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是什么人?”
  “好人。”
  “怎么是好人?”
  “他很聪明。”
  听了小孩的回答,我想,袁崇焕聪明!这算什么评价?这孩子还是看热闹啊。我继续问:“袁崇焕只是聪明吗?”
  小女孩想了想,说:“他做了很多好事。”
  有门儿!
  我又问:“他做好事为什么被杀了呀?”
  小女孩用大惑不解的眼光看我,好像在疑惑:这点儿您都不知道吗?然后,小女孩说:“冤枉啊!”
  到位!
  我问女孩:“你上几年级了?”
  “三年级。”
  跟我们家阿牛同岁:九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两大好处”和“一个观众”
“文革”后,刚开始拨乱反正,工作组到阎崇年所在单位,让大家讲“文革”的坏处。阎崇年却说:“文革有两大好处。”
  工作组警觉起来:怎么,竟然有人敢顶风而上唱反调?难道这文质彬彬老先生居然是“三种人”?
  阎崇年说:我在“文革”中有两大收获。
  第一个收获是:那时,有人造反,有人保皇,我什么也不是,逍遥。十年时间,外边不管怎么打,怎么闹。我躲在图书馆看书。后来百家讲坛讲经典,阎先生讲《大学》时,还把这件事作为“己和”的例子来讲。
  第二个收获是:那时,没人好好上班,没人管打卡,没人管我到哪儿去。我一直想好好琢磨琢磨大运河这条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可我不是“红卫兵”,不能坐免费火车,就骑个自行车,沿着大运河,从北京一直骑到杭州!一路上考察风土人情,骑自行车反而考察得更细。多少年想考察大运河的愿望,没想到“文革”给成全了。
  工作组的人一听,放心了,原来不是什么“三种人”,只不过是老书呆子的两件小事。
  这两件小事对阎崇年却绝对不是小事。
  别人荒废十年光阴,他白捡十年光阴!
  别人文斗武斗互相斗,他和文史资料斗!
  “文革”一结束,阎崇年把《袁崇焕传》拿出来。
  辛辛苦苦写十年,卖出二百本!
  二十年后,百家讲坛找上门。
  一直跟阎崇年合作的,是百家讲坛一对俊男靓女:马琳和那尔苏。那尔苏文字阳刚而漂亮;马琳善于配优美的画面和音乐,阎崇年跟这对青年人的合作珠联璧合。
  录制“正说清朝十二帝”时百家讲坛还没有自己专属的录制场地,录制节目是在现代文学馆。现场观众,经常需要“特邀”:哪一场由哪一家高校组织学生听。观众自动前来捧场的很少。
  有一次录制“正说清朝十二帝”,导演高虹到了,马琳和那尔苏到了,主持人到了,阎崇年到了,原定录制时间也到了。
  现场观众呢?一个也没有!
  怎么回事?那尔苏打电话问组织者,对方“哎呀”一声,太抱歉了,“我把这事给忘了!”
  那么,让组织者立即下通知,马上组织学生,抓紧从郊区赶到现代文学馆?黄花菜都凉了!要不然,今天不录换明天?总导演高虹说:不行。咱们是按商定的录制时间交场地费呀!
  阎崇年说:“没事儿!就这么录吧。”
  有个人打开门往里瞅。马琳赶快跑过去问:“您做什么?”
  来人回答,他来找什么人,没找到,看看他在不在这儿?
  马琳灵机一动,说:“您给我们当观众吧!”
  那人倒也好说话,当观众就当观众呗!
  就这样,阎崇年给一个观众讲了一场“清十二帝”。
  结果,这一集收视率很高,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对这集“咸丰(下)”大叫其好。
  同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我听到“一个观众”的故事,对阎老先生特别钦佩。主讲人跟观众“互动”有时候特别重要。你讲得精彩,观众就情绪高昂;你讲得乏味,观众就没精打彩。主讲人可以根据观众反映随时调整讲课的内容。只有一个观众,主讲人可真得“凭它场内空空,自己淡定自如”!
  我想,阎老师面对一个观众时,心里肯定装了亿万观众!
   。。

于丹“酷评”和“捧哏”
百家讲坛渐渐热闹起来时,“说聊斋”也忝列其中。北京开个主讲人和影视研究者的联席会,因为我是外地的,没参加。正是那次会后“说聊斋”从六集扩充成二十四集。当时大家研讨的内容固然有我等这些讲六集、八集的“散兵游勇”,但一讲就是三十八集《正说清朝十二帝》的阎崇年,是主要研讨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第一个发言,说要给阎崇年老师提个批评意见。
  人们愕然。参加会议的有中央电视台领导和许多前辈,年轻的于丹第一个发言已算勇气不小,偏偏还要提“批评”意见?
  于丹说:“阎崇年老师害苦了我妈!她老人家本来天天要午睡,自从播‘正说清朝十二帝’,她再也不肯睡午觉了,非得从头到尾看下来不可!”
  更有甚者,不仅于丹的母亲,于丹邻居家的老太太们,全都不睡午觉了,都看清十二帝!而且经常聚到一起“讨论”。
  于丹的“批评”说完,人们大笑起来。
  其实,于丹是包括百家讲坛在内的科学与教育频道总顾问,第一个发言没什么稀奇。而以“批评”形式“褒扬”,不能不说是巧妙“酷评”了。
  人生相处不何逢?时隔一年多,《于丹<论语>心得》紧随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后通过中华书局,声势浩大地推向图书市场。2007年初,中华书局决定在北京春季图书定货会期间召开重点客户联谊会,请阎崇年在会上讲讲。
  阎崇年说:“我和于丹老师一起讲吧。”
  于丹说:“我给阎老师‘捧哏’吧!”
  阎崇年、于丹并排往讲台上一站,阎崇年说:“中华书局花费大量心血出版我们的书,我们表示感谢!”
  此语刚完,于丹一个九十度鞠躬!众人大乐。
  阎崇年继续说:“中华书局各方面为出好我们的书,辛苦了!”
  话语未落地,于丹又是个大鞠躬,超过九十度。再猛一点儿,那美丽的小脑袋就磕地上了。众人又是大乐!
  阎崇年接着说感谢的话,于丹不干了:“阎老师,您能不能一总儿把感谢的话说完,我也好快一点儿完成三叩九拜呀?”
  众人哄堂大乐!
  在济南,阎崇年告诉我,有人把《于丹<论语>心得》和美国畅销书《心灵鸡汤》类比,拿来问他,他这样回答:“我最近有点儿累,有位相当有资质的朋友告诉我:买两只鸡煮了,不喝肉,只喝汤,身体很快就会复原。”
  这是不正面回答的巧妙回答。
  阎崇年学会于丹的“酷评”了。
  阎崇年先生此次到济南,我担任了“捧哏”角色,不过我只能算B角。那么,给阎崇年“捧哏”的A角于丹此时哪儿去了?
  我从短信上知道,于丹刚刚转悠完长春――上海――北京,又跑到新加坡了。我发条短信:“小妮子满世界跑,不怕跑折腿?”于丹回道:“小妮子的腿功能和女足有一拼,不是任重道远练出来的,生是逛商店练出来的。”
  在饭桌上,我一边跟阎崇年老师聊着王立群讲《史记》时,图书市场出现“王立群好友论《史记》”的咄咄怪事,一边给王立群发短信核实情况。顺手给于丹发了一条,告诉她:阎崇年在济南,我成了给老爷子跑街的,他一个劲夸你哪。
  于丹回道:“感动啊,感动啊,替我抱抱亲爱的阎老师,你是替身,算我抱的。”
  好个精豆儿小妮子,你满世界乱逛,倒从千里外抓个“捧哏”的“替身”?
  而且,一分钱出场费不付?
  

性情中人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从2006年春天开锣,到2007年暑假才可能收场。易中天品了曹操、品诸葛亮,品了刘备、品孙权。那么,品评古代人物的易中天需要不需要加以品评?
  易中天跟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有几分相似。他们又都跟曹操有几分相似,他们在百家讲坛被称为“可爱的奸雄”。
  曹操在听到人说他是“奸雄”时反而高兴,他认为,这固然说他“奸”,但主要是说他“雄”。万卫和易中天听到“可爱的奸雄”也应该高兴。因为,百家讲坛的专家和编导说他们俩个是“可爱的奸雄”,主要说他们“可爱”,至于他们在电视大战中成了“英雄”,他们为了提高栏目地位而奇招迭出,“奸滑”得可以,倒是比较次要的了。
  照我看来,可爱不可爱,奸雄不奸雄,又都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易中天,性情中人也。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易中天神猴也?(1)
有位编辑来跟我约稿:百家讲坛那么多主讲人,为什么大红大紫的是易中天?你能不能探讨一下?易中天不是说:百家讲坛主讲人要想成功,第一是能够修理,第二是接受修理,你给读者透露一下,易中天是怎么样被百家讲坛修理出来的?要不,你找制片人万卫聊聊?
  我说,我才不找万卫聊呢。老万现在对百家讲坛的事,一个字都不肯说。照他那小心劲儿,百家讲坛不是绝密单位也得是机密单位,我都不知道当年我是怎么“混”进去的。要想弄清“修理易中天”最方便的办法,是打电话直接问易中天!
  还好,我给易中天打手机,总是一打就通。
  “易大佬,你给我交代交代,你是怎么样给百家讲坛修理出来的?”
  “我不是给修理出来的。”
  “那你倒是给我说说,你是怎么样给百家讲坛隆重推出的?”
  “我不是给推出来的。”
  “那你倒给我讲讲,你是怎么样给百家讲坛捧出来的?”
  “我不是给捧出来的。”
  “诱导”也好,“启发”也好,“逼问”也好,易中天油盐不进!
  好啊,你易大佬是不是“一阔脸就变”?你就浑身是铁,能打多少个钉?你如此走红,难道因为你天生就懂电视?你既不是百家讲坛修理出来,也不是他们隆重推出、捧出,那么……
  我用挖苦的语气说:“难道你易大佬是从石头缝蹦出来的?”
  “我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易中天说。
  “易中天从石头缝蹦出来,岂不成孙悟空了?”我哈哈大笑。
  易中天说:你到网上打上“易中天、王志刚”,看看怎么说?
  我说,好啊,我上网瞧瞧吧。网上什么样胡说八道没有?
  王志刚说:百家讲坛放卫星,里边放了那么多“动物”,只有易中天成了“齐天大圣”。
  好玩儿!
  嘿嘿,易中天成“齐天大圣”啦?
  当然也兼弼马温啦?
  以后我不叫他“易大佬”改叫“弼马温”!
  我还得先向弼马温提个醒:百家讲坛不发射“卫星”,你易中天能上天?难道你是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鸡毛也能飞上天”?
  我跟王立群通电话聊起这段趣事,说:“立群啊,你说,易大佬现在是不是晕得快要找不到北了?他竟然说他不是百家讲坛修理出来的,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岂不成孙悟空了?”
  王立群笑道:“最早说易中天是孙悟空的,不是王志刚,是马姐你呀。”
  我愣了,问:“我啥时说过呀?”
  王立群说:“你给我发短信说的呀。春节后你嘱咐我:出《读<史记>》,一定不要自己操作,要托给百家讲坛操作。你说‘万卫那家伙比猴还精,不会让主讲人吃亏。’你还说,我现在做年度主讲,得好好跟易大佬学着点,‘易中天神猴也’。”
  嘿嘿,王立群这个笨老弟,专记这些信口开河的话!我自己都忘得干干净净,他倒替我记得清清楚楚。
  王立群又说:“马姐,你就写篇《易中天神猴也》,多有趣?”
  我大笑,说:“易中天心高气傲,就喜欢别人给他糊个炭篓子戴头上。我再说他‘神猴’,他会不会连东西南北都找不着了?”
  王立群又老老实实地说:“易大佬还是挺有数的吧?”
  王立群“神猴”的话引起我对一位外国留学生的回忆。
  1980年我教过五个国家的留学生,期末让他们写作业,有位瑞典留学生写《前七回的孙悟空》,里边有这样的话:“孙悟空代表极端天才人物的不安定,孙悟空的本领远远超过别人。他的自信也没有限制,他认为所有的困难都能解决。孙悟空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很值得喜欢。连他的错误也是可爱的。我认为这是因为他跟小孩儿一样,还没有发现生活的限制,受挫折而不伤心,老是乐观大胆,令人佩服他。”这个留学生还分析说:像孙悟空这样的人物只能自然化育,只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易中天神猴也?(2)
易中天身上大概也有这类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特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