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花之语-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安石对着那白杏花吟颂道:“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烧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即便为东风吹落,但那似雪花瓣却可在一陂春水上,顺流而飘,芳洁不染。是为托物见志,寓意深长。
  明代园艺家王世懋认为:“杏花无奇,多种成林则佳”,(《学圃杂疏·花疏》)是比较有道理的。在大型园林或风景区内,群植于山坡和水畔是较理想的方式。在古代,水边倒影、红艳出墙—如同唐诗人吴融在《杏花》中所概括的那样:“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被认为是杏花最富于情态的两种景观。上面王安石一诗,即敷衍的是前者。至于后者,更是经吴融“一枝红艳(一作杏)出墙头”(《途中见杏花》)的品题后,风靡诗坛。祖述者如宋代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金代刘豫《杏》:“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疏篱。”元好问《杏花杂诗》:“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明代朱曰藩《泾西杏花杂兴》:“墙东一树红如锦,莫怪先生独闭门。”绘画也受其影响,喜用这个题材。元代郑允端藏有五代南唐画家徐熙的杏花图,曾赞道:“曾记沉沉春雨后,一枝斜透粉墙西。”明人陈锋则在自己画的一幅杏花图上自题绝句云:“记得景乡回首处,一枝斜拂酒楼前。”真是诗情画意,各有体会。
  中国人爱杏,与杏有关的典故也有不少:北宋天圣二年进士宋祁善作诗词,曾作“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由于一“闹”字下得好,传诵一时,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无独有偶,明代名臣史可法任翰林院教习期间,曾以《春日即事》为题命人作诗。管水初,字一清,所写诗中一联为“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受到史公击节叹赏,时人因呼之曰“管杏花”。
  人们把教育界称为“杏坛”,又把医学界称为“杏林”,皆出之于古书上与杏花有关的传闻。杏坛,据说是孔子聚众讲学之所。《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絃歌鼓琴。”《庄子》这里可能只是寓言,并非实指。后人因此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书碑,广植杏树。到了宋乾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以旧基为坛,植以杏树,取杏坛之名名之,以后历代相承。后来凡是授徒讲学处,都可叫做杏坛。
  杏林,即三国时东吴的一个叫董奉的名医,为人治病素不收钱,只要求病人好了以后在地方上种杏树,病重者植五株,轻者植一株,作为回报。经过一些年,他治愈病人无数,得杏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因他医术高明,功德无量,人称他为“董仙”,称当地杏林为“董仙杏林”。打那以后,世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等来作为称颂医家之美辞。
  从以上的诗文典故中,我们可以发现,杏花是最得早春朦胧之美的花卉,也可以是春光浪漫时的象征。杏花的诗情画意,正是中国文化匠心独具的一个体现。
  

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1)
拨开神异传说的迷雾,搁置有关品格的争论,我们看见的是灿若云霞的桃花,与美人交相辉映,亦不逊色……
  据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唐德宗时,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到长安考进士落第后,颇觉无聊。清明节那天,他一人独游都城南庄,至一村户,见一亩之地上花木茂盛,看似寂若无人。他因口渴,叩门求杯水喝。良久,有一女子自门隙问他是何人,有何事,他回答后,那女子沏了杯茶,开门请他入内,设椅于庭院招待他,自己则倚在一株小桃树边观察他,“意属殊厚”。崔护见这女子娇柔美艳,不觉动心,情不自禁以言相挑,那女子不回应,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崔护饮毕,女子送至门,似有恋恋不舍之意,“崔护亦睠盼而归”。一晃第二年清明节又到了,崔护追忆往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访,唯见门墙如故,桃花依旧,却门上多挂了一把锁,空不见人。他怅惘之余,挥笔题诗于门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想想去年此日,这里正是春风殆荡,桃花盛开,那个姑娘就倚在桃树下,人面桃花,互相辉映。美人因桃花的联想而分外妖娆,桃花亦因有美人的映衬,而艳态可掬。以花拟美人,本是俗套,而此诗所写,则是眼前实景,人面不在,桃花依旧,怎不叫人叹惋!
  桃为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高约丈余,原产于我国的西北和西部,栽培历史达三千年以上。早在周代,《诗经·周南》就首先在诗句中赞美了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成书约在战国末年的《尔雅》记载了两种桃树:“旄,冬桃。 槪遥教摇!币恢纸徐福殖贫遥├鹿党墒欤睹揽墒场R恢纸袠{桃,又称山桃、山毛桃,果实小而多毛,味酸苦。无食用价值,可用作栽培桃树的砧木。汉武帝扩建上林苑,诏群臣献奇花异品。据《西京杂记》说,所献之桃有十,就是:秦桃、槪摇㈢胶颂摇⒔鸪翘摇㈢惨短摇ⅰ∽衔奶摇⑺摇⒑摇⒂L摇⒑摇4哟耍泄靥业闹掷嗟募窃鼐驮嚼丛蕉嗔恕:菏保沂饔筛仕唷⑿陆敛ㄋ梗笥钟刹ㄋ勾贾僚访栏鞴毡镜奶遥缒暌嘤晌夜ァ�
  今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桃树品种已达三千种以上,我国就约占一千种。一般按花、叶观赏价值及果实品质而分为观赏桃与食用桃两大类。我国观赏性代表种类有:
  白桃,花白,单瓣。白碧桃,又名千瓣白桃,花白,复瓣或重瓣。碧桃,花淡红,重瓣。绛桃,花深红,复瓣。红碧桃,花红,复瓣。复瓣碧桃,又名千瓣碧桃,花淡红,复瓣。绯桃,花鲜红,重瓣。以上是单色花。洒金碧桃,又名日月桃,花白或粉红,而且同一株上花有两色,或同一朵花上有两色,甚至同一花瓣上有粉、白两色。这是异色集于一身的花。紫叶桃,叶为紫红色,花淡红色,单瓣或重瓣。这桃树是既可观花又可观叶。垂枝桃,枝下垂,花有深红、纯 白、淡红、五宝等色。塔型碧桃,树型呈窄塔状。这两种桃树是既可观花又可观树形,较为少见。还有一种叫寿星桃,植株矮小,节间特短,花朵密集,花较小,红色或白色。
  食用性的常见种类则有:
  粘核桃,特点是果肉粘核,品种很多,如上海水蜜桃、肥城佛桃、浙江玉露桃皆是。离核桃,果肉与核分开,品种有青州蜜桃、红心离桃等。蟠桃,果实扁平。油桃,果实小而光滑无毛。此外还有黄肉桃、冬桃等。
  桃以密集成林为佳,开花时云蒸霞蔚,如火如荼,分外好看。加上桃花耐旱,也较耐寒,比较容易栽植,历代皇家园林都将桃花视为不可或缺的树种。晋代宫囿华林苑,据载,有桃树七百三十八株,白桃三株,侯桃三株。唐太宗李世民有《咏桃》诗赞道:“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唐都长安宫苑有“桃花园”,历朝皇帝常在园中开筵,群臣侍宴,作赋咏桃花的应制诗。开元天宝中,御花园有千叶桃花盛开,明皇折下一枝,插在杨贵妃的宝冠上,说:“此个花,尤能助娇态也。”为桃花增添了一段风流韵事。清代位于北京西郊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大体完工于乾隆九年(1744)的圆明园,规模宏大,为中国园林的顶峰之作。其中乾隆亲自定名的景点达四十处之多,其中一处匾题为“武陵春色”,即用陶隐居桃花源典故,那里种植的正是桃林一片。

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2)
不仅仅在皇家园林,桃花的踪迹遍布各地。相传晋代潘岳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令时,满县都种植桃花。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庾信在《枯书赋》中曾赞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据载,蒋山(今南京东北的钟山)宝公塔之西北有桃花坞,六朝时桃花甚盛,后不复存。唐元和年间,刘禹锡自郎州至京师长安,听说玄都观植满桃花,曾发出“玄都观里桃千树”的感叹。西湖包家山多桃树,宋时有匾曰“蒸霞”,农历二月游人最盛,号为“小桃源”。栖霞岭以岭上桃花开时灿如云霞,故名。宋人陶弼,有文武才,工诗,神宗时守钦顺二州,有一年春途经叶县(今属河南)见到千叶桃花,有感而为诗曰:“三月宫桃满上林,一花千萼费春心。叶公城外襄河北,一树无人色更深。”明人吴拭《武夷杂志》载:“春山霁时,满鼻皆新绿香,访鼓楼坑十里桃花,策杖独行,随流折步,春意尤闲。”又明代宁波府城东,因传刘晨、阮肇采药于此,春月桃花万树,俨然便是桃源模样。茅山乾元观,旧有道士姜麻子,从扬州乞得烂桃核好几石,在空山月明中下种,后长出无数桃树,绵延五里余。黄山桃花峰下有桃花源、桃花溪几处名胜,那里触目皆是桃花。古田县黄蘖山桃树密布,山下有桃坞、桃湖、桃洲、桃溪,每至春日,东风煦拂,夭桃夹岸,真是桃花的世界。此外,五台山的桃源洞,华盖山的桃花圃,苏州的桃花坞,都是古代桃花胜境。
  今天,观赏桃花的著名景点更是不可枚举:
  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中外闻名。进入石牌坊大门,大路两旁,青山脚下,山溪岸边,到处种植桃花。每至春日,红白交映,锦绣成堆,令游人如痴如醉。
  上海西南龙华镇……“龙华晚钟”为旧日沪城八景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三,龙华看桃花”,为传统习俗。龙华公园有桃花一千多株,品种很多,如赛白桃、粉碧桃、日月桃等。南汇县开辟了一处新兴的桃园,植有桃树三万多亩,面积大,品种多,为华东之最。
  北京西郊植物园,植有五千株碧桃。每年春季,真是花开时节动京城。
  兰州安宁的桃园,占地八千多亩,植桃三十余万株。品种达二百种以上。一年一度举办的桃花会,遐迩闻名,引得游人如织,欣喜若狂。
  广州白云区新市镇石马村,千亩沃野上,植绯桃达十五万株。有诗赞曰:“岭南春到早,石马花先红。”
  江西庐山,桃花成林。江南桃花将谢,它那里才刚刚吐蕊,这是庐山气温稍底的缘故。立于“花径”上的景白亭,纵目峡谷,只见重葩叠萼,色胜云霞。
  桃花其性早熟,三年可结实,然而六七年便老化,枝干结果后越来越细,十余年后易枯,树龄并不长,甚至有“短命花”之称。(见明·文震亨《长物志·花木·桃》)但有趣的是,古代却喜欢大谈桃花的神话,说桃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属于仙品,并盛传有千岁之桃云云。
  神话中流传最广的当属西王母(见插图12)仙桃宴的故事了。其本事最早见于《汉武帝内传》,内说:昆仑山之神西王母派紫兰官玉女为使者前来告诉汉武帝,王母要在七月七日来作客。到了这天,汉武帝在宫掖大殿设座,王母果然降临。王母带来许多美馔珍肴,皆非地上所有。她“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仙桃因与王母有关,故又称“王母桃”。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又由于此桃三千年才一结果,神异非常,人们认为吃了它便能长生不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
  西王母仙桃之说显然是后人捏合了以往数种传说衍化出来的。一是《山海经》的说法,《西次三经》中载:“(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食之不劳。”这如桃之果,吃了不会疲劳,便是这神话的始作俑者了。又《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佚文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海内十洲记》亦曰:“东海有山名度索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曰蟠木。”这就是后来人们称王母仙桃为蟠桃的出典。此外,《玄中记》、《河图括地图》都有同样的说法,文稍异而已。二是到了汉代,西王母被民间看成是赐福、赐寿、赐子、化险消灾的女仙。当时有部卜筮专书《易林》,即有这方面的卦辞,如:“稷为尧使,两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又如:“引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