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言”,只能从行,但王振不让他插手军政。至此,老头子竟不能善终于家。 《明史》中讲:“(王)振乃为乱兵所杀”,应该是混战中被瓦剌军砍死或者被自己人逃跑时踩踏而死。
明朝随臣中,只有萧惟祯等少数几个人命大,连同数千军卒拼死逃得入关。
明英宗恐惧至极,在数百禁卫骑兵的扈卫下想突围,几次均未成功,身边人被杀的越来越多,无奈何,发昏当作死,他下马放剑,坐在地上发呆,周围仅有十余个剩下的禁卫军和太监喜宁陪同。
瓦剌军打扫战场,一个下级军官见明英宗身上那副黄金甲值钱,叱令其脱掉。明英宗吓呆了,又不知对方那一口蒙古语是什么意思,没有立即解甲,惹得对方提剑过来要砍英宗的脑袋。危急时刻,这个蒙古人的哥哥见明英宗装束不凡,忙制止兄弟动手,率数名兵士押着明英宗去见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这时,明英宗缓过神,问:“您是也先?伯颜帖木儿?赛刊王?还是大同王?”
塞刊王见来人出语不同凡响,立刻飞奔驰见也先,报告说:“我部下俘获一人,举止言表甚异,莫非就是大明天子吗?”
也先立刻派曾出使过明朝的两位使臣去辩认。不久,二人猪颠疯一样跑回禀告:“正是大明天子!”
以几万人打败五十万明军,已经出乎也先本人预料。现在,竟然能活捉大明天子,也先的心情几乎就不能“喜出望外”四个字来表现,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事。
此次三路出军,也先不过是想趁秋高草壮马肥之余杀掠一番,一为寻些小便宜,二为出出气,哪料想一举就干掉五十万明军,连大明天子也擒于手中。于是,他仰天高呼:“我常常向天祈祷,求大元重新天下一统,真是上天保佑!”这时候,也先的野心,忽然被放大了无数倍,他想再造“大元”了。但是,对于怎么处理手中的这个大明天子,也先感到非常棘手。他做梦也没想到过自己这么一个边陲酋长能逮个活皇帝。
他向左右部落头领们问计。有一个头领名叫乃公,大声嚷嚷道:“上天以仇人赐我们,杀掉算了!”
瓦剌部落的一个头领伯颜帖木儿大怒,上去就给了乃公一个大嘴巴,对也先说:“大人您身边怎么有这种东西!两军交战,人马必中刀箭,或践伤身死,今大明皇帝独全然无伤,对我等又态度平和,更无失态失仪之处。我等久受大明皇帝厚恩赏赐,虽天有怒,推而弃其于地,但未尝置之死地。我等何能违天而行!如果大人您(也先)遣使告知中国,使其迎返天子,您岂不能博得万世好男子之名!” 蒙古众头领闻言,皆一旁赞和。
也先沉吟,终于点头。他倒不是想博什么“万世好男子之名”,而是觉得明英宗奇货可居。于是,他就委派伯颜帖木儿负责软禁明英宗,命被俘的明军校尉袁彬“陪侍”,照顾这位落难大明天子的起居。同时,也先派人去怀来城,告诉守将明朝皇帝被俘的消息,并索求金帛。
怀来守将不敢开门,以绳子把也先的信使吊上城,马上转送北京。八月十七日,百官在宫内集合,虽然都听闻大败的消息,一时不敢确实,也不知明英宗下落。也先使者来,大家才知道皇帝被人活捉,惊惧异常。
明英宗的皇后钱氏急眼,尽括宫中宝物,派人送至也先营中,想赎回老公。对方不报。
见赚不开怀来城,也先又拥明英宗去宣抚,以皇帝名义传谕守军开城。当时,宣大巡抚罗亨信在城内,派人向下喊话:“我们所守者,乃皇帝陛下城池,日暮不辩真伪,不敢开城。”
见此计又不成,八月二十三日,也先率部众就拥明英宗返头回大同索求金币,表示说只要金银送得多,大明天子即可归还。
负责大同城守的都督郭登坚闭城门,令人传达信息:“臣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闭城门。”
明英宗惶急,说:“朕与郭登有姻亲关系,他怎能拒朕与门外呢?”(郭登乃明朝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孙子,与明皇室有姻亲)
侍从明英宗的校尉袁彬见守将不开门,深恐也先拿不到金银会因怒杀人,就用头触门,大哭号叫。
明朝的广宁伯刘安、都督佥事郭登等数人见状,出谒皇帝,伏地恸哭,奉上黄金二万两以及宋瑛、郭敬等人的家财“孝敬”英宗。英宗把金银“转赐”也先以及救自己一命的伯颜贴木儿。
诸臣出迎,大同城却紧关大门,做足防御措施。也先见无机可乘,就挟持明英宗北行,回老巢休整。。 最好的txt下载网
百战中国之62_明朝_平壤之战
百战中国之62_明朝_平壤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5 30
战争规模 15 20
伤亡规模 14 20
战争知名度 14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85 100
兵将 明朝 日本
双方兵力 4万余人 2万余人
伤亡兵力 不详 全军覆没
将领 李如松 小西行长
战略意义
平壤之战,日军见识了中国陆军的强悍,200多年不敢大规模入侵中国和朝鲜。平壤之战时,已经是明朝后期,明朝军队战斗力是整个明朝比较弱的时候,就这样,日本军队还被打得无还手之力。平壤之战,并非日本人不勇猛,而是明朝的武器太好,战术过于先进。
战争规模
明朝
4万余人。
日本
2万余人。
伤亡人数
明朝
不详。
日本
主力第一军和第二军基本打残,伤亡2万余人。
将领
明朝
李如松(1549…1598),1583年,34岁被任命为山西总兵。1587年,38岁被任命为宣府总兵。1592年,43岁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到宁夏平叛,这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1592年12月,任东征提督,远赴朝鲜跟日本开战,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1593年回国后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1597年,48岁升任辽东总兵官。1598年,49岁遭遇鞑靼土蛮伏击,不幸身亡。
李如松的诗: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日本
丰臣秀吉(1536…1598),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
小西行长,在丰臣秀吉死后,从朝鲜逃回日本,被德川家康干掉。
战争进程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
万历二十年,1592年5月24日,15万名日军士兵乘700余艘战船分别从福冈、名古屋、对马海峡出发,自釜山登陆,进攻朝鲜。
日军由日本国内最精锐的部队构成,总计15万人,分为九军,军力如下:
第一军:小西行长1万8千人
第二军:加藤清正2万2千人
第三军:黑田长政1万2千人
第四军:岛津义弘1万4千5百人
第五军:福岛正则2万5千人
第六军:小早川隆景1万5千人
第七军:毛利辉元3万人
第八军:宇喜多秀家1万1千人
第九军:羽柴秀胜1万1千人
7月5日,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仅有全罗道幸保。朝军守将无能,士兵毫无战力,一触即溃,四散而逃。
汉城、平壤都被攻陷,朝鲜国王李昖逃往义州。
当时的朝鲜并不是独立国家,而是明朝的属国,国王要向大明皇帝称臣,称明朝为天朝,称明军为天兵。但凡国王即位,册立世子,甚至娶老婆,都要事先向明朝报批,获得批准之后才能做。
被追到鸭绿江边的朝鲜国王李昖,向明朝提出了一个要求:渡江内附。所谓渡江内附,就是避难。朝鲜国王李昖用一句十分真诚的话,表达了他的心声:“与其死于贼手,毋宁死于父母之国!”
万历二十年,1592年7月,明朝向朝鲜派出了第一支军队,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人出发了。
祖承训到了朝鲜,来迎接的朝鲜重臣柳成龙看到明朝就这点人马时,哭笑不得,对祖承训说道: “倭兵战斗力甚强,希望将军谨慎对敌。”
祖承训的回答简单明了: “当年,我曾以三千骑兵攻破十万蒙古军,小小倭兵,有何可怕!”
祖承训所带的,是长期在边界作战的明军,战斗力较强,日军虽有15万,明军就算和日本人死磕,也还是有一拼。
承训率3000人一路打倒平壤,压根就没碰上几个敌人,他没想到,日军在平壤城伏击,占据有利地形,用火枪射击明军。
承训率率领残兵逃了出去,但损失已经极其惨重,死伤两千余人,几近全军覆没,副将史儒战死。
明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这样结束了。
于是明朝这边开始准备第二次进攻,这次是玩真格的,主将是宣府总兵李如松。李如松,字子茂,李成梁长子,时任宣府总兵。
说到李如松,先说说他父亲李成梁。
李成梁,辽东铁岭卫(即今铁岭)人。明朝蒙古边界第一号人物,风头胜过戚继光,不但当上了总兵,还成了伯爵。 自隆庆元年,1567年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十多年间,李成梁年年打仗,年年杀人,年年升官,从没消停过,平均每年都要带上千个人头回来报功。杀得蒙古人魂飞魄散,搞得后来蒙古人出去抢劫,只要看到李成梁的旗帜,基本上都是掉头就跑。
李成梁的精锐部队,辽东铁骑是当时最强大的骑兵,作战勇猛,且行动迅速,来去如风,善于奔袭,是李成梁赖以成名的根本。 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是因为辽东铁骑的士兵们,不但收入丰厚,装备精良,还拥有自家土地。
李成梁是辽东土生土长的人,在与蒙古人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扩充着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且还把地盘都分给手下,辽东铁骑的成员,可以说是人手一份。 所以辽东的土地,也是辽东铁骑的土地,每一寸土地,辽东铁骑都会用生命去捍卫。
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退休了,他的儿子李如松接替了父亲的权力。万历十一年,1583年,34岁的李如松被任命为山西总兵。万历十五年,1587年,38岁的李如松又被任命为宣府总兵,镇守明朝四大要地之一,成为了朝廷的实权派。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发生叛乱,此时戚继光已经死了,李成梁又退了休,李如松闪亮登场,被任命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前去平叛。 李如松虽然是高级将领,打仗时却喜欢带头冲锋陷阵(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伏笔)。在宁夏平叛过程中,李如松亲自登云梯爬城墙,骁勇无比。叛军投降后,李如松将投降的叛军全部杀死,不错,这就是李如松的风格。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实在是个多事的年份,李如松刚刚平定宁夏,就接到了圣旨:奔赴朝鲜打日本人。
作为大明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辽东铁骑的人数并不多,加起来不过万人,分别由李成梁旧部、家将、儿子们统管,除了李如松有三千人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桢、李如梧以及心腹家丁祖承训、查大受等都只有一千余人。
万历二十年,1592年12月,各路部队辽东会师,援朝军队组建完成,总兵力4万余人,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宣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
部队分为三军,中军指挥官为副总兵杨元,左军指挥官为副总兵李如柏,右军指挥官为副总兵张世爵,所到将领各司其职,而戚家军归李如松直接指挥。
浙江游击将军吴惟忠率领4000名特殊的步兵:戚家军。他们统一穿着红色外装,且身上携带多种兵器(鸳鸯阵必备装备),放眼望去十分显眼。 戚家军在江浙福建沿海,打得倭寇不敢登岸,在朝鲜他们将跟前辈苦苦寻觅的倭寇主力对阵,他们有理由兴奋异常。
万历二十年,1592年12月26日,李如松率领大军,跨过鸭绿江。
朝鲜国王李昖站在对岸,亲自迎接援军的到来。
但柳成龙却不这么看,这位仁兄还是老习惯,来了就数人数,数完后就皱眉头,私下里找到李如松,问他:你们总共多少人? 李如松回答:四万有余,五万不足。 柳成龙不以为然了:倭军近二十万,朝军已无战力,天军虽勇,但仅凭这四万余人,恐怕无济于事。 李如松冷冷地说出了他的回答: 阁下以为少,我却以为太多! 柳成龙一声叹息,在他看来,这又是第二个祖承训。
到了朝鲜,李如松第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