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āぷ杂商浮返闹鞅省
  早在18岁时,陈蝶仙便受《红楼梦》启发,创作了长篇小说《泪珠缘》。这部描写儿女情长,家事纠葛的小说使人耳目一新,印行后风靡一时。在《申报·自由谈》任职期间,他开始在王纯根主编的《礼拜六》上,发表长篇小说《孽海疑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出版了《满园花》、《郁金香》、《新官场现形记》、《新泪珠缘》等十多部小说。这些小说语言文白相间,大都写才子佳人相悦相恋,柳荫湖畔,像一对蝴蝶,一对鸳鸯一样分拆不开的故事,属于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这种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夕,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学意义。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妄图灭亡我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限愤慨,掀起了全国性的抵制日货运动。陈蝶仙此时在上海立足稳定,也有了一定财力,制造牙粉抵制日货的想法又萌生起来。1918年他放弃了《申报·自由谈》的工作,成立家庭工业社,依靠在监狱担任工艺指导员时学得的新知识,继续研制牙粉。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多方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取名 “无敌牌”在包装上还特地标明“中华国产”,这种牙粉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成为我国牙粉的驰名商标,大长了国人的志气。
  陈蝶仙的长子陈小蝶,不仅是赓续父亲未竟事业的继承人,在文学创作上也不让乃父。父子二人曾合作创作了《弃儿》、《二城风雨录》、《嫣红劫》、《柳暗花明》等共11部长篇小说,其中的《柳暗花明》还被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成电影。他自己独自撰写了《塔语斜阳》、《香草美人》等小说,内容风格上都沿袭其父的鸳鸯蝴蝶派传统。此外,他在绘画理论研究及诗文方面也很有造诣,出版有多种论著。
  上海“一·二八”淞沪战争之后,陈蝶仙经营的家庭工业社遭到毁灭性破坏。他面对打击并不气馁,带着儿子陈小蝶到大后方云南、四川继续办厂。到1939年陈蝶仙积劳成疾,由陈小蝶陪伴返回上海,第二年就病逝了。此后陈小蝶无力力挽狂澜,父亲开创的实业逐渐萎缩。后来他在杭州开了一家饭店,根据当年的电影著名女明星胡蝶和徐来的名字,取名为“蝶来饭店”,在开业那天特地请来胡蝶和徐来剪彩,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新闻。1937年他更名为陈定山,专注于美术事业,曾与吴湖帆、钱瘦铁等画家在上海名噪画坛。1949年初他赴台定居,在台北以作画为生,于1989年病故。
  

父亲劝她不必上大学:林语堂与林太乙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二女儿玉如最为机灵聪慧,从小就效仿爸爸写稿。当年文坛发表文章多用笔名,玉如就让爸爸给取个笔名。林语堂给她取了个“无双”的笔名,谓其聪明才智举世无双。可是玉如觉得“无双”不吉利,总是单打一,还能嫁得出去?林语堂经女儿一提醒,觉得是这样。那天他正在翻阅《吕氏春秋》,忽然发现了“太乙”两个字,觉得用作为笔名很不错,就对女儿说:“叫‘太乙’如何?”玉如觉得这个名字很新奇,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林语堂给她解释说:“你看,《吕氏春秋·大乐》里有‘太乙’这个词,它是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出于好奇玉如就接受了这个笔名。
  林语堂很重视对女儿的教育,主张她们从小就多接触社会。女儿们三五岁的时候,林语堂就领她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文学聚会,好让她们增长见识。那时候,文人聚会都习惯找几个三陪女助兴,称作“叫条子”。林语堂就让女儿们在花名册上画钩,点三陪女。等到三陪姑娘到来时,太乙就说:“你们是我们叫来的。”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在一般人看来,这种行为对孩子们来说多有不雅,可是林语堂却不在乎,他觉得通过这样的事情,能让孩子们分辨出社会的不公来。
  在太乙姐妹小时候,林语堂就鼓励她们写日记,告诉她们写日记不要写成流水账,也不必像作文那样拘泥,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要紧的是个“真”字,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后来赛珍珠读了林太乙幼时的日记说:“从她的文笔和行事观察,都看得出她刚毅的性格;她聪明、活泼,却从不自觉高人一等。”
  1936年林太乙已经10岁了。这一年林语堂携家离开上海到了纽约,不久他们全家又到了欧洲。太乙她们姐妹虽然在外国的中小学读书,可是林语堂总是教她们学习中文,向她们介绍中国文化,为她们打下了厚实的中文基础。在林太乙13岁时,就与姐姐和妹妹一起合写了一本《Our Family》,在美国出版了,后来这本书被译成中文叫《吾家》。在林太乙17岁时,独自创作了英文小说《战潮》。第二年太乙中学毕业时,林语堂劝她不必考大学,父亲对她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于是林太乙高中毕业后,就以高中的学历应聘到耶鲁大学中文系去当教师了。
  后来林太乙与他父亲一起创办过杂志《天风》,还应邀出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她在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地写作,相继出版了英文小说《金盘街》及《丁香遍野》等三本小说,被译成八种其他文字出版。
  父亲对林太乙的影响,不单单是在文学创作上,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林语堂常对她说:“孔子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为的重要在文字之上。文章做不好没有关系,人却不能做不好。”林太乙不负父望,承继了父亲的事业,在写作和传扬中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受联合国文教组委托,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译成英文,在美国、英国出版。
  1988年林太乙提前退休,与丈夫黎明定居美国,专事写作。她除了创作小说之外,还写了《林语堂传》,编纂了《语堂文选》和《语堂幽默文选》,并将林语堂曾经畅销欧美的作品《生活的艺术》重新整理出版。在林语堂的三个女儿中,林太乙最为杰出地承续了林语堂的事业。
   。 想看书来

仕途蹭蹬结金銮:李鸿章与张佩纶
李鸿章与张佩纶的关系,起始于李鸿章与张佩纶之父张印塘的旧交。张印塘是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曾任安徽按察使。1853年太平军大军入皖,李鸿章父子受命回安徽办团练。李鸿章与张印塘是在共同*太平军时结为患难之交的。1854年张印塘与石达开作战期间,病死在徽州,李鸿章出于对老友的怀念,资助张印塘的儿子张佩纶护送父亲灵柩回到河北丰润县。
  张佩纶,字幼樵,号篑斋,生于1848年,河北丰润县大齐坨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27岁时擢升为“侍讲”。张佩纶为人刚直不阿,经常议论时政,上呈奏章,与陈宝琛、张之洞、吴大澂等人合称“清流派”。李鸿章很欣赏张佩纶的才华,张佩纶的庶母病故时,李鸿章也曾资助他白银千两,作为运灵柩回乡安葬和守孝之需。
  在张佩纶故乡守孝期间的1879年,李鸿章邀请张佩纶来到天津充当幕僚。张佩纶同李鸿章的另一幕僚薛福成一起,为天津海防建设出谋划策,讨论了组建海军、修筑铁路和加强天津海防等问题,对李鸿章推行洋务很有启示。1883年张佩纶出任总理衙门大臣,与李鸿章的关系更为密切,经常通信往来,互通消息。当时李鸿章推行洋务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张佩纶、张之洞和吴大澂等人却极力鼓吹办洋务。清廷最高统治者批准成立海军衙门兼管铁路事务、组成开平铁路公司、收购唐胥铁路、扩修胥各庄到天津的铁路,以及在台湾招商引资,修铁路等举措,都与张佩伦等人的多次上书奏章有直接关系。1884年张佩纶被派往福建办理海疆事务。他到福建时,法国军舰已经进入马尾港停泊。张佩纶与船政大臣何如璋抗法心切,将陆战战法生搬硬套到海战上来,集结战船兵力,冀图孤注一掷而取胜。结果,开战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战船几乎全被法舰击沉。战后,张佩纶遭到弹劾。年仅37岁的张佩纶被遣送察哈尔、张家口充军三年赎罪。
  1888年,张佩纶结束了三年的充军生活,返回天津。正当张佩纶仕途蹭蹬之时,李鸿章再次接纳他为幕僚,主管文书。当时,张佩纶的妻子病逝不久,李鸿章遂将自己的千金李菊藕许配给他。当年,张佩纶40岁,李菊藕22岁。他们婚后住在天津直隶总督府,度过了一段夫妻恩爱,如胶似漆的日子。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准备出任前敌统帅带领军舰迎战,张佩纶出于他的马尾失败教训,坚决阻止,结果两人闹得如同路人,甚至这个郎舅竟然想杀掉妹夫。后来李经方联络御史联名上书皇帝,要求弹劾张佩纶。因此张佩纶只得携妻南下南京。第二年清军战败,李鸿章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张佩纶闻讯给李鸿章写了一封长信,直陈自己的反对意见,却没有被李鸿章所接受。此后,李鸿章两次保荐他回京任职,他都坚辞不就。于1903年在南京因患肝癌病故,安葬于故乡大齐坨黑山沟,终年56岁。“*”初期,红卫兵挖开张佩纶夫妇的陵墓,他们的遗体还没有腐烂。红卫兵用锹镐将他们夫妇的遗体捣烂,令人惨不忍睹。
   。。

我国儿童电影的代表:郑正秋与郑小秋
郑正秋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祖籍广东潮阳,1889年生于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上海这个开风气之先的都市,他在读中学时就接触到新文化,对刚刚传入上海的新剧产生浓厚的兴趣。1913年他与张石川一起编导了电影《患难夫妻》,成为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此后,他创办新民、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武汉等地演出,积极推进新剧活动。还与张石川一起创办明星电影公司,由他编、导、演的影片达到50多部。
  他的儿子郑小秋,原名郑鸿彬,生于1910年。1922年其父郑正秋导演《劳动与爱情》时,需要几个孩童在一个水果摊前跑跑跳跳,小秋就被选中。这次演出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成了他进入电影界的敲门砖。
  1923年正当明星公司陷于困境时,郑正秋和张石川编导了一部儿童影片《孤儿救祖记》,由郑小秋担任主角,饰演一个12岁的儿童余璞。他不负众望,将一个纯朴、机敏的儿童表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公演时不仅他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也为明星电影公司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当年有“《孤儿》救(明星)公司,《孤儿》救(中国)电影”之说。从此,他的艺名郑小秋就替代了郑鸿彬,成为电影界的一颗童星了。
  《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也鼓舞了郑正秋。从1923年至1926年,他又相继摄制了12部儿童影片。其中的《小朋友》、《好哥哥》、《一个小工人》、《苦儿弱女》等都是由郑小秋主演的。因而郑氏父子被誉为我国早期儿童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小秋开始介入成人角色。从20世纪30年代初,他相继主演了《火烧红莲寺》、《空谷兰》、《碎琴楼》、《红泪影》、《啼笑因缘》等影片。他还与著名影星胡蝶、宣景琳联袂主演了影片《姐妹花》。在这部影片中他塑造的农村木匠桃哥的形象,质朴、忠厚,给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1933年夏衍加盟明星公司之后,郑小秋主演了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春蚕》,他的演技得到进一步提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勇于向封建观念挑战的农村青年的形象,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他的表演水平也达到了新的境界。
  1935年7月郑正秋病故后,郑小秋子承父业,开始担任导演。他起初作为张石川导演的助手,导演了《压岁钱》、《女权》等影片,这是他导演生涯的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明星影片公司毁于战火,他无力重振父业,但作为长子,只得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相继受聘于国华影业公司、金星影片公司为导演,拍摄了《碧玉簪》、《夜明珠》、《新美人计》、《花溅泪》等影片。在日寇统治下,艰难度日,维持全家的生计。抗战胜利后,他为大中华和大同等电影公司导演了影片《秋水伊人》、《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与洪深联合)、《欢天喜地》、《热血》、《梨园英烈》等影片。他导演的这些影片思想健康,体恤民生,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同时在艺术上很注重在脉络清晰的故事结构中,创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到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他开始致力于科教片的导演工作。我国的电影界没有制作科教片的经验,但经过郑小秋的积极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