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上上浮40%至50%;比如让目前定价20元的图书升到30元,尽管这样的图书定价水平与国际图书价格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总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图书出版发行行业难以发展的困境。毕竟我国经济领域中许多行业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图书包括期刊价格的大幅上涨应是早晚的问题。
由于教材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与发行具有行政垄断的特点,所以我国的多数教育类出版社和新华书店仍然普遍享受着出版和发行教材的垄断利润,因此我不建议教材搭车涨价。也就是说,只是应该让目前的一般图书过低的价格涨起来才对。
(2006年10月25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免费的午餐
前一段时间,国内媒体上暴出了北京出现“免费手机”的消息;最近,海外媒体又暴出了美国推出“免费长话”的新闻。看到如此的报道,或许该让所有笃信市场经济法则的人大吃一惊了:世界上真有“免费午餐”吗?
笔者以为不用先回答“有”还是“没有”的问题,不妨请读者先看一看下面的报道:由于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的发展,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长途电话公司竞相降低长话费,以争夺未来的多媒体用户。目前美国有的公司已经向一些因特网用户推出了免费拨打长话服务。电话公司能够向用户免费开放长话市场,是因为随着数字网络系统的建立,通话距离的远近没有了差别,也就是说,用户拨打长途电话和拨打市内电话一个样。此外,近年来数据传输和有线电视等服务已经成为电话公司新的重要财源,长途电话不再是一些电话公司唯一的收入来源。
如此看来,“免费长话”是有的,但“免费午餐”(泛指不付任何费用和代价的商品与服务)依然没有。正像北京的“免费手机”,要求你每天为手机公司拨打一定数量的广告电话一样;美国的“免费长话”,也是要求你使用电话公司的数据传输和有线电视服务。也就是说,所谓的“免费手机”、“免费长话”仍然是需要“付费”的,只不过“付费”的形式和途径发生了变化而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永远也不会有“免费午餐”。这是一条基本的法则。由于有了这条法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有人去不倦地学习、劳动、工作和创造,我们每个人才可能享受到物质的与精神的消费、满意的服务、生活的便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文明与进步。不可否认,并不是每个人都笃信这条市场经济法则,比如懒惰的人、不思进取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那就是乌托邦幻想家,他们宁愿相信“免费午餐”的存在,而不愿意相信经济生活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尽管我们没有理由奢望“免费午餐”,但对于“免费手机”、“免费长话”的出现还是完全有理由欢呼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中将有可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免费商品”(注意不是“免费午餐”!),比如“免费报纸”、“免费旅游”、“免费电视”、“免费教育”……而且我们还可以预期,在未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无论商品还是服务,其价格的长期趋势将是下降,虽然永远不可能下降到成为“免费午餐”的程度,但下降趋势不可逆转。
这也就是笔者以及许多人坚信“明天会更美好”的终极原因所在。
(1999年10月)
英语的威力
众所周知,世界上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并不仅仅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除了这些国家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仅以亚洲为例,就有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使用。由于英语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中使用,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英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变种”。例如,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式英语”、“加拿式大英语”、“澳洲式英语”,这些种类的英语,虽然与正统、标准的“英国式英语”存在不少差别,但基本上不存在沟通上的障碍。特别是“美国式英语”(也有人称“美语”),由于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和文化背景,甚至已经超过了“英国式英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种类)的英语,实际上与标准英语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例如,“菲律宾式英语”和“新加坡式英语”就是这些“变种”英语的代表。记得我80年代中期到青岛旅游,在海滨就曾遇到几位菲律宾游客,听他们讲了好半天,才知是讲的英语,使我深刻领教了“菲律宾式英语”的“厉害”。如果你所使用的英语,在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人那里,是一种无法理解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不是已经存在严重问题了?
最近,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就对“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在新加坡国内的普及化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明确指出,“新加坡式英语”会妨碍新加坡教育水平较低的市民改善他们的命运。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的李光耀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教育水平较低的另一半人口,最后只懂说新加坡式英语,他们在经济上和社会上都会受到损害。”他同时认为,“只需一代时间我们就可以见到分别。”另据报道,李光耀的讲话很快发生了作用。新加坡主要电视台近日表示,他们会少用新加坡式的英语。新加坡电视公司一位官员说,明年推出的新电视节目将只用标准英语。
看来,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在不太长时间里,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并进入世界上最富裕国家行列,确实不简单。单从他们勇于摒弃自己的“新加坡式英语”,就能够让我们感受这个国家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新加坡式英语”由于其民族和历史的原因,结合进了汉语、马来语及泰米尔语的成分,常常省略英语的介词及代词。所以对于讲正统、标准英语的人来说,新加坡式英语越来越像另一种外语了,现在新加坡人自己摒弃掉自己的“英语”,改用标准英语,实在是高明之举和进步之举。
语言是人类最直接的交流工具。我们无法想象,人类失去语言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随着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科技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发现,自己所在的地球也只是浩渺宇宙世界中的一粒尘埃,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在这个地球村里,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们交流尽管已经变得日益频繁和普遍,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这个困难,首先来自于语言。也就是说,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种族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使得他们之间在文化、经济以至情感交流方面,发生了困难。如何解决这一困难?最理想、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人类能够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历史上曾经有人发明了这样一种共同的语言,即“世界语”。世界语自问世至今的几十年里,仍然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人所掌握的语言,无法担负起“人类共同语言”的重任。那么,世界上还有没有一种语言可以担负此项重任?在我看来,答案应该是很明确的,有,那就是英语。英语在当今世界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作为国际语言也就是人类共同语言的作用和影响了。英语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英国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殖民地几乎遍布全球,因此英语也随着这个国家一起扩张到全球。其次是美国的崛起再次把英语推向全世界。再次就是,英语代表了人类先进的文化,代表了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可以说,只有通过英语,我们才可以真正读懂人类的文明史和进步史。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更使英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飞向全世界的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种族、每个角落,甚至每个人,只要这个人在使用电脑,使用互联网。
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当然有理由认为,新加坡摒弃“新加坡式英语”是一项文明之举,进步之举了。同时,对于我们自己国家的情况,我的感受是万分的庆幸。我庆幸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20世纪末期,终于结束了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政策,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道路;我庆幸以英语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今天被我们这个使用方块字的古老民族所接受;我庆幸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年轻人,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庆幸之余,我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美国人、英国人每年光是向世界各地出版发行英语学习读物,提供英语教学服务,就可以赚取无数的财富。这些财富中相当的部分,可能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奉献。好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交点学费,不是很正常吗!
(1999年8月23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对保护法语的看法
多年以来,酷爱自由的法国人不断地感到他们高傲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这是因为他们的法语和法语文化一直遭受着美国文化的入侵。为此,他们不懈地努力和斗争,并成功地敦促法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美国歌曲和影视剧在法国媒体上出现频率的法律。最近,他们又开始寻求限制英语在所谓“最新威胁”上的使用,这种“最新威胁”就是计算机互联网。一个名叫“保护法语”的组织坚持认为,旨在保护法语的现行法律应该同样适用于互联网网站这种新兴的媒体。1997年,该组织曾正式向法院起诉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位于法国梅斯的分校,理由是这间分校在法国开办了一个使用英语的互联网网站。
尽管类似“保护法语”组织这样的过激做法在许许多多的法国人中引起了共鸣,其中甚至包括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但是,也有一些法国人认为,这种举动有点太过分了。巴黎的一位网站设计人员就这样说:“互联网是面向全世界的。强行要求它使用某一种语言不仅愚蠢,而且显得非常可怜。”更有一些法国人尖锐地指出,英语是目前互联网上占据统治地位的语言,强行禁止在互联网网站上使用英语有可能会使法国和整个世界隔开。看起来在“保护法语”的问题上,法国人中间也还是有不同声音的。只不过,目前强调保护法语和法语文化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地位。
法国的这一境况,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着。比如,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所谓满怀一腔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的人士,在各种媒体上呼吁要保护本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并号召国人对以美国文化(也就是英语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侵略”和“霸权”进行斗争。特别是前不久IT界有关反对微软“霸权”的那场热烈讨论,从实质上看也与所谓保护民族文化和民族产业有着密切关系。应当说,作为中国人中的一分子,我并不怀疑这些人士的爱国热情与善良愿望;但是从理智和客观的角度出发,我则不能不持有与法国巴黎那位网站设计人员相近的观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对英语以及英语文化在世界的强势发展采取敌意的态度;如果盲目地倡导一种所谓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用以对抗当今互联网时代也就是信息时代的潮流,很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我们知道,历史上法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法语和法语文化也曾经有过它的辉煌时期;而我们中国更是文明古国,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以英语为代表的英美文化,却是异军突起,不仅领导了工业文明的进程;而且在马上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大有领导信息时代潮流的迹象。如果说英语文化的崛起是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那么英语文化进一步的辉煌则很可能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革命的结果。面对这样的世界趋势和时代潮流,无论是法国人的法语和法语文化,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汉语和汉语文化,或者是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字和文化,又怎么可能以所谓的“保护”名义而“独善其身”?“保护”的结果又怎么可能不是“愚蠢”而“可怜”的呢?
看起来,比“保护”更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开放和交流。设想一下,法语也好,汉语也好,其他语言也好,让它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彼此开放、彼此交流、彼此融合,不正是我们这样一个信息自由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多姿多彩的人类世界的写照吗?
(1999年9月13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好莱坞影星的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