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青云直上的仕途1
曾国藩自从道光二十年进入翰林院,不知不觉已经有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了。在除夕将到之际,他回首流逝的岁月,一想到自己功不成名不就,学业也没有什么长进,京都的繁华与自己的清苦冷落形成鲜明对比,不禁感到灰心丧气,一筹莫展。就在此时,幸运又一次降临在他身上。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国藩迎来了仕途上的转折。
这年三月,翰林院举行翰詹大考,又是穆彰阿主考,在一百二十七人中,曾国藩名列二等第一名(一等仅五人,所以曾国藩应该是第六名),这次大考名列前茅是他仕途转折关键所在。
曾国藩成为翰林院候补检讨的六个月后,一道圣旨降临翰林院:翰林院候补检讨曾国藩耐劳克俭、学识出众,着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钦此。
翰林院侍讲是从五品官员,詹事府行走无品级,是虚衔。曾国藩等于可以在翰林院和詹事府两个衙门办公。
三十三岁的曾国藩,忽然间便跻身在中层官吏的行列。满朝文武诧异,曾国藩更诧异。
曾国藩依例进宫谢恩,从曹进喜的口中才探出些内情,皇上能把他连升四级,源于穆彰阿、唐鉴等人的有力举荐。
曾国藩升了官,以前的冷落感一扫而空,怨天尤人的情绪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发誓今生要为皇上全力尽忠。
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穆彰阿这个大靠山,自然不愁仕途上一帆风顺了。
有一段史料把穆彰阿对曾国藩的庇护描述得十分到位:
穆彰阿在禀报新任翰林侍讲时,针对道光皇帝极重天伦的特点,特别向皇上禀报曾国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儿女一应俱全,称得上是有福之家。道光帝听后果然高兴极了,下旨让曾国藩次日进殿觐见。
第二天,曾国藩进殿后,被带到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去过的房间等候宣召。可是一直等到临下朝时,才有太监来通知,皇上有事,今日不见了,明日再来。曾国藩回到家中,觉得不太对劲,于是连忙去穆府求教。穆彰阿沉思片刻,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便问曾国藩是否留意了房中摆设,特别是墙上的字画。
曾国藩摇头说:“只顾等皇上召见了,根本没注意那些东西。”
穆彰阿喃喃自语:“可惜了!可惜了!”
曾国藩不解地说:“明日再觐见,还可见到皇上呀!”
穆彰阿自顾沉思,也不答话。
过了一会,他突然召唤家人带四百两银子去见宫中一位老太监,请他把那房里四周墙上的字画都抄录好,再设法即刻送过来。同时让曾国藩就在这里等着,接到抄件,赶紧读熟记住。曾国藩虽然没有懂的其中的奥妙,仍然老老实实照办了。
第二天,道光皇帝召见曾国藩时,问到了那间房里的字画,曾国藩顿时恍然大悟。他既佩服穆彰阿的料事如神,更为其对自己的关照而感动万分,心想:要不是穆彰阿,自己对皇上的问话无言以对,说不准会怎么样呢!如今,自己顺顺畅畅地回答了皇上的问话,一字不差地背出了那些诗词,道光皇上自然非常满意。
果然,不知道其中详情的道光帝,以为曾国藩有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这样的贤才,怎么不加重用。不久,便降下旨意,委以曾国藩重任。
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最重要的是结果,只要你做了大官,手握大权,谁还在意你是否真的那么有本事,因为你手中的权力便可以让别人闭嘴。
自此,曾国藩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升迁的速度让人咂舌。 。。
36。青云直上的仕途2
曾国藩不断地升迁,离皇上越来越近,是个好兆头,但疾病却伴随升迁而来。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春天,他忽然患了一种顽症,自头到脚,身体各处都出现了癣斑,这种癣斑,不挠还好,挠后更是奇痒无比。请了好多名医看病,花费了数百两白银一点成效也没有。这种病症时愈时犯,时轻时重,伴随了他后半生,从症状判断,应该是牛皮癣。
疾病最能消磨人的锐气,以致好长一阵子,折磨得曾国藩颓废万分,不写一个字,不看一页书。不过,这牛皮癣也不是什么大病,丝毫不能阻挡曾国藩的好运气。
自古当官就是好,因为当了官,就有了权,有了权,就万事好办了。权力,是个好东西,不仅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十足的实惠……金钱。权力和金钱有时候是划等号的。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10月,35岁的曾国藩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从此,应酬多,来客也多,最让人不解的是公事也多了起来,家里家外就忙个不停。
尤其是这一年,全国各地的举子陆陆续续开始进京城拜师傅;老少翰林都成了抢手货。对有名望的大翰林,他们更是不惜一掷万金,不投到门下誓不罢休!
曾国藩是京师翰林院公认的文章大家,又得到穆相的青睐,还能经常见到皇上,很多封疆大吏都把子弟送到他的门下,普通举子更是趋之若鹜。
在这些举子当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在晚清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的李鸿章。李鸿章因为在家排行第二,所以民间又称他为“李二先生”,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
他这次遵父命进京参加会试,直接就拜在曾国藩的门下。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1月,36岁的曾国藩任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四月,曾国藩参加翰詹大考,仍然稳居上游,名列二等第四名。到这个时候,他才最后通过了仕途上层的八股制考试。六月初二日,他被第六次任职为内阁学士,同时兼礼部侍郎的头衔。从此,曾国藩便一跃升任为二品大员。 。 想看书来
37。高调做事,低调做人1
随着曾国藩的威望越来越高,湖南籍的京官如果遇到危急的事情,大多都和他商量。曾国藩也是量力而为,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同乡度过难关。
好朋友刘传莹还乡后不幸病死,曾国藩便收检校刻了他的遗著,还买了石刻碑托送到墓地。同乡举人邹兴愚会试落榜,客死他乡,曾国藩全权负责料理后事。
朝廷因水旱灾害免掉地方钱粮,发放赈济的恩旨,所涉及省份的京官,都要上折谢恩。曾国藩仕途光明而又急公好义,大受同乡的推重,所以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起,凡是湖南籍京官的谢恩折,都由他领衔。
此时的曾国藩官居二品,从当年那个一身土气的青年走到这一步还没用了十年,仕途之顺,出人意料。
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位列京堂,是朝中的重臣。每年的俸银加饭银,共计四百两银子,曾国藩的手头也不再那么拮据了。
可是升官以后,应酬较多,用费一下子增加了不少,曾国藩还旧账,借新债,生活上仍然是捉襟见肘。每到年末,积欠的债务仍然接近一千两银子。
这时,你可能要说,曾国藩不是不参加各类宴席吗?何来的费用。其实,人是在变化的,此时曾国藩岂是那是曾国藩?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明白:要想往上爬,如果不参加各类宴席,不去应酬的话,无疑是自断官路。这种傻事,曾国藩是不会再做了。不就是破费一点银子嘛,没有破费,何来的收入。把人际关系搞好,相信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在京城居住八年的时间里,曾国藩早就有归乡省亲的打算,无奈因为手头紧,竟然不能如愿。即使祖父病重,他也只能让兄弟们返乡照顾。
一个官居二品的大员要靠借债度日,甚至没钱还乡省亲,放到现在,肯定有不少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那会儿没有公车私用、公费报销这类待遇。朝廷的俸禄又偏低,地方官员在俸禄之外,有养廉银的灰色收入,而京官只有干俸,如果下定决心要做个清官,欠债那是很在理的事情。而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立志做清官的人。
在整个京官生涯中,只有在典试四川的时候,曾国藩曾经大大地阔过一把。
京官们唯一摆脱贫困的机会是“得差”,即派到外地办理公务。道光二十三年,身为翰林院侍讲的曾国藩鸿运当头,被派到四川任乡试正考官。从五品官做乡试正主考是大清首例,这应该是道光皇帝对曾国藩爱怜的结果吧。
当主考官是一趟很肥的公差。原来,钦命典试的官员不仅要从户部领取不菲的程仪:主考一般为二千两,副主考为一千两。乡试结束时,地方上还有一份礼金赠送。乡试主考一般为二千两银子,副主考一般孝敬一千两银子。
传统社会的差旅费是一笔糊涂账,四川乡试实际的路途花费不足一千两,事后剩下的银也不需要缴还。
这两笔收入会使一个穷困的翰林一夜暴富。当时有这样的民谣:“一任主考官,百姓吃十年”,“京官不外放,穷到能卖炕”。主要说的就是这种灰色收入。
38。高调做事,低调做人2
曾国藩作为一省的正考官,这趟差下来腰包就剩下了三千多两银子,至于所获的收入具体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四川回来以后,曾国藩的经济状况显然改善了不少。一是他在京中所欠的数百两债务全部还清。二是他寄回家中六百两银子,用于还家中所欠的债务。同时,又拿出四百两赠送家里的亲戚。三是他身体发胖,心情很愉快,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虽然没有专用的马车,但每次外出都叫车,再也不走路了。
自从曾国藩入仕后,一直没往家里寄过什么钱,这次寄回的六百两,大解家中燃眉之急。曾家人终于沾了曾国藩一回光。曾家为了维持乡绅生活的体面,已经是债台高筑,所以这些银子还是没有把曾家的债务还清。曾国藩在家信中解释自己为什么急于周济他人。他说:“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可见曾国藩为人仁爱厚道。在他漫长的仕宦生涯中,自己节俭的同时,还多次对亲友大量馈赠,或者做其他慈善活动。
四川乡试发的这笔财并不违反曾氏“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因为这笔收入在当时是公开合法的。他虽然乐于“与流俗战”,但从来不会从这些细枝末节入手。如果他拒绝这项收入,做个一清到骨的清官,无异是与天下所有的考官为敌,稳健厚重的曾国藩绝对不会做这种傻到家的事情。
在给弟弟们信中写道:“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可见,曾国藩终身的生活原则:不靠作官发财,不把银钱留给后代,要用多余的钱财周济亲戚族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9。。高调做事,低调做人3
曾国藩之所以励志做清官,除去他的良好家风和农家子弟特有的质朴之外,更在于他通过读书,领悟了盈缩有数,此消彼长的道理。
所谓的富贵繁华,最终不过是过眼烟云,任何人都逃脱不了一个平淡的结局……一抔黄土足矣。
曾国藩能有这样的心态和作为,真是了不起。可是古今官场上绝大多数人,握有炙手可热的权力后,很难得有这样的平常心。
俗话说千里做官只为财,为官者大多对名和利患得患失,弄不明白这看似平常的道理。因为平常心是要靠读书、修身、参悟、实践慢慢培养的。
曾国藩起初也有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人生追求,要不然也不会热衷于科举。但博览群书的慢慢参悟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把他塑造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儒者。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六月,曾国藩被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兼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是从二品,但如果兼署了礼部侍郎,便是正二品,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