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不管哪个说法,却都让左宗棠对韦泽本人的兴趣大增。一个从广西那种穷山僻壤里走出来的人,能够有今天的功业,能够建成左宗棠所见到的这些工厂,学校,已经足以称为人杰。狂妄的目的也能说是伟大的理念,当这位人杰还有着远超其在现实中达成的功业之上的理想,左宗棠不能不对韦泽感到深深的好奇。
之后的参观更坚定了左宗棠的想法,包括邮局、电报、医院,这些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还有公安、检察院、法院,这些司法机构,以及户口本,粮票,等具体实施的手段。种种的制度看似严厉或者不合情理,但是仔细了解之后,左宗棠都感觉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治国理念。这位今亮从来不服人,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理念与建筑在理念之上的实践,的确是极有道理的。
听黑成刚讲,这是韦泽带领党中央制定的制度。左宗棠跺了跺脚下由光复军赠与的皮鞋,“黑政委,你说这胶底鞋也是韦泽所制?”
现在皮鞋的产量开始增加,解放鞋还是不如皮革透气。厚厚的橡胶底,皮面,左宗棠身为韦泽点名的人,自然得优待一点,所以送给了他一双皮鞋。左宗棠原本对此并不以为然,刚穿的时候还觉得不舒服。穿了几天之后他却开始习惯起来。不透水,有弹性,耐磨的胶底,让左宗棠理解了光复军强悍的行军能力到底从何而来。但是听到韦泽竟然是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上马治军,下马安民。这又不能不让他不深深的怀疑起来。
黑成刚答道:“我们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与工厂。陛下提出自己的看法,由科研机构来实践完成,科研机构向工厂拿出生产的方法来,工厂就按照这个进行生产。左先生,我们光复军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体制内的一员,我们讲的是合作一起办事。所以您知道我们体制内皇帝陛下的正式称呼也是,皇帝同志,或者是陛下同志。大家之所以只叫陛下,是因为我们懒,不愿意那么麻烦。”
“陛下同志?”左宗棠被这个称呼给震惊了。
“是的!你哪怕是称呼韦泽同志,在我们光复军中都不是犯错的。同志,这是我们体制内中真正的称呼。”黑成刚非常认真的说道。r1058
第106章 捻军 18
热门推荐:、 ;、 ;、 ;、 ;、 ;、 ;、
“同志是你们体制里面真正的称呼?”左宗棠从来没想到过这世界上还有这等事。在八月的烈日下,左宗棠的脸上一片油亮,或许是这几天吃肉,恢复了些油水。又或者是左宗棠因为过于惊讶开始冒汗?
左宗棠并不在乎这个,其实他现在对自己外在的表现完全没了感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圣人教诲。三纲五常则是后面的一些所谓补充。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秩序。以黑成刚对韦泽的崇拜,左宗棠很怀疑韦泽让黑成刚去死,黑成刚也会毫不犹豫的践行韦泽的命令。但是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光复军中竟然是以“同志”来作为真正的称呼。
“同志”可是比拜把子还要更严重的事情。拜把子那是个人关系,同志则是韦泽认同了其他人与韦泽有着同样的理念,同样的追求。这等于是把皇权拿出来与其他人一起共享。如果韦泽仅仅是称孤道寡,自封万岁。他即便是出了大错,下了罪己诏,那也不过是皇帝的个人问题。
一旦有了这么多同志,韦泽如果“失道”,直接导致的就是还有很多“坚持正道”的人在,那么废了韦泽就有了非常正当的理由。韦泽看着不是个蠢材,可这样的做法比蠢材更加不如。
黑成刚明显误解了左宗棠的意思,他微笑着说道:“左先生,你若是加入了我们,你也是我们的同志。我很喜欢这个叫法,大家都一样,谁都不能欺负人啊。”
这是欺负人的事情么?这是一个朝廷自己能否安泰的问题啊!左宗棠里面呐喊着。他本以为韦泽是个新的皇帝,却没想到这个人只是个狂徒罢了。这种政治安排,政治组织哪里有朝廷的模样,这就是彻头彻尾的瞎搞。而韦泽这做法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望之不似人君”!
左宗棠感到非常失望,连之后的参观也变得意兴阑珊起来。这看似红火的局面在他眼中已经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一场冲击就能轰然崩塌。满清竟然败给了这样的狂徒,左宗棠想来就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此时满清朝廷并没有感觉不可思议,满清朝廷也没有力气感觉不思议了。覆灭的浪潮一**袭来,每一波就有可能导致满清朝廷的彻底覆灭,两宫太后与绰号“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组成的政治联盟此时只能挣扎求存。
原本满清最强的敌人是太平天国,天京之变后太平天国内耗,分裂。这给了满清以喘息之机,经过数年奋战,眼瞅就要解决掉太平天国。可就在此时,一直龟缩在岭南的前太平天国叛将韦泽突然从岭南杀出来,整个天下局势大变。韦泽占据了淮河以南的丰饶地区。太平天国跑去了西北。
而满清朝廷的对手则大大降格,以前在满清的面前根本不算事的捻军猛地膨胀起来,肆虐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就是这么一支只能被称为土匪的武装力量,眼下竟然成了有可能摧毁满清的武装力量。这等变化让满清这边无言以对。
事到如此,其实满清这边也没有了所谓震惊,或者羞耻。很现实的问题就在于,满清以前好歹知道太平军与光复军中比较重要的人员名称。突然蹦出来的捻军行踪不定,往来如风,还都是生面孔。各种消息都是“某地出现了xxx名敌军”,或者某地捻匪云集。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有多少敌人,敌人都是谁,满清朝廷是两眼一抹黑。
朝廷拿不出方略,朝臣在此时争论不休。而光复军的《告满清官员书》一度只在淮河以南,或者说主要在长江以南存在。此时这种文书在北京也开始出现了。文书内容就是反复告知汉人官员,凡是家族在光复军控制区的,他们就可以返乡。光复军不追究他们投靠满清的行动。如果这帮人还认不清形势,负隅顽抗,那最后的结果他们就只能自己承受了。
淮河以南是官员的重点出身之地,所谓满朝进士半桐城,就是指桐城学派的发展,以及桐城学派在八股文上的研究水平。而桐城学派所覆盖的地区基本都落入了光复军手中。满清都已经沦为在捻军的攻击下苟延残喘的水平,在这等覆灭之前,那些只是想来当官的人自然选择了自己和自家家族的利益。
不少官员开始从京城、从直隶、从河南、从山东山西等地的官位上消失。留下文书说自己走了的还算是够仗义,很多人连这等勇气都没有,直接把官印一挂,拍屁股走人。当然,还有更恶劣的,人走了,官印也给带走。
虽然这些人保留官印的目的或许是作为一个纪念,或者是准备传给子孙当作古董。但是官印可不是弄块萝卜就能刻的章。正式文书是需要验章的,把官印带走之后,想把官印更改,需要一整套手续,不更改的话,原先的制度就完蛋了。弄块萝卜刻个章就管用了么?这不是开玩笑么!
更重要的是,大量官员的流失直接导致的是原有的制度运行出了大问题。这不是突然间少了几个人,而是突然间少了几百号人。虽然满清冗官巨大,但是冗官不是傻瓜。在满清八面威风的时候,大家当不上官。那满清要完蛋的时候,谁又肯出来给满清陪葬。
当然,也有过把瘾就死的人存在,可这等人满清朝廷还真不敢用他们。满清此时需要的是能够拯救他们的人,而不是那些想当官想疯了的家伙。
“怎么办?”这个问题摆在了满清朝廷面前。
最终商量出来的结果意外的正经,“征召曾国藩进京!”
曾国藩虽然深深的被咸丰皇帝忌惮,但是这个人毕竟有上佳表现。差点解决了太平天国,整顿了涡阳,消灭了涡阳的捻军。还有效的管理起涡阳,让湘军不再向朝廷索要粮食。这等人在此时必须用。r1058
第108章 捻军 19
京城变了。那些提笼架鸟的旗人不见了,那些曾经懒洋洋的城门洞下晒阳的京营也总算有了点当兵的样。虽然能看到一些当兵的打着长长的哈欠,或许是大烟瘾发作。但是能够真正紧张起来应对当前的危局,总不能说是坏事。
不过曾国藩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不知道这种表面上的振奋能够维持多久。八旗的战斗力实在不值得恭维,至于绿营兵们的战斗力么,如果绿营真的能战,曾国藩也不用费尽心思组建湘军了。至于京营么,理论上应该是最精锐的部队。不过他们就没出过北京城,所以能否真的派上用场,只有天知道。
马车驶过京城的街道,除了尘土与便溺的气味依旧,剩下的就是萧条的感觉。街上行人稀少,店铺前面门可罗雀。不少店铺干脆就关门大吉。至于是因为没有客人,或者是因为收税收的狠,这就不是曾国藩能够知道的事情。
曾国藩的上千卫队被拦在京城外,只有官员引着他前往皇城。随便聊了两句,曾国藩就确定前来引的是旗人出身的官员。因为他的名字叫额图海。
副总兵额图海大人腰围粗壮,脑袋油光发亮。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曾国藩,额图海副总兵先把那帮从京城逃窜的汉人官员大骂了一番。面对这指桑骂槐的态,曾国藩根本不为所动。满清的制在快速崩溃,曾国藩比谁都清楚。至少在淮北当地,官员们已经开始快速武人化。从安徽巡抚江忠源开始,安徽当下所有官员基本都是武人出身。经过一系列战场上的失败之后,人官员逃跑了十之五六。剩下的这些在淮军与湘军的反扑时一去了淮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失踪几十上的人再正常不过。特别是那帮官员还带着多从当地刮到的财物。
但是额图海副总兵看来并不在乎这些为现实的问题,他骂完了这帮逃走的京官,有大声说道:“曾大人,你觉得剩下的汉人官员可靠么?”
曾国藩面不改色的说道:“国难之时还能留到现在,还有什么不可靠的?”
额图海摇摇头,“我是说他们打仗可靠么?”
面对这样的质询,曾国藩的眉头终于忍不住皱了皱。
而额图海一点都不在乎曾国藩的态,他大声说道:“人说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这等时候,还得靠我们老满人才行啊!”
曾国藩久历官场,各种人性的大暴漏看得实在是不要多。这位额图海副总兵的官职其实不算什么,以前更没听说过有这一号。此时就这么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前来接曾国藩,加上额图海重点强调的“汉人指望不上”的发言,曾国藩能够确定,现在的京城里头旗人势力已经完全压倒了汉人。
满清的统治者是旗人出身,旗人在中国人口中比例很低,所以满清格外的要用旗人压制汉人。满清官制中的中央政府官员有“官缺”,分为“满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原则上官缺由本族人担任,实际却是满缺不能任汉人,汉缺则旗人当然可以担任。重要部门及职务的官缺,满缺占大多数。八旗之人不及汉人分之一,八旗之京官多于汉人数倍。
这位额图海副总兵所说汉人京官开始大量逃跑,眼下的京城里头到底还能剩下多少汉人官员呢?曾国藩感觉非常不乐观。至于朝廷召见曾国藩,想来是要重用,至少会非常重视曾国藩的意见。这种重用大概就是额图海副总兵敢“敲打”曾国藩的根本原因。
一个小小的副总兵竟然敢“敲打”曾国藩,从道理上看十分荒谬。但是从制上,这个到还真的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满清这个朝代就是旗人的利益至上的朝代。所有的看似温和的政策只是满清为了收买人心而已。满人用言语稍微敲打一下汉人官员,那也就敲打了。汉人官员是不可能用这个“不敬”的罪名来惩处旗人滴。因为旗人是皇帝的奴才,打狗还得看主人呢。
曾国藩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个自然是满清官员的本能反应。在汉人军队纷纷崩溃瓦解的时候,理论上应该成为军队主力的八旗即将承担起当年组建八旗的本意,负责打仗。八旗军此时心中为不安,所以用这方式发泄一下心中的压力。
另外一种,就可能使朝廷里头某些官员对此时朝廷准备重用曾国藩不满,额图海无疑就是这个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