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教。中国文化要从宗教来讲,就是儒释道,这三个思想体系加起来就是中国文化。
  儒家的精神上面已经说过。
  道家和道教的精神是什么呢?我很喜欢陶渊明《神释》中的四句诗,实际上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觉得这首诗中就充分展现了道家和道教的精神,这就是顺其自然的思想。依我的看法,陶渊明骨子里更像是道家的。我觉得“顺其自然”最有道理,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要跟自然讲交情、讲平等,讲互相尊重;不要讲征服,谁征服谁,都是不对的。
  佛教的精神呢?中国佛教可以用禅宗来代表。人们都说,佛教教义中的核心理论是非暴力论,和平是佛教实践的主体。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和不杀生思想,把这一思想变成自己的基本戒律。佛教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欲望引起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膨胀的结果,就有了贪的行为,掠夺和战争正是贪的表现。所以佛教提倡灭欲,不杀害生灵,众生平等,不允许种姓压迫的存在,这样,社会、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和平共处才有保障。这些平等慈悲的思想成为佛教和平思想的基石。重视人的生命,正视人的存在,重视人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睦、和谐的关系。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太虚大师如何实现和平,太虚大师回答“慈悲无我”。“我”是纷争的根源,和平必需实现“无我”,“无我”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实现和平。(见宏度:《佛教与和平》,载《宗教:关切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4)
佛教教义归纳成三句话,称之为“三相”或者“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释迦牟尼首转###,这三个法印几乎都包括在里面了。其中的“诸法无我”,是佛教重要教义,是佛教与婆罗门教斗争的重要武器。“无我”,意思是所谓“我”(atman)是并不存在的,它是由初转###中讲到的五盛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实体。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真理。佛教僧侣以及居士,如果想悟到什么东西,他们首先必须悟到“无我”。事实上中国人确已悟到“无我”了,比如徐增《唐诗解读》卷五说:“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远。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于佛法看来,总是无我,行无所事。行到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这是徐增对王维《终南别业》那一首著名的诗的解释。我认为是抓住要领的。总之,我认为,要讲“悟”到什么,首先要悟到“无我”。
  佛禅的“身、口、意”(“身”,行动;“口”,语言;“意”,思想)三方面是解决人的心身关系。佛教分析恶业,从身、口、意出发,列出十恶业。身有三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口有四恶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妄言,是虚妄不实的骗话。绮语,是巧言令色的漂亮话,无益无义的污秽话,巴结奉迎的谄媚话。两舌,是“两边嘴”。恶口,就是破口骂人,恶意咒人。意有三恶业,心对于外境起贪,起嗔,起痴。佛教戒条中这身、口、意三恶业,意业最重要。内心意欲思想不正,会形诸于外从口业和身业表现出来,成为犯罪的行为,所以佛教先注重治心,治心是治本,治口、治身是治标。佛教的戒律,就是在三业中要先治意业。
  我于美学,即使不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反正至少也是一个“槛外人”。读周来祥教授《美学文选》之后,我有些感想。周先生的文章我读过一些,但不算太多,对周先生博大精深的著作,只能望洋兴叹。美学属于广义的哲学范畴。哲学,同自然科学不同,不能重复实验。一个哲学家,只要能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是好的哲学家。倘能别出新义,独辟蹊径,就是一个更好的哲学家了。我想,美学恐亦如此,美学坛坫,未雷登上,下风逖听,据说有不同的派别。周来祥教授独树和谐美学的大旗,既能自圆其说,又是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巍然挺立于美学之林,为中国美学界增光添彩。只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真诚地赞赏。
  中国美学讲和谐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尧典》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之说。《论语·学而》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董仲舒有“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乐记》有:“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媛之以岁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中庸》把和谐提到哲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运用这种和谐原则,描写倾国倾城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我在《我的美人观》文中提出,我想在太岁头上动一下土,探讨一下“美人”这个“美”字的含义。我没有研究过美学,只记得在很多年以前,中国美学论坛上忽然爆发了一场论战。我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从窗外向论坛上瞥了一眼,只见专家们意气风发,舌剑唇枪争得极为激烈。有的学者主张,美是主观的。有的学者主张美是客观的。有的学者主张,美是主客观相结合的。像美这样扑朔迷离、玄之又玄的现象或者问题,一向难以得到大家一致同意的结论或者解释的。美人之所以被称为美人,必然有其异于非美人者。但是,她们也只具有五官四肢,造物主并没有给她们多添上一官一肢,也没有挪动官肢的位置,只在原有的排列上卖弄了一点手法,使这个排列显得更匀称,更和谐,更能赏心悦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5)
美学这个词儿是舶来品,美学这个词英文是aesthetics,是从希腊文来的,是讲感官,与外界接触得到的美感。感官有眼、耳、鼻、舌、身等五官。西方美学在五官里边只讲两官:一官指眼睛,看雕塑,看绘画,讲美学是用眼睛看的。另一官指耳朵,听的是音乐。五官只讲两官,光讲眼睛和耳朵,光讲美术和音乐,中国人的美,跟西方人不一样。有的当然一样,如这个姑娘很漂亮,中国人眼中看着漂亮,西方人眼中看着也漂亮,有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区别,是“美”这个字,一查《说文》在羊部,“羊大为美”。羊长大了,肉很好吃,是讲舌头的。我们不是说美味佳肴吗?美跟味联在一起,是讲舌头的。西方美学不讲舌头,是讲别的。中国人讲美学,要讲中国人的美。中国的美首先不是从眼睛出发,不从耳朵出发,而是从舌头出发。善,善良的善,也是羊部;仁、义、礼、智、信的义,繁体字也是羊部,都是羊。美和善是统一的,这突出表现在儒家美学思想中。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强调人与“仁”相融,能体现出美。所以他提出“尽善尽美”的美学标准,把艺术标准与道德标准统一起来。荀子主张“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我们中国人喜欢吃,这个事情也很简单。我的想法是中国在游牧社会,羊大了,吃羊肉,就觉得美得不得了。从这开始,从味觉开始,然后是美人啊,就到了眼睛了。很美的音乐,就到了耳朵了。是不是这么个道理?中国美和西方美不一样。根据我们中国人的美,我们认为什么是美,我们认为是五官,不光是眼睛和耳朵,一官或两官。讲美学的话,应该讲眼、耳、鼻、舌、身,不能光讲眼睛和耳朵。其感觉之美,虽性质微有不同,其为美则一也。在中国当代汉语中,“美”字的涵盖面非常广阔。眼、耳、鼻、舌、身五官,几乎都可以使用“美”字。比如眼:这幅画美,人美,自然风光美;耳:乐声美。鼻:香味美。舌:味道美。只有身稍微困难一点,但是从人们口中常说“美滋滋的”,也可以表示“舒服”,这样使用到“身”上,也就没有困难了。要把眼、耳、鼻、舌、身所感受到的美都纳入美学框架,把心理和生理所感受的美冶于一炉,建构成一个新体系。
  从国际关系方面来说,世界要和谐,国与国之间就要互相尊重,进行文化交流。我认为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文化发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谁都挡不住。从古代到现在,在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文化是不受外来影响的。交流也有坏的,但坏的对人类没有益处,不能叫文化。对人类有好处的、有用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东西交流,才叫“文化交流”。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中国自先秦时代起,就不断地与周围对内对外进行交流。对内是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对外是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世界上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构成的东方文化,和希腊罗马乃至欧美文化构成的西方文化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形成了今天世界上灿烂辉煌,千姿百态,各具特长而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和繁荣。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文化在汉唐时代如日中天,既吸收外来文化,又把自己的优秀文化毫无保留地送给东西方的其他国家,罗盘、火药、造纸、印刷传遍了整个世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6)
对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我的基本观点是“拿来”与“送去”兼顾。就目前来说,要更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上述有关文化的三个方面,都要拿。“物”的部分,当然要拿,咖啡、沙发、啤酒、牛仔裤、喇叭裤,这一系列东西,只要是好的,都拿。心、物结合的部分比方说制度,也可以学习。最重要的还是心的部分,要拿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不能马马虎虎,得把弱点克服,要不克服的话,我们的生产力就发展不了。
  2007年9月1日
  2007年1月季羡林翻阅新书《真情季羡林》
  季羡林与爱猫在湖边嬉戏
  

哲学的用处
我曾在很多文章中说到过自己的一个偏见:我最害怕哲学和哲学家,有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种哲学,有的哲学家竟沦为修辞学家。我怀疑,这样的哲学究竟有什么用处。
  高明的人士教导说:哲学的用处大着哩,上可以阐释宇宙,下能够指导人生;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靠哲学来总结,世界人民前进的道路靠哲学来指明;人文素质用哲学来提高,个人修养用哲学来加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话都说得很高,也可能很正确。但是,我总觉得有些地方对不上号。我也曾读过西洋哲学史,看过一些中国哲学史。无奈自己禀性庸劣,缺少慧根,读起来总感到有点格格难入。这就好像夏虫不足与语冬,河鳅不足与语海,天资所限,实在是无可奈何。
  今天看《参考消息》,读了一篇“英国大学生缘何喜爱古典哲学”,喜其文简意深,不妨抄上几段,公诸同好。文章说:“尽管现代哲学有着迷人的外表,但是那些深一步研究它的人却往往感到失望。”现在英国大学生报名参加古典哲学的人远远超过现代哲学,原因就在这里。文章接着说:“古代哲学远比现代哲学更符合多数人对哲学的概念。古代哲学家很单纯地认为,哲学就应当在某种方式上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个美丽的理想在现代哲学中几乎根本找不到。”作者引用了公元前341年出生的伊壁鸠鲁的话说:“如果不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