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
在这里,毛泽东变化地运用了《庄子》里的寓言“井底之蛙”。《庄子·秋水》中说:
井里的青蛙对东海来的大鳖说:“你看我在这里该有多快乐呀!在井里,我可以躺在井壁的砖洞里休息;到井外,我可以在井台的四周随意地跳跃;有时我还可以到水里去,水可以托着我,使我的头露出水面,也可以到我的胳肢窝;我还可以到软绵绵的泥地上散步,淤泥只能淹没我的脚,漫过我的脚背。我在这地方向四周一看,觉得那些小虫子、小螃蟹、小蝌蚪谁都赶不上我。我快乐到了极点。”东海大鳖听了感到很惊奇,它准备到井里去看一看,可是当它刚要把左脚伸出来时,右脚就被井台的栏杆绊住了,于是它只好又退了回来。这时,大鳖开始向青蛙介绍了东海的情况。它说:“东海用几千里也无法量它的广阔,使用千仞也不能说明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有九年发大水,海水并没有因之而增加;商汤时八年有七年大旱,海水也并没有因之减少。海水无穷无尽,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不因雨水的多少而增减。我生活在这无比广阔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呢!”青蛙听了大鳖的话,才感到自己的藐小。
这则寓言用比喻的方法,批判的是那些眼光短浅、片面看问题的人。成语“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就是由此而来的。
1963年,三年经济困难刚刚过去,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的身体逐渐好起来。她在新年之际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回顾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同时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她说她读了《庄子·秋水》,并认为其中的河伯是个鼠目寸光、自高自大的人。
毛泽东看了女儿的信很高兴,并于同年1月4日给李讷回了一封信。信中谈到干部子弟的问题,毛泽东教育女儿不要骄傲。信中写道:
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①
《庄子·秋水》创造了一个“望洋兴叹”的寓言:
夏天到来,雨水灌满了黄河,河面显得十分宽阔。这时候,河伯(黄河水神)开始自我陶醉起来,他认为全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可是当他顺水来到北海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他站在那里向东一看,只见面前是汪洋一片,无边无际。于是他便收起了他那傲慢的神态,抬起头向着北海之神海若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就觉得自己比谁都强了’。这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这则寓言,意在批评那些骄傲自满的人。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逍遥游”和“齐物论”是两个核心。
对于“逍遥游”,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开始进行了分析。
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写道: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谋国之臣夥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在局蹐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及其登坛□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②
第四章 毛泽东智品诸子(6)
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至“水浅而舟大也”,是《庄子·逍遥游》的原文,意思是:积水如果不深厚,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地上低洼之处倒一杯水,它只能负载草芥那么大的船,这时如果放上一个杯子,杯子就会被胶住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
这段话包含着很深的哲理。它说明,一切事情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浅水负载不了大船,这就是规律;离开这个规律,在浅水里去行大船,那船就要搁浅,就要被胶住。一切事情都离不开条件,这在庄子哲学里叫做“有待”。
毛泽东读《逍遥游》是领会了其中的真理的。“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说明毛泽东已经被《逍遥游》中的真理所折服了。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都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事物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这其中反映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必然就是规律,掌握了必然的规律,才能获得自由;离开掌握必然规律去追求自由,是根本办不到的。这就像大船离不开大水、鲲鱼离不开大海、大鹏离不开大风一样。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提到的“合肥李氏”,即近代的李鸿章。他“平发夷捻”(*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很成功,是因为杯水负载了小舟,合乎了事物的规律;后来,他处理国家大的政务却“着着失败”,是因为浅水负载了大舟,违反了事物的规律。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规律。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③
这里提出的不断总结经验,目的就是要发现必然的规律,以便掌握了必然规律再去改造现实。
庄子的另一个核心哲学思想“齐物论”,把世上的是非、善恶、物我、生死等,都看成是一样的,都看成无差别的。既然是一样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区别什么是非、什么善恶;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去为生而高兴,去为死而悲痛。
据《庄子·至乐》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并没有痛苦,而是敲着盆子唱起歌来(“鼓盆而歌”)。
毛泽东曾就庄子的“齐生死”思想,阐发了事物变化的辩证法。1964年,毛泽东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
如果现在孔夫子还在那还了得,地球就住不下,死了人应该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庄子老婆死了,不是鼓盆而歌吗?发生,发展,消灭。一个消灭一个。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物质的变化和物质不灭的定律。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语》中,引用了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庄子·人间世》)的话,因其中揭示了事物变化由小到大的规律。
在哲学上,庄子还看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到日本哲学家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观,毛泽东赞赏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谈到凡事都可分的观点时,毛泽东肯定了庄子的万物永远可分的观念。毛泽东说:
列宁说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轻。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裂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开,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电离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离,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①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毛泽东智品诸子(7)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庄子·天下》中的话,意思是一尺之杖永远可分。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真理。
《庄子·天下》还提出一个“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命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意思是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
毛泽东则看到了其中包含着的动与静的辩证法。他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看电影,银幕上那些人净是那么活动,但是拿电影拷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动的。《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从毛泽东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评析来看,庄子的哲学是含有辩证法因素的。这正是大哲学家毛泽东推崇《庄子》一书,爱引用其典故的原因。
毛泽东与《孙子》
兵书是国学宝库中的奇珍异宝。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古典兵书十分重视,广泛阅读。在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更是如此。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来源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军事文化。而这其中,《孙子兵法》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影响非常大。建国后,毛泽东多次谈到过《孙子兵法》对自己的影响很大。②
中国古代兵书,发端之悠久,规模之宏大,体系之完备,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据统计,中国古代兵书见诸着录的在4000部以上,现存约有500部,着名的约有50部,如《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虎钤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守城录》、《历代兵制》、《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武备志》,等等。其中,尤以被毛泽东尊称为“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的《孙子兵法》为杰出代表。
《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着作,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着。孙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约与孔子同时期,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前5世纪初。他从齐国奔到南方吴国,经吴王重臣伍子胥推荐,吴王阖闾知他善于用兵,便重用为将。他与伍子胥辅助吴王经国治军,对于吴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孙子》共一卷,十三篇,论述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问题。
《孙子兵法》是中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军事学着作。在孙武之前,虽有不少关于战争的观点与议论,如吕尚、曹刿、司马子鱼等,但都无系统的完整的着作问世。中国兵书传于今者,以此为最古。历代作注者甚多,有《孙子十家注》。第一位整理注释《孙子兵法》的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着深矣。”(《孙子注》序)明人茅元仪则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兵诀评》序)此非虚言。《孙子兵法》自战国以来流传甚广,韩非曰:“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司马迁则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毛泽东智品诸子(8)
这部被奉为“兵学圣典”的五千言军事学专着,其内容博大精深,许多合理内核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无论在中国军事上,还是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早在1913年10月至12月所作的《讲堂录》中,就记述了与孙子有关的事情和《孙子》中的内容,如《孙子集注序》等:“孙武越羁旅臣耳,越不能尽行其说,故功成不受官。”“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攻篇》。” ①
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指挥弱小的红军,多次粉碎敌人“围剿”,屡挫强敌,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战争奇迹。然而,将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者却嘲讽毛泽东的创举是“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与保守观念”。
当党中央从上海搬迁到中央根据地后,“左”倾路线的领导者为了排挤和打击毛泽东,在《革命和战争》等刊物上多次发表文章,从理论上对他进行批判,说他“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