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曾国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就是曾国藩-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招,曾国藩是深谙此道啊。

  曾国藩认为要练就一支能和太平军想匹敌的军队,最重要的就是改“兵为国有”为“兵为将有”。很明显他把湘军据为己有,要是国家有需要,他可以带领他的军队为国家效力。这是一种公然向大清要兵权的行为,是一种军阀制度。当时的大清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用,曾国藩这匹黑马也许是大清的希望,所以,咸丰帝掂量了一下,最终还是默许了。

  总的来说,曾国藩改革军制对统治阶级来说是成功的,但却是中国近代军阀制度的开端,为以后中华大地的混乱割据埋下了祸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76。站错队伍的代价1
曾国藩最初只想编练一只万人的部队,但因他的号召力很强,军饷发的也比较高,很快便超过这个数字。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提出湘军各营缩编计划,将陆军规模控制在五千人左右。

  在陆师中,塔齐布、罗泽南等各领一营,每营500人,共是5000人。而王錱却招募了六营,共三千多名新兵,曾国藩命令“不超过三营”,因为一来担心两个月后无饷可发,二来走精兵路线。但此时的王錱却有自己的打算,不愿意裁兵。恰恰湖南巡抚骆秉章赠给他一万两银子,作为新兵训练的饷费。王錱毫不推辞,全部接受。

  从此,曾国藩便认为王錱是个太看重名利的人,这种不服从命令的人注定在湘军中呆不下去。

  既然说到王錱,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湘军的老前辈吧。

  王錱(1825~1857),字璞山,湖南湘乡人。5岁入塾读书,20岁为村塾师,24岁时,府试名列前茅,补县学生员。同年,从师于同县罗泽南。咸丰二年(1852年),率死士百人驰击剿灭湖南广东边境的土匪,被提拔为同知直隶州。此后,湘勇归入帮办团练曾国藩麾下,王錱随即奉命赴衡山、桂东、兴宁等地剿匪,积功升任知州,赏戴蓝翎。

  嗓门大,志向也大的王錱,在十四岁就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则理自明,气自壮,量自宏,凡生死祸福,皆所不计也。”可见,他崇尚力量,不为人下。这种性格造成他后来在和曾国藩共事过程中产生矛盾,乃至一度决裂。

  不管怎么说,王錱也算是湘勇的*了,他和曾国藩究竟有多大的矛盾,要闹到率军离开的地步呢?这还要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夏天,罗泽南、朱孙诒、金松龄率领3000余人前往江西救援的那场败仗说起。

  在那场战斗中,战死的四名军官易良干、谢邦翰、罗信东、罗镇南,都是王錱从学于罗泽南时的同窗学友,其中易良干是王錱的妹夫。

  王錱听到这个噩耗后,悲愤至极,他手下的湘勇也捶胸顿足,恨不得生吞了那些贼寇。王錱忍痛向国藩请缨:希望自己能够带领湘勇去为死去的弟兄报仇雪恨。

  王錱所要求的和曾国藩不谋而合,曾国藩何尝不想为死难的将士报仇,但他却想拥有一支完全不同于官军的生力军后再一雪前耻,自然不能如王錱所愿马上为他的戚友同窗报仇雪恨。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不同,为二人的反目失和埋下了祸根。不过,凭心而论,曾国藩的目光更长远一些。 。。

77。站错队伍的代价2
同年,太平军再次兵临武昌城下,湖北告急。

  面对湖北紧急的军情,王錱对曾国藩说:“如果让我募勇三千人,一定可以将太平军扫荡干净”。曾国藩很赏识王錱的这种闯劲,年轻人嘛,有些血性总比懦弱要好,但又觉得他言过其实,意气太盛。

  不过,曾国藩和湖南巡抚骆秉章商量后,同意了王錱扩军援赣的计划。王錱所招湘勇3000多人,原拟赴援湖北,不久因为太平军退兵,武昌解严而未能成行。王錱的援鄂计划便被中止了,曾国藩提出湘军各营缩编计划,要求王錱裁去数千人。

  王錱此时不愿裁兵,矛盾便开始激化,终于造成了王錱与曾国藩的反目。王錱见无法再呆下去了,便投奔骆秉章而去。

  二人的反目,湘军的分裂,究竟是谁的过错,这个问题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但我们不得不说,曾国藩有识人之明,他认为王錱是刘琨、祖逖一类的人物。刘琨、祖逖都是晋代有名的历史人物,我们熟悉的“闻鸡起舞”与“中流击楫”这两个成语,都与之有关。二人都是响当当的铁血汉子。曾国藩将王錱比做刘、祖,可见他对王錱的评价是很高的。

  曾国藩虽然看重王錱奋勇请缨的锐气,但对他的“说大话”还是很警惕的。从后来曾国藩给王錱的信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不满王錱,主要是因为王錱言而无信并且过于张扬。

  此后,两人分道扬镳,形同路人。王錱成为骆秉章管辖下的一支湘军,从此也失去了大展宏图的机会。身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带兵东征,麾下大批将领都在短短几年问位列封疆,王錱所部却成了湖南地方的治安军,失去了建立大功的机会,直到死仍然只是个道员。王錱死后,这支部队重回曾国藩麾下,作为“老湘营”的基本队伍继续东征西战。

  站错队伍,走错方向,真会影响人一辈子啊,正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其实,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但是人们总是很难改正自己的缺点,也总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时,明知错了,却欲罢不能,一错再错。

  高傲的王錱既然跨出了这一步,就没想过要回头。也许是心情郁闷,也许是看破红尘,年纪轻轻便离开了人世。在九泉之下的王錱应该是死不瞑目,遗憾万年。如果上天能再给他重生的机会,相信他死也要跟着曾国藩混。

78。不怕事难办,就怕有心人1
再说咸丰帝巴不得让湘军去前线和太平军作战,但曾国藩坚持精兵之略,拒绝打无准备之仗,死活不上战场,简直有些耍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咸丰也知道军情瞬息万变,坐在紫禁城中的他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况且像曾国藩这样顾念大局,办事认真的大员并不多见,在大清存亡危急的时刻,咸丰帝还真要指望他。只是希望湘军早日练成,好和太平军一较高低。

  咸丰二年(1852年)底,太平军从益阳、岳州获得上万艘民船,由此组建了水军。此后,太平军借助这支水军在长江上如迅雷般往来穿梭,机动性大大超过了清军。比如,五十万太平军从武昌东下攻打江宁(南京),走水路不过二十多天便到达了目的地;而清军马不停蹄走旱路,用了一个半月才赶到江宁,而江宁早在十多天前就被太平军陷落了。

  面对长江上往来自如的太平军,追堵的清军只能是望江兴叹。

  太平军有的东西,我堂堂大清国岂能没有?

  其实,最初清朝的水军分为外海和内江两部分,外海水师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仅仅用来防守海口、缉捕海盗;内江水师则驻守长江沿岸,因为没什么战事,所以基本是形同虚设。到了咸丰元年,虽然外海水师还在,但是,内江水师早已名存实亡。

  为了应付日益猖獗的太平军水师,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咸丰帝命令广东购置洋炮,两湖、四川造战船,建立水师,对抗太平军。

  刚开始,曾国藩只是研究制作木排,目的在于防堵太平军由水路入湘。转眼间,督办水师的责任就转到他身上来了。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冬初,曾国藩奏请拨款4万两,在衡州建立造船厂。曾国藩本来只想在衡阳试办,但越来越紧张的形势却由不得他从容行事,只好日夜赶造战船。

  战船造好了,曾国藩又从广东购买了大批的洋炮。

  有钱好办事,洋炮战船都准备好了,难办的是水师的兵源和营官。招聘水军的告示贴出去了好几天,报名的人寥寥无几,只有那些不惧风浪的船户们才肯应募水勇。

  本来,湖南的衡州一带也有很多水性好的人想应招,但是这些地区多出刁民,很多人都学太平军造反去了,所以,曾国藩把这些地区的应聘者拒之门外。的确,万一招了太平军的奸细,他还要吃不了兜着走。

  曾国藩最终决定还是在自己的家乡——湘乡招募水军,可是湘乡人不是参加了陆军,就是不懂水性,让这些不懂水性的人上船作战,还不如要了他们的命,可又没有其他办法,只好赶鸭子上架。

  水兵有了着落,可让谁来担任水师的营官也是个大难题,当时曾国藩手下的大将都不愿意接手这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训练水师是个新事物,人们对新生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排斥的,所以,这件事办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曾国藩正在为水师营官的人选挠头时,有两员大将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中。他们是彭玉麟、杨载福,这二人不久便成为了湘军赫赫有名的大将。 。 想看书来

79。不怕事难办,就怕有心人2
接下来,我们看看湘军的这两位水师名将。

  彭玉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湖南衡阳人,即衡州西北蒸水之滨的衡阳县人。字号,雪岑、雪琴。他是清末的一个传奇式人物,年轻时被传为刚直而又多情的“奇男子”,投军之时被称为“不怕死,不要官”的名将,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彭玉麟幼年丧父,家贫,从小便随舅父去安徽芜湖读书。外祖母有一个养女名叫小梅,和玉麟年龄相仿,舅父无子女,玉麟与小梅犹如亲兄妹,深受长辈的喜爱。二人虽然有辈分之别,玉麟称她为小姨,但全家上下只有这么一对小男女,也就没什么辈分的区别了。玉麟与小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处非常融洽。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王麟和小梅一天天长大,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在这对小男女之间一点一滴地滋长起来。他们虽然都知道双方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名分上的小姨与外甥就好像一把大刀横在他们成亲的路上。玉麟17岁那年,衡阳传来凶信,祖母病故,他是长孙,必须回去尽孝。就在那苦苦分离之际,小梅羞面如花,赠给玉麟一个鸳鸯荷包。玉麟紧握小梅的双手并坚定地说:“等着,我一定来娶你!”

  可是,彭玉麟回到衡阳,家境贫苦,母亲靠纺线供玉麟读书,无法拿出返回芜湖的路费,一别就是7年,直到外祖母病故才再次去芜湖,这时小梅已经埋骨斗笠岭很久了。 

  彭玉麟在外祖母和小梅的坟前呼天抢地,悲痛欲绝。他以泪水和墨,写了两首悼念小梅的七律:

  少小相亲意气投,芳踪喜共渭阳留。

  剧怜窗下厮磨惯,难忘灯前笑语柔。

  生许相依原有愿,死期入梦竟无繇。

  斗笠岭上冬青树,一道土墙万古愁。

  皖水分襟整七年,潇湘重聚晚春天。

  徒留四载刀环约,未遂三生镜匣缘。

  惜别惺惺情缱绻,关怀事事意缠绵。

  抚今思昔增悲哽,无限心肠听杜鹃。

  此后,彭玉麟誓不再娶,每当母亲逼问的时候,他只道:“男儿功名未成,何谈婚事。”好在弟弟已经成家,并生有儿女,于是母亲便不再催问。

  彭玉麟在十几岁时便中了秀才,以后再也没有赴考;开始在衡阳绿营副将手下充掌书记,又为一富商看守仓库;有空就读《公瑾水战法》,还以画梅来调剂自己的生活。彭玉麟37岁时,仍然是单身汉。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耒阳地区发生武装暴动,守城官招募兵卒来*暴动,却没有人响应。当时,彭玉麟仍在耒阳富商家受雇,他当机立断,用主人的库存来招募勇士守城。事件平息后,城官想提拔他为绿营把总,彭玉麟却一笑置之,并不受赏,被传为少见的英杰。

  对于这样的人才,曾国藩从来都是不会放过的。尤其是彭玉麟为人正直,熟读《公瑾水战法》,生在蒸水之滨,水性好,跑马射箭、枪法、拳术也都有功底,有临战之功而不受奖赏。于是派人请他参加湘军,做水师将领。几次派人去请,彭玉麟也没有出山的意思。

  后来,曾国藩仿效刘备三请诸葛的故事,亲自前往彭玉麟的住处相请,曾国藩见这位年近40的汉子,依然长身玉立,英迈娴雅,十分敬佩。于是,苦口相劝,多方激励,彭玉麟才同意出山,做了水师的一个营官。

  杨载福,字厚庵,后改名杨岳斌。居湘江滨,水性极佳。出身绿营,在*李沅发起义,与太平军交战时立有军功,升为千总。曾国藩办水师后,也把他从长沙绿营中调为水师营官。

  经过多方努力,完全靠白手起家的湘军水师终于从无到有。到咸丰四年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