于生活本身,而不是只顾着其中某一个精华的片段,而将其余平淡的部分隐去。
批判者会说,我只是再次从自己的“地窖”中现身了而已,我的双手沾满了老生常谈的液汁,这些生活理念全是些老掉牙的东西。但我却认为,这些都是一些浅明易懂的真理。然而,为什么真正实践真理的人少之又少呢?我口中的常谈,是一种缺乏激情而又浅显易懂的道理,每个人的本能都能理解这些,也没有必要去提醒他们。
第二章 坐看云起(9)
但是要是真是那样就好了。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能够理解那种生活理念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因为,还是有大多数人想在生活充实的物质世界中寻找刺激与激情。当然,也有不少人似乎对生活漠不关心,远离所谓的刺激。但我绝不认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所理解的生活理念应该是,可以在很简单的情形下,活得很充实,具有洞察力、为人友善、充满快乐。并且,每天都能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工作,不再视自己的能力为重中之重,而是从大千世界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还能让艺术与诗歌将他们带入一个充满希望、梦想与回忆的世界。这个时候,生活对于人们而言,就是一顿可以大快朵颐的大餐,能从中充分地领略到其中的风味,而不是让人终日抱怨,为什么没有适合自己口味的菜肴。
我并没有说自己是严格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生活的。起初,与那些天性敏感却又热爱生活的人一样,我也极为渴望在生活中发现更为刺激、更为有趣的东西,我希望从一个山顶攀越到另一个山顶,还不跌落谷底。而现在,我已经从寻求刺激的山顶上下来了。原因有二,其一是由我的好奇心所致,其二就是自身的无能。
在一个海拔较低的山顶上,我发现山谷是一个美丽而有趣的地方。灌木篱墙上长满了花朵与叶子,繁茂的树林中隐约传来鸟儿婉转的歌声,果园里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温馨的房舍洋溢着恬静的生活气息,邻里左右都是友好的人。与此同时,那些身处山顶上的人,偶尔也会闯入我的生活轨迹,给我指导一番。这恰恰会提升美丽纯洁的安静感。我想,那些处在山谷的人在往山顶上看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一种邈远之感;而从山顶上往下看,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倘若我所谈论的只是一种平和之趣的话,那我完全可以坦白地说,这仅仅是因为我对此感兴趣而已。就像一只沐浴在阳光下的小鸟,呆立在浆果树枝上,叽叽喳喳半天,哪怕压根没有一个路人驻足聆听它的曲调,它却仍发自内心地欢歌。如果真有一两个旅行者路经此处,停下跋涉的脚步,坐下来感受一下它的歌声,一切足矣。这也足以说明,一个人的话语,其实是无足轻重的。也许路过的人可能会说,这只是让人感到疲倦与烦闷的调子,之前他们已经听过上百遍了。因为他们在脑海中可能无法理解,这只傻乎乎的鸟儿为什么就不会改变一下曲调?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倾听黄鹉发出的尖锐而单调的曲子,倾听那在临近结尾处突然下沉的节奏,压根没想过要去刻意模仿夜莺的调子。
第二章 坐看云起(10)
正如上文所说的,我更愿意相信这些批判者所说的一点,即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公众的利益,只是坚持了某种善意,不想让公众感到无聊而已。我想这样回应他们:正如弗莱特女士那样,我想让他们接受某种祝福。那么,当我在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批判的时候,我也能够公正客观地接受。
最后,我想对我的读者说几句话。我衷心希望你们不要被所谓的专家或是评论者蒙蔽了双眼。一方面,不要听从某些人宣称的,没有一个神学学位就不能讨论或者接触宗教问题。另一方面,我希望读者能够相信一点,那就是平静的生活并非是一种无聊的生活,远离酒精并不会降低我们身体的活力。反之,若是人们能从兴奋的刺激中解脱出来,那么他们就会发觉,生活立马会呈现出一种美好的色彩,同时还会增强我们对乐趣的感知力。c米c花c在c线c书c库c ;http://bOok。mIHuA。NET
当然,心灵会暂时因此感到苦楚与疼痛。我们必须要忍受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天性,来背负属于自己的负担。对身体而言,饮食、锻炼及生活的规律性要比任何有效的药物都更为实用。那么,在精神生活这一层面上,通过自我克制、刻意节制和坚忍等候,我们会走在更为宽广与快速的大道上。就好比河水沿着沟渠向前流淌,其中会穿过星罗棋布的池塘与忧郁成性的沼泽,但是仍然时而翻滚,时而激扬。
第三章 友情(1)
第三章友情
法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若想被爱,先充满爱。对于这句饱含深意的谚语,许多小孩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不解其味;年轻男女则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中年人听了之后,先会感到惊讶,接着疑惑这是否真的具有某种价值;老年人则会颔首点头,深悟其中奥妙,并为自己当年让机会溜掉而感到后悔,或是遗憾自己虚度光阴于毫无用处的地方。
法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若想被爱,先充满爱。对于这句饱含深意的谚语,许多小孩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不解其味;年轻男女则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中年人听了之后,先会感到惊讶,接着疑惑这是否真的具有某种价值;老年人则会颔首点头,深悟其中奥妙,并为自己当年让机会溜掉而感到后悔,或是遗憾自己虚度光阴于毫无用处的地方。实际上,许多有理想的人,在人生起步阶段也并不一定想过自己是否具有价值的问题,而是觉得这个问题更多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东西。我们总是觉得,这种考虑正如约瑟夫儿时的梦想一样,太阳、月亮还有十一颗星星仿佛都在向我们致意,更别提那些云层了。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给别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美好,感受到自己散发出来的影响力,从而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然而,当我们的人生之路不断向前延伸时,这种美好的前景却逐渐黯淡下来。最后,在某个安静的角落,只要还有一个人向我们点头致敬,我们也会感到满足。而至于那十一颗星星,它们压根就不知道我们的存在,他们也并没有对我们点头哈腰!这之后,当我们进一步深思,就会明白自身仿佛极有影响力时,只不过是我们自身过于狂妄罢了,而且财富也只不过是让我们免于贫穷的护身符,只是让苦痛与悲伤稍微短暂一些而已。美好的外衣,逐渐蜕变为枯燥与单调。
但是,真正的影响力源于那些无心追求的人;最美好的影响力,则是属于一些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如此影响力的人。赞美本身不过只是看上去更加夺目的谷壳而已,然而,谷壳里面可能包含一颗完整的核,也可能空空如也。但是,妒忌却恰似一杯毒酒,伤得人体无完肤。我们也真切地意识到,最华丽的皇冠往往落在那些根本无心也并未刻意追求的人头上。心智清明与无私之人,常常能获得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所得不到的奖赏。
第三章 友情(2)
这个美好理想消逝的过程,时常被称之为幻灭。对于那些永远只能看到人生这枚银币一面的人而言,美好的消失的确让他们黯然神伤。当美好幻灭时,他们会因失落与失望而郁郁寡欢。在此基础上,他们的余生就会逐渐在愤世嫉俗与单调无聊之中慢慢湮没。但是,这种幻灭,甚至可以夸张地言为羞辱,对于胸襟广阔的人,对于一些虚荣心不强的人而言,却是世上最具价值与美好的事情。因为这种幻灭让他们从此意识到,伟大的礼物是真实与实在的东西,他们必须让自己努力去达到某种层次,才懂得真正拥有,而不是要一味地陷入追求本身,进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也许,这些人会怀着谦卑与希望的虔诚,重新开始人生的工作与生活。倘若他们无法挽回过往的种种,无法弥补逝去的错误,他们也不会继续在无谓的遗憾中蹉跎岁月,反而会为仅存的爱意与温柔而感激上苍赐予了自己幸福的本源。毕竟,他们真切地活过,经历了人世的风雨,尽管这一切都未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但是,他们依然会抱有一颗感恩之心。也许,理想就在前方不远吧,但谁又知道它在何处呢,谁又知道它在哪儿朝自己招手呢?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这个开始却在任何时候。无时无刻,我们都在出发;时时刻刻,我们都在准备着出发。
在社会上,有很多哲学家煞费苦心地想要追溯人类所有情感最原始的状态。诚然,就生活中最为亲密关系的男女之爱、母子之爱而言,也都夹杂着生理、本能与原始的情愫。但是,有一点却不容忽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尚有许多未加分析与厘清的关系。有些关系存在的基础,并非是生理的欲望或者出于保护的本能,也并非建立在与任何利益或是收益的希望之上。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能有助于加强、巩固这些关系,乃至成为维系这些关系的纽带。但是,在所有关系中,有一种关系最为基础,却又最为简单与重要,那就是友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存于那些可以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的人。生命因为有了朋友,无论远近,而变得更加甜美、圆满、宏大。人活一辈子,若身边有几个朋友相伴,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即便不能与朋友长相厮守,但是这些朋友都会在远方守候彼此的情谊。这些朋友会通过书信的往来,分享各自的生活与经验,通过相互交流,倾吐彼此的仰慕之情,增进双方的情意。因为利用别人而得不到朋友的人,便失去了活着的基础,幸福也没有栖身之处。若想得到几个朋友,在交往中万万不可掺杂私利、嫉妒、利用等卑鄙行为,因为交友这种行为本身与朋友所具有的利用价值并无关系。如果朋友具有高尚的品质,我们为此而敬重他;若朋友身上有明显的缺点或毛病,我们要学着去包容,甚至忽视这些缺点。我们要常想,我结交的是朋友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言行,或是他还没有说出来的秘密。掌握了这些,再去交友,这就已经足够了。当然,在这里,我并非主张人们不分是非黑白,胡乱地结交一些狐朋狗友。
第三章 友情(3)
当然,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开始结交的朋友与自己的性格迥然不同。但是即便如此,若我们心中对彼此的敬意犹存的话,这段友情依然能持续保持下去。即使是友情极为深厚的两个朋友,他们的人生观也可能大相径庭。我们可曾想过,当我们为朋友辩护,为其辟谣时,这是多大的一种满足感!印度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雷声轰轰之时,坏蛋聚在一起。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面临着共同的危险时,两个邪恶之人可能会沆瀣一气。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友情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双方的互相信任。当朋友可能为人不义的谣言满天飞时,我们要坚信,这一切都动摇不了朋友之间的信任。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本能在告诉自己,朋友绝不是那样的人,朋友绝不会去做那样的事。即使确凿的证据摆在眼前,我们也觉得他只是一时犯错,绝不会再犯第二次了。对待朋友,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宽宥之心。
也许,在与朋友进行某次会面之后,我们应该向彼此解释一下,自己的内心充满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