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电影演义-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硭恰繁静浩狈孔钪站勾锏�625万,超过李小龙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至1981年,许冠文为嘉禾制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五部作品,全部夺得当年度票房冠军,其中《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还先后创下三次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同时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国电影市场,若论风头之劲,当年无人能及。同时许氏喜剧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重新焕发生机,并为嘉禾日后称雄香港影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金龙加盟兴嘉禾 进军国际各显威
  现在看来,纵然邵逸夫闻知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创下空前票房纪录后,一度后悔莫及,更被影界同仁嘲笑为“捉到鹿却不懂脱角”,但如若细究他频频失策的缘由,其实与邵氏历来奉行的大片场制度大有关联。原来该公司不仅要求演员及导演签一年至数年的“包身约”,期间不能到外面接戏,而且对员工的工资水平有所限制,创作及拍摄权亦主要集中在邵逸夫等少数高层手中。如此种种,的确很难网罗或留住李小龙、许冠文这些需要平等独立的天王巨星。
  相比之下,邹文怀则施行独立制片的制度,他将与演员的雇佣关系改成合作关系,电影利润亦与演员分账。更有甚者,嘉禾还建立了卫星公司包拍的外判制,资助有票房保证的电影人公司拍片,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日后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皆是嘉禾的卫星公司。他们在拥有决策权的同时,并享有很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但剧本、财政预算及拍摄进度仍受母公司的监督。这样一来,自然网罗了大批票房红星及优秀电影创作人,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嘉禾影业发展迅速,公司实力俨然已可与邵氏并肩。
  其实在70年代中期,嘉禾虽有许氏兄弟的鬼马喜剧屡创票房纪录,但公司制作的其他影片却反响平平。反观邵氏可谓人才济济,票房佳作无数:李翰祥的风月笑片,张彻、刘家良的南派功夫片,楚原、唐佳的古龙武侠片,桂治洪的偏诡邪杀片;加之姜大卫、狄龙、傅声、陈观泰等一众当红明星皆是卖座保证,较之嘉禾只有许冠文一枝独秀,自然更具超强实力的大公司风范。
  所幸邹文怀的高明用人政策很快发生效力,从邵氏过档嘉禾的吴宇森在执导《铁汉柔情》、《少林门》等功夫片票房失利后,紧随许氏兄弟,转攻鬼马喜剧,《发钱寒》、《大煞星与小妹头》、《钱作怪》先后荣登当年度香港十大卖座影片之列。不过,若说真正令嘉禾迅速跻身国际知名电影公司,并对其日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洪金宝与成龙这对师兄弟。
  早在李小龙时期,洪金宝与成龙便开始为嘉禾打工,只不过当年两人还仅是替身武师。洪金宝成名较早,1974年已是圈内小有名气的武术指导,同时亦致力于幕前演出。1977年,洪金宝自导自演了嘉禾投资的民初功夫片《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一举成为香港功夫喜剧潮流的代表人物。之后的《赞先生与找钱华》、《林世荣》、《杂家小子》同样深受欢迎。至于成龙,虽然在1976年吴宇森的《少林门》中便是嘉禾力捧新人,可惜表现差强人意,未受公司重视。同年转到名导演罗维的公司,拍了《少林木人巷》、《风雨双流星》等功夫武侠片,票房反响依旧平平。待到1978年,吴思远向罗维借成龙拍袁和平执导的《蛇形刁手》及《醉拳》,由于该片灵活巧妙的杂耍功夫,简直就是为成龙量身订做,加之形象谐趣讨巧,自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当时便被誉为继李小龙之后又一功夫巨星!嘉禾深知成龙前途无量,立即重新邀他加盟,不仅许诺创作享有自主权,甚至赠送公司股份,成龙深感嘉禾诚意厚待,从此死心踏地,终成效力嘉禾最久的忠臣良将。 txt小说上传分享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5)
有了许冠文、洪金宝、成龙这班票房巨星支撑,本来就精于业务开展的嘉禾公司不仅在本土已可与邵氏一争短长,并且在进军国际的较量中,亦有迎头赶超的趋势。
  其实远在50年代末期,邵氏便与日本开始合作拍片,制作的影片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皆有市场。待到1973年,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更打入美国电影市场,票房跻身当年全球十大卖座影片第九位,深得西方观众喜爱。邵逸夫尝此甜头,才真正激起进军世界影坛的雄心。同年,邵氏公司与英国咸马公司合拍恐怖片《七金尸》;1976年,邵逸夫投资6000万港币拍摄詹姆斯·克莱尔的畅销小说《大班》的电影版(并非陈冲主演的那部);1978年,邵氏拿出1600万美元参与投资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好莱坞巨片《地球浩劫》;1982年,邵逸夫还投资了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科幻片《银翼杀手》。
  如此算来,无论是拍摄面向国际市场大制作,抑或直接投资拍摄好莱坞大片,邵氏公司都下足血本,意图打开国际市场。可惜事与愿违,1976年的《大班》几无反响;《地球浩劫》票房平平;《银翼杀手》纵然如今备受推崇,当年却是票房、口碑皆差;总之,这几部大制作的商业失利,最终令邵逸夫对进军国际心灰意冷。相比之下,邵氏倒是受低成本的《天下第一拳》意外卖埠的启发,不断向欧美市场输出大量功夫片,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亦因此在国外拥有了一大批如昆汀·塔伦蒂诺那样的忠实影迷。
  至于嘉禾影业,则因李小龙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三部影片为公司创下了惊人的外埠收入。即便李小龙逝世后,嘉禾仍然可以借补拍《死亡游戏》、制作《李小龙的传奇》纪录片,继续引发欧美影界的关注。不过,单凭一个已故的李小龙又怎能满足的嘉禾觊觎国际市场的野心?1980年,羽翼已丰的嘉禾开始有计划地将影片推向国际市场,而邹文怀首先要做的是包装新一代动作巨星成龙,为他量身订做迎合西方观众口味的动作片《杀手壕》,可惜并未获得成功。随后的1981年,邹文怀再度出击,制作了赛车动作片《炮弹飞车》,影片云集了大批欧美明星,其中亦有成龙与许冠文这对嘉禾红星,拍得热闹搞笑,极受观众欢迎,全球票房鼎盛,为嘉禾带来过亿元的高额利润。翌年,嘉禾企图再下一城,拍摄《炮弹飞车续集》抢市,可惜票房差强人意。同时让邹文怀沮丧的是,主演《杀手壕》和两部《炮弹飞车》的成龙并未受到欧美影迷的认同。
  不过,邹文怀并未如邵逸夫那样放弃国际电影市场,反而积极寻找机会,直至1990年,嘉禾成功抢得《忍者龟》的电影版权,拍成了这部由元奎执导,四名武师扮龟的奇趣动作片。最终,《忍者龟》成为当年度美国最受欢迎的电影,并为嘉禾带来超过10亿港币的收入。而在那时,成龙的动作片亦开始受到国际市场青睐……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四、势成三足徐克抢手 邵氏停产让位德宝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香港影坛即形成邵氏与嘉禾双雄对峙的局面。两大电影公司分别拥有大型片场和发行院线,邵氏的清水湾影城,嘉禾的斧山道片场,每日都在拍片赶工,每到黄金档期,两大院线便会尽出*对撼,反观其他独立小制片公司则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种局面持续到1981年被麦嘉、石天、黄百鸣合组的“新艺城”影业公司打破,他们在之前一年取得财雄势大的“金公主”集团支持,创业的几部作品《疯狂大老千》、《咸鱼番生》、《滑稽时代》、《欢乐神仙窝》已有不俗表现。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6)
待至1981年,新艺城找来“新浪潮导演”徐克加盟,拍出民国摩登豪华喜剧《鬼马智多星》,影片上映之后叫好叫座,票房更压倒邵氏、嘉禾同期*,震惊香港影界。1982年春节,集新艺城全部人力财力打造而成的大型动作喜剧《最佳拍档》推出,受到观众疯狂欢迎,创下2600万的空前票房(如若折合成现价,远胜周星驰《少林足球》的6000万)。之后拍摄的两部续集,蝉联1983、1984两年的票房冠军,新艺城借此迅速崛起,公司实力不让邵氏、嘉禾……香江影坛遂正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曾是“票房毒药”的徐克凭借《鬼马智多星》“咸鱼翻生”,成为三大电影公司争相招揽的红人。由于新艺城专攻喜剧,不能满足喜欢创新求变的徐老怪,但嘉禾却愿意全力资助他拍摄高成本的视觉特效实验之作。所以在1982年底,徐克同时为新艺城的《我爱夜来香》和嘉禾的《新蜀山剑侠》开工。此后,徐克又回新艺城执导了《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可惜不久又因创作理念不合独自出走,与夫人施南生创办电影工作室,开拍《上海之夜》。有趣的是,当时外界对到底是哪家大公司资助电影工作室拍片一直猜测不已,有人讲是嘉禾,但更多人以为是邵氏,因为徐克在拍《新蜀山剑侠》和《我爱夜来香》期间,便曾在邵氏制作的科幻搞笑片《星际钝胎》客串记者角色,如此看来双方早有接触。众说纷纭之际,真相却出乎意料,原来电影工作室的东家居然是同样资助新艺城的“金公主”!
  其实以今日眼光,当年认定邵氏会资助徐克电影工作室的人士未免当局者迷了。进入80年代,邵氏出品已然风光不再,奉行多年的片场制度使得决策者思路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依旧沿袭六七十年代片场搭景的拍摄模式,较之嘉禾拍片踏遍世界名胜实地取景的大手笔来,未免寒酸太甚。再者,邵氏一味降低成本,势必影响影片质量,进而导致创作保守。仅以徐克客串的《星际钝胎》为例,本来“新浪潮”导演章国明雄心勃勃,想搞出一部港版的《星球大战》,但在邵氏传统的束缚干扰下,《星际钝胎》最终成了跟风《星球大战》的低成本无聊闹剧,蔡澜与陈嘉上负责的特技,仅是将乔治·卢卡斯影片的部分画面进行截取合成,再添些仿制的道具布景,简陋粗糙得很。反而嘉禾制作《新蜀山剑侠》就不计人力物力,为了加强视觉效果,专门请来了制作《星球大战》的特技班底,拍出当时香港最高特技水准。
  纵然《新蜀山剑侠》对日后的香港电影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嘉禾公司而言,却只是赔本赚吆喝而已,真正令公司名利双收的还是洪金宝、成龙炮制的大量动作类型片。成龙从民初的《龙少爷》、《A计划》转到现代的《警察故事》、《龙兄虎弟》,一路自导自演下来,已是亚洲最红的动作巨星。洪金宝制作的《五福星》系列则是当年唯一能与新艺城招牌之作《最佳拍档》抗衡的票房巨制,同时他主导创作的宝禾(嘉禾的卫星公司)拍摄的《鬼打鬼》、《人吓人》、《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等一系列“灵幻”功夫喜剧,以低成本赢得高票房,因而掀起当时的跟风抢拍热潮。再者,80年代的嘉禾即便没有成龙、洪金宝,依然猛将如云,许冠文的讽刺喜剧,吴耀汉、岑建勋的《神勇双响炮》,麦当雄的“省港旗兵”系列,皆为嘉禾带来滚滚不尽的财源。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7)
至于80年代的邵氏,旗下能够对撼嘉禾、新艺城的只有王晶的摩登笑片(《花心大少》、《青蛙王子》)和张坚庭的生活喜剧(《表错七日情》、《城市之光》),除了这两位新锐精英外,其他影人则多囿于低成本的小规模制作,蜕变成庸碌无为之辈,甚至张彻、楚原、刘家良亦无昔日屡创票房神话之勇了。不过,素来深谋远虑的邵逸夫眼见自己苦心经营的电影王国逐渐没落,却并未采取挽回颓势的措施,反而将主要精力转到发展“无线”电视事业上。到了1985年邵氏基本停止电影拍摄,院线则出租给刚刚兴起的德宝电影公司(洪金宝、岑建勋创立,后被富豪潘迪生买下)。1986年,邵氏的清水湾片场变成无线摄制电视剧的主要景地。1987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正式宣布停产,早有心理准备的业界内外却依然一片惋惜声:笑傲影坛30年的邵氏难道真的要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这个问号应该换成句号……
  五、嘉禾靠陈港生行运 邵氏借大都会重生
  如前所述,尽管邵氏停产,但80年代香港影坛三足鼎立的格局却未被打破。潘迪生的德宝公司凭借女性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市民喜剧(《富贵逼人》系列)、白领喜剧(《三人世界》系列)迅速崛起,最终顶替邵氏,在80年代后期继续与嘉禾、新艺城抗衡。
  时至9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