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柏杨氏,粟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祝容氏,混沌氏,吴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庖羲氏之号。自无怀氏以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

  上引了二个串,很多的古书记载了类似的串。学者很看重这串的顺序。这二个串的中心部分相同,上一个串向上伸,认为在伏羲以前还有很长的历史阶段。下一个串向下延,认为历史从伏羲开始。这二个串都有一小段评论。可以看出来这二个串的作者表达了不同的历史观。

  庄子是战国时代的学者,庄子这个串是说,昔者有不相统属的氏族群,这一说与丛书的“成千上万个始族群”的意思很接近。遁甲的那个串是写给皇帝看的(御览),用政权史观来解释,特别注明,莫知都之所在。

  推想在流传中,这些名字配上文字的时候,还有一些事迹,而且使用了褒义的字。

  柏杨,(树名)。粟陆(食物名)。骊畜(畜名)。赫胥(胥是词尾,义在赫字)。尊卢(也许与住屋有关)。祝融(与火有关)。混沌(从地震区走来)。昊英(又名少昊)。有巢(巢居)

  葛天(葛,纤维)。阴康(康,褒义)。朱襄(朱,有长官说,襄,春秋时王公号常用)

  比较一下:

  蚩尤(虫,害),蛮(虫),夷(割除),狄(犬,火),戎(征伐)。

  文字时代以政权为依据记录历史,始族人以崇拜为依据记录他们的历史。

仰韶人之六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仰韶文化

  仰韶人之六

  华人

  陕西,河南,山西为仰韶文化的遗址稠密地区。实际上,河南的部分和山西的部分只是一河之隔。伏羲人从山西来到河南。陕西的部分叫做华人,华人的地区和伏羲人的地区是一山之隔。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故事从华人的起源讲起。

  华人从哪里来?

  华人的档案找到了,华人的档案由华人的巫祠保存下来,记载在古书山海经里。这是六千年前的陕西古人说的话,今天听不懂,需要翻译。

  华人生存的地区:

  “竹山,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阴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

  (竹山,是今天发源洛河的一片山地,在蓝田北。竹水向北流注于渭河,也是发源在这一片山地。竹箭,可以作箭杆的植物。苍玉,就是黑石头。丹水,指洛河的上游河段,洛河从这里发源。)

  “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丹粟,红籽,似野生高粱。丹水,就是上文的竹水。猛豹,尸鸠,可知,南山已经在山林里。南山在竹山南。)

  “大时山,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涔水,上文说竹水和丹水。清水,是今天的“丹江”。丹江在丹江口汇进汉水。)

  上面摘录的是蓝田北的一片山地。华人从这一片山地向南迁徙,来到了渭河边。可是,华人的记录名称这么多?可知,华人是由多支始族汇合,也汇合起来多支始族的方言。

  一支始族在母亲的带领下,离开家园去寻找新的住地。这支始族人不知道走了多少天,到处都是被地火翻腾过的地貌,到处都是洪水奔流。他们要寻找一块高一些的台地。在台地居住可免除山石崩塌的伤害,可不受洪水的侵袭。始族已经有了选择住地的能力。

  这支始族人看到了华山,没有停下脚步。华山实在是太高峻了,耸天蔽日。始族人从来没有去过那么高峻的大山。过了华山,又走了二天的路程,来到了骊山脚下。一片略有起伏的高地出现在眼前。他们发现在破碎的土地上,这一块土地仍保持着青绿。这一支始族人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住地,住下来繁育生息。这支始族人叫做“华”。

  华人崇拜女娲,始族巫在主持祭祀的时候是这样唱的:

  在天崩地裂的时候,到处是水。华人的祖先女娲首先将破裂的天补起来。天上不再有水漏下来。然后,地上的水慢慢退去。脚下的干地慢慢扩大起来。那个时候没有人,于是,女娲就造了人。

  这就是华人的来历。这是一个优美的始族起源的神话,这是一篇深沉的始族史诗。

  实际上,华人所在的蓝田地区像北京周口店一样,在过去的几十万年的时间里就没有中断过栖息的古人。

  那是极远古的时代。今天的秦岭还是一片平坦的土地。来自蒙古高地和西部高地的地表水缓缓地从平地上流过。气候是暖如江南一般,又温暖又湿润。这块平坦的土地上生存着的远古人属于建始人的分支。建始人的遗址在巫山脚下,长江边。从距今二百万年到距今一百万年间,建始人的分支逐渐到达了蓝田地区。

  后来,地貌发生了变化,这块平坦的土地开始受到南方土地的挤撞,逐渐地起了皱褶,堆起了一条秦岭。秦岭的升起越来越高,终于隔断了南北的沟通。形成了今天的地貌。        

  这块土地上的建始人被分隔成了三部分。

  秦岭南的部分集中在汉水的上游。秦岭北的部分被隔做了二段。西边的一段集中在兰州,洮河地区。东边的一段集中在华人的这一片山地。这东西二段的中间便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又叫关中平原。这平川和平原是今天的地貌。在那个时候,却是一片大湖。

  距今一百万年,蓝田地区出土了古人类化石,这是一位母亲,叫做蓝田人。在以后,蓝田地区继续有遗址出土,证明了这块土地一直有人类生存。蓝田人的后代一代又一代地进化着,繁育着,走着人类共同走着的道路。华人的祖先从动物人到社会人走到了华人时代。

  公元前五千年,平川,平原初步形成。早期的华人扩大了生存的范围。几百年的时间里,华人在渭河谷游走着。华人的主要部分集中在渭河的下游。在这里,华人获得了大发展,形成了华人的始族中心。

  半坡遗址的时间是公元前四千年,这是重要的时间标志,表明了渭河地区的食物开始枯竭。一部分华人开始向东进入河南。在河南地区,华人和伏羲人发生汇合。华人也将自己的女娲崇拜带进了河南。在这里古老的神话受到改造,增加了女娲和伏羲兄妹造人的内容。

  始族的迁徙与巫文化的传播有区别,本文的女娲神话可能超出了始族迁徙的范围。

  关于华人起源的部分就是这样。

  我们认识华人是从半坡遗址开始的。到了半坡时代,华人已经能够建起二十平方米面积的穴屋,能够用壕沟围起三万平方米的住宅区。壕沟的深和宽达到了五,六米,这样深,这样宽的壕沟能够阻挡任何野兽的袭击。

  华

  华是华人的自称,本文从名字的角度考察,华的解释有:

  1-秦岭的别称。秦岭南有华阳。秦岭北有华阴。华阳,华阴都是地名。

  2-华做花。花在木上。在古语中,只有华字,没有花字。

  3-花好看,是个美称。实际上,古语的华字与食物有关,是指植物的果实部分。

  华起源于娲的发音。早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有娲的发音。娲是一位补天造人的崇拜。后来配文字的时候配了一个娲字。不但娲字用了个女旁,而且又改称女娲。华字由娲音转来。华,娲在古语中是同样的发音。

  华字记载在山海经中:

  (华山是第二山的)“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

  这就是山海经的作者对华山的描绘。

  华字在古书中写做华胥,“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太昊母,华胥。”太昊指伏羲。“华胥在陕西蓝田”(吕振羽语)。

  以上都是后人的认识。这些认识都将华胥,女娲,伏羲指向了蓝田。蓝田,西安,半坡,骊山,相距不过百里,都在一个地区。

  华,华胥,女娲,伏羲,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一回事?二回事?华字是从娲音中转化出来。华是秦岭的古称,秦以后改称秦岭,仍然留下华阴,华阳的地名。接下来的问题是弄明白华胥,女娲,伏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今天当真有六千年前的陕西人说话,恐怕我们一个字也听不懂。可知,伏,华,娲都是对华语和伏羲语的音译词,只记下来发音,不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三个词都是复音词,女字明显是后人加上去的。胥和羲是什么意思?语言越早,发音越简单。说明这胥和羲也是后人加上去的。类似的发音在古语中还有,且(诗经),兮,顼(颛顼)。这几个字是一个音,配上不同的字。可知,胥,羲是词尾音一类。

  “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生在古语中不是生育,是起源,分支的意思。古人说生育不用生字。只说某,某子。或说某,某女。将生当做生育解,读古书就一定读不通。就是读史记也读不通。说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起源,这是古人的认识。

  在华语中,称华崇拜为娲,华人也自称娲,崇拜名就是氏族名。同样的,伏羲人也是自称伏,翻译成古汉语时加上了词尾音,华人叫做华胥,伏人叫做伏羲。写成文字的时候,给娲字加了女字。在古书中出现了华胥,伏羲,女娲三个词语,古人弄不清楚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没有想到语言文字的演变过程。

  说到这里,对于华人的证实就完成了。伏羲,华胥是文化社会的始族人,伏羲始族的中心在河洛,华胥始族的中心在蓝田。华因为秦岭,华山得名。

  娲字是肠的意思

  女娲就是娲,女字是后添的字。女娲是一位补天,造人的神,受到几千年的“庙祭”崇拜,读者熟知,不必多说。可是,神是人造的,造女娲神的人是谁?女娲神怎样造出来?查一下资料,实在出人意料古书有三处说“娲是肠”。

  1“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鲁迅写过一篇叫作“补天”的历史故事。故事中用到了这个典故。这一段话出于东汉时的文字,东汉人是从什么书上看出来这个意思。这一段话用今天的的话可以这样说,有一种叫作女娲的“肠”,很神奇,能变化,山野和道路上都能见到。

  2“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马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马腹,就是马肚子,马肠。这一段话是商代人对“古文化”的整理,关于马腹的话不止一处,说法也不一,作了综合。这是一段歌舞的记录:人化妆成动物,边歌边舞,一个叫作马腹的动物神一边舞,一边发出叫声,样子很凶。这一段话记录了动物崇拜时期的始族文化。动物崇拜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公元前三千五百年以后转向了对帝的崇拜。

  3在洛间,“其中有马肠之物”。

  洛间,就是洛阳平原。洛阳平原经历了三个时期,华夏时期,商时期和周时期。这一句话是商时人对华夏时期的“马肠”的说明,可能在洛间。从这一句话看,到了商时,马肠已经是古词语,约略知道这个词,又不太清楚。商语是古汉语,古汉语用单音词,而马肠是非古汉语,“外来词”。洛间是非古汉语地区,所以马肠在洛间。

  上面的三说都不是娲肠的原出处,是后人的传说。

  流传马腹和马肠的两支氏族曾经在洛河的上源生存过。洛河的上源距蓝田地区只有几十公里,肠说从蓝田地区传播过来,传播到洛阳平原。在流传中先是有动物崇拜的歌舞表演,后来不再有歌舞表演,只传下来肠的名字。

  娲是肠,实在是出乎意料,可是,白纸黑字,三处记载,不由我们不相信:从肠生育人到人祖的娲造人,经过了不止千年(从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的演变过程。

  人类的思维是社会的产物,开始于社会后,大致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眼见阶段,不晚于公元前五千年,有了始族的自称。娲是肠,娲生人(和动物),始族人亲眼所见。读者是聪明的,这个肠用今天话说就是脐带。

  联想阶段,公元前五千年以后,肠说在这个阶段,从动物的肠联想到生育。

  想像阶段,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开始,产生了对动物(神)的崇拜。这个时期的思维没有脱离具体的形象。

  抽象阶段,公元前三千五百年以后,脱离了具体形象,产生帝崇拜。帝崇拜时期以后的古人实现了全部的思维能力,只差在社会的实践中丰富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