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 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 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 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避难到这儿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 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 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 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 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在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 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上下五千年

128 刘裕摆却月阵

晋安帝复位后,刘裕掌握了东晋大权。刘裕本来是个出身贫苦的小军官,在士族中没有 什么地位。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发动北伐。

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先出兵包围了南燕(十六国之一)的国都广固(今山 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主慕容超着急了,向后秦讨救兵。

当时,后秦在北方是个比较大的国家。后秦国主姚兴派使者到晋军大营去见刘裕,说: “燕国和我们秦国是友好邻国。我们已派出十万大军驻扎在洛阳。你们一定要逼燕国,我们 不会坐视不救。”

刘裕听了使者这番威胁的话,冷笑一声说:“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打算灭掉燕国之 后,休整三年再来消灭你们。现在既然你们愿意送上门来,那就来吧!”

使者走了以后,有人对刘裕说:“您这样回答他,只怕激怒了姚兴。如果秦兵真的来 攻,我们怎么对付?”

刘裕泰然说:“你就不懂得这个理儿。俗话说:‘兵贵神速’,他们如果真的要出兵, 就会偷偷出兵,何必先派人来通知呢?这完全是姚兴虚张声势,吓唬我们。我看自己也顾不 过来,哪有什么能力救人呢。”

不出刘裕所料,那时候后秦正跟另一个小国夏国互相攻打,还打了败仗,更谈不上出兵 救南燕。没有多久,刘裕就把南燕消灭了。

过了几年,刘裕平定了南方的割据力量,再一次北伐,进攻后秦。他派大将王镇恶、檀 道济带领步兵,从淮河一带出兵向洛阳方向进攻,自己亲自率领水军沿着黄河进军。

那时候,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开始强大起来,它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北岸。北魏在 北岸集结了十万大军,威胁晋军。刘裕的水军沿着黄河前进,有时风猛水急,晋军的船只被 水冲到北岸,就受到魏兵的攻击。

刘裕派水军上北岸去打魏军,魏兵就逃,等晋军回到船上,他们又在北岸骚扰,弄得晋 军来回奔跑,没法顺利进兵。

刘裕派了一个将军带了七百兵士、一百辆兵车登上北岸,沿岸摆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 两翼紧紧靠着河岸,中间鼓出,当中的一辆兵车上竖了一根白羽毛。因为这种布阵形状像个 月钩,所以名叫“却月阵”。

魏兵远远观察着晋军的布阵,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敢动。

一会儿,只见晋军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两侧就涌出了二千名兵士,带着一百张大 弓,奔向兵车。

魏兵看看这个阵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集中三万骑兵向河岸猛攻晋阵。晋阵上一百 辆兵车上的弓箭齐发,仍旧挡不住魏兵。

没料到晋军在却月阵后面,另外布置好一千多支长矛,装在大弓上。这种长矛约有三四 尺长,矛头特别锋利。魏兵正向晋军猛攻的时候,晋军兵士们就用大铁锤敲动大弓,那长矛 往魏军飞去,每支长矛就能射杀魏兵三四个,三万名魏兵一下子就被射死了好几千。其他魏 兵不知道晋军阵后还有多少这种武器,吓得抱头乱窜,全线崩溃。晋军又乘胜追击,杀死了 大批魏兵。

刘裕打退魏军,打通了沿黄河西进的道路,顺利西进。那时候,王镇恶和檀道济带领的 步兵,已经攻下洛阳,在潼关和刘裕水军会师。接着刘裕派王镇恶攻下长安,灭了后秦。

刘裕灭了后秦,把他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和王镇恶留在长安,自己带兵回南方。

过了几年,晋安帝死去,刘裕认为时机成熟,就派人劝说刚刚即位的晋恭帝让位。公元 420年,刘裕即位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这就是宋武帝。东晋王朝在南方统治了一百零 四年,到这时候灭亡了。

上下五千年

129 檀道济唱筹量沙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是姓,焘音dào)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 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 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 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 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 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

这时候,檀道济骄傲起来,防备也有点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用两支轻骑兵向檀道济 的宋军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辎重粮草,放了把火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

宋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 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 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 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

这个消息马上被魏兵的探子听到了,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 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 杀了。

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 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 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 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

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 攻宋朝。

檀道济在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却引起了宋 朝统治者的猜疑。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有什么 三长两短,留了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根。”

他们就用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硬说檀道济收罗坏人,企图谋反,把檀道济逮捕 起来,要办他死罪。

檀道济在他被捕的时候,气得瞪圆了眼,愤怒的目光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 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朝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 一死,南方就没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 在建康的石头城上瞭望远处,很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胡骑横行到这 个地步。”

上下五千年

130 说实话的高允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 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 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 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 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士人,担任各地郡守。这样, 他和鲜卑统治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 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 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

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没有什么顾虑,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费用,把国史刻在石碑上, 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不 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这一来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 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就发了火,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 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着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 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 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 “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 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 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他 说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想救我的命。 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 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来审问。崔浩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 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 “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进宫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还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 廷,也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吆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太子再三恳求, 太武帝气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说:“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么反而去触怒皇 上。我想起这件事,真有点害怕。”

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 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一 我救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 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公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