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韦泽的问题。
“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带来的是社会的变革,英国佬现在期待的是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你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忽悠个机械唯物主义者,这有什么可难的?你就说么,英国人,我们相信你们的优势永恒不变,所以我们决定以你们的不变为基础,来制定我们未来的战略。这不就行了。说这些话对你来说有什么难度么?”韦泽说这话的时候笑嘻嘻的。
看到韦泽笑嘻嘻的说着彻头彻尾的大瞎话,左志丹都傻了。这真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韦泽,至少韦泽在和同志们说话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这么说的。
想了好一阵,左志丹说道:“陛下,我听说马克思先生在伦敦,您的学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马克思先生。英国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吧。”
“哈哈!”韦泽忍不住大笑起来。他从小学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可直到他穿越之后亲自当家作主之后,韦泽才明白这玩意不是在开玩笑。韦泽才明白从小唱的那首“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少先队员之歌不是在开玩笑,不是在唱高调。
笑了好一阵,韦泽好不容易恢复了点平静,他语气轻松的说道:“志丹啊,我这么说,你跟着我这么久,也搞了这么久的外交。我们党课天天讲,年年讲,你现在真的信这个么?”
左志丹能当上这个外交部长靠的是他的实力,有实力的人其实不太爱说瞎话,因为说瞎话说大话是完全没用的。想了片刻左志丹也乐了,“陛下,如果事情发生了,你给我们讲课,前因后果说的明白,我就信这个道理真的起作用了。可你不说的话,我还是觉得事情不是这回事。”
韦泽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所以他笑道:“我们自己都不那么相信,你指望英国人信么?这玩笑未免开的太大!”
左志丹其实不信想人类很难接受正确的理念,不过绝大多数事实都在证明人类很难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吸收经验教训,虽然这种理念怎么想怎么可笑,但是身为一个被迫成为唯物主义者的人,左志丹只能承认英国人不太可能接受马叔的思想的现实。
看着左志丹那哭笑不得的表情,韦泽心有所感,他忍不住说道:“左志丹同志,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请陛下说。”左志丹还没从哭笑不得的心境里面挣脱出来,他笑道。
“我想让你去北方,从镇长或者镇委书记干起。”韦泽说道。
外交部长是个正部级干部,镇长或者镇委书记顶多是个副县级。县级、府级,省级,部级。这一家伙就是最少八级的差距。左志丹如果从镇长或者镇委书记干起,那就是一次空前的大贬斥。
想明白了这点,左志丹冷汗都出来了,“陛下,我做错了什么?”
韦泽给左志丹倒了杯茶,然后温言说道:“你没做错什么。我只是觉得你到了地方工作,只要懂了历史唯物主义,动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一定能在地方上干出成绩来。而且能够树立标杆。你也知道我想去北方主持工作,现在提起地方来,我头都大了。地方上真的没人才啊。”
毕竟是外交部长,左志丹还是能说实话的。他咂了好一阵子嘴,终于苦着脸说道:“陛下,我知道你对我很器重。我也知道现在地方上的工作或许真的和你说的那样艰难。为陛下效力,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你让我去当个镇长,我心里面不舒服。”
当同志们和韦泽说实话的时候,韦泽是真的不生气。易地而处的话,韦泽也不觉得心里面会有高兴的感觉。凭什么一个部长就跑去当了镇长。都别说堂堂部长,当年知青们上山下乡,的确为广大农村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与进步。可知青们高兴么?知青们觉得自己被彻底虐待了,从城市被送去落后的农村,谁也不愿意啊。后来结合了所谓伤痕文学,弄得跟太祖故意折磨城市知识青年一样。
“志丹啊,你知道么,你现在理论知识绝对够了,但是就缺乏实践。你不觉得我在刁难你,我真的很高兴了。换了其他人,只怕觉得我是在变着法子整你。你能理解我,我是真的很感谢。”韦泽说的真心诚意。
看韦泽说的认真,左志丹忍不住问道:“基层就难到这个地步了么?”
韦泽叹口气,“生产力发展,新的制度和认知,也得有人带到农村去啊。现在农村的情况是没人能带这些东西去农村。有能力的人千方百计的想摆脱农村,离开农村,永远不回农村。我们都讲过《**宣言》的内容,农村依附城市是个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不能让优秀的通知到农村去,农村只会持续失血。优秀的人才,劳动力,从农村潮水一样的涌向城市。剩在农村的是什么呢?你可想而知啊。”
光复党某种意义上就是韦泽的政党,韦泽又是个说实话的家伙。喜欢不喜欢韦泽说的话是一码事,但是没人会把韦泽所说的话当成耳旁风。
左志丹尤其如此,能让外交部顺畅营运,靠的就是韦泽的指示。自己崇敬的老大说出这样的话,左志丹知道韦泽所讲的绝非虚言。左志丹忍不住问道:“要是我下去工作,那陛下准备让谁来接掌外交部?”
“我想让庞聪聪同志来接掌外交部。”韦泽答道。
“女外交部长?”左志丹登时就傻了眼。光复党任命女省长本身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事情,除了封建继承制度之外,全世界都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女省长庞聪聪不仅在中国是个另类,甚至外国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女性高官,英法俄美等国都多次打听庞聪聪的事情。现在弄出一位女性外交部长,估计能唬的全世界都傻眼了吧。
左志丹身为外交部长,他思维清楚的很。如果韦泽连继任者都有所考虑的话,让左志丹去当镇长或者镇委书记的事情只怕也有点板上钉钉的意思。想到这里,左志丹问道:“陛下一定要我去当镇长么?”
“你要是一定不想去,我也不回强迫你。换了我的话,突然这么安排,我也觉得不公平。凭什么我一个堂堂部长就去当了个镇长。”韦泽认真的说道。
被韦泽这么一说,左志丹连抱怨都没办法抱怨了。他最后答道:“能不能容我再想想。”
“我希望你想的是如果去当个镇长,能不能把工作干好。而不是想着单纯的人事问题,如果你把这个当成单纯的人事问题,那这个就讲不清了。”
“放心,陛下。我还没这么小心眼呢。”左志丹答道。
说归说,回到外交部的办公室,左志丹还是考虑着人事问题。外交部长虽然地位属于部级干部,但是其他部级干部都有晋升的途径。财政部长有可能成为央行行长,行政干部有可能成为国务院总理,至少是副总理。可外交部长的前程在何方呢?可能就是外交部长就是终点。
如果从镇干起,韦泽所说的树立标杆绝非一个虚言。标杆一旦树立,成为县长,府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不用说现在左志丹的待遇没有丝毫变化,即便是一个镇长或者镇委书记,他照样拿部长待遇的工资。
而且左志丹还听说了一个消息,韦泽准备恢复郡县制。也就是逐步拆分省,而是以郡这个更小的单位来作为行政单位。一个郡下辖数个县,各个郡直接归国家领导。当然,这个行政改革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各个省还在,但是去除了府的单位,省直接领导县。
一定要形容的话就是“大郡”与“小郡”的区别。如果在以前的话,这个还比较不现实,现在有了电报,信息朝夕就能从各个县抵达省府,信息传递不是问题。
终其一生是个外交部长,与终其一生成为国务院总理,这里面的差距可就太大了。更何况如果真的开了先河,以部长的身份从行政干起,韦泽难道不会对这样的服从者有所优待么?怎么想都韦泽都不会对左志丹视若无睹的。
短期利益的损失与长期利益的收获,怎么看都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取舍。这让左志丹感到非常为难。
想了两天,左志丹终于去见韦泽,他说道:“陛下,我现在已经是部长,再过十年,我还能是部长么?”
虽然知道韦泽不太想讨论关于人事问题,但是人事问题却是左志丹不得不去考虑的内容。这也是他必须问清楚的问题。
第240章 跟对人(十七)
readx;左志丹从韦泽办公室出来之后抬头看看天,这是个挺下意识的动作。看着高远的天空,左志丹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下来,反倒是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
“十年后你还能不能继续当部长,不取决于我,而是取决你自己。如果你觉得在基层工作是没面子,别人怎么劝也没用。如果你觉得你只是去基层工作,积累经验。别人说什么也没用。所有的经验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到底想积累什么样的工作经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成就。这都是看你自己的选择。”韦泽说的很认真,这种认真让左志丹更感觉到为难。
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外交工作,理论上在外交上经验丰富。不过这时代其实没太多外交问题,大国就那几个,大国与小国之间并没有平等这种说法。外交经验积累的再多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国内采取铁与血的政策,这意味着和平仅仅是两场战争之间的过渡状态而已。在这样的局面下,外交某种意义上属于可有可无的传声筒部门。
与外交部门相比,行政部门就是一个大有前途的行业。但是左志丹要从基层干起,他的确感到自己屈才了。可韦泽态度挺认真,左志丹干脆就拒绝了韦泽的提议。拒绝之后左志丹就感到后悔,韦泽从来不刁难同志,他既然这么安排就一定有这么安排的理由。如果放弃了这次的机会,是不是以后韦泽就不会再给左志丹机会了呢?
患得患失的心情萦绕在心头,左志丹看了好一阵天空,这才咬了咬牙,离开了韦泽的办公室门口。他决定把这次与英国人的谈判搞好,只有立下大功才能稳住自己的地位。
回到外交部,左志丹就把人员召集起来,要求大家开始整理现有的资料,把欧洲各国的情报给理顺一边。资料看似堆积如山,真的细分之后却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些都是欧洲各国比较出名的家伙的资料。
左志丹看着大家的忙活,又有些失望了。欧洲那复杂的王位继承制度对中国来说很难理解,欧洲国王们都是亲戚,如果没有内部人员的讲述,那错综复杂的血统关系根本就难以搞明白。至于此时的欧洲工商业巨头又与皇室、政府、贵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圈外人根本就无从入手。
不能了若指掌的弄清楚欧洲的局面,那就只能简单的处理问题。韦泽提出的铁与血倒是最简洁的选项。在这些可操作的部分上,左志丹发现外交部的能力还真不如平日里根本不管外交的韦泽呢。
“我是不是做了个错误的选择?”左志丹不得不考虑起这个问题来。
个人反思是个人问题,历史从来不会因为个人而停顿。英国方面对远东局势的评估也在伦敦进行着。
“中国大量制造铁甲舰,这就是对远东的挑战,我们并不应该相信中国的说法!”议员在议会里面慷慨陈词,无论是谈论的内容还是所指的方向都还挺正确的。
“如果中国没有投入战争的计划,如果中国没有抵抗英国在西太平洋主导权的打算,那么中国为何要建造这么多军舰?”议员讲述着非常现实的力量对比。
根据英国收集到的情报,中国的战略暂时没有攻打英国的计划,但是有着在南下夺取荷属东印度的时候迎战英国干涉舰队的计划。中国大量建造新式铁甲舰的目的就是要把英国撵出南海,这是英国绝对不能接受的事实。
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美国开始大量出售战时生产以及购进的武器,大量火炮与步枪卖给了正在内战的日本,海军的船只则卖给了西班牙人。这才是和平的态度。
中国方面根本没有这样的动向,他们不仅没有出售军备,现在还在不停扩大自己远洋战争的军备。作为世界第一的海军强国,英国很清楚生产军备需要大量资金,平日里维护军备更是需要大量投入。英国皇家海军靠四处征战,发战争财,这才维持了庞大的舰队。中国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海军,目的不言而喻。
“如果中国肯限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