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名人录---英雄莫问出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隋末唐初名人录---英雄莫问出处-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4、前路有知己

  李密已经安于这样的生活了,他的意志已经沉寂,此刻只有外力才能将他拉回到原有的道路上。

  这个外力还是告密。

  告发他的是丘君明的堂侄丘怀义;得到密报后,梁郡通守杨汪立刻派兵包围了王季才家。

  出乎意料的是李密恰好出门,无意中躲过了一劫。

  可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王秀才一家和丘县令却因为连坐丢了性命。

  李密保住了性命,却悲痛欲绝,刚得到的的小家没有了,刚遇到的亲人没有了;仅有的温暖被扼杀了,向往的安宁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李密愤恨到了极点,他要报仇,他要活下去!

  他知道杨广不会放过他;要为亲人报仇只有推翻杨广,要想活着只有推翻杨广的统治。

  他消沉已久的心志被复仇的火焰点燃了,或者应该说被复仇的气息膨胀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被逼到绝境的李密已经意识到:或与推翻隋朝的统治本就是他的使命,是他要完成的任务。

  一代枭雄就这样苏醒了!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刘备东吴招亲后,被周瑜用计软禁在庭院中,用金碧辉煌、锦衣玉食来使其丧志斗志、消磨雄心;若非孔明看破,险些成功;可见安逸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能够预知未来的话,杨广肯定要恨死这个告密者,正是这次告密把龙在浅潭、无用武之地的李密,重新推入了反隋斗争的大浪之中。

  已经想明白的李密,毅然地走向了农民起义军阵营,当时河南一带起义军山头林立,多得就跟现在沿海地区的电子加工厂一样,李密开始他的巡回演出之旅

  一开始走到的几家起义军,显然是规模小、地盘小、领导文化水平低,把李密推翻大隋、一统天下的蓝图,看作是白日梦,嗤之以鼻。

  李密并没有灰心,经过此前一番磨练,他抗击打的能力已经很强了,他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他来到了济宁,上天终于安排他和最忠实的拥畾见面了。

  由于杨素父子在朝中的显赫地位,各地农民军都把杨玄感起义看作是一个风向标,时时关注,人人关注、事事关注,他的起义过程更是为人所熟知。

  王伯当早就听说过他和杨玄感之间的故事,对他辞官读书的魄力很是欣赏,并且对于他的上中下三策的智慧和邯郸脱逃的机敏更是佩服不已,常与左右言道:若我起兵,定听从蒲山公号令,则长安早为所有。

  出身富农人家的王伯当,也曾读过经史子集,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于非常贵族出身的李密能做出反隋的举动,深感不易;又感于他和杨玄感的深厚义气,甚为向往,便对李密产生了知识分子特有的惺惺相惜;常叹息“蒲山公乃真英雄也”,并想与之结交,又苦于寻不到踪影。

  听人禀报“李密求见”,王伯当顿时一怔,待问清后,马上率众飞奔到大寨门口,隆重迎接蒲山公,十分热情的款待李密。

  相对于此前的冷言冷语,这番李密受到如此重视,也颇有些受宠若惊和感激,自然对王伯当也是推心置腹,把自己对天下大事的判断和反隋的思路全部托出,一时间滔滔不绝、谈笑风生。

  口才和聚合力是李密天生的的特有能力,加之他博通古今的学识和天文地理知识,使得山寨的大小头目个个叹服、如痴如醉,皆叹“听李君一席话胜读白日书”,皆以蒲公相称以示尊敬。

  王伯当更是形影不离,每日给随在身边,听李密的讲述天下大事、古今乱世,并且经常秉烛讨论到深夜,并常以学生自居,成为李密最坚定的粉丝。

  正所谓“何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有人终识君”
  作者题外话:   

  在《隋书》、《唐书》、《资治通鉴》中,虽然王伯当只是几处提及,但证明确有其人,确是谜一般的人物,令很多读者和研究者人琢磨不出。

  即便是官方因为他起义军的出身不给立传,也应该有一些记载,比如包括李子雄、韦福嗣、杜伏威、窦建德、王世充、翟让各路反王也都有简略的传记。

  而王伯当这样一位英武才俊记录寥寥,琢磨不透! 。 想看书来

15、高瞻远瞩
任何职业或者阶层都是需要交流和沟通的,山大王也不例外;或许这是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害怕孤单和寂寞的。

  正所谓:人以类聚,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只是阐述了一个道理。

  相近的几个山寨关系不错,不但和平相处,而且还有往来,一派和睦的景象。

  造成这种不同于以往互相火并的局面的原因很简单:

  一、山寨都知道最大的威胁还是大隋的官军,连杨玄感这样的强大力量都被消灭了;何况一个小山头。说不定那天杨广皇帝想起来了,大手一挥,就立刻土崩瓦解了,索性也不去做什么扩大地盘之类的无用功。

  二、王伯当是其中最强的势力,只要他不去争抢,别的势力人想争也争不动,可以说王伯当充当了平衡的角色。

  三、就是王伯当的个人作用,王伯当为人豪爽大度,对待朋友仁义大方,颇有单雄信的风采,而且又有文化,深得众人佩服,自然就跟随在他的周围。

  在后来的往来中,王伯当自然就把蒲山公李密隆重的引见给了大家,大家见王大哥如此看重此人,自然不敢怠慢;又听说是杨玄感军队的二号人物,自然觉得三生有幸。

  王伯当的作用是团结人,而李密的作用是改变人。 

  李密自然会向几位反王灌输天下大势的看法思想;一开始大家当然不懂,也不感兴趣,但碍着王伯当的面子,只好硬着耳朵听。李密也毫不谦虚,既然有人听,那就干脆系统的全面的讲,一讲讲了好几个月。

  谎言说多了就会变成真理,何况李密说的本来就很真理。

  各位山大王受到了多日熏陶,也开始学会了思考前途,越思考越感到山寨危机重重,就更觉得李密言之有理。于是自发的,主动去找李密咨询山寨的发展方向,看有什么可行性方案既可以自保又能壮大山寨。

  对于他们的转变,李密是很高兴的,这证明了自己的正确和能力。

  他很有力、很镇定的开始讲述自己的思路:

  一、反隋是正确的方向,唯有坚持才能发展。

  二、要想自保,必须找一个有力据点。

  三、要想壮大,必须联合。】

  众人连连点头、鼓掌:“蒲公高见”。

  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下,李密说出了第四条建议。

  顿时,大家变得摇头晃脑和叹息,面有难色。

  因为李密说的是:“这个地方就是瓦岗。

  谁不知道瓦岗寨是翟让的地盘,而且是河南境内较大的一股起义军,要攻打瓦缸是自不量力,而投奔瓦岗寨又担心被消灭,也难怪大家难以认同。

  大家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李密。

  李密依然镇定,却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这个时侯有人会说话的,这个人就是我王伯当。

  “大家不要急,听蒲公慢慢讲明白”,王伯当果然说话了,“蒲公自会有道理可讲”;他起到的是一个过渡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抛砖引玉。

  李密和王伯当个对视了一下,开始说话了:

  一、瓦岗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可以长期占据。

  二、正以为翟让的实力大,才能组成真正的联军。

  三、大家担心翟让不能容人并无必要,因为翟让必不敢失天下人之心,必不敢失反王之心。

  四、我和伯当先去投奔,一探究竟。

  在面面相觑之中,各位山大王开始了等待时光,他们不断的打探着利密和王伯当的消息,关注着他们在瓦岗的遭遇,也暗暗的为他们担心。

  

16、英雄振臂

  瓦岗隶属东郡(今河南滑县),紧邻黄河。由于河水泛滥,使得当地一片荒芜、草木丛生,芦苇遍地,人烟稀少,便于隐藏以和出击。

  瓦岗北与黄河上的白马渡口临近近,南与通济渠相望,进退自如,攻守皆宜,可长期占有。

  此时的寨主翟让,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翟让,东郡韦城人(今河南滑县东南)。

  为人好爽侠义,平日里好打抱不平颇有晁盖的气质,故深得乡邻敬重,后在东郡任法曹,相当于法院副院长和副公安局长,因为院长和局长都由县令兼任。

  大业七年,一时大意犯了错误被指控有罪,又因得罪过同僚,居然被判死刑。

  通晓律法的翟让深知难以翻案,在他曾经掌管过的监狱里绝望的打发着最后的日子。

  黄君汉,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狱吏,他改写了历史。

  当然,我很难断定此人是否就是后来的唐朝大将黄君汉。

  他十分敬重翟让,深夜来到牢房对翟让说,天下已经大乱,像你这样英勇忠义的人定会成大器,怎么能心甘情愿的等死呢,我放你走。

  翟让听后喜出望外,本已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现在又有了生的希望,死里逃生的翟让跪倒在地感谢救命之恩,一时间泪流满面。

  黄君汉也是非凡之人,登时大怒。他说我原以为你是大丈夫,将来能够成一番事业,拯救天下百姓,所以冒险前来相救,可是你却在这里像小女子一样哭哭啼啼,真令人失望。

  翟让伏地三拜,转身逃走。

  辗转时日后,聚众起义,占据瓦岗,杀富济贫;不久徐世勣(徐茂公)单雄信等人相继投奔,队伍不断壮大,达一万多人马。

  路途虽然颠簸,但并不太远。

  李密和他的忠实信徒王伯当终于来到了心中的瓦岗。

  意料之中,王伯当受到了翟让的亲自接见和热情款待,因为他毕竟带来了很多人马,在造反界有人就是资本,冷兵器时代人多就可以做大。

  意外的是,李密却被晾在了一边,或者说是被看管起来,根本没有机会向翟让阐述他一统天下的战略思想。

  翟让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不知道该怎么对待李密。

  一、李密曾协助杨玄感起义,收留他可能会引来官兵的围剿,徐世勣等人就建议将他赶走。

  二、李密足智多谋、一代枭雄,难以久居人下,日后会有异心。

  三、如果不收留或者杀掉,必使瓦岗人心尽失,天下英豪不敢前来,何况王伯当也不会答应。

  看到情形对李密不利,王伯当忧心忡忡,而李密却不慌不忙,只是让王伯当给翟让捎了一段话。

  “当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京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以足下之雄才大略,士马精勇,席卷二京,诛暴灭虐,则隋氏之不足亡也。”

  核心内容是”吹”:

  一、 吹翟让文武全才,雄才大略。

  二、 吹如有能士辅佐必成大事。

  三、 李密就是能人。

  王伯当的口才虽不及李密,但也很有感染力;翟让显然有些动心了,但手下众将的意见仍然不一。

  最后反对派徐世绩拿了一个主意,先试用李密一段时间,一试李密是否真才实学,二试是否对瓦岗忠心。

  于是,翟让当即决定召见李密。

  被软禁多天的李密,听到传令,没有丝毫怨言,高高兴兴的跑到大厅拜见寨主。不卑不亢的拱手和众人见礼,言称能来到瓦岗得见寨主乃是三生有幸,如不嫌弃定当犬马效劳。丝毫不提此前翟让对他的不友好行为,就好像从没发生过。

  李密的态度之好,有点出乎翟让的意料,心中有些惭愧,决定宴请李密,正式为他接风洗尘。席间李密表现的大方得体,和众人谈笑风生,慷慨饮酒,丝毫不见戒心,同时也获得到了翟让、单雄信这些豪爽之人的好感。

  次日在议事厅,面对众人,李密把自己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全盘托出,加之有王伯当在一旁附和,只讲的热情澎湃、手舞足蹈,一时间大帐内鸦雀无声;

  听懂的佩服,听不懂的也被他的气势和语言所震慑,都陷入了平静之中。

  翟让徐世吉、单雄信等有见识的将领是同意李密的见解的,他们也一直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着山寨的出路,只不过百思不得其解,始终难以突破思想的瓶颈,而李密的出现为他们指明了方向,捅透了窗户纸,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

  看来,他就是瓦岗急需的人。

  翟让马上让李密上座,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慢怠了这位人才;李密反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