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继承的份,那李浑就想办法。于是他找到大舅子宇文述,这时的宇文述是太子杨广的心腹,在杨广的身边很说的上话,李浑就叫宇文述向太子杨广说说话让他继承爵位。并承诺:“若得袭封,当以国赋之半每岁奉公”。就是说宇文述如果让他继承了申国公的爵位的话。他李浑就每年把申国公爵位俸禄的一半送给他。李浑是自己的妹夫,又有这么多的好处。宇文述没有理由不答应。
而后,宇文述就对谁继承申国公爵位向太子杨广进言:“立嗣以长,不则以贤。今申明公嗣绝,遍观其子孙,皆无赖,不足以当荣宠。唯金才(李浑的字)有勋于国,谓非此人无可以袭封者”。这李浑曾以骠骑将军之职,跟随杨广出镇过扬州,算是跟杨广混过。所以杨广听了宇文述的话就同意了。杨广同意后就向皇帝杨坚建议,最后杨坚下诏李浑继承申国公爵位,
李浑继承了国公爵位后,一开始两年还说话算数,定时把封地一半的税收收入送到宇文述府上。但到第三年,他就耍赖皮了。在李浑没有得到爵位之前,这封地里的一切收入,都是他哥或他侄儿谁的,所以他向宇文述承诺。愿意拿出封地的一半作为宇文述办事的回扣。这典型的是用别人的钱给自个办事,所以当时的李浑一点都不会心痛。但等他真继承了爵位之后,封地里的所有收入,都是他李浑自己的。得用自个儿的真金白银兑现诺言时。李浑这才开始心疼了。等到了第三年的时候,心痛的李浑就不再向大舅子宇文述履行承若了。
李浑的混账做法,让对于财物很是上心的宇文述很生气。由此对这个忽悠自己的妹夫产生恨意并恨得咬牙切齿。《资治通鉴》里说:李浑二岁之后,不复以国税与述。述大恨之!
宇文述想狠狠的整整忽悠自己的李浑,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因为李浑作为功臣之后。小错是很难整到他的。于是宇文述在等待并寻找机会,这个就会终于在多年后等到了。这就是“李氏当有天下”这条谶言出现并被李敏对上的时候。
李敏被对上了能做天子的谶言后没有高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好事而是灭门的祸事,当被皇帝杨广叫去让他改名以避谶言的时候李敏彻底慌乱了。谶言在古代是很有影响力的,被应验在谶言上又被皇帝知道这意味着就是家破人亡啊,李敏能不慌乱吗。慌乱的李敏就找堂叔李浑以及堂兄什么的一起商量商量怎么办,这商量就商量,可他们还关起门,这一关起门来本来没事的就变成有事了。李敏的举动被一直盯着李浑的宇文述知道了,于是他就向杨广告密说:“臣与金才夙亲,闻其情趣大异。常日数共李敏、善衡等,日夜屏语,或终夕不寐。浑大臣也,家代隆盛,身捉禁兵,不宜如此。愿陛下察之”。
这时,“李氏当有天下”的谶言天下盛行,再加上前不久作为重臣的上杨玄感叛乱,宇文述的话就让本来就对关陇贵族不太放心的杨广产生了怀疑,便让宇文述看看李浑他们关起门来商量什么,“公言是矣,可觅其事”。随后,宇文述就派遣武贲郎将裴仁基上书告李浑密谋造反,杨广知道后就让宇文述带宿卫千余人把李浑一家族的人抓了起来,并遣左丞元文都、御史大夫裴蕴一同调查。案子问了几天,都没有得到李浑造反的证据,裴蕴便如实奏给了杨广。
这下杨广有点郁闷了,李浑的亲戚宇文述说他造反,但是调查却没有结果,杨广没有想到信任的大臣宇文述会欺骗自己,也没有想到作为李浑亲戚的宇文述会陷害李浑。于是他下诏让宇文述再查一遍,这宇文述接到旨意后,本来以为报复李浑的机会没有的宇文述那时高兴的要死。宇文述亲自到监狱,召出李敏的妻子宇文娥英并对她说:“夫人,帝甥也,何患无贤夫!李敏、金才(李浑),名当妖谶,国家杀之,无可救也。夫人当自求全,若相用语,身当不坐。”在宇文述的威逼利诱下李敏的妻子很白痴的道:“不知所出,惟尊长教之。”宇文述便教她说口供述“可言李家谋反,金才尝告敏云:‘汝应图箓,当为天子。今主上好兵,劳扰百姓,此亦天亡隋时也,正当共汝取之。若复渡辽,吾与汝必为大将,每军二万余兵,固以五万人矣。又发诸房子侄,内外亲娅,并募从征。吾家子弟,决为主帅,分领兵马,散在诸军,伺候间隙,首尾相应。吾与汝前发,袭取御营,子弟响起,各杀军将。一日之间,天下足定矣’。”宇文述一边说,李敏的妻子就一边写。写好之后,宇文述带着口供向杨广陈奏,说:“已得金才反状,并有敏妻密表。”重臣杨玄感的叛乱已经让杨广伤透了心,看了宇文娥英的口供后他又是心凉,当场伤心的对宇文述说道:“吾宗社几倾,赖亲家公(杨广的女儿嫁给了宇文述的儿子)而获全耳。”于是下诏诛李浑、李敏等宗族三十二人,自余无少长,皆徙岭外,宇文娥英也被赐死。
李敏与他家族的灭亡,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宇文述的手笔,他的目的是报复忽悠他的李浑。有人认为宇文述不过是秉承皇帝杨广的旨意办李敏的,他只是顺便把李浑带上的。可是杨广真的有办李敏的意思吗,前面讲到,杨广曾经当面叫过李敏去把名字改一下就是为了保全李敏的。再者,李敏与李浑被抓去大牢后,杨广让裴蕴去查李浑的造反证据。史书记载,这个裴蕴很会揣摩杨广的意思,任御史大夫的时后也总是迎合杨广的意思办案子。对于这个案子如果杨广有杀人的意思,就这样一个会揣摩并迎合杨广意思的大臣在被奉命调查的时候会揣摩不出杨广的心思来,最后会如实的奏陈李浑没有造反的事实,这好像说不通吧。最可能的事实就是一个没有这方面的意思,所以裴蕴对于李浑这样的家族只能认真办案。
有意思的是后来做了皇帝的李渊仿佛为了感谢李敏、李浑为他挡了谶言之祸,特地下诏为他们二人的冤案平反,并对他们的后人给予封赏。(未完待续。。)
第八十一章 心力憔悴
“李氏当有天下”的谶言在第三次征辽后出现,表明了当时人民开始否定大隋的统治了,他们渴望新的统治者来结束杨隋的统治,不再是像大业七年那些造反的人一样只是单纯的想把杨广拉下。
自从杨广登基成为大隋皇帝后,大隋就开始营建新都洛、修长城、开运河、开驰道等大规模工程的同时军队肆意征战四方、开疆扩土,而他自己也是大规模的巡视天下,这一切的动作在短时间内给予大隋的低层老百姓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灾难。于是早在大业六年的时候就有老百姓因为难易生存被逼造反,到了大业十年的第三次征辽结束后,虽然在大隋的境内起义的队伍还没有成一定的气候,杨广的军队也还能控制大隋的江山;但是起义的规模已经有了燎原之势,压抑太苦的民众这座火山已经到了全面爆发的边缘,一个处理不当就会让这个火山全面爆发,危及大隋的江山,然而坐不住的杨广一再一的驰骋天下引爆了这座火山,让有野心的大隋贵族看到了希望。
术士庾质字行脩,是大隋开国时有名的术士庾季才的儿子。早有志尚,八岁诵梁元帝《玄览》、《言志》等十赋,因父亲的缘故拜童子郎。他操履贞懿,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大业八年(602),杨广要御驾亲伐辽东,征至临渝,向他问东征能否成功。他对答道:“伐之可克,不愿陛下亲行”。杨广听了脸色一变的说:“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庾质对答:“愿安驾住此。命将授规,事宜在速。缓必无功。”原来这庾质是希望杨广不要以帝王之尊出征辽东,听了之后就不高兴的杨广有点赌气的说道:“汝既难行。可住此也。”后来杨广兵败回来之后才知道庾质的劝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于是提拔他为太史令。大业九年,杨广复征高丽时,又问:“今段何如?”庾质对答犹执前见。自负的杨广火了:“我自行尚不能克,遣人岂有成功?”杨广于是继续亲自出征,等到了杨玄感造反,斛斯政投奔高丽,杨广想起庾质的话是才感到一种未知的恐惧,于是果断的撤兵回国。
第三次出征高丽回到京师长安还未呆上一个月。杨广即率百官往东都洛阳。术士庾质再一次进谏请杨广“宜镇抚关内,使百姓归农,三五年,令四海少丰,然后巡省”,依照当时的形势来说他的建议对大隋对杨广本人来说是最好的、也是最为适合的。当时天下贵族还没有大规模的参与叛乱,而且杨广对于天下还拥有很强大的威望,他的军队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叛乱中有着明显的成果。如果杨广能够呆在隋朝的立国之本的长安或者新都洛阳两三年的话,那么隋朝的历史和他自己的历史都将重写。然而杨广再一次的把这个有着绝对政治目光的大臣的话就像前几次一样放在一边。并不理会。
大业十一年(615)春正月初一元旦大朝会后,杨广于东都宫殿大宴招待公卿百僚四夷使节,设鱼龙漫延之乐,对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的使节颁赐各有差参。此时的杨广依然是四夷膜拜的“圣人可汗”。后世有人认为杨广三征高句丽惨败标志着以大隋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而四夷使者并不是所谓的去朝贡的,是去看杨广的看热闹的。事实上。直到杨广死时大隋依旧是天下的中心;杨广依然拥有着强大的权威。
虽然天下四夷还是臣服在自己的脚下,但是高句丽并没有派朝贡使者来。已亡国的吐谷浑也趁机“复其故地,屡寇河右”。想想自己自从登基后日日夜夜的为国为天下的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却始终没有完成自己心中那千古的“大业”。杨广实在按捺不住悲痛的心情,在招待完万国使节后回到自己的宫里独自饮酒大醉,因赋诗曰:
“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
诗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无奈与悲壮,醉酒的杨广仿佛要发泄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压抑,就叫宫人吟唱自己的诗,而他自己听着听着就不禁泣下沾襟,侍御者更是莫不欷嘘!
杨广累了,杨广的心累了。于是在大业十一(615)年的五月18日驾临太原,避暑汾阳宫,他打算在这个他少年成长和他梦想最初的地方好好休息一下,他要重新收拾心情去面对自己的帝国。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六月,突厥入岚城镇抄掠,遣范安贵讨击之,王师败绩,安贵死,百司震惧”,于是杨广为安抚东突厥冒险再次北巡。八月秋高气爽时,意图通过自己的巡视解决不太听话了的东突厥问题的杨广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有像上次到达突厥境内时就被突厥的几十万骑兵围困在雁门郡。
围困杨广的是隋朝离强合弱政策下扶植起来的傀儡启民可汗的东突厥骑兵,但这个时候的东突厥可汗不再是那个一向听话的启民可汗染干了,而是他的儿子阿史那咄吉世,也就是后来操纵中原局势的始毕可汗。大业五年,被大隋一手扶植起来的启民可汗死去,接替他的就是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接手的东突厥在隋朝的庇护下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部众逐渐强盛,力量开始强大。始毕眼见杨广招抚存养众寡势穷的西突厥处罗可汗,心存疑虑,及见处罗被赐号易婆那,又娶公主,更使始毕忧虑不已。始毕深知隋离强合弱的惯技,杨广也确有助处罗可汗“复其故地”的考虑,只是因为征讨高句丽,未逞顾及。现在始毕势强,处罗可汗势弱,即东突厥势强西突厥势弱。但处罗可汗在杨广身边,早晚都将是始毕可汗的祸害,不得不加以防备。
隋朝一开始扶持东突厥是为了对付西突厥,或者说是为了使得突厥不是一个强大统一突厥,所以在突厥内斗的时候,隋朝扶持势落的启民可汗。但是到了大业五年(609)的时候,杨广西巡,召处罗可汗会于大斗拔谷,处罗可汗自持为西突厥大可汗不愿听从隋朝征召托故不至。杨广大怒,用裴矩计,诱使西突厥西面的射匮可汗(达头可汗孙)发兵袭击处罗可汗。处罗大败,逃至高昌境内。杨广遣处罗可汗的母亲向氏前往说服其入朝。这年十二月,见识了隋强大的处罗至隋京朝觐并留在杨广身边,成为杨广身边的高级侍从,直到杨广被杀。第二年正月,杨广分处罗可汗内附部众为三部分:其弟阙度设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