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李小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点评李小龙-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73年7月25日,也就是李小龙死后的第五天,李小龙的###莲达带着一双儿女来到香港九龙殡仪馆。此时,殡仪馆外的广场上已经积聚了近两万闻讯赶来吊唁的龙迷。他们静静的等候着,只为见心中偶像最后一面。殡仪馆前,数百名警察严阵以待,唯恐群众因情绪失控而发生骚乱。
  灵堂里挂着巨大的蓝色挽幛,上面写着“艺海星沉,哲人逝去”,灵堂正中则摆放着李小龙戴着墨镜的巨幅照片。李小龙平静的躺在棺材里,身上穿着他在《精武英雄》中穿过的唐装,面色安详。李小龙的###莲达、儿子李国豪、女儿李香凝、哥哥李忠琛、嫂子林燕妮、好友小麒麟守护在李小龙的灵柩旁,与至亲垂泪挥别。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们一批一批的来到李小龙的遗体前,与他做最后的告别。
  我相信,此时此刻,那些曾经妒忌李小龙、排挤李小龙,甚至与他发生过矛盾和争执的人都会放下敌意,向这位对中国电影和武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传奇男子汉深深的鞠上一躬。死者已矣,相逢一笑泯恩仇。
  李小龙生前的两位红颜知己,丁佩和苗可秀也前来为他送行。作为妻子,莲达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不但没有责难丁佩,反而安慰她不要为李小龙的死太过伤心内疚。与李小龙在多部影片中有过合作的苗可秀也是悲痛欲绝。李小龙去世后,大红大紫的苗可秀离开了嘉禾,在电视台担当主持人并拍摄了几部电视剧,最后淡出娱乐圈,定居加拿大多伦多,迄今未婚。每逢李小龙祭日,苗可秀都会前往西雅图祭拜故人。
  在莲达的要求下,李小龙的遗体运回美国西雅图安葬。
  1973年7月26日早晨8点,莲达在香港启德机场餐厅内向各界发表了一封公开信:
  “我诚恳地希望香港传媒及大众不要再臆测我丈夫生前死后的情况,虽然尚未收到最后的验尸报告,但我个人仍深信小龙是死于自然,也不认为任何人应对他的逝世负责。命运的安排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小龙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在我们记忆及影片中会继续长存。故各位在怀念小龙时,请想起他的天才、他的艺术和他的魅力。我知道香港人爱护小龙,并对他扬名世界的成就感到骄傲。所以谨诚恳请你们让他平静地安息,不要让他的灵魂受到干扰。这是我和他的至亲的期望,盼求各位垂注,深切致谢。”
  1973年 7月30日,李小龙的亲友们在西雅图市殡仪馆为他举行了第二次葬礼,与香港的万人送行相比,这次葬礼显得清冷肃穆,莲达的亲人和李小龙生前的好友木村武之、伊诺山度、史蒂夫?麦昆、詹姆斯?科本、秦彼得等人纷纷到场。
  葬礼结束后,李小龙被安葬在了西雅图湖景公园墓地,莲达也在他墓前做了最后的悼词:“他活着的时候,每天都有所创造,他33岁的一生是充实的。”
  李小龙走了,他的墓碑上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BRUCE LEE 李振藩 FOUNDER OF JEET KUNE DO”
  意思是:布鲁斯?李 李振藩 截拳道创始人
  或许,张国荣的一首老歌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
  你不曾真的离去,你真的在我心里,
  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因为我仍有梦,依然将你放在我心中,
  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总是为了你心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不务正业的小童星(1)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出生在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唐人街杰克森街的东华医院。他的母亲名叫何爱瑜,出身香港望族,其祖父何仕文是英国人,祖母施氏是中国人。何仕文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子何东曾任怡和洋行买办,后成为香港首富,是当时公认的华商领袖,先后三次获得英王授勋;次子何福也是富商,澳门赌王何鸿燊就是他的孙子;三子何甘棠也是买办商人,同时还是文学家、收藏家、艺术鉴赏家,何爱瑜就是他众多子女中的一个。
  何爱瑜出生于1912年的上海,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喜爱粤剧。正是因为粤剧,何爱瑜才能与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相识、相爱,最终成就了一段追求婚姻自由的佳话。
  李海泉祖籍广东顺德,本名李满铨,是当时的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与何爱瑜出身名门望族不同,李海泉出身贫苦,其祖父乃是清末顺德一带著名的武师李震彪。李震彪曾在佛山镖局任镖师,后来镖行衰落,李震彪便退隐江湖,与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李震彪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李满铨和长兄李满甜。饱经动荡的李震彪不愿儿子继续自己刀口上过活的日子,于是把他们送到佛山有名的笑尘还茶楼当学徒。
  和大多数老式茶楼一样,笑尘还也要求跑堂的伙计们“唱单”。所谓唱单,和老北京茶馆里伙计们一口京腔韵味儿的吆喝类似,就是要把客人点的酒菜茶水以调子的形式唱出来。李满铨天生一副好嗓子,每当他唱单时,茶楼上下就会响起一片叫好声。李满铨10岁那年,当时的粤剧名伶小生奕正与几个朋友在笑尘还喝茶,听了李满铨的唱单,当场就让他来了一段粤剧,听完之后便有意让他来自己戏班学唱。李满铨连忙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却没想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在旧社会,戏子地位低下,甚至连下九流都排不上,是个遭人鄙夷的职业,但是在兄弟俩的苦苦哀求下,李震彪勉强同意李满铨去试试。
  不久,李满铨就拜小生奕为师,这才有了艺名李海泉。小生奕是当时有名的粤剧武生,李海泉跟着他一边学戏,一边习武,一路走南闯北,凭着勤奋和天分成了当时的粤剧名角。李海泉走红后,便结识了待字闺中的富家小姐何爱瑜,两人志趣相投、书信往来不绝。此后何爱瑜迁居香港,山水相隔使二人更多了几分牵挂。几年后,李海泉前往香港演出,两人再次见面,情意更甚往昔。最后,何爱瑜不顾家庭的重重阻挠,毅然下嫁李海泉,传为一时之美谈。
  婚后,李海泉四处演出,何爱瑜则留在香港家中。1940年,日本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听戏的人也越来越少,李海泉便抢在日军占领香港前带着家人和剧团前往美国。李海泉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能在远离战火的美国给家人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又能在美国这片全新的舞台上发展挚爱的粤剧事业。
  李小龙出生时,李海泉正在千里之外的纽约唐人街巡回演出。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李海泉非常高兴,还给这个男婴起名“震藩”,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名震三藩市。但是这个名字遭到了给李小龙办理出生登记的侨商名士刘义南的反对,他认为“震藩”的“震”和李小龙的爷爷李震彪名字中的“震”是同一辈,犯了起名的大忌,也是对老人的不尊重。在这个问题上,李海泉与妻子何爱瑜的看法完全不同,何爱瑜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西方人看来,孩子沿用祖辈的名字是一种光荣,但李海泉还是坚持把儿子的名字改为“李振藩”,既隐喻扬名三藩市,又包含自强振作之意。李小龙在家中排行第四,在他之上还有大姐李秋园、二姐李秋凤、大哥李忠琛,但是李小龙的性格与哥哥姐姐们完全不同,自幼顽皮好动,经常吵得家人片刻不得安宁。
  李小龙还有一个英文名字Bruce Lee,就是在他出生后申报户籍时起的,二十多年后,西方人只要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Bruce Lee也成了中国功夫的代名词。
  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李海泉的粤剧团在美国的发展并不顺利,而李海泉也在密切关注着国内局势——日军占领广州后,与驻守香港的英军隔深圳河对峙。李海泉觉得日本不敢贸然向英国宣战,便于1941年2月底带着剧团和全家人返回香港。回到香港后,李海泉才发觉日军对香港已是志在必得,香港看似太平,实则危在旦夕。但李海泉已无退路,只能靠继续演出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一、不务正业的小童星(2)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同一天,日军飞机对香港实施了疯狂的轰炸。1941年12月25日无疑是香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圣诞节,驻港三军司令莫德比向港督杨慕琦提出投降建议。当晚7时,杨慕琦亲自前往九龙半岛的日军指挥部,向日军无条件投降,近万名士兵成为日军俘虏。英军投降的消息传开后,香港居民纷纷逃往澳门、台湾等地避难,茅盾、何香凝、柳亚子及其他从全国各地流亡而来的上千名学者、科学家、文艺界人士也在国共两党和地下游击队的掩护下分批撤离,香港人口从160余万锐减至60万,市面一片萧条。
  此时,李海泉想到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国强则走,国破则留”,毅然决定留在香港。沦陷期间,李海泉靠着自己在粤剧界的名气和勤奋的演出,使得全家人依旧过着相对安宁富足的生活。不过战乱的大环境还是对童年的李小龙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一次李小龙站在屋顶,正好有一架日本飞机飞过,年幼的李小龙竟然对着飞机大声叫骂,周围的人无不震骇莫名。这,也许就是李小龙民族意识的最早萌芽。
  李小龙从小就是一个十分另类的孩子,时而疯玩一整天,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时而几个小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时而突然消失,除非他自己回来,否则谁都找不到他。李小龙天生近视,但这丝毫不妨碍其顽劣本色,从家人到仆人,全家上下几乎都被他捉弄过。玩得兴起时,李小龙经常忘记戴眼镜,不管是一头撞在玻璃门上还是摔跤骨折,这个调皮的孩子从来没有哭喊叫疼过一声。当然,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小龙也有害怕的东西,那就是蟑螂和老鼠。为了克服恐惧心理,李小龙竟然把蟑螂一只只捉起来,然后用线串成一串,专门拿去套女孩子的脖子,经常把周围的女孩子们吓得大哭。
  李小龙虽然顽皮,但本性却十分善良,有一次,正在窗边发呆的李小龙突然光着脚冲出屋子,家里人大惊失色,以为他又要玩什么新花样,却看见年幼的李小龙正牵着一个盲人在穿马路。事后,李小龙对家人说,我看到路上有那么多人,却没人愿意帮他一把,所以才跑出去帮他。
  为了约束李小龙顽劣的性格,李海泉在李小龙6岁时就把他送进了德信书院小学部念书。李小龙自幼就很聪明,但却没有像大哥李忠琛那样把聪明用在学业上,而是迷上了连环画和故事书,尤其爱看武侠小说,对学校里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十分反感,从来不肯在读书上下功夫,只对国文、历史、美术等少数科目有兴趣,对数学等理科深恶痛绝,学业几乎荒废,经过多次转学后才勉强读完初中。
  少年李小龙习惯于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性格使得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做什么。在众人眼中,李小龙就是一个孤僻怪异的孩子。
  天才总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展露光芒,这句话正适合用在少年李小龙的身上。李小龙的血液中流淌着的是祖父的武功因子和父亲的演艺天分,只有在荧光灯下,只有在镜头前,这个奇特的少年才会把身上的潜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个有着敏锐直觉的艺术家,当时,伴随着电影的兴起,传统粤剧的市场进一步被压缩,正如当年离开香港前往美国一样,这一次,李海泉又决定在电影上寻找事业的突破口。凭借着良好的艺德和人脉,李海泉一边唱戏,一边参与电影演出,李家的几个孩子也因此都有了出镜的机会。在这当中,又数李小龙出镜最早,天分最高。
  李小龙第一次在电影中露脸时还不到半岁。那时他们全家都还在美国,当地的电影公司要拍摄一部名叫《金门女》的影片,片中需要一名东方婴儿充当活“道具”,李海泉就把自己的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推荐”给了导演,尚在襁褓之中的李小龙就这样有了自己的银幕处女作。
  6岁时,李小龙第一次有了真正出演电影的机会。有一天,粤语黑白电影《富贵浮云》的导演俞亮找到了李海泉,说是影片需要一名童角,李小龙的外形和年龄正好合适。那时李小龙刚刚念书,李海泉不愿拍片影响他的学业,就有些犹豫,后来考虑到只是客串出演,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就同意让李小龙前去一试。于是,在步入学堂的同一年,李小龙也开始了自己演艺之路,只可惜《富贵浮云》的电影拷贝已经遗失,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童年李小龙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