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之前许地山已经来到英国研究宗教比较学,两人在伦敦住在一起,在一起谈佛学,谈文学,对老舍的启发很大。
老舍在东方学院的酬金是每年250镑,每月仅有20镑,生活是较为艰苦的。他还要给母亲寄些生活费用,这就显得更为拮据了。老舍心情不好,就埋头在小说堆里,广泛阅读英文名著,到后来自己也觉得手痒痒的,想试试身手。
许地山见老舍迷上了小说,就鼓励他写。在许地山的影响和鼓励下,1925年老舍用3便士一本的学生练习本写成了《老张的哲学》。许地山对这部小说大为称许,认为老舍写得非常幽默诙谐,便将这部小说推荐给上海的郑振铎,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从此老舍一发而不可收,接二连三地发表了长篇《赵子曰》、《二马》等作品,成为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创作最为光彩的明星。
生活无着时的援手:冯铿与马宁
“左联”作家马宁,原名黄振春,1909年生于福建龙岩。在厦门集美师范读书时,参与地下党领导的*,被开除学籍。不久他流亡到汕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等文章,激发了他从事文学革命的思想,1927年春他只身到上海拜会郭沫若。但因郭沫若参加北伐,未能如愿。后经创造社同仁的介绍,到上海大学学习。上海大学被查封后,马宁生活无着,在艰难的环境里开始创作小说。
1930年初春,他找到一位同乡,借了一块大洋,将它兑换成铜板,分摊为每天十八个铜板的生活费,开始了他的中篇小说《铁恋》的创作。小说写的是以海陆丰农民暴动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在《铁恋》将近脱稿时,他的生活费所剩无几,就给南强书局写了封求援信,意思是说,小说交稿的第二天,就预付部分稿酬。当他写完这部小说之后,身上只有一个铜板了,只得用白水充饥。他将小说初稿交给南强书局。第二天就通知他去领稿酬。事后他才知道是书局特约编辑冯铿审阅了他的书稿,决定出版的。
《铁恋》出版后,冯铿约见他。冯铿直率地说:“我第一次见到你的名字是在《乐群》杂志上,你在那篇《通讯》,称共产党是‘新的太阳’,我觉得很有新意。”或许是这种新颖的提法,使冯铿很快就拍板出版他的小说的。不久,他又认识了钱杏村(阿英),在《铁恋》出版后,钱杏村还介绍他加入了“左联”。
马宁加入“左联”后,与冯铿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他曾将闽西苏区的见闻,介绍给冯铿听,冯铿很感兴趣地说:“你有亲身经历,怎么不写苏区呢?”马宁在她的鼓励下,以《苏维埃随笔》为总标题,写了20篇散文,发表在李伟森主编的《红旗日报》上。由此马宁又认识了李伟森,并经他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单身汉租赁房屋十分困难。马宁找到一个亭子间,可是房主不租给单身汉。冯铿得知后,就装成马宁的家属,帮助他租下了房子,为马宁解决了难题。
冯铿牺牲后,马宁写了《记冯铿同志》一文,称冯铿是他的救命恩人和革命的指路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何必低首求同群”:陈师曾与齐白石
陈师曾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原名陈衡恪,号朽道人,后更名为陈师曾。1876年3月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他六岁开始学画,跟随其祖父陈宝箴和父亲陈散原在湖南时,曾得到长沙书画界名流的指点,使得他的艺术天分得以开掘,显现出非凡的造诣。陈师曾还是大画师吴昌硕的高足,得到过吴昌硕的亲传。他的大写意花卉画,笔势雄健,气魄雄伟,设色瑰丽,颇具吴昌硕的风采。
1902年陈师曾带着三弟陈寅恪东渡日本,先后在弘文学院和东京美术专科学校求学,1909年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江苏、湖南的教育界任职。从1914年起,开始在北平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和在北平国立高师教授图画。
1917年的夏天,齐白石应老朋友樊樊山的邀请第二次到北京卖画,住在法源寺的藏经楼。一天,齐白石正在伏案作画,忽然进来一个30多岁的人。他自报家门说:“我是陈师曾。从书画店见到你的刻印和画作,才知道你来北京了,特地来看看你。”当年,齐白石到京城卖画,没能得到书画界的认可,甚至有的画家还很瞧不起这个木匠出身的画家。可是陈师曾仔细地看了齐白石的几幅画作,觉得齐白石正处于一个转折的关头,只要从因袭模仿中走出来,彻底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就能成为杰出的画家。于是他特地来会见齐白石。齐白石对陈师曾早有耳闻,一直没有机会相识。今日相见,格外感到亲切,连忙让座,请他坐下。陈师曾很客气地说:“您是前辈,不必客气。”说罢就提出欣赏一下齐白石的大作。白石将他很得意的一幅《借山图》拿出来展现在画案上。
陈师曾右手抚着下颏,端详着这幅画,思忖了良久说:“您功底深厚,画格也高。只要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自然能闯出一条新路。”齐白石听了心里十分佩服这位年轻人。他们谈了好久,齐白石从这个年轻人的谈吐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教益。陈师曾临走时,为齐白石题写了一首赠诗:
曩于刻印知齐君,
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
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
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
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
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合古,
何必低首求同群。
这首题诗肯定了齐白石篆刻与绘画的成绩,也指出了他因袭传统的不足,劝导他走自己的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它对齐白石形成自己的风格启悟很大。齐白石后来能走出自己的路子,陈师曾也颇有指点之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奖掖青年的好范例:郭沫若与傅抱石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在日本避居期间,结识了到日本深造的画家傅抱石。
那是在1933年,傅抱石在日本留学时,得知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研究中国甲骨文字很有成就,而这种甲骨文正是他研究中国美术渊源需要探讨的内容,于是就在朋友的帮助下,拜会了郭沫若。两人因此相识并成为经常往来的朋友。
傅抱石是一位治印高手,他一直想将自己的多年的篆刻编成一个集子出版,这个想法得到郭沫若的大力支持,还找到自己甲骨文著作的出版商田中庆太郎,帮助他于1935年出版了篆刻集《摹印集》,还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同一年,在郭沫若的鼓励下,傅抱石在东京银座举办了个人首次画展。郭沫若为扩大画展的影响,不但为许多画作题写了题款或题诗,还亲自在开幕式上向参观者介绍傅抱石的绘画成就,之后举办了记者招待会。
1937年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回国投身于抗日的洪流,在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任少将厅长。尽管他工作繁忙,但还时常想念先前回国的傅抱石,曾多次寻找他的信息。直到第二年春天,在江西新余县老家赋闲的傅抱石才得知这个消息。于是前往武汉看望郭沫若。郭沫若对他的到来欣喜万分,设法为他在第三厅安排了个上校秘书的职务。1940年9月郭沫若离开第三厅到重庆,傅抱石也随他来到重庆,到西迁的中央大学和国立艺专任教。
1947年10月27日傅抱石在上海举办大型画展,郭沫若提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推荐傅抱石。他在《勖抱石:为傅抱石画展作》中写道:“抱石多才多艺,擅篆刻,能文章,精鉴别,书法亦雅静可嘉”,并称赞傅抱石“才力丰裕,学力深厚,功力稳健”,已“迈入大家之林,欧美人士之识画者亦无不讶其独造”。 1958年傅抱石的个人画集《傅抱石画集》出版,郭沫若题写了书名,还为之作序,并在序中提出“我国绘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傅抱石。”充分肯定他的绘画成就。
乡党挚友反目,分道扬镳:丁玲与沈从文
丁玲和沈从文都是湘西人,前者的家乡是临澧县,后者的家乡是凤凰县。在1925年的春天,他们邂逅于北京时,自然显得很亲近,更何况他们都是热烈地沉迷于文学的青年呢!
沈从文初次与丁玲会面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丁玲与胡也频生活在一起,沈从文虽然内心里有些失落感,但还是很乐意与他们交往。他们谈话很投缘,几乎无所不谈,很快他们三人就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文学,谈论国事,谈论办刊物,也经常在一起吃饭、游玩。
1928年他们一同到上海,一起住进萨波赛路的一座公寓。丁玲与胡也频住二楼,沈从文住三楼。他们共同创办“红黑书店”,出版《红黑》周刊。1930年“红黑书店”因债务问题倒闭。为了筹集资金偿还债务,胡也频去济南教书。第二年,因宣传革命思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沈从文当时在武汉大学任教,回上海度暑假。为救出胡也频,他通过胡适、蔡元培等多方活动,但未能成功。丁玲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处境很艰难。沈从文便以丈夫的名义陪同她将孩子送到湖南常德丁玲母亲处抚养。并因此错过武汉大学开学日期,失去了工作,只好赴北京,找了个去青岛大学的教职。
1933年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沈从文闻讯,在报纸上连续发表了《丁玲女士被捕》、《丁玲女士失踪》的文章,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绑架、陷害作家的不法行径。还曾托胡适通过当年的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营救丁玲,但未能奏效。
听到丁玲被害的传闻后,沈从文写了《记丁玲》及《记丁玲续集》,回忆昔日情谊。只是1939年9月该书在上海出版时,丁玲已经在党组织的营救下,于1936年9月来到延安,对这两本书一直一无所知。直到1978年冬,丁玲才从一位日本友人那里看到这两本书,她觉得沈从文在书里对胡也频等左翼作家的评价有失公允,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她还对沈从文以低级趣味描绘他们的生活非常恼怒,认为他文章里说他和丁玲、胡也频曾经同住一处,朝夕相伴,给人一种混淆的概念,这样用含混的语言混淆视听,无异于往她的身上泼污水。后来丁玲还听说她被捕后,沈从文胆小怕事,不敢出面营救她的传闻。从而得出沈从文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岸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贵绅士”的结论。这种伤害沈从文的感情之言,挫伤了她与沈从文几十年的情谊,由误解而反目,导致两位老友在晚年分道扬镳。
没有蔡元培就没有鲁迅:蔡元培与鲁迅
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与鲁迅同是浙江绍兴人,他们两家还是世交。1904年蔡元培组织光复会时,鲁迅经朋友陶成章介绍加入,蔡元培对这个小老乡很器重。他的提掖几乎重写了鲁迅的人生历史。1912年初蔡元培被孙中山任命为教育总长。他接任后就广纳人才,对许寿裳荐举的鲁迅,当即发函请鲁迅来京就职。后来*迁往北京,*次长趁机网罗亲信,欲将鲁迅除名。蔡元培察觉后任命鲁迅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聘请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还请他为北大设计校徽,沿用至今。此外,鲁迅被聘为中国大学研究员的特约著作员和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也都是蔡元培推荐的。
鲁迅对蔡元培很尊敬,不管当面还是书信,总是恭敬地以“先生”称之。鲁迅称为“先生”的,除了章太炎之外,就是蔡元培了。蔡元培发现鲁迅喜欢抄古碑,搜集金石拓片,就将自己收藏的《赞三宝福业碑》、《高归彦造像》、《丰乐七帝二寺邑义等造像》和《苏轼等仿像老题记》拓片赠送给他。
蔡元培与鲁迅的关系密切到爱屋及乌的程度。他对鲁迅的弟兄也很关心。蔡元培得知周作人来到北京,就聘为北大人文科教授。周建人因受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排挤,蔡元培就将周建人荐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蔡元培对鲁迅思想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他执掌北京大学后,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蔡元培聘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随之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迁移北京,使得这所弥漫着陈旧气息的最高学府,开始呈现勃勃生机,为鲁迅思想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背景,使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白话小说,得以由《新青年》面世。可见,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哺育了鲁迅,为鲁迅的大展宏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是蔡元培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