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的历史认识,回避引起近邻国家担忧或不信任感的言行,这是前提条件。只要日本能够对过去历史拥有正确的认识,中国也不会一味纠缠于历史问题不放。
日本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2)
战后,大部分日本人吸取历史教训,支持和平宪法与无核三原则,贯彻和平。战后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没有使用过武力,也没有用武力威胁过他国。自卫队自从组建以来,连一个人都没有杀过。此外,为了支援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日本长期以来提供巨大的援助。战后日本的这些所作所为,是令国民感到自豪的。中国国家主席###在2008年5月的访日中,对于日本战后作为和平国家的路线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表示“中国积极评价日本战后60余年坚持走和平国家的道路,以和平手段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这一点也体现在两国共同发表的《为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中日共同声明》之中。中国把眼光放在日本积极的方面,并给予合理的评价,促使日本作出进一步努力,将有助于中日两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本政府从2007年开始,每年邀请3 000名中国青少年访问日本,访问日本的中国高中生消除了对日本和日本人的偏见与误会,并带着良好的印象回到中国。我直接接触的很多中国高中生表示,对日本的印象为礼貌、亲切、干净、自然风光美丽、重视环保、科技水平高、传统文化丰富等。通过类似的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对日本的历史认识和看法重新进行思考,努力克服历史隔阂,将符合两国的利益。
中国有名古语叫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承受巨大伤害的人们,对过去悲惨的记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同时,正如日本著名精神医学家、曾对中国四川大地震做过心理治疗支援的中井久夫所说,“记忆的总量是受到生物限制的,总量中的各个部分逐渐改变,现在的生活本身就会改变过去的分量”。过去的记忆有时会通过现在或将来良好的体验逐渐缓和,有时也会通过现在或将来不好的体验进一步恶化。在中日关系的天平上,把正面的砝码放到和解的一边,改变目前负面遗产过多的态势,天平的平衡就会逐渐恢复。日本政府相信,只要日本国民通过与中国国民的交流、合作,通过长期而持久的努力一定能够超越历史。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日本的连续剧和大众文化的作用也不小。连续剧《阿信》曾经打动了许多中国人的心。近几年来,在中国,尤其是上海和广州,热衷于日本文化的“哈日族”正在增加。日本的当代文化也许正在改变着日本的海外形象。我本人也正在为了创造新的连续剧而在与广播界有关人士共同努力。
为了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中日两国携手合作,这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而为了使这一利益在具体的合作领域中成为现实,两国在正视历史的同时,也有必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从今天中日两国关系的大局来看,如果人们在由过去的憎恨产生的反日情绪,以及与之对应的反华情绪的恶性循环中停滞不前,对双方的国家利益都非常不利。在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和人员交流空前的今天,扩大信任与合作的空间,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的机遇已经到来。而现在,两国正在努力把这一机遇落到实处。
《为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中日共同声明》宣布,中日两国将“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共同创造亚太以及世界美好的未来”,明确表示推动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的政治意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日本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3)
(2)抑制民族主义
近几年来,作为东亚地区令人担忧的动态,各国相互对立的民族主义高涨,加剧了国家间的不和谐,这是值得关注的。
关于中国的情况,人们讨论因爱国主义运动是否引发并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在历史教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口号鼓舞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强化了国家内部的认同感和团结,已经代替意识形态,承担起重要的国家、国民综合宣传教育功能。其中,以抗日战争为支柱的历史教育,当然与日本部分评论家批判的“反日教育”并不是一回事,但爱国主义运动客观上也可能会促进着排他性民族主义和反日情绪的发展。
在2004年亚洲足球杯中,观众激烈喊出的反日口号以及赛后治安不稳的状况,确实令人感到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和从众性的民族主义情绪。2005年4月,在中日关系因历史和领土等问题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中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反日游行,日本大使馆、总领事馆遭到冲击,日本企业和侨民等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反日游行对正在对华展开生意的外国企业来说也成为不安的因素。据2005年5月12日《朝日新闻》报道,在游行后紧接着举行的调查中,大约1/3的日本企业回答将延期在华商业计划。包含破坏活动在内的偏激行为和抵制日货等狭隘的民族主义行为的爆发,损害了尊重国际社会规则或秩序的中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作为东亚的重要国家,是能为新的地区秩序发挥决定性力量的“负责任的大国”,有必要避免这种纠缠于过去、不利于面向未来的态势。中国国家主席###提倡“展望未来,掌握大局”,抑制国内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无论对发展良好的对外关系,还是对维持稳定的国内秩序都极为重要。不过,信息化与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更加开放和流动化,管制和引导国内舆论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说“日本人应该更多地考虑中国人的感情”这句话没错,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如果中国的反日动态影响了日本人对中国的感情,部分排外、反华的活动家或言论家对整个舆论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将高涨。如果中日双方的民族主义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舆论,对两国来说都是不幸的。正如1995年村山首相号召的“排除自以为是的民族主义”,“推广和平的理念和民主主义”一样,两国需要从保障中日关系和平共存、长期稳定、共同繁荣的角度出发,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努力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为改善日本国民对中国的感情付出努力。
每当两国之间的历史、主权等纠纷浮到水面上来的时候,激进的民族主义就会把双方的国民感情往利己的、排外的方向煽动,使政府之间冷静处理问题的努力变得困难。
国家之间涉及渔业资源和海底的矿产、能源等的争端,经常成为牵涉东亚地区的主权或领土问题。一旦这些争端爆发,国家关系必然高度紧张起来。东亚各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不把民族主义的高涨当做问题,但我们不应该忘记:狭隘的国民感情冲突正在损害着国家之间的关系,甚至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主权或领土纠纷变得日益明显后,通过媒体或网上论坛等平台,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被煽动起来,常常陷入“要么赢要么输”的零和博弈心态,政府从国内政治需求出发,就很难在外交上达成妥协。因此,东亚各国需要理性对待充满风险的民族主义。如何防止和抑制关于主权或领土纠纷的潜在对立或紧张“表面化”?万一问题已经“表面化”,如何冷静对待?这些都是东亚各国政府必须理性思考的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日本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4)
外交谈判平常通过互相让步、合理分配利益,才能达成共识。而这些共识的取得,往往会招来国内的不满和批判。但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涉及长远的安全与繁荣的国家利益面前,应当顶住国内的压力,坚持追求国家利益。
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努力结出的果实,就是2008年6月在东海进行合作上达成的协议。中日两国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的过渡期间,以不损害双方的法律立场而进行合作,是以一个现实而明智的方式达成的协议。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把东海变成“和平、合作、友好”之海,关系到两国能否选择双赢的方式,从此抛弃零和博弈的斗争。这个协议从推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角度看,确实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经济上的“双赢”
“冷战结束后取得胜利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日本似乎确实拥有过被如此评价的经济实力,但日本经历泡沫崩溃后,经济陷入了衰退,国民的自信也随之消失。而其背后,邻国中国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在中国无论是形象上还是实质上都日益强大的情况下,日本人感到焦虑或不安也是可以理解的。无论如何,对崛起中的中国的认识,将关系到今后对中日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国民感情以及未来东亚秩序的构想。
中国是具有两张名片的国家。一张正面是:经过改革开放,从世界各国吸收投资的过程中,取得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变成世界的工厂兼市场的“经济大国”。反面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相当于美国的国土面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大国”。
而另一张的正面是:人均GDP依然很低,拥有广袤落后的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等正在恶化的“发展中国家”。反面是:面临腐败、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的国家。
毋庸置疑,两张名片都是属于中国的。不过,日本人对华认识却往往简单地倾向于其中的一方面,结果乐观派与悲观派交锋,胜败难分。很少有人能够从客观和大局的角度认识中国,平衡地分析并评价中国。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教育和医疗的普及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绵长的海岸线,成为与有活力国家联系的纽带。只要政治稳定、政策正确,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因为它确实拥有发展的条件。1978年以来,中国重视政治的稳定,推进经济改革开放的正确政策,结果取得了高水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在牵引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一点都不奇怪。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崛起,是否意味着近邻的贫困化或某种“零和博弈”?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中国经济的出口产业,大部分由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完成。对于以技术集约型企业占有产业核心位置的日本来说,中国不是威胁,相反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是互补性的。
中国至今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但中国的对日出口增加并不造成威胁,在两国处于互补型关系的情况下,中方的出口量增加将促进日方在工业机械、零部件、原材料等领域的对华出口。
另外,即使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有复杂的背景。第一,在华日本企业或合并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少;第二,使用日本或第三国(例如东盟各国)生产的零部件的制造很多;第三,考虑到日本企业倾向于研究开发、海外市场开拓、品牌战略、后续服务等附加价值高的知识、信息集约型的业务,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竞争关系就更小了。
当然,日本通过技术革新和价值创造,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波浪线往右推动下去,否则两条波浪线之间重叠的部分将不断增加,两国经济互补关系也将逐步变成竞争关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日本走向何方?(1)
冷战的终结、“9?11事件”、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等,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世界日益需要实现和平与繁荣的新的智慧和方法。难民问题、民族纷争、恐怖主义等问题,正在“威胁”着国家利益和势力均衡等概念。国际组织、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恐怖组织、民族分裂主义集团等“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繁荣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国家利益相对比,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的大趋势,今后将持续一段时间。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非国家行为体”能够代替国家的作用。在世界流动化、陷入混知己的状况下,为确保国民的安全和安心,实现经济繁荣,国家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问题在于,国家(政府)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的“治理”(governance)功能?什么是国家利益?为实现国家利益,政策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手段有效合理吗?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动员全民思考,回答这些问题。
日本正站在重要的“十字路口”,经济结构改革或修改宪法争论就是“十字路口”的象征。日本能否选择正确的道路?经济和社会能否重新恢复辉煌?关键取决于政治。再次回顾战前和战后的历史,重新沿着认识和平、繁荣走下来的战后路线何等深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