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死个几万人不过只是他江充的一个小小的手段、加强效果而已,因为他便可以借此营造出一种特别的社会气氛来——那就是给皇帝的心里造成一种印象:现今社会上的巫蛊之风很盛,难保皇帝亲近的人中也有图谋不轨的呢,尤其是那些与皇帝有利害冲突、希望皇帝早死的人。很明显,假如太子不孝的话,他便是希望皇帝早死的人之一。“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这时候的刘彻确实是老糊涂了,但凡身子有点不舒服、头疼脑热啥的,就一律怀疑为是有人在拿巫蛊作祟,这样也便有他江充的用武之地了。当然,江充等人有意的煽风点火也是很重要的。
先是江充这厮偷偷命人将巫蛊用的一些“桐木人”埋到后宫里,以便栽赃那些倒霉的后妃们,然后他便向皇帝进言说后宫中有蛊气,最后一经查验,果然如此,结果不难想象:那些后妃们死得很难看——她们可是有诅咒皇帝的心理动机,谁让皇帝一年到头都不临兴她们一次呢,而江充这厮正好恰如其分地利用了这一点。于是,慢慢的江充就把矛头对准了当时的皇后卫子夫和她的儿子太子刘据,江充这厮的万里长征眼看就要走到最后一步了。
不过那太子又岂是好惹的,江充纯粹是在玩火,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一个玩鹰的,最后愣是被鹰啄了眼。
江充先是如法炮制地栽赃太子,而太子一时也不晓得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情急之下太子居然开窍了——妈的!一定是江充这小子栽赃!于是冲动上来的太子便赶紧带人先去灭了江充这厮,就这样,江充等一干鸟人搬起石头最后还是先砸了自己的脚,以后刘彻明白过来这事儿时,更是将他老江家一门给灭了。
不过当时太子这样兴师动众地来干掉皇帝身边的红人儿,这不明摆着是要造反吗?于是丞相刘屈氂等一干人赶忙派来大军镇压,这太子也是心虚得很,不肯轻易伏法,这样双方的近十万人马便大战于长安城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最后,太子军失利,既已酿成如此惨重恶果,那太子也没脸再活下去了,于是当即自杀。堂堂一国太子都被逼迫成这副德性,可想而知,这帝国上下对刘彻这位皇帝敬畏到了何种程度!
然而老糊涂的汉武帝却更加生气了,此时惶惶然的他丝毫也未加怀疑儿子的用心是歹毒的。这样,一时间他也便对于任何人、包括自己厮守几十年的老婆都失去了起码的信任,刘彻开始发飙了——不仅卫皇后被逼自杀,连太子一家也几尽被灭门,更牵累了一干大臣们。后来巫蛊之祸又进一步发展,连还击太子有功的丞相刘屈氂、贰师将军李广利等人也因搞巫蛊和与此有关连的罪行而被灭族,不过刘、李一伙幻想浑水摸鱼,可能并不是冤枉的。
至此,大汉王朝的朝堂之上已为之一空,风烛残年、子孙凋零的刘彻眼看就要成光杆司令了。他要是再不及时悬崖勒马,那就只有万劫不复了。
①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② 本是一种古代民俗信仰,后代就慢慢演变为加害仇敌的巫术。它起源于远古,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毒蛊就类似于今天的投毒。苗族人在历史上就以擅长此道闻名。
七、反思之后的亡羊补牢
七、反思之后的亡羊补牢
1、细君公主的悲怨之声
刘彻到底是“圣彻过人”的皇帝;当他已然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甚至竟不惜矫枉过正起来。而这里便先要提及一下“轮台屯田”一事了,它正是大汉帝国改行战略收缩政策的一个契机。
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西域一直都受到匈奴人的控制,秉承着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的原则,为联合西域诸国共同夹击匈奴,刘彻就曾经于前138和前119年两次派出著名的外交人士张骞成功地出使到了西域诸国。这样,不久之后,双方的贸易、联系与合作关系都加强了,于是西域诸国便开始不大听匈奴人的招呼了。
但是匈奴人是不会甘心自己在西域的失败的,到嘴里的肥肉怎么可以轻易就丢弃了呢,于是匈奴人便指使那还听自己话的、地当西域交通孔道的楼兰与车师两个小国出来捣乱,并经常沿途截杀汉朝使节。这样,终于激怒了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大汉派出将军赵破奴进击楼兰、车师,狠狠地给了他们点颜色看看,如此才算初步确立了大汉在西域的优势地位,而之后西域大国乌孙也主动结好于汉,并与汉和亲。而此次参与和亲的细君公主不得不重点说一说,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女子。
细君公主本是诸侯王的女儿;他父亲江都王因谋反而被诛,所以派遣她去和亲也算是一种“开恩”。细君公主在乌孙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可以想象,她生活难以习惯,又思念故乡,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于是便作了一首《悲愁歌》(又名《黄鹄歌》),其辞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虽然语言朴质,但感染力非同一般,而且还成了后世边塞诗的先声。据说,这首悲歌后来传到了刘彻的耳中,他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但刘彻不会因儿女私情而有背国家大计,所以每隔一年,皇帝便只是派遣使者带着中原的一干锦绣帏帐,赠送给细君公主,以聊慰她的思乡之情。后来公主又被迫再嫁,以至不久即忧伤而死。
再回到“轮台屯田”一事上来。
在贰师李广利远征大宛并取得了象征性的胜利后(也就是获得了汗血马的那次),为了巩固胜利果实,皇帝便又决定在西域建立起一条防御线和交通线:它东起敦煌,西至轮台,沿途都有亭燧设施,而且为解决驻戍西域的汉军给养问题,汉朝也开始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试验性地开展屯田,但起初规模太小,仅几百人而已。征和三年,汉军彻底击垮车师,如此一来屯聚西域一事也变得更加紧迫了。
征和四年(前89),当时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等便奏言:轮台东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可以开发出来以满足汉驻西域大军的给养问题。其实还不仅如此,桑弘羊等人也认为,轮台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在车师西千余里,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而且轮台以东和东北面的焉耆、危须、尉梨一带,也曾经是匈奴僮仆都尉(就是视西域各国为匈奴之僮仆的意思)经常驻扎之地。如果汉大军在轮台屯田,也可以一并将匈奴势力完全排挤出西域,这对保卫中西交通及汉朝西北边郡的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桑弘羊等人的这一建议应是汉武帝政府一贯奉行的西联西域、北制匈奴战略思想的最高体现,从长远来看,的确不失为经营西域的良策。而且桑弘羊也是追随武帝几十年、深为汉武帝所倚重的理财专家(桑弘羊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武帝一朝的几乎所有的重大财政政策俱出自他之手,武帝对他也无不言听计从。
然而这一次,却出现了例外。“攘外必先安内”,还是先搞好内政再说吧,匈奴的事可以放一放吧。
2、一个皇帝的自我批评
深刻地反省过之后,这位一向以雄心勃勃、锐意进取著称于世的伟大皇帝发觉,自己首先要做的便是罢停征伐并努力恢复大汉王朝的元气。于是,借着罢“轮台屯田”的机会,皇帝便向全体臣民们下达了一道自我批评的“罪己诏”,史称其为《轮台罪己诏》。
当然刘彻此时也已自知来日无多,他真的要过几天清净日子了,自然他觉得老百姓也该是如此。就在这道《轮台罪己诏》中,其实刘彻也并没有进行多少自我批评,而只是委婉地表示了自己过去的失策。说起来,像他这种自尊心极强又自视甚高的皇帝,那指定是死不认错的,能让他说出一句“朕之不明”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只是这短短四个字,却是千万人的脑袋搬家才换来的。
若仔细归纳起来,《轮台罪己诏》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悔征伐之事,并明确以后“不复出军”;
(二)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加强民生、富民工作;
(三)鼓励养马,防止缺乏武备。
可以说,以《轮台罪己诏》为代表,刘彻晚年的一系列不失英明的施政举措,包括痛杀钩弋夫人、为继承人指派了合格的辅政大臣等,便成功地收拾了局面,汉朝的这副烂摊子愣是又被他给勉力支撑了起来。所以后来的史学家司马光才说道:“(汉武帝)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而在《朱子语类》中大思想家朱熹也指出他“天资高,足以有为……末年天下虚耗,其去亡秦无几。然他自追悔,亦其天资高也。”可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不过最后尚需一提的是,刘彻在屯田一事上实乃小心过分,他当初的确是被折腾怕了,不敢再折腾了。
就在刘彻死后不久,汉昭帝和他的辅政大臣霍光就采用了桑弘羊的前议,派军屯田于轮台。到了汉宣帝③时,当时的西域都护郑吉终于收到了轮台屯田的巨大功效——郑吉的大军在向西域纵深挺进的过程中,以轮台屯田所积累的谷米做给养,最终将匈奴势力彻底地驱逐出了西域,实现了汉朝多年来统一西域的夙愿。
但这些成绩的取得还是和刘彻当初的开拓之功分不开,伟大人物的历史影响乃至到今天也未必说得尽。
③ 汉宣帝刘询,乃自杀的前太子的孙子,本当受其祖牵累而死,后经当时的大臣丙吉搭救,遂成为刘据一族惟一的活口,后又奇迹般地登上了皇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八、汉武帝的爱情生活与文学创作(1)
八、汉武帝的爱情生活与文学创作
1、他的纵欲生活与断袖之癖
有些杂史中在提到刘彻的纵欲生活时,说他曾经自道什么“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如果这有些夸张的话,那么《史记》中说的也足可让人窥见一斑了:他不仅总是让宫人同辇而行,就连到马厩看马的间隙;一高兴便来了兴致,遂“多幸妃”。
或许这些也多与他生育率低有点关系吧,他急切地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那就只有多播种这一途了,结果却适得其反,后面我们还会专门提到这个问题。不过以他那“多欲”的个性言之,他后宫上千人的确不是什么希奇事。
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汉朝的皇帝中,包括后来的汉成帝、汉哀帝(“断袖之癖”即由此君而来)等,他们和自己的祖宗刘彻在性取向上似乎都很有些问题。《史记》中记载道:“始时,嫣常与上共卧起”,说的即是刘彻与他的同学兼男宠韩嫣的一段隐晦故事,不过由于韩嫣为王太后所仇死得很早,所以刘彻也便就此打住了(据说他和李夫人的哥哥、乐师李延年也不清白)。
但是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这不能不说是刘彻身上的一个洗不净的污点。而历史上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做“脏唐臭汉”,大意就是说汉朝和唐朝的皇帝们身上都不干不净的,汉朝的皇帝们多断袖之癖,唐朝的皇帝则又多*,比如有名的唐高宗、唐玄宗。在后代的士大夫眼中,似乎他们刘府、李府除了门口两个石狮子还干净外,恐怕连那猫儿、狗儿也不干净吧。
其实这种事情在同时代的欧洲(古罗马)要严重得多,在中国后来也是这样,比如就有人说,贾宝玉当初和秦钟也似乎就有这种嫌疑。只是中国人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然伦理上是绝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的。
好在刘彻陷得还不是很深,他反而又走向了更一个极端。在那么多的后宫女子,自然只有少数幸运者是为他所垂青的,除了那有名的几位外,还包括了李姬(生有一子)、尹夫人和邢夫人等人。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要说说。
当初,这尹夫人和邢夫人二人是同时得宠的,为了免得二人到一块掐架什么的,刘彻便有诏令二人彼此不能相见。但是偏偏这个尹夫人好奇心作祟,于是她就求着皇帝非要见上邢夫人一面不可。刘彻最后就答应了,不过他却耍了一个把戏——他让其他夫人化妆成了邢夫人的样子,随从御者数十人,来以邢夫人的名义见尹夫人。偏巧这尹夫人也不是流辈,她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