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官司寇,“掌邦禁,诘(治理)奸慝(,邪恶不正),刑*”。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法禁,治理邪恶,刑禁*。
(6) 冬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土地,安置士农工商这四民,按照时节获取地利。
关于“九卿”之说,《周礼·考工记·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郑玄注:“六卿三孤为九卿。三孤佐三公论道,六卿治六官之属。”历代多设九卿,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关于大夫之说,周代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就是介于中间一等的官员。不过大夫中的上大夫,就是卿,爵位与公爵、侯爵相同;中大夫,其爵位相当于子爵与男爵;下大夫,虽有禄,但无爵位。大夫也泛指一般官吏。“大夫”,其寓意就是“大扶”的意思,“扶进人者也”。“卿”与“大夫”有差异,但是连言“卿大夫”,又因为他们是同行,比较接近。值得一说的是,一直到宋代“大()夫”又成了称呼医官的别设的官阶,如有大夫、郎、医效、祗侯等,后来称医生为大夫了。
卿大夫章第四(2)
二、卿大夫孝道的内涵
1。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注》:“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下也。”
“法服”,礼法规定的服饰。先王曾制定“五服”,《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此见古代服饰各有等差。服饰,是一个人的外表、仪表,也是文化的符号,比如身份的标志等。因此,遵照礼法规定的服饰,就是遵守礼法,既不敢僭上,也不敢下。
此句是说,卿大夫对于不是先王礼法规定的服饰,不敢穿用。这也是他们的孝道内涵之一。
2。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注》:“法言,谓礼法之言。德行,谓道德之行。若言非法,行非德,则亏孝道,故不敢也。”
“法言”,符合礼法之言。这是说,不符合先王礼法的话,不敢言说。不符合先王的道德行为,就不敢行动。这也是他们的孝道内涵之一。以上说了“三不敢”:“不敢服”、“不敢道”、“不敢行”,这是从反面来说的;下面转入正面来说。
3。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注》:“言必守法,行必遵道。言行皆遵法道,所以无可以择也。礼法之言,焉有口过,道德之行,自无怨恶。”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不合礼法的就不言说,不合道德的不行动;既然言必守法、行必遵道,那么口中言说就不用再选择言语,自身行动就不用再选择做法。言论播满天下,也不会有说话的过错;行为影响天下,也不会有怨恨和厌恶。
关于此句中的两个“择”字,或解释为()的假借字,就是厌恶、嫌弃的意思。阮福《孝经义疏补》:“‘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二‘择’字当读为厌之‘’。厌,即《诗》所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也”。此可备一说。
孔子这一段话说理巧妙,意蕴深邃,可以好好琢磨一番。此说由“三不敢”转化为“二非二不”,即是“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这是先从规定的法度、法则来主动地限制自己的言与行,这时的言与行处于一种不自由乃至很不自由的状态中。然而正因为一切都循规蹈矩,合法遵法,惟其有此一层,所以又能动地转化为一种自由的言与行的状态,那就是“二无”,即是“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此为第二层。然后又由此而臻于更大的自由状态、更佳的效果状态,那是更高级的自由与效果的“二无”态,即“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此为第三层。
4。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注》:“三者,服、言、行也。《礼》‘卿大夫子立三庙以奉先祖’,言能备此三者,则能长守宗庙之祀。”
这是说,以上三者具备了,然后就能守护住他的宗庙,这大概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由上文可以看到,孔子由表及内,由内及深地揭示出卿大夫的孝道要点。首先是外表上,即是衣着上,要合法度;其次是由内心发出的言语,要合法度;再次,是行为的深层的道德理念,要合德行。这三者之所以是卿大夫的孝道的主要内涵,是因为只有这样既能彰显应尽的职责与道义,又不会给自己招来罪过,带来祸殃,才能保全自己,又能不辱没先祖,“然后能守其宗庙”。这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孝道了。
三、引《诗经》深化旨意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夙”,早、朝。“匪”,不、非。“懈”,懈怠。“一人”,天子。《注》:“夙,早也。懈,惰也。义取为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也。”
此诗出自《诗经·大雅·民》,主题是周宣王派仲山甫到齐国去筑城,尹吉父赠诗送别,一是赞美仲山甫才高德美,二是赞美宣王能任贤使能。仲山甫,是周宣王的大臣,是鲁献公的次子,分封在樊(今河南济源县)。尹吉父,周宣王的大臣。
《诗》说到:“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天子命令整肃,仲山甫去执行。邦国的善恶,仲山甫都能明白。既能明哲,又能保身。早晚不懈怠,侍奉君王。“明哲保身”成语就出自此诗。我们会发现,孔子引此诗句来说明卿大夫的孝道非常吻合,一是身份符合,二是内容也符合,但是又创新地生发为对卿大夫行孝道的阐述。这又是孔子巧妙地移花接木之引《诗》艺术。
四、《卿大夫章》现代启示谈片
古代的历史、现当代的历史,无情地一次次重演这样的事实:常是位处高官、身居高层的人物,初则红极一时,而终则下场不妙,甚至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用《孝经》的观念来看,他们都是愧对父母的不孝之子,因为都辱没了父母与先祖。
我们有很多的现代道理来反*、来教育那些高层、中层官员,如果我们也能用《孝经》的这一理念来教育那些“卿大夫”级别的人物,也许很能刺激他们的灵魂深处,因为这是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处。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化,让他们也能从这一根本上去反思、去警惕、去浇灌、去滋养,去拨乱反正。
读读经典,比如《孝经》,或许能挽救许多人的灵魂的堕落,因为逼迫他面对父母、自己的祖先来思考、反省自己的心灵的深处,回答千古的考题: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吗?我是一个孝子吗?我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士)把奉事父亲的爱取来奉事母亲,而爱父与爱母就相同;把奉事父亲的敬重取来奉事君主,而敬重父亲与敬重君主相同。所以母亲取得了儿子的爱,而君主取得了他的敬重,兼有爱和敬重两者的是父亲。所以用孝奉事君主,就会忠诚;用敬重奉事长辈,就会顺从。忠诚与顺从都不失去,而用来奉事他的君上,然后能够保住士的俸禄爵位,而守住他的祭祀。这大概就是士的行孝。《诗经》说:‘早起晚睡多勤勉,不要辱没生你养你的父母。’”
【讲读】
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故此章紧接《卿大夫章》,讲述《士章》。
一、士之事亲之孝
关于士,《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孔子说的意思是,能够从“十”推演归纳为“一”,也就是从众多的事务中能归结出一个简要的道理来的人就是士。当然这里孔子的话,也不一定真是孔子说的,而是出于汉人的纬书,乃是假托之言。
先秦的“士”,如果从卿、大夫、士这一官制的角度来看,那么士主要就是指那些具体操办事情的第三层次的官员。我们再来看一个材料,可以具体地体会一下卿、大夫、士之间的区分。《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这里官位最高的是大(太)宰之官,相当于后代的宰相,爵位属于卿,也是上大夫,只有一人。他下面所属的官员和办事人员:(1) 小宰层面官员,为中大夫级别,有2人。(2) 宰夫层面官员:有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中士16人,旅(众多的意思)下士32人。(3) 其他还有府(保管文书、器物)、史(主管文书)、胥(服徭役者)、徒(服徭役者)等。
我们清晰地看到层次: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旅下士,等等。士就是次于下大夫之下,又分为上、中、下士三档。
“士”这一层面的人也有其特殊性,他们是这一官僚系统中的下层,数量不少,分布的面很广,应该怎样来行孝呢?孔子为此也专门有一段论说,提出士这一层次的人怎样行孝。
二、孝道:由爱敬到忠顺
1。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注》:“资,取也。言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
“资”,取得的意思。“事”,奉事、侍候。这句意思是,士要将对父亲对母亲的爱戴等同起来,即是将奉事父亲的那种爱取来奉事母亲,而爱戴父亲与爱戴母亲就相同。士还要将奉事父亲的那种敬重取来奉事君主,而敬重父亲与敬重君主相同。
现代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对母亲只是爱戴,而不提敬重呢?为什么对父亲又爱又敬呢?因为在当时的家里,父亲是最尊贵者,所谓“家无二尊”(《礼记·丧服四制》),所以对母亲只是“爱”,而不提“敬”;然而对父亲是又爱又敬了。
2。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注》:“言事父,兼爱与敬也。”这是说,所以母亲取得儿子的爱戴,而君主取得他的敬重,兼有爱戴和敬重这两者的是父亲。
3。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注》:“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
孔子说,因此以孝奉事君主,那么就会忠诚;以敬重奉事长辈,那么就会顺从。
4。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注》:“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位,求守祭祀。”“禄位”,俸禄、爵位。
孔子说,忠诚与顺从不失去,用来奉事他的上级,这以后能保住他的利禄地位,而求守住他的祭祀。这大概就是士的行孝道。
士行孝道的主要内容:一是,对母亲要爱,对父亲要又爱又敬。二是,把家中的孝移用为对长辈的顺从;把家中的孝移用为对君主的尽忠。三是,能够“保其禄位”、“守其祭祀”。
三、引《诗经》深化旨意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此诗出于《诗经·小雅·小宛》,主题是时世混乱,怀念先人,并告诫兄弟,要小心免祸消灾。《毛传》:“忝,辱也。”《诗集传》:“各求无辱于父母而已。”此诗句是说,早起晚睡多勤勉,不要辱没生养你的父母。此诗引用在士上,也颇贴切。
四、《士章》现代启示的谈片
“士”,作为官员中的下层,孔子对他们指出的孝道,是由对父母的“爱敬”,转化为“忠顺”,即是对君主的“忠”,对长辈的“顺”。今天已经没有“士”、“君”这一套概念了,但是基层干部还是依然存在。如果这些广泛渗透在民众中的基层干部,在家都能做到对父母行孝道,出外都能尊重长辈与敬重上级,对人民的事业都能竭尽忠诚,那么他们一定会得到民众的欢迎与拥护,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因为他们的行为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