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帅锅也不例外要写两句偷情的句子。更何况另外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帝王后妃。
但,李煜北上后,词风发生了改变。从趣味低下的花间余韵中信步而出,转以大悲痛大承担来重铸词的经脉。亡国之痛,爱妻之辱。错杀忠臣的自责,气候不适的烦闷。种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在词这个突破口上汹涌而出。赵家兄弟赢得了江山,却让李煜的词飘遍了大江南北。这也算是军事侵略之后的文化反侵略,一报换一报吧。
就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洗清了宫体诗与生俱来的原罪一样。李煜的几首绝命词,象《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几首也为花间词赎清了几十年来的罪恶。宋代文人讳言南唐二主词,固然有其“政治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不愿意谈论远远超过自己的先人吧。柳永变小令为长调,苏东坡以诗入词,开豪放雄风,辛弃疾以文入词,掉千古书袋。但就算这样想尽办法,也还是逃不出李煜用生命为他们树起的阴影。直到清朝的纳兰容若,才以清新天然的风格赢得了李重光后身的称号,但众所周知,后身比原人还是要差一些的。
当然上面一段在网上贴出后遭人非议比较多,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对北宋词坛的看法却有独到之处。在她看来苏轼等人作词太过于考虑变化和突破了。词最本质的音乐性反而没有顾及到。从音乐性的角度看,李煜的优秀是当之无愧的。可能苏轼等人并没有想过是否要突破李煜的阴影,但毕竟在李煜的领域内,要想超过那一份不朽,实在是太难了。
七夕已经过了,李煜也已经安歇了一千多年了。但面对李煜,我还是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我坐在他的位置之上,我是否能做的比他更好一些?
如果李煜乘着赵家兄弟西南用兵的时候乘机扩充军队挥师北上,导致的结局就会是中原诸国再现战国硝烟,后蜀占有天府之国的地利,守了好些年也没有攻下来,而南唐是古来富庶之地,两面夹攻的话,可能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当然海龙王钱谬也不是安分之人,若是他再出来搞一下时局,或许还不用等到赵家兄弟去世,占有了燕云十六州的契丹就挥师南下了。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腥风血雨,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面前,只能希望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候温柔一些。
所以李煜的屈辱,换来的是宋朝几百年的国柞,只可惜历史给了宋朝和南唐一样的结局。端王宋徽宗重复了李煜的命运,李师师和他也再现了学妹写过的那个###和国君的故事。
善恶到头皆有报,报应都是死翘翘。南唐灭了,北宋亡了。岳飞重复了武将的宿命;赵佶也重现了李煜的凄凉。
一切皆是天意,一切都是宿命。李煜对于中国历史的功绩,对于南方百姓的苦劳,今天的我们又有谁知道呢?
参考资料:
《宋史》世家一·南唐李氏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
《品中国文人》刘小川
《古代诗词故事》上海辞书出版社
(八月十三日修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白居易:一生只为红颜苦(1)
前些日子苏小三流年不利,大学里想要追一个女生但没有成功。同寝室的兄弟说了这句:“一生只为红颜苦”来打趣。当时想给它续上几句凑成一首诗,但总归是难以满意。如今李煜写完按计划应该开写唐朝诗人。曾经在大一时为了写关于长恨歌主题而深入研究过的白居易成了首选。再加上白老爷子这几年的日子也颇不好过,太多的文章把他讽刺为老色狼老流氓大有把他的政治功绩文坛成就一笔勾消之势。苏小三虽然也在错误的舆论导向上犯了人云亦云的错误,但还是决意要写这篇东西来为白老爷子正名。
白居易的一生中有太多红颜,除去难以考证的湘灵,长恨歌中的杨贵妃,身世不明的琵琶女外,至少还有老婆杨氏,小蛮樊素这一对佳人,以及那个老是被拿来说成是被他逼死的关盼盼。再加上经常当他听众的白发婆婆,以及东瀛女粉丝紫式部。这一庞大的红颜团加上白居易长年以来关注女性的视角,的确是他一生中苦的源泉。但毕竟甘从苦中来,白居易心中的滋味,却也不知是酸甜苦辣的哪一种了。
湘灵姑娘: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白居易有一首与他平常风格大相径庭的名作《花非花》,这首颇有李商隐色彩的无题诗一直以来是白居易诗中较为晦涩难懂的一首,虽然可以隐隐约约猜得到和一位女子有关,但这位梦中女子到底是谁就难以猜测了。
在白居易诗中,还有这么两首平常选本都不选的赠给湘灵姑娘的诗,如全唐诗中有《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似乎他还和这位叫湘灵的姑娘还有同床之亲。但白居易居然写“泪眼凌寒冻不流”这样的句子,再加上“冬至夜怀”,可以隐约猜到这一对曾经的爱侣可能已经生离死别。而从白居易的生平来推断,他和湘灵姑娘的恋情应该在他二十九岁长安进士科考试之前,至于是在十六岁时长安拜会顾况的时候认识的还是在自己家乡交往的青梅竹马,就实在不得而知了。
但我们可以就白居易的生平做###猜想,比如湘灵是长安城青楼的一位名妓,年少青涩的白居易在这位半是姐姐半是情人的佳人面前许下了日后迎娶的轻率诺言。但等到十一年后白居易重回京师之时,湘灵已经老大嫁作商人妇或者更惨一点已经入土为安。古来烟花女子多凄惨命运,白居易也只能扼腕叹息。
也有可能湘灵是白居易家乡的一位小家碧玉。和年少的白居易一起青梅竹马红袖添香夜读书,也有可能有三生之约和床笫之欢。但可能在白居易赴京赶考之际家乡有了场瘟疫一类的传染病,年轻的湘灵红颜薄命,没有看到她的白郎载誉归来,而白居易也深感内疚,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独身一人,似乎有点为湘灵守活寡的味道。至于瘟疫的时间,从两首诗来看:“大约在冬季”。
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湘灵是京城里的大家闺秀,白居易前往京城之际与她偶然相遇,久在深闺里的湘灵姑娘发现陌上白家少年足###,便有了眉目传情和夫妻之约。但可惜白居易回乡备考耽误的时间长了一点,湘灵姑娘不得不被迫嫁给了她不爱的人。可能白居易高中进士之时,也是湘灵怀恨自尽之日。也许是湘灵郁郁不得意的生活让她了无生趣,当然更邪恶一点的想法是她和白居易的偷情给夫家发现。唐代虽然男女关系比较随便,但老婆和男人私通却是大罪。步非烟作为家妓和邻居私通便被折磨致死,湘灵姑娘的命运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上的遐想当然都没有根据,白居易也不象元稹留下篇《湘灵传》来以飨后人,可能是心地宽厚的白居易一直深深自责的缘故。但这首《花非花》,如果理解是夜有所梦,而且梦里恰恰是曾经的爱人湘灵。但也说得过去。
杨贵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十六岁那年在长安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成名之后,白居易倒也近二十年没有太著名的诗歌面世了。这几年他皓首穷经准备考试,加上和湘灵的悲欢离合,可能让他一直郁郁寡欢,没有提笔的劲头吧。
二十七岁,白居易出战乡试,顺利通过,在全国只选四十名进士的进士科考试中名利第四位(貌似元稹是状元)。后来再参加吏部的“拔萃科”考试,也是榜上有名。这有点像我们今天高考的艺术类考生一样要考两个不同类别的考试。进士考诗赋,拔萃科考判词,白居易考得游刃有余,显然是十年寒窗的苦读之功。自然也可能有湘灵姑娘的红袖添香之功。只可惜今日春风得意之时,已经没有人可以分享喜悦。
元稹在状元及第后顺利娶到京城大户韦家的小姐。当年和崔莺莺花前月下的誓言不知道已经被他抛到了哪里去了。而白居易可能一直在为湘灵的悲剧而暗自懊悔。以至于在当县尉的那段时间,玉树临风潇洒有型的白居易却常常是孤身一人前往农田看农夫农妇劳作。他的著名作品《观刈麦》就写在这个时候。
县令不高兴,就只好装病。年纪不大的白居易居然就已经有了后来“吏隐”的风范。躺在床上无事可做。又因为身边一直没有可以替代湘灵的女子出现。白居易苦闷得紧。虽然和王质夫、陈鸿两人的郊游多少让他有些舒心。但一个人的孤独依旧,可也就是在和这两个人的交游中,白居易的生平第一杰作即将出现。
笔下女子,正是几十年前大唐的全民偶像,后世腐儒们的红颜祸水代名词杨贵妃。
从初出茅庐到三十有五,这二十年来的情感积淀,将在这首诗中迸发出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白居易:一生只为红颜苦(2)
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
写长恨歌的主题之前,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丞相/宰相制度。
相这个职位在战国的时代就已经存在,比如传说中楚王就曾经邀请庄子担任国相,反而被庄子用乌龟的比喻来奚落了一番。而担任魏国国相的惠施也因为担心庄子来抢他的相位而也被庄子好生嘲笑了一把。秦汉年间摒弃了巫史公卿这些古老的名称,设立了丞相这一职务。当时的相权还是很大程度上可以制约皇帝的皇权的。如果丞相反对,皇帝的政令就不能顺利实行。可以说这一制度让皇帝很是不爽,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可以看做是相权和皇权的斗争,而相权在斗争中逐渐被削减,到明代正式取消,转为大学士这一称呼。当然还是有内阁首辅这样的职位可以看作是宰相的变相称谓。但毕竟经过了一千多年,相权已经被皇权正式压倒了。
在唐朝,一面继承了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度,使得摇摇欲坠的相权再次被削减,而由一二十位宰相会议讨论的三省合议制度也因为唐玄宗特别宠信个别宰相,如前期的姚宋,后期的李杨(可惜这对李杨不像一千多年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一样为国争光)而变得有名无实。这种状况极其容易造成官员专权的局面。而一旦官员专权,大的祸乱也为期不远了。
元稹在他著名的《连昌宫词》中借老翁的口说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摘录如下: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痍。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而唐玄宗犯下的另一项重大过错是把处理朝政的重任交给了亲信宦官高力士。这个高力士并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是和李白一直闹别扭进谗言的小人(其实李白远远没有资格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相反高力士处理政事相当干净利落,甚至称得上是办事高手。导致唐玄宗甚至放手给他去工作而自己关起门来和杨贵妃睡大觉。宦官专权的局面就此拉开,而高力士晚年因为和太子李亨身边的宦官不和而被遣还回乡,还作了首咏荠菜的诗,也真可以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至于杨贵妃,她一来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肥硕,二来也不是象西施那样对朝政造成明显影响的“红颜祸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固然和杨贵妃有一些关系,但唐玄宗晚年对高力士李林甫的宠信以及个人对边防国事的大意才是唐朝迅速崩溃的祸首。李林甫阻断了天下士子进入朝廷的道路(其中包括杜甫,不管考不考得上帐是记在李林甫这边了)。而杨国忠仗着妹妹(其实只是远房亲戚)的受宠更是一步登天,飞扬跋扈的他和安禄山两个人明争暗斗,终于进一步激化了安禄山造反的决心。而还蒙在鼓里的唐玄宗还在给安禄山写信邀他来共洗温泉,结果人还没来,白刀子红刀子就先来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句一语双关,一来是讽刺了对音乐艺术下的功夫远甚于国家大事的唐玄宗,二来是对硝烟弥漫下艺术的扼杀表达自己的痛惜。白居易是超级音乐发烧友,霓裳羽衣曲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