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七)
章旨
孟子劝请齐宣王放弃霸业的野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天下。
注释
①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迹。齐桓公,姓田,名小白,齐襄公弟。襄公无道,小白出奔莒,襄公被弒,归国即位,用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次子。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狄。献公既卒,数传至怀公圉(音yǔ),秦穆公怨圉,乃求得重耳,发兵攻晋,纳重耳为晋侯。公任用贤人,国力大盛,继齐桓公为诸侯盟主。
②道谈论。
③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的意思。
④则王乎就谈论王天下之道吧!王,音wàng,指王天下之道,谓以仁义治国而统有天下。
⑤保民保护百姓。
⑥御阻止。
⑦胡龁齐宣王之近臣。龁,音hé。
⑧衅钟祭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其孔隙而祭。孔隙,此处作动词。
⑨觳觫若恐惧战栗的样子。觳觫,音hú sù。若,助词,等于“然”。
⑩爱吝啬、爱惜。
不忍指恻隐之心。
褊小狭小。褊,音biǎn。
异讶异、惊怪。
彼恶知之百姓怎么知道它。彼,指百姓。恶,音wū,何、怎么。之,指齐宣王以小易大的心意。
隐痛、怜悯。
择分别。
无伤没有妨害。
仁术为仁的心术。
远远离庖厨。远,音yuàn。庖厨,厨房。
说通“悦”。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巧言·小雅》篇说:“别人有什么心事,我能揣摩出来。”忖度,音cǔn duó,思量揣测。
孟子卷·论政治(6)
戚戚焉心动的样子,即心有同感。
复报告。
百钧三千斤。喻至重。钧,三十斤。
秋毫之末鸟兽到秋季,为了过冬御寒而新生毫毛,其末端极为细小。喻细而难见。
舆薪一车的薪柴。喻大而易见。
许相信。
形情形、现象。
挟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跃过北海。喻不可能之事。太山,即泰山,在齐国南面,为五岳中的东岳。超,跃过。北海,即渤海,在齐国北面。
为长者折枝替长辈折取草木之枝。喻不难之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的父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长辈。上“老”字为动词,尊敬。下二“老”字为名词,父兄长辈。及,至。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爱自己的子弟晚辈,从而推广到慈爱别人的子弟晚辈。上“幼”字为动词,慈爱。下二“幼”字为名词,子弟晚辈。
运于掌运转于手掌上。喻极其容易。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思齐》篇说:“文王能修身作为妻子的模范,再推广到兄弟的身上,更推广到治理国家。”刑,同“型”,典型、模范。寡妻,国君自己谦称为寡人,谦称其妻为寡妻。御,治理。
举斯心加诸彼以此不忍的仁心,加之于别人身上。诸,之于。
古之人指古代的圣王。
大过人远胜过常人。
权用秤称量物品。权,秤锤,此处用其引申义。
度音duó,用尺丈量物品。
物皆然心为甚物品的轻重长短,都要经过权与度才能知道;心的善恶是非,更要经过衡量。
抑相当于口语的“还是”、“或者”。
构怨结怨。
所大欲最大欲望的所在。
肥甘肥美甘甜的食物。
轻煖轻软保暖的衣服。煖,同“暖”。
便嬖音pián bì,便佞宠幸的亲近者。
辟音pì,开辟。
朝秦楚使秦、楚来朝。
莅君临、统治。
以若所为以如此的作为。若,如此。所为,指功不至于百姓。
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喻不可能。缘,攀爬。
若是其甚与像这样比喻,恐怕太严重了吧!是,代词,指“犹缘木求鱼”的比喻。其,语气助词,恐怕。与,通“欤”。
殆有甚焉恐怕比缘木求鱼更严重。殆,恐怕。有,音yòu,犹“又”。焉,于此,此指缘木求鱼。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天下方一千里的土地有九个。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方千里,一千里见方。古人认为中国内有九州,外有四海。一州方千里。
齐集有其一齐国土地集合起来,(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有天下的九分之一,共方千里。其,代词,指上文“方千里者九”。
盖亦反其本矣何不回到王天下的根本上来。盖,音hé,通“盍”,何不。亦,助词,无义。其,代词,指上文“则王乎”之“王”。
商贾商人的统称。贾,音gǔ。
藏储藏货物。此指做生意。
疾怨恨。
赴愬跑来诉苦。赴,奔赴。愬,音sù,通“诉”。
其若是发政施仁的结果像这样。其,代词,指发政施仁的结果。若,像。是,代词,指“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皆欲赴愬于王”诸事。
惛通“昏”,昏乱不明。
恒产可以长久营生的产业。
恒心人所常有的善心。
放辟邪侈放肆、乖僻、淫邪、奢侈。
罔民陷害百姓。罔,“网”之古字,此处作动词,张网捕捉之意。
制民之产制定人民的产业。
乐岁丰年。
之往、向。
轻容易。
不赡力有所不及。赡,音shàn,足。
奚暇音xī xiá,怎么有闲暇。奚,何、怎么。暇,闲暇。
孟子卷·论政治(7)
豚音tún,小猪。
彘音zhì,猪。
畜音xù,饲养。
勿夺其时不要剥夺人民耕种的时机。
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殷曰序,周曰庠。庠,音xiáng。
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颁白即斑白。
负戴以背负,以头顶。
析论
本章是《孟子》一书中最长的一章,全文都是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齐宣王希望孟子为他讲述春秋霸主齐桓、晋文的事迹,但孟子不愿谈霸道,却委婉曲折地为他谈王道,波澜翻腾,跌宕有致。
本章依照对话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从文首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以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仁术”,肯定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第二段从“王说曰《诗》云”至“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晓喻宣王推恩足以保四海,宣王之不能王天下,是不为,而非不能。
第三段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至“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分析王之所大欲,若顺欲而为,必有后灾;只有施仁政,方能无敌于天下。
第四段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文末。孟子谈仁政之要在养与教二端,并提出仁政蓝图。
阅读本章,最需留意的有下列几事:
一、齐宣王即位第二年,魏国梁惠王攻打赵国,齐国用孙膑为将救赵,打败了魏将庞涓,此后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安定生活,算得上民富国强。宣王先祖齐桓公曾为春秋霸主之一,而宣王时代,诸侯争为雄长,宣王也不例外,一心大欲为“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这是标准的霸业行径。儒家主张王道,而不主张霸业,孔子以来即是如此。孟子私淑孔子,当然也尊王黜霸,因而对于齐宣王之齐桓、晋文之问,很技巧地加以拒绝,而转入王道的讨论。这不是孟子不知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书中,曾详述王霸之分(《公孙丑》上·三),即为明证。
二、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总道德是仁,因此仁心是做一个国君最根本的条件。像齐宣王不忍牛无罪而就死地,就是仁心的表现,而他被误解为吝惜的以羊易牛之举,本是基于仁心行事,孟子及时给予“仁术”的肯定,其用意在诱导宣王能推其仁心,行其仁政,而有“推恩足以保四海”的结论,这对宣王的鼓励可说非常之大。
三、“不为与不能”一节,是《孟子》一书中著名的寓言,句句说得入理。我们不能以宣王有“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之问,就认为他幼稚无知。需知齐宣王当时心目中认为齐国如此富强,要做的都做了,而孟子还说他没有做,所以才有如此一问。这一问其实是很有深度,同时也可看出孟子说话技巧的高明和事理分析的透辟了。
四、仁政之要,在养与教二端。就重要性说,教为根本;就施政程序说,养为优先。因为一般百姓,无恒产就无恒心,所以明君制民之产,要能俯仰无缺。“五亩之宅”至“可以无饥矣”一段,是孟子养民的基本主张,再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如此由养而教,是孟子理想中的仁政蓝图,实际上是承接孔子既富而教、足食而信的治道原则。
五、古代庖厨,既为炊膳之所,亦为宰杀牲畜之处。君子因为不忍那些牲畜无罪而就死地,才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可是这句话被后世男人曲解为不帮忙做家事的借口,误解古书,真是荒谬。古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也许男人可以不做家事,但是现代两性平权,家事也要互相帮忙处理,才是正确的观念。
六、本章中,“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不见舆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缘木求鱼”、“无恒产、无恒心”、“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诸语句,有的成为成语,有的成为思想史上的名言,值得我们多去研读熟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卷·论政治(8)
(六)
梁惠王①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②矣!河内③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④,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⑤,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⑥鼓之,兵刀既接,弃甲曳兵⑦而走⑧,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⑨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⑩,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上·三)
章旨
孟子以战为喻,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