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贰5彼蚶仙嵩几迨保仙嵝戳似度傲加选薄返纳⑽模闹刑傅剿慕挥阎溃蔡傅酱醋饔肱赖墓叵怠T谥厍炱诩洌仙岬摹端氖劳谩返牡谝徊俊痘袒蟆芬丫凇渡ǖ幢ā飞狭兀诙空凇妒澜缛毡ā妨亍U约诣稻屯仙嵘塘浚饨饬讲苛腥搿读加盐难Т允樾卤唷返牡谝恢趾偷诙殖霭妗=形炊实牡谌俊都⒒摹妨形谌帧5笔崩仙崽岢鲈谑榧挠∷⑸弦玫谝涣鞯挠∷⑻跫砍銎牒螅儆∫徊坑凶乓话俜逋嫉木氨尽@仙峄瓜蛩岢鼋吹摹独仙崛酚闪加殉霭妫耍约诣涤肜仙崆┒┝艘环莩霭妗独仙崛返暮贤�1946年的2月间,赵家璧因为股东间发生了意见分歧,旋即退出良友公司,这个出版计划就无法兑现了。
  正在赵家璧左右为难时,老舍、曹禺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途经上海。赵家璧在他的寓所为老舍和曹禺饯行。第二天老舍约赵家璧到他留沪的住处,刚一见面,老舍就握着他的手说:“家璧,你现在的处境,我都知道了。你办出版社的态度,一向是认真负责的。现在‘良友’既然有人作梗办不下去了,我们两个人合办一个新的出版社。你不必恋恋不舍那块‘良友’的老牌子。我到了美国可能会拿到一点钱,如果有多,我就给你汇些美金来。你自己也去想法凑些钱。这个出版社,除了出《老舍全集》外,其他仍按你过去经营‘良友’的办法。我仅投一点资,一切由你去主持,赚了钱,分我一份,亏本,不能再向我要。我们用‘相见以诚’四个字来共同合作。”
  为了组建这家出版社,赵家璧变卖了部分老家的田产。接着老舍陆续从美国汇来他的版税,总计约2000美元。于是在1946年7月申请注册了“晨光出版公司”。公司资本总额五亿元(旧币)分500股,赵家璧200股、舒舍予(老舍)150股、陈熙元22股、陆祖琬98股、胡絜青30股。这五个股东为发起人,赵家璧、舒舍予、陆祖琬为董事,胡絜青为监察人。陆祖琬与胡絜青分别是赵家璧与老舍的夫人,陈熙元是赵家璧的外甥女婿。公司设在上海哈尔滨路258号赵家客厅里,雇员只有一名,那是赵家璧的内侄陆元勋。
  老舍为了支持晨光出版社,除了将自己的新作交给晨光出版外,还把分散在各书店的旧作版权收回,经修订后,编入“晨光文学丛书”。在这套丛书中,出版老舍的作品最多,如《猫城记》、《离婚》、《老张的哲学》等旧作,还有《四世同堂》、《方珍珠》、《龙须沟》等新作,都被列入丛书出版,共有16种。遗憾的是,原拟出版的《老舍全集》未能如愿。
  1950年1月老舍回国后,与赵家璧商议终止晨光出版公司业务,但未能获得上级批准。1954年4月公私合营,晨光并入了新美术出版社,经营了将近八年的晨光出版公司也就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然而,就是因为老舍用美金入股与赵家璧合办晨光出版社,在“*”期间成为老舍的罪状,多次在批斗会上受到红卫兵的拷问。这也是那些心怀叵测的人置老舍于死地的主要借口之一。

他们一起编教材:沈从文与杨振声
沈从文与杨振声是在青岛山东大学认识的。
  1931年的秋天,经徐志摩的推荐,沈从文到青岛大学任职。杨振声虽然在美国学的是心理学专业,可是他在北大读书时就加入了新潮社,出版了中篇小说《玉君》,引起文坛的注意。或许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他对沈从文还是很器重的。在青岛大学的这段时间,沈从文每月有一百块钱的工薪,生活得还算惬意。课余时间还能创作一些作品。
  1933年夏天,杨振声对山东省长韩复榘的军阀统治不满,与沈从文相约辞去青岛大学的职务。他们到北平,和朱自清一起为北平的*编纂小学国文教科书,他们编辑了《实验小学国文教科书》,还亲自到师大附小作实验,这套教材体现了他们对儿童教育及其改革的思想和观点。与此同时,沈从文与杨振声还接替清华研究院吴宓教授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他们接手后,将原来的刊名改为《文艺副刊》,由原来的侧重学问,转向侧重文学创作。沈从文负责具体的编辑工作,这样,沈从文也就成了北方著名的报纸副刊主持人。由于他的努力,《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能与《申报·自由谈》比肩并立的一个重要园地。
  到北平后,沈从文就着手准备与张兆和的婚事,可是他手头没有多少积蓄,张兆和就将自己一只戒指,让沈从文当掉。当时,沈从文寄居在杨振声家里。这一天杨家的管家将沈从文换下的裤子拿去洗时,发现口袋里的有张当票,恰巧沈从文不在,就交给了杨振声。杨振声这才发现沈从文手头拮据,就预付给他50块钱的薪金。几年后,杨振声与张兆和的四妹提起这件事时说:“订婚时都是男士送给小姐戒指,作为信物,哪有还没有结婚,就当掉小姐的戒指的!”  
  抗战爆发后,杨振声、沈从文与北大、清华的一批教师撤离北平。杨振声被任命为长沙临时大学的主任秘书,负责组织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师生南迁的疏散和善后工作。西南联大成立时,杨振声担任叙永分校主任,聘任沈从文为国文系教授。过了一段时间,张兆和带着杨振声留在北平的子女来到昆明,他们和杨振声一家住在蔡锷的旧居里,形成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临时大家庭”。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吃饭,长幼有序,其乐融融。此间,杨振声、沈从文和朱自清等人在教务之余,仍然继续编纂国文教科书。他们分工细致,每周聚会一两次,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抗战胜利后,他们一起回到北平,杨振声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沈从文在中文系任教,直到解放后杨振声调到东北人民大学工作,沈从文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们才分居两地,很少见面了。
  

落魄时的忘年交:陈独秀与台静农
陈独秀与台静农都是安徽人,陈独秀的家乡怀宁和台静农的家乡霍丘,都属于皖北,却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陈独秀曾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可是在台静农1922年进入北大时,陈独秀已于1920年离开。一向很尊敬陈独秀的台静农,在抗战前却一直无缘与陈独秀相识。
  在1938年10月他们却在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意外地相识了。1937年8月陈独秀被释放出狱后,他和妻子潘兰珍在武汉住了一段时间,于1938年7月搭乘中国银行的飞机到了重庆。几天后他们来到江津县,投奔他的好友邓仲纯。这一年的10月19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举行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会,老舍邀请住在江津白沙场的台静农,到重庆作鲁迅生平报告。第二天台静农回到江津,顺便去看望他在山东大学时结识的好友邓仲纯。邓仲纯在这里开了一家“延年医院”。台静农刚一进门,邓仲纯就大声说:“静农到了!”原来陈独秀听邓仲纯说台静农要来,就提前到他的小医院来等台静农。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江津县城与白沙场都是长江口岸,两地坐船只有三个小时的路程,陈独秀与台静农时常见面和通信。当时,陈独秀准备写两本书,一本是有关中国历史的书,一本是有关文字的书。他将在南京狱中写的《中国古史表》寄给台静农,请他油印二十余份。他给台静农写信说:“中国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中所含有乌烟瘴气之思想,也最足以毒害青少年。弟久欲于此二者各写一有系统之著作,以竟《新青年》之未竟之功。文字方面始成一半,史的方面更未有一字,故拟油印此表以遗同好,免完全丧失也。”关于文字的书,他倒是为了糊口编了一本《小学识字读本》。书名“小学”,即含有汉代以后以研究文字为“小学”的意思,也意味着为小学教师所用。他写这本书,目的是想诠释文字的来龙去脉,让学习者知其所以然。他运用了许多新兴学科知识,克服了古人的局限,这确实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他在编写这本书时,台静农给予他很多帮助。当时台静农在编译馆挂职,经常给陈独秀借阅一些参考书,还为这本书联系出版事宜。国立编译馆馆长陈可忠答应出版,并为陈独秀预支稿费五千元。遗憾的是陈独秀没有来得及见到这本《小学识字读本》的付梓,就在1942年的5月病逝了。
  为了感谢台静农,陈独秀生前将自传手稿送给台静农,他在后面写道:“此稿写于1937年7月16日至25日,时居南京第一监狱,敌机日夜轰炸,写此遣闷,兹赠静农兄以为纪念。” 陈独秀在江津居住的四年间,与台静农通信百余封,台静农成为他唯一可以依靠的忘年朋友,事无巨细几乎都依靠台静农帮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敬与亲如叔侄:张爱玲与胡适
  50年代从大陆到了香港的张爱玲又想要到美国去,想大洋彼岸人生地不熟,需要有个可以帮忙的人,这就想到了从驻美大使任上退下来、正在纽约作寓公的胡适身上。1954年10月25日,张爱玲给胡适写了封短信,同时寄了她的长篇小说《秧歌》请胡适指点。不久胡适回信,给予《秧歌》以很高的评价。张爱玲接信,大喜过望,便又写了一封信去,不只向胡适表示感谢。
  张爱玲到美国后不久,便约了好友炎樱一同去拜访胡适。过了没几天,胡适回访张爱玲。而后张爱玲又一人去见胡适,这次是在胡适的书房里:上一次应是在客厅。这次没有了慈祥的胡太太与活泼的炎樱,张爱玲拘谨起来,结果面对胡适“如对神明”。
  张爱玲与胡适见面后没几天就到了感恩节。胡适约张爱玲“吃中国馆子”,可惜张爱玲先已随炎樱到朋友家吃过烤鸭,过后又因逛街着凉呕吐,无法应约。
  就在这冬季,张爱玲与胡适见了最后一面。那次见面,是胡适到张爱玲住的第87街上的职业女子宿舍来看她。那天胡适坐的时间不长,两人交谈的内容张爱玲在《忆胡适之》里也说得草草。后来张爱玲为申请到免费提供食住的艺文作场进行写作,不止一次写信给胡适,请他作担保人。胡适是有求必应。并且将她送的那本《秧歌》通篇圈点了;又在扉页上题了字后寄回给张爱玲。张爱玲“看了实在震动,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后来胡适回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1962年2月24日突然去世。张爱玲于数年后写了一篇十分感人的《忆胡适之》,深情怀念胡适。

友谊之路不平坦:陈砚秋与俞振飞
著名昆曲小生俞振飞比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年长两岁,早年只是上海一家票房的票友。1923年,程砚秋第二次赴沪演出时,急需一个小生搭档,经人介绍结识了俞振飞。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合作演出珠联璧合。
  从程砚秋内心来说,他有意就此纳俞振飞为麾下,共创一番事业。然而,俞振飞的父亲一向不主张儿子下海,只允许他偶尔玩玩票。尽管俞振飞也很愿意与程砚秋继续合作下去,但无奈父命难违。两人不得不分了手。
  数年过后,程砚秋又到上海演出。这时,俞父已经去世。程砚秋见到俞振飞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下你不能再说是你父亲不让你演戏了吧。”然后,他说服俞振飞随他北上,介绍他拜京剧小生程继先为师学习京剧。可是,俞振飞初在北京登台,被戏迷们欺生。他一怒之下,不告而别。
  转眼又过去了两三年,程砚秋与俞振飞又在上海见面。在程砚秋的力劝下,俞振飞第二次为程砚秋下海。从此,两人合作演出长达四年,直到抗战爆发。在这期间,“程派”大多数新戏里的小生,都有俞振飞担当。
  由于时局混乱,演艺环境越发恶劣,戏院冷清,各戏班都陷于无戏可演的窘境,收入锐减。面对经济危机,程砚秋决定缩减开支,因此取消了俞振飞每月250元的固定包银。这令俞振飞相当不满。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他不惜采取了罢演的极端方式。两人的矛盾,就此公开。随后,俞振飞发表声明,宣布脱离程砚秋的“秋声社”。两人分道扬镳。
  抗战结束后,程砚秋主动求和,又力邀俞振飞合作。经过数载风雨之后,两位艺术大师弥合了裂隙。一切恩怨,就在热情相拥间,化为乌有。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敬醋并存:张爱玲与苏青
张爱玲与苏青同为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对女作家,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常被人相提并论。而生活中,她俩也是常相往来的朋友。
  张爱玲与苏青的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