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守望--又名:我做了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情的守望--又名:我做了什么-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书的扉页上有一张先生的照片。在之前,我是听说过冯友兰先生的,也听说过先生写三经三史的事情,然而先生的样子却是不曾见过的。也曾在心里想像着先生的样子。不过在看见这一张照片的时候,仍然是颇感吃惊和惊喜的。先生的照片像是在一个海滩上照的,人物像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大海和三个玩耍的人充当了小小的背景。先生穿着花色的上衣,上面印着有核桃状的图案,在手腕上佩戴着一只手表,应该是上弦的那种,现在却少了。先生戴着一副眼镜,镜片是圆形的而且很大,头发不多,还有些凌乱。下半身只照出一部分来,所以先生穿的是青灰色短裤还是长裤就不知道了。

  看着先生的照片的时候,我觉得很有趣,想起先生曾有过的故事来,也分明地感受到先生身上所带有的崇高精神。刚才从教室里逃出来的心情顿时消散了。

  在读到先生谈到汉朝和晋朝,谈到两个朝代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时,说到了东西方“浪漫”词汇的不同的时候,在脑海里就蹦出了金庸笔下的白发的会练太极的老头,想起欧洲穿着盔甲拿着剑的骑士来。其实这是不完全正确的。中国的浪漫决不是西方的拜伦、雪莱、普希金,中国的现实主义也不是西方的巴尔扎克,雨果。它代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不同的人生态度。想来,《红楼梦》中黛玉应是属于浪漫的,宝钗应是属于现实的,然而我却更喜欢口无遮拦情真意切的晴雯和醉卧芍药的史湘云。

  正想着,楼下传来有些喧哗的声音。我向窗外看去,看见图书馆正前面的中心广场聚集着一些人,广场中央还排列着几个很大的宣传板,旁边排列着三四张桌子,几个人胸前挂着工作证站在桌子旁边站着忙碌着,面对着有许多人在排队,写着什么。在那几个挂着工作证的人里面,我倒是认识一个的。于是我知道,是学校里的“爱心小组”又在组织活动了。它是学校的一些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社团,资金大部分是由成员自己提供,却也坚持做了有两年多的时间。他们隔一段时间就会组织一些爱心活动,比如为某个生病的学生募捐、为山区的贫困的孩子筹集上学用的书籍和费用,组织收集一些废用品换来前资助困难学生等。不知道他们这次在组织什么活动了。

  我把书放回书架,就下了楼。

  这个时候,我终于看清楚了宣传板上写的文字,上面还粘贴着一些图片,色彩都是较黯淡的那种,是一些小孩子和老人,其中最显明的是那一张很有名的希望工程中睁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的女孩子,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无助,有一种忧伤,瞬间穿透了人的心灵。图片周围附着描述的文字性,最上面的也是最明显的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从宣传板旁边走着,停下来看着,看那些照片和文字,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自己小时候学校和老师资助我上学的事,我想哭了。我知道自己没出息,许久没有回家了,没有看看曾交过自己的老师了,很久没有回去看看自己曾经就读过的学校了。奶奶,老师,请原谅我吧,等过些天,我会回去看你们的……

  “爱心小组”这一次宣传,主要是有两个活动,一个是招募成员到附近的一所希望小学去支教,安排到周末,持续两天;另外一个活动是今天下午的一个去附近一个老年社区看望老人的活动。在桌子上还放着一个捐款的纸箱,是为最近学校一个学院的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女孩子捐款的。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对于老人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放不下的心情,看不得他们受苦,每次看到老人都忍不住想哭。希望和他们在一起,却又害怕看见他们额上的皱纹,那只剩下松软的皮肤包裹着的一双手,看到他们哭自己也会哭。曾想过自己长大了要建立一个老年福利社区,让许多许多的老人住在那里,还在每天早晨送给他们一朵鲜艳的花,让他们可以每天都快乐的生活。现在想来,不知道还能不能实现了。

  和我认识的那个朋友打过招呼,我便在登记本上填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我想下午去参加去老年社区的活动——这样,下午的课不得不又得逃掉了。

  中午吃过饭,大约一点半钟的时候,我们便集合出发了。我们一共有二十多人,由上午的那几个“爱心小组”的负责人带领着,路途并不远,步行约半小时就到了。我本来是想着买多花来着送给那些老人,然而时间来不及了。朋友说,他们也曾想过要买的,可是如果是那样,每个老人都要有的,这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本身是自发组织的活动,并没有资金支持的。最近团队里的一些富余自己也不够用了,所以就没有买了。不过也没有关系,反正他们是经常来这里的,最重要的是陪那些老人聊天,帮他们做一些家务,经常来看看他们,在精神上给予安慰。我点了点头。

  二十多位老人分别住在前后四栋楼里,都是二层的,规模也不大。我和另外四个同学分在一组,去第三栋楼,那里住着两户共三个老人。住在一楼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听说身体却很健壮,刚才出去溜达散步了。于是我们便上了楼去了另一户老人家里。楼道有些窄,在拐角处堆放着一些木柴,用破旧的碎布盖着。我们到达的时候,夫妻两个老人正在门前面对太阳坐着。他们看见我们很高兴,忙给我们搬过搬过木凳子来,又忙着给我们倒水。                                                           在此之前,“爱心小组”的成员是来过这里的,所以老人对我们也很熟悉,见到我们也很高兴。                 同来的一个女孩子一边喊着“爷爷”“奶奶”——我却喊不出来,在内心里总像存在着一种隔膜,让自己不要喊出来那几个字——一边让他们坐下和他们聊天说话。我只是偶尔能听懂他们的谈话,他们说的是方言,对于我基本上是不能听懂的。两位老人都穿着很简朴的衣服,上衣的左边上面衣兜的位置还有用几个红字——下江区民政局发。我坐在旁边听其他人和老人说着话,只听明白了一些,听不明白的时候就问旁边一起来的同学。两位老人都很健谈,一直在和我们说笑着。

  老人居住的房子说不上是城市里的两室一厅,与普通的农家并没有太多区别的。两个房间一个外屋,面积都不大。一个房间是老人休息的地方,简单的一张床,一个浅红色的柜子,还有几个椅子。另外一间就算是老人做饭的地方了,不过除了煤气炉和餐具之外,洗衣机、电冰箱也都放在那里,这些都是当初他们搬迁到这里时民政局配置的,不过老人说这些是并不常用的,做饭仍是烧木柴,洗衣服通常不多,就用手洗了。这外屋里便只是几张椅子和凳子了,在角落里摆放着一个半身高的木桌子,桌面和下方用一块红布遮盖起来了,桌上放着一碗高粱,还有几个盛装着东西的碗盆,一个香炉,满溢的香灰,还有没有未燃尽的香迹留在香炉里。

  老人说,他们原来就住在附近,后来那个地方被规划为一个科技园区了,相关部门就在这里修建了房子,让他们变迁到这里了。老人只有一个女儿,现在正在北京工作,每年过春节都会回来。

  从老人家里出来,在楼下和其他几组的成员集合,我们就准备着回学校了。在即将出社区的时候,一声洪亮的声音突然传过来,我看见是一个中年太太在和我们打招呼。她的嗓门很高,远远地就听到了她向我们打招呼的声音。我们走过去,她正在那里种植一些豌豆,茄子,我们就帮着一起种植,同来的负责人还拿起锄头来很熟练的松土、挖窝、撒种、点水、埋土。我突然发现那个中年妇女总是重复着刚才说过的话,旁边的同学说,她的丈夫在几年前去世了,留下她和三四岁大的孩子,不想去年儿子又得了一种病成了傻子,她也跟着精神上受到了挫折,有些疯癫,每天把儿子锁在家里。然而她却仍然如以前一样见到自己认识的人,很热情,嗓门很高,很开朗的样子。以前“爱心小组”的成员每次来,都会在这里看见她,远远地和他们打招呼。

  忽然间,我想留到这里了,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安静和淳朴,在内心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感动。我想在这里,每天安静地坐在一个地方,听老人们讲他们经历的事情,和那个儿子傻了的阿姨说话,看太阳,红色的,像跳动的心……

  正想着,同学喊了我一声,我回过神来,看见了学校已经在我眼前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九章 回家
时间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不管任何人在人生舞台上演绎着怎样的故事和情节,喜也罢,悲也罢,它总是不紧不慢地走着,就像一个黑白电影,镜头里远处不断有人摆出京戏里的姿态和动作,一幕一幕地在狭小的戏台上唱着台词,演着剧情,而时间则扮成一个幽灵的样子,白色的脸孔,一身黑色的袍子掩盖,在镜头最前面来回穿梭着,不管戏文里有多热闹,或是多冷清,它总是没有任何表情。等待舞台上的人演累了,下去了,没有了踪影,它便走上舞台挥舞着黑袍子,无声地跳跃。

  经历了如此种种的事情,转眼间,又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然而这次,自己去没有太多的心情去复习,且带着强迫的感觉。然而又担心自己会有许多科目不及格,让宋老师伤心,所以自己还是每天跑到图书馆去看书复习。说实话,这一个学期,自己是昏昏沉沉中度过的,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只觉得好象每天总在逃避,逃避寝室里的所有东西,逃避同学,逃避家人,逃避自己的幻想,以及总在躲着别人自己在角落里哭,要把一辈子的眼泪在几个月里流光了。渐渐地逃了许多课,大部分时间就是呆在图书馆里面看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一个地方,看自己似乎越来越看不明白的世界,想许多许多的事情。

  考试成绩出来,自己的成绩还算好,所有的课程都顺利通过了。这一方面是终于还是复习了一遍,大部分知识还是记得的,另一方面,题目并不难,关于选修课,多是交上一篇论文就行了,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了。至于前面提到的像《中国哲学史》之类的课程,本心里并没有太多地放在心上,然而究竟还是及格了,大概老师本身也是不太在意的吧。

  关于考试就到此为止,不在话下了。

  考完试,在学校里闲逛了几天,还是回家了。

  本来我是不打算回家的——在前面我说过了,我实在是不愿意回去的——我本来是打算在这里找份暑假的工作来着,是和几个学生由一个很胖的老师安排招生,后来知道,这始终是带些骗人的性质,况且负责安排的老师总在敷衍,也不给个好脸色,因此就罢了,免得心里不舒服。

  想起来,自从自己毅然离开家来到这里,两年多的时间里,自己竟没有回过家的,只是估计着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给在家的妹妹打个电话。不知道,家里是否还好,奶奶是否还好,奶奶坟前的我种的那棵树怎么样了,还有那只猫还好不好。

  是的,我真的想念那只猫了。为这,我想回家了。

  当汽车停在村子路口,我走下汽车的时候,看见爸爸和母亲正站在长远里向这边看着。在北方平原的农村里,大部分都是有这样的场院的,主要是用于夏季麦收时用的,轧麦子,扬场,堆放麦秸秆等,不过现在倒是用的少了,渐渐都实行了收割机收割,秸秆还田了。我曾想过许多见到爸爸和母亲的情景,是否仍像几年来一直那样的躲着,不说话,我不知道。我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在两年之后见到爸爸和母亲,看见他们竟突然间变得那样老了,不禁眼泪就要淌下来。我强忍着,告诉自己不能哭泣,却也不和他们说一句话,只是跟在他们后面往家里走。母亲接过行李,推开门进了院子。门老了,院子也老了,只是没有看见那只猫。

  妹妹正躺在床上看电视——她们已经放假了,她看见我回来了,忙接过行李来挨着墙放下。两年多没有回家了,妹妹也有些长高了,不过倒不像以前那样胖了。我发现妹妹的眼睛里转悠着泪水了,便忙打岔让她开心,打开行李拿出给她买的一件小礼物——一只不太大的小熊——递给她。满脸的欣喜。我还记得她小时侯经常说想要有个小熊的。她见到我很高兴,还埋怨我怎么也不提前向家里打个电话,还说父亲母亲天天念着是我应该放假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