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头记》与《十头记》《失头记》
一《石头记》与《十头记》《失头记》
顺治出家、世宗夺嫡、雍正死因并称为清宫三大疑案。三大疑案中雍正占了俩。雍正在位13年(1722—1735),雍正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人说他承上启下,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但雍正在当世就被舆论说成阴险、狡诈的伪君子,凶残不仁的暴君。湖南落榜秀才曾静归纳条理成十大罪:害父、逼母、弑史、屠弟、贪财、好杀、酗洒、*、诛忠、任佞。又说,满人夷狄,入主中原,得统不正,导致*人怨,天崩地塌,灾害不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曹雪芹约生于1715年,约卒于1764年。他写红楼梦约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至逝世。生于雍、乾两朝,曹雪芹目睹了太多的罢官、抄家、充军,政治风云瞬息惨变。曹雪芹的先世是汉人,后来入了满洲旗籍,从他的曾祖曹玺开始了赫赫百年的荣华富贵。大概在曹雪芹四五岁的时候曹家就因“忤逆圣意”遭到雍正的抄家。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时家道还未完全破败。岂知曹家在曹雪芹十六七岁时遭到更大祸变,革职抄家,由此彻底败落。面对民族歧视压迫,面对虚伪、严酷的专制*,面对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家道兴衰,具有强烈人文主义思想的曹雪芹难以抑制对某些黑暗、虚伪政治现象的揭露和谴责。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意思是一块玉石的经历,但远没有这么简单。曹雪芹是文字中圣手,所谓“一手二牍”,甚至三牍、四牍。就是说一句话起码有两层、三层意思,石头记就是这样一句话,就在这三个字和它的谐音里,曹雪芹想隐秘的告诉世人自己对世宗(雍正)夺嫡、雍正死因这两大清宫疑案的看法。
先说与石头记谐音的十头记。十头不是说十个头,是“十”字的上头和下头的意思。雍正是否夺嫡,是一桩引人入胜的历史公案。民间说康熙指定传位十四子,雍正禁锢康熙,矫诏“传位于四子”,在“十”字的上头加了一横,下面加了一勾,因此登上大统,称年号为雍正。《十头记》,这只是一种揣摩。本篇所有对红楼、对曹雪芹的理解都是揣摩。不单我,只要曹雪芹不起死回生,所有研究红楼的人也都只能是揣摩。问题是谁揣摩得更接近、更“像”一点。曹雪芹恐怕我们不往“十”字方面联想,在书中强调——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 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真“十”隐,假“于”存,对雍正无耻夺嫡的揭露,这就是《石头记》书名的“一手二牍”。有人说雍正改“十”为“于”完全不可能,理由是:“十”古文应该写“拾”;前面还要加“皇”字,即使康熙果然想传位十四子,就必须写成“传位皇拾四子”,没法改。依我说,天下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只有几率问题。康熙对传位给谁拿不定注意,弥留之间能仓促写下“十四”就不错了,哪里还管得了大写前面又加皇。曹雪芹在书中把“于”定为敏感字,满纸是“于”,又满纸不见“于”,神人也。我保证,所有揣摩必须有后文印证,对满纸不见的“于”的印证,也将在后文中陆续。
《石头记》书名的“一手三牍”是《失头记》,就是失去脑袋的意思,这是讲的雍正的死因。雍正的死因有:服丹说,即幻想长生,迷信丹汞;淫衰说,即滥淫而死;过劳说,贪于权势累死的;宫女、太监缢杀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被吕留良案中逃脱的吕四娘入宫刺死说。吕留良因曾静的供词遭雍正鞭尸并满门抄斩,其后人为复仇,十年磨一剑,取走雍正首级,曹雪芹在书中深信不疑,几至“欢欣”(万姓),差点忘形。书中说:“天子惊慌恨失守(首),此时文武皆垂首。”对刺雍奇女子亦“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在书中为之讴歌。 。 想看书来
二 痴男怨女吴三桂
二 痴男怨女吴三桂
是曹雪芹在书中把痴男怨女和吴三桂拉在一起的。照说,曹雪芹恨雍正,但不应该恨清朝,他的家庭在清朝显赫一时。但他的先人属汉,他不满加入满洲旗籍,这是不是他狭隘的民族观念作怪?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和思想家。少年时博览群书即有文名,十二岁时在家乡结文社。明亡后曾散家财,企图反清复明。清顺治十七年,参加科考,名落孙山,始悔心迹相违,苦闷已极,后与同乡学者黄宗羲、黄宗炎结识,使他反清思想更为坚定。康熙十八年,浙省官员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被他拒绝,次年地方官员又以“山林隐逸” 荐举他,他坚辞不赴,吐血满地,索性削发出家当和尚去了,起法名为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表现他誓不仕清,蔑视现政的民族气节。吕留良于康熙二十二年病死,终年五十五岁,其后人将其诗文汇编刊刻。吕留良的基本理论是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反对尊君卑臣,反对官重民轻,反对清朝满族统治。这些基本理论同清朝统治者要求大相径庭,故而遭到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怒斥呵责:“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雍正这番话有道理,大中华、大民族理念。但是他们满人独尊的行为冲淡了这一理论,非但曹雪芹等不认可,直至近代孙中山还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曹雪芹认为满人入主中原是一场灾难,导致这场灾难的关键人物便是吴三桂:一怒冲冠为红颜,放清军入关。曹雪芹在书中点名声讨吴三桂。书中第四回写道——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这幅对联是为红楼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服务的。曹雪芹怕人们仅仅只想到这一点,故用宝玉的口说出要领略领略,可见有深意。先说“厚地高天”,第一牍情恩如天地之厚高。二牍呢:有一个字:嵬,词典解释山高大的样子。可以说是厚地。嵬字由山和鬼构成,谐音三桂。高天——口天的近音,口天吴,厚地高天四字寓意吴三桂。痴男怨女——此难怨汝。连起来:吴三桂:此难怨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 风月宝鉴——反清复仇的宝剑
三 风月宝鉴——反清复仇的宝剑
上节讲到古今之情、风月之债的对联的上半部分是“吴三桂:此难怨汝!”
现在来说下半部分。风月二字给人的印象就是男女情事,这是一牍。深一层,说到风月,就联想到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的名句: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 清风明月,清、明是非常敏感的两个字,特别是明,哪怕是明的谐音都是尽量避免的。书中第十八回写道——
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尤氏,李纨,凤姐等亲捧羹把盏,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按其书云:“顾恩思义”匾额。
——把“顾名思义”换成“顾恩思义”既是匾额立意的需要,也是曹雪芹在卖弄“此地无银”,清和明两字避免在一处主要是怕涉及“反清复明”。曹雪芹是在用风月二字引诱我们来联想“反清复明”或清明这一纪念祖先、慎终追远的节日。说到风月,不能不说“风月宝鉴”。书中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贾瑞慕凤姐之色,反复在风月宝鉴中与凤姐欢会,骨髓枯干而死。这个风月是不是也有反清复仇之意呢?这个“宝鉴”是不是谐音“宝剑”呢?如果是,那么贾瑞就是死于反清复仇和风月的宝剑上了。贾瑞在书中是一个穷教书匠的儿子,但这是一牍,二牍则是雍正的替代。贾瑞的“瑞”字是雍正谥号中“睿”的谐音。移花接木、指桑骂槐是曹雪芹讽清刺雍的又一手法,如以贾敬代替雍正的迷信仙丹,贾敬的敬字便是雍正谥号中“敬”的谐音。回目中称贾瑞叫贾天祥,“天祥”是“天戕(音qiang)”的近音,“天戕”是遭天杀之意。再说谁的名子能配以“天”字? 雍正被骂得何等刻薄!
上联中“厚地高天”除了寓意吴三桂外,还谐“叩地告天”。焚香祭拜,告诉天地:砍断胡颈情不禁——“堪叹古今情不尽”的谐音。胡:雍正是胡人,胡颈当然就是他的脖子了。
四 大“十”换美“于”
四 大“十”换美“于”
书中开篇就写道——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似乎告诉人们,红楼故事就是人生如梦如幻的故事,这是一牍。二牍是谐音:蒙、汉。书中第五回写宝玉在秦氏房中午睡——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嫩寒锁梦因春冷”似谐音“论汉说蒙(满)隐裙稜”,把反清的话题隐藏在美人的裙边、裙褶里面,隐藏在痴男怨女的卿卿我我中了。三牍则是谐蒙、换之意。蒙是骗的意思;换就是把十换成于,讲雍正夺嫡。开篇中写道——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僧谐禛,雍正名胤禛。“石”变“玉”,就是“十”变“于”。这一段顽石变美玉的文字可能太显眼,乐善斎本在刊印时删去,而甲戌本则保留了下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秦氏安置宝玉午睡时宝玉在上房看见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十四洞明,把“十四”搞清楚就是学问。雍正变“十”为“于”夺嫡,如果用文字表达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托以隐喻,不厌其烦,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曹雪芹所说的此书立意本旨。他就是要在书中揭露统治者贪婪、尔虞我诈、六亲不认的本性;他们并不因为地位崇高而高尚,相反,是地位崇高使他们丧失了人的本性。曹雪芹认为这完全是一种历史的颠倒、玩笑和侥幸。他借贾雨村纳娇杏(侥幸)为妾一事说出:“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他想揭露,但是文字狱又不允许,用隐喻又怕人一眼瞥过,只好反复提及,以增加读者解味的机会。雍正离我们已经两百余年,没有必要为他分青红皂白,之所以继续站牛角尖为的是探索书中伏延千里的草蛇灰线,欣赏曹雪芹在诸多隐喻中驾驭文字的技巧。
五 袭人之名有含义
五 袭人之名有含义
上节谈到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嫩寒锁梦因春冷”谐音“论汉说蒙(满)隐裙稜”,“芳气袭人是酒香”的“芳气袭人”与“花气袭人”何等相近。袭人的名子就是宝玉根据陆放翁的这句诗起的。为了让人们重视这句下联,曹雪芹一是以逗错的手法把诗中的“骤暖”改为“昼暖”;二是专门设计了一段文字——
贾政便问道:“谁叫袭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不拘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起这样刁钻名字?”王夫人见贾政不喜欢了,便替宝王掩饰道:“是老太太起的。”贾政道:“老太太如何晓得这样的话?一定是宝玉。”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丫头姓花,便随意起的。”
——“芳气袭人”与“花气袭人”是相等的吗?答案:是。曹雪芹把袭人的哥哥设计名叫“花自芳”,花来至芳,芳来至花。“芳气袭人”谐音“反旗(清)惜明”,清人也称旗人。袭人的“人”和“明”扯上关系请看这段文字——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 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这段文字还有深意,这里只说减掉两笔——一撇一横,人子头。有人字头方成“敏”字。敏,明也。袭人和惜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