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薄田闯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亩薄田闯天下-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热热闹闹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吃完汤圆放完烟花,这春节就算是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孩子们恋恋不舍的放下鞭炮,整理着书包准备返校。而方翔,也着手准备新一轮的奋斗。



………【第七十一章 掏井】………

    清晨时分,红彤彤的太阳自东方冉冉升起。

    方翔伸了个惬意的懒腰,利落的起床,穿衣洗漱后,推开客厅房门。微风送爽,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子清新幽香的泥土气息。

    正月中旬,阳历三月,虽说院落里结块的积雪依旧在顽固的守护着冬天的最后一块阵地,可田野里那开得烂漫迷人的油菜花,却表明春天已经逐步击败残冬,降临人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沐浴在春晨的曙光中,望着田间地头随着春风摇曳曼舞的油菜花,心头都不自禁的充满了对人生的热情。

    方翔与铃铛端着饭碗坐在屋檐下,有滋有味的喝着苞米粥。吃饱喝足后,惬意的拍拍肚皮,此时刘大壮领着一大帮子人来了。这是刘大壮与方翔约好的:开春后,让刘大壮找齐帮手,在荒地上建造新的养殖场。

    大家浩浩荡荡的出了祖屋,奔赴村西头的荒地而去。

    荒地地势低,与村落的地势有着一米多的落差。而这五千多亩的广袤荒地,曾有着大片的良田,现在却是让人痛恨的盐碱地。究其原因则要追溯到清朝末年。村民经年累月的在这块地势低洼的良田上耕种,浇水的时候往往采取大水漫灌的简易方法,因为地势低洼、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逐渐上升而积盐,常年下来,原来的好地渐渐变成了盐碱地,而这个过程在学术上称作‘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的现象,在建国初期也曾发生过。当时黄淮平原上大量引黄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视了排水,导致平原北部大面积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盐碱地面积一度高达4800万亩,经过十年的科学治理才得到恢复。

    宁远村土地盐碱化后,村民改在村东头开荒,耗费了无数的血汗,终于又开垦出六百亩良田,而这片种不出庄家的盐碱地,也就彻底荒芜了。

    方翔承包的荒地,距离祖屋西院墙只有十数米之遥。刘大壮派人丈量好,在边角上砸进木桩界定范围,然后大家热火朝天的忙碌起来。

    方翔初步打算建四间四百平米的塑料养殖大棚。刘大壮等人选取了四块较为平坦的地段加以平整,然后用打夯机将平整过的地面砸实,当成大棚的土基。此际春天来临,天气渐暖,积雪融化渗入地面,一个冬天冻得结结实实的荒地,也变得软和起来,易于施工。

    剩下的村民在养殖场外围每隔二十米插一根两米长的铁管,砸进地面一米后,在铁管上缠上围网,借此将养殖场包围起来。

    两天过后,养殖大棚的土地已经平整夯实,方翔联系建大棚的厂家前来搭大棚。至于祖屋大院内的那个大棚,方翔则安排厂家拆下,将骨架与塑料薄膜移植到这个新养殖场,腾出的地方以便种植西兰花、两不耽误。

    城里来的施工队热火朝天的搭建大棚,刘大壮开始率人掏井。掏井是为了得到水源,供野鸭饮用,在旱季也可以保证供野鸭嬉戏的水塘里不至干涸。

    养殖场内有一口枯井,深约十五六米,直径约四米。井口井壁皆用青砖砌筑、造型古朴。因常年不用,井口封有一水泥井盖。

    “这是口神奇的井。”魏老头说起这井的典故,如数家珍,“要说辈分,我祖爷爷得喊它舅老爷。起初这些荒地还是良田的时候,庄稼地里有很多土井。良田渐渐变成盐碱地,那些井里面的水也都变成了苦水。唯独这口井的水依然甜美可口,而且旱季不会干涸,让人大为称奇,在大旱千里的年头,这井救过咱全村人的命啊。你祖爷爷拾掇你老方家这十亩良田的时候,就是从这口井里打水,不过,岁月不饶人,井也一样,到底还是荒了…”

    魏老头叹口气,人老了总会生出无限的感慨,以井观己,魏老头也颇有几分岁月易逝英姿不再的唏嘘。

    方翔瞧出魏老头的心思,忙转移话题:“荒了不要紧,大壮叔这一次给它来个妙手回春。”

    “是啊是啊。”柱叔与刘大壮齐齐点头,一左一右的将魏老头扶到井口正北方位,铁牛早已搬来了一把太师椅,众人恭谨的请魏老头坐下,“有劳您老今儿个给我们做镇井人。”

    “好。”魏老头安然就座,神色祥和却是不怒自威。之所以要魏老头坐在正北方位,这也是有讲究的:这些上了年头的古井,偶有失足跌落亡命者,也有赌气投井自杀者,数百年下来,里面不知道羁绊了多少亡魂。这就需要一个或杀气重或德望高的人来镇上一镇,让这些孤魂野鬼不敢兴风作浪、为难掏井人。魏老头有威有德,自然是当仁不让的镇井人。

    有了镇井人,刘大壮领着人在魏老头的身后摆上案子、放上供品,毕恭毕敬的点燃檀香,祈求平安。

    在农村,掏井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尤其是一些上了年头的老井,塌方的事故屡有发生。掏井人非独要精明强干,更要有过人的胆色。而掏井也不是单枪匹马的发挥,而是组团合作。刘大壮、柱叔、铁牛与根叔组成四人小分队,用三根长长的原木支出三角架,在三角架的下方挂一个滑轮,穿上缰绳、用来运出井中的淤泥。

    在下井前,这四个掏井人先给自己灌上两大口烈酒,不为壮胆,而是为了抵御井底的寒气。

    ‘擦擦擦’,铁锨铲着井底,掏井开始。井底多是潮湿的泥土,刘大壮他们将泥土填入铁桶里,方翔等人就在井口将铁桶拉出、将泥土污物倒掉。

    随着污泥掏出,枯井越来越深,井底寒气迫人,这些个壮健的汉子也是扛不住这钢刀剔骨的肃杀冷意,每隔一小时就要上来歇息半晌。

    三个小时过去了,枯井越挖越深,蓦的,井底的柱叔欢快的嚷嚷着:“有水了,有水了。”

    大家探头去望,却见井底开始向上渗水,和着井底尚未除尽的淤泥,瞧来污浊一片。

    “好脏啊。”树根放了学,领着一群小孩子过来看热闹,见状忍不住失望的嘀咕着。

    “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上了井口的柱叔赏了树根一巴掌,望着井底却是眉开眼笑,扭头吆喝着,“拿潜水泵,抽水!”

    大家开始用潜水泵抽水。污浊的井水喷泉似的迸射而出,井水很快抽干。然后静待片刻,待井水重新补充,再继续抽水,抽水的过程中还顺便用井水冲刷井壁。如此反复几次,抽出来的井水变得洁净起来,在阳光映照下,那喷洒的浪花就像是一瓣瓣碎裂的白玉兰。

    照着魏老头的说法:“这井枯了就跟人病了一样,得排排毒才行。”

    刘大壮在井水里投入消毒粉,使新渗出的井水更加干净。至此,清冽的井水溢满井底,井壁也变得干净如新,掏井工作圆满结束。

    照着规矩,刚掏好的井要等一周后才能用水,这段时间叫井的月子。

    为免得尘土或动物进入井中造成污染,方翔雇人将原先的井盖修补好并且加固,严严实实的盖在井口上,井盖中间开两个圆孔口。一个孔供潜水泵的管子与电缆从中通过;另一个小孔,则穿过一根铁链,一端锁在井口,一端垂到井水中。

    这铁链也有些名堂,叫做锁龙链,经过法师开光,据说能镇住井底的亡魂,甚至是意欲兴风作浪的井龙。这是周莱市很多乡村的习俗,祖辈们认定枯涸多年的古井阴气重、邪物多,所以但凡古井重见天日,就放一根锁龙链确保太平。后人沿用这个习俗,未必是迷信,多是讨个吉利罢了。



………【第七十二章 未雨绸缪】………

    【小柳祝各位书友元旦快乐!】

    方翔早已设计好了养殖场的规划图,养殖场的兴建进行的有条不紊。

    三十亩养殖场的中心地带,有一块干涸的池塘,占地约六百平米,深约两米。在方翔的安排下,刘大壮将池塘稍加修整,扩成一千平米,在四周加上篱笆墙,当作日后野鸭嬉戏的水塘。

    施工队建造大棚的同时,刘大壮率人平整着场区地面、挖掘排水渠,然后将养殖场四周用围网围起来。

    方翔这边施工的同时,对面的栓柱也在大兴土木。

    栓柱所属的养殖场,也是三十亩的格局,两家养殖场一南一北、距离七八十米,在这个毫无遮拦的荒地上,隐约能瞧见对方的举动。

    栓柱请的是城里的施工队,总计三批:一批施工队建造大棚,一批建造办公室与职工宿舍,另一批施工队硬化路面,还在养殖场内规划了绿化区,移来冬青、撒上了草种。

    方翔细细观察,约莫五百平米的大棚,栓柱居然一气建造了八座,而每座这种规模的大棚可以养殖绿头野鸭四千只。

    大棚建造完毕的时候,方翔的养殖场就基本完工了。建造大棚的厂家替方翔建造了一个类似蒙古包的小暖棚,供方翔办公休息用:薄膜采光、草席冬天保温夏天遮阳,再加上换气扇带走湿气、输进新鲜空气,占尽了‘经济适用’的四字要诀。

    反观栓柱那边,工程依然在继续:办公室刚垒砌了三分之一,绿化带进展缓慢,厂路硬化还没看到完工的影子。

    若论较起厂区的气派来,方翔是自叹弗如。村民们也都说栓柱的养殖场不像养殖场,倒像是电视上的疗养院,刘大壮早已是破口大骂:“败家的玩意,除了糟蹋钱,还会做点啥?”

    刘大壮是恨铁不成钢,从内心深处,他是指望着儿子做出点成绩,让他也能扬眉吐气一把,只是看着栓柱每天人模人样的带着安全帽、背着手叼着烟卷大摇大摆巡视工地的派头,老实本分的刘大壮总觉得自己这儿子实在不像是干事业的料,照农村土话说:‘他身上不带那架势。’

    暂且不说栓柱是不是干事业的料,其实有一点刘大壮倒是误会栓柱了,厂区的规划图是冯四拟定的,刨除想事事压方翔一头的念头外,他也想让穷乡们开开眼,见识见识他冯四的资本跟实力。

    栓柱背着双手巡视工地的当口,翠凤领着人开始招工。招工公告在村委告示栏贴出,翠凤跟几个小伙子在村委门口搭起桌子,开起了小型招聘会。

    招聘会举办的像模像样,有笔试有问答,可宁远村的老辈人哪见识过这种正规的场面,个个面面相觑裹足不前。不过,翠凤他们的目标也不是这些老辈人,作为出过远门打过工的年轻人,他们很是瞧不上这些老人。他们这次招聘会,针对的是宁远村的青年男女。

    春节过后,宁远村的年轻人开始陆续返回城市打工。只是今年经济环境不好,年前有不少人失业,也担心回去后照样找不到工作,而且还要承担昂贵的食宿费用。这样一来,就有不少年轻人留在了宁远村。

    这些年轻人中多是女子,绝大多数是想到周莱市打工,也有一小部分为方翔的成功所激励,想要种植西兰花或者养点野鸭子致富。

    招聘会进行过程中,看热闹的老人就瞧出了一点暧昧的端倪:每逢有年轻女子上前应聘,翠凤身旁的几个小伙子就热情的跟吃了过量春药的公牛。可一旦是上了点年纪的人来询问,立马爱答不理,那脸一个个拉的跟马脸似的。

    “什么玩意儿!”街头巷尾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凑在一起,议论纷纷,“没安啥好心眼哪,啥招聘?整的跟相亲似的,瞅见了大姑娘小媳妇,眼睛幽蓝幽蓝的,那热乎劲甭提了。”

    “是啊,你说原本都是些好孩子,咋出去几年一回来就变成这德行了?”村南头的张老太太瘪着嘴唇,气哼哼的说着话,手中的拐棍在地面上用力的捣着,好似是在捣着这些不争气的孩子的脸。

    “老姐姐,莫生气,不值。”劝过张老太太后,魏老头慢条斯理的喝口茶水,淡淡的道:“古有明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魏大哥这话在理儿!”柱叔的父亲老刘头一拍大腿表示着赞同,继而一拧眉头,那满脸的皱纹越发像是蛛网般的密集,气恼的嘟囔着,“哼哼,这四小子不是个好东西,小时候就偷过俺家的鸡。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是祖宗明训啊,俺家杠子不是说了嘛,四小子在外面吃喝嫖赌全齐了、一身的坏水。你们想想,跟着他什么人能学好?”

    老刘头恨恨的跺了跺脚,想起那只养了七年的老母鸡被冯四偷吃了,他这心就疼的慌。

    “可惜这年头变了,笑贫不笑娼,可悲啊。”魏老头冷笑着叹气,望着身侧这些个神情忿忿的老头老太太,缓缓的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