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牙怎么好怎么好,一手小木活方圆八百里独一无二。方大牙来相亲,黛草见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才答应了这门亲事。方大牙狂妄自大和嗜酒如命是黛草和他结婚以后才暴露出来的。大牙在雇主家干完活,往往喝得醉酗酗的回家来,蛮劲上来就向老婆撒酒疯,骂骂咧咧,打打摔摔。黛草不服他,大牙就拳脚相加。黛草反抗,但力气哪有他大,经常被打得脸青鼻肿。在娘家时,黛草没得到父母的关爱。出了嫁也没尝到夫妻的恩爱,她好伤心。黛草刚迈过三十七岁的门坎,大牙去邻村做完木工喝多了酒,在回家的山道上摔了个大跟斗,滚下山来摔死了。黛草哭得在地上打滚,男人对她不好,她恨他,但毕竟同床共枕了十年,毕竟是孩子的父亲,如今去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往后的日子怎么过?黛草与父亲不和,出嫁以后,父亲就把她当作泼出来的水。黛草跟同胞手足闹过矛盾,都疏远了,只剩下一个小弟还有走动。黛草心气高,本想有个好的归宿,但被父亲和丈夫给断送了。如今成了孤寡女,更加我行我素了。黛草由过去的受气变成了现在的使气,谁要是冒犯了她,她就骂谁,不理他。黛草家的日子过得紧迫,但她不肯亏待自己和儿子的两张嘴,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要做得有滋有味。黛草在娘家时练就了刀功和烹饪技巧,烧得一手好菜,做得各色点心。无论裁剪、缝纫、中国绷绣花、外国绷绣花、机器绣花、编织、钩针、样样都会。丈夫死后,她不服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凭着一双灵巧的手,深更半夜地刻苦钻研缝纫技术,替人缝起了衣服。几年下来,她的缝纫技术日益精湛,成了方圆几百里内独一无二的好裁缝,附近山里的男女老少都愿意爬山涉水的找上门来,要她做一件可体可心的衣服穿。艰辛的时日没有改变她稚拙的天性,心情好了,或者不好了,黛草拿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剪纸玩,什么凤凰戏牡丹、五福共寿、人丁兴旺,都能剪得喜气洋洋。什么五毒符等避讳驱邪的门贴墙花,也能剪得活灵活现。剪纸成了黛草的乐趣和自遣,时常一边剪,一边哼越剧。遇上婚丧寿吉,人家要求黛草剪个图案贴在家里,以表达祈福迎祥的心愿,但要看她高兴不高兴,因此经常得罪人。当然有男人打黛草的主意,也有女人劝她再嫁,黛草都没答应,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昼春是她的命根子,是她活着的精神支柱,她把一切寄托在儿子的身上。黛草人穷志不短,惟恐让人家瞧不起,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布置得别出心裁,把自己和儿子打扮得体体面面。昼春长得帅,经得起她的扮,山里的姑娘们都喜欢与结实得像头牛却没脾气的昼春来往,常到方家来讨黛草的好。黛草在择媳这件事上一点不含糊,一般的山里姑娘她都不放在眼里,这关系到儿子的一生幸福、关系到自己下半辈子的依靠的大事最扰她的心。她爱和若云交往,最终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儿子。她知道儿子从小就喜欢小雪,小雪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人也俏丽,现在又当上了学校里的老师,捧的是国家饭碗,有劳保有医保,这样的姑娘当她的媳妇,她才称心如意。
11 培育
11 培育
若云和黛草同岁,只比黛草大半个月。黛草嫁到椅子岙大牙家,若云已有了大雪。黛草生了昼春后,经常抱着儿子到李家大屋来。若云和黛草一起说话,一起喂奶。大雪和昼春睡着了,她俩让他们一床睡,然后一起缝小孩衣裳、织毛线。后来,若云有了小雪。小雪大些了,三个孩子就在一处玩耍。遇上方大牙到邻村做木工,中午不回来,若云就留黛草母子在她家吃中饭。大雪、昼春、小雪是一起上的小学和中学。每天放学,他们就作伴回家。在俩姐妹当中,昼春更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小雪在一起,小雪也把昼春当作自己的哥哥一样,他们俩亲密无间,有点两小无猜。
若云和黛草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不同,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一样。若云认为,人的一生,头一定要开好,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若云对两个女儿的要求从小就很严,发现不好的苗头及早帮她纠正,女儿上学了,不光教育她们要把书念好,更要懂道德。女儿有什么爱好,若云从不阻止,放手让她们去尝试,顺其自然地发展。大雪从小喜欢数数,喜欢加减乘除,若云就引导她,让她锲而不舍地努力,所以大雪的数学成绩一直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小雪没那么专一,读三年级的时候喜欢上跳舞,跳了一年就跳腻了。上四年级小雪又对器乐感兴趣了,学的是笛子,从开始吹不出一个音来,到后来能把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完整地吹下来。后来又学过吹口琴、拉二胡,都下过一番功夫。不知为什么,她最终还是把这些乐器扔到一边。读五年级的小雪又热衷唱歌了,练了几个月,进城去参加了一次会演,一位资深的音乐老师发现小雪长得很漂亮,想培养她,让她单独的唱了两首歌,她就找出小雪的胸腔音和鼻腔音都有问题,音域也不广,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多大的前途。小雪受了打击,既然不是这块料,就灰心了,放弃了。这段时间,小雪迫切地想学成什么,又不知道该学什么好。看到心烦意乱的女儿。若云叫她别着急,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基础,这是最主要的。小雪终于静下心来找课外书看,她迷上了小说,对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黛草把宠当*。她让昼春吃好,穿好,玩好,却不管束和教育。只要儿子听她的话,就是好儿子。昼春天性老实,偶尔顽皮也不出格,黛草就很满意。黛草不让别人说自己儿子的半句不是,谁说了就跟谁计较,就不理谁。昼春上学后讨厌读书,懒于写字,学习成绩不好。黛草起先没放在心上,以为孩子还小,没长心灵。到后来,看到大雪和小雪的成绩都上去了,拿了奖状回来,才急起来,开始管教儿子。她的教育方法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光是骂骂而已,可是无论怎样骂,都促进不了昼春对学习的兴趣。骂一次,好了几天,过后照旧。黛草就哄、就吓唬,说:昼春你再不好好读书就把你赶出去做叫化子。久而久之,昼春就当作耳边风。黛草这才后悔当初不听若云的劝阻,只好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骂尽管骂,恨尽管恨,黛草是舍不得打儿子一下的,没法了,只有哭,想让自己的泪水感化儿子,但同样无济于事。黛草想要争口气是不能够的了,只有恨方家,恨方家的种是不会读书的种。昼春勉强读到初中,再也不想读下去了。昼春对母亲说:阿姆,你叫我上刀山下火海都行,就是别叫我再读书了好不好?黛草看到儿子求饶的可怜样,反倒挂着泪笑了,笑过之后说:老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阿姆小辰光多少想背着书包上学校,你外公就是不让我读,说,小娘早晚是人家人,化了本钿也白搭,只让我读了两年,就再也不让我读了。现在我从牙齿缝里省下来供你读书,一心盼着你读上去,你却这样不成器。昼春不读书了,就在岙外一家私办的小厂上班,拜了一位开模子的师傅。家贫出孝子,昼春知道母亲一个妇道人家养大他不容易,懂得碌碌谋食的艰难,每月发了工资悉数交给黛草,只要别逼他读书,母亲的话他句句听,从不撒谎。昼春热爱劳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编竹篮、编团匾、劈洗帚,编了一大堆,挑到山下的镇上去卖钱,补贴家用。
小雪读六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位班主任,兼教语文。她叫王素依,王老师从小雪的一篇作文里发现她有写作的潜质,跑到椅子岙来走访了小雪的家。王老师和若云一见如故,谈得很投缘。王老师对若云说:真羡慕你,有两个好女儿。若云说:是老师教育得好。王老师摆摆手说:很多人瞧不起教师这个职业,说什么小学教师是“小教烂眼。”我认为,小学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最大,也是最不容易打好基础的阶段,所以小学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我在李小雪的作文里了解到她有当老师和当作家的理想,这很好啊。家长要配合学校,让她尽早确立努力的目标。说着说着,不知不觉的到了中午,若云留王老师吃饭,王老师也不客气。王老师一边吃饭一边说:你家真干净,知青家庭和农民家庭是有区别的,你们家长有修养,家教就好。王老师直言不讳:以我个人的看法,解放以后的教育赶不上49年以前的,因为那时候是完全开放的,既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教书育人是很严谨的事,不是有天地君亲师之说么,师的地位多高啊。师的地位高,对他们的要求也高。我们国家在开国初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重视教育。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落后,那是不可设想的。*,更加雪上加霜,现在开始转过来了,好多了,可是已经脱了一大截,害了一辈人。若云听了,深有同感,觉得王老师很不一般。王素依爱生如子,她把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尤其喜欢聪明的有理想的学生。王老师有三十年的教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很独特,人也温和,她的学生中有不少很有出息。这以后,王老师就把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署名为“茉莉”的散文给小雪看,教小雪怎样写散文、写小说。王老师的话对小雪来说很新鲜,小雪由此喜欢上了文学。小雪进了中学,王老师还不断和小雪联系,帮助小雪提高对文学的认识,王老师把珍藏的几本中外名著送给小雪,对小雪说:钱钟书是我崇拜的一位作家,他的那本《围城》称得上经典,他对时代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本书我很欣赏,常看常新。还有杨沫,她凭着一本《青春之歌》荣耀了一辈子。*时期,有人批判一本书主义,其实一个人一生里能写出一本畅销书或者有价值的书,就很了不起。唉!世事如云,人生多故,文字因缘,千里一线哪。但是,做人的道德比学会写作的本领更重要。人不能没有灵魂,没有骨气。小雪对王老师由衷的敬重,她受王老师的言传身教,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做学文的道理。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小雪爱上了文学和文学创作。王老师三十五岁结的婚,三十七岁那年才生孩子,遇上难产,命是保住了,婴儿却胎死腹中,以后再也没有生育。王老师在*中挨过整,身上留有好几处伤,后来得了不治之症,不到退休就病逝了。王老师临终前把她收藏的书籍送给了小雪,那些书里,有鲁迅、郭沫若、钱钟书、茅盾、巴金、也有张爱玲、丁玲、杨沫、冰心、于梨华,三毛,还有王安忆、张洁、铁凝、宗璞的小说和散文。王老师对小雪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我不作惜。我一生都在教学,可以说没有什么憾事,惟一遗憾的是没有实现写出一本书的梦想,过去是没有时间写,老了是没有精力写,病了以后就连笔都拿不动了。唉!你这么年轻,多好啊,你要努力,要写。王老师的双眼紧紧的盯住了小雪,那目光里何至是这几句话所包含的内容。一位培养她、爱护她、理解她,和她相处得如同亲人的师长去了。小雪哭了好几天,还没把心中的悲伤哭完。小雪在日记里写道:生命太脆弱了,风一吹就散了。王素依老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山乡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了那么多有才学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她的死是重于泰山的。王老师是我学习的楷模,我要继承王老师的遗志,一辈子扎根在山乡,当一辈子山村教师。我要记住王老师的教导,要写书,先学做人;要育人,先学做人。做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有良知有骨气的人。小雪用心阅读了王老师送给她的所有的书籍,做了许多笔记。这些精神食粮给她带来了阅读的享用,让她领略到文学海洋里旖旎的风景,感受到一个舒心的人文世界。读了这些书,小雪的学养一天一天的丰厚起来,生活也因而变得更加精彩。小雪不忘师恩,决心用这些智慧和富有去叩击文学的殿堂。以前,小雪把自己的写作冲动当作自己的写作才能,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把写作作为一种表达自己的欲望和一种情感的渲泄,现在觉得要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太肤浅了。
&;nbsp;&;nbsp;&;nbsp;&;nbsp;小雪高中毕业后就按照自己的计划,报考了城里的师范学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重视教育的呼声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有了提高,所以报考师范学校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何况那些年读师范学校的学生每月还发津贴,毕业以后包分配。小雪报考的那一年,全市共有三千多名考生,而录取的名额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