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金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金山-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倒霉的“蜜蜂计划”(3)
第二天清晨四时起身,何大福带领八十多位分厂厂长从泰安城北明代修建的岱宗坊出发,下午四时爬到山上。
  从山底登顶,要攀登一万三千多级台阶,行走十八里路,一步一重天,一阶一盛景。游玩二百多处。“一天门”是登山经过的第一道门。不远处的“天街”,意味由此攀上登天的阶梯。到了“石头”,又名“回马岭”,盘岩叠嶂,步履艰难。传说唐玄宗骑马登山至此,马再也不能上了,由此拨马而回。到了中天门,从此仰视高耸云端的南天门像一块金石,镶嵌在两峰衔接处。云梯从天而降,万仞千级,蜿蜒曲折,盘道奇险,峭壁排戟。过了慢十八,又爬紧十八,再攀不紧不慢的又十八。三个十八盘,一公里拔地升天四百公尺,攀登一千五百九十四级台阶。而后漫步天街,就到了玉泉顶。刻有“极顶”二字的巨石,是泰山最高的地方。登上山顶,顿时感到太阳近、云彩低、众山小、胸怀阔,一幅巨画铺展在齐鲁大地。这就是泰山,风景优美、雄伟挺秀、巍峨博大,以“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石”之姿而闻名于世。
  从泰山顶下来,何大福问大家:“你们有何感受?”
  何大福道出了泰山会议的主题:“发扬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誓叫金字招牌走向全国!”
  这也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是啊!我们在外办厂,人生地不熟,新砌炉灶新开锅,现打柴火现烧窑,说困难,可以讲上一天一夜,但光谈那些有什么用呢?现在,就是要发扬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挺起腰杆,冲破险关,险关过后是坦途嘛!”
  驻外分厂业务开展起来后,金箔需要量猛增。打箔车间天天加班加点也满足不了业务的需要,各地客户带钱提货也提不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黄金计划。那时,中国黄金市场还没放开。
  何大福找到金陵市人民银行行长唐新春,希望帮助解决黄金计划不够用的难题,支持企业发展。
  唐行长满脸堆笑:“我有什么办法?国家黄金计划也没放开。”
  何大福说:“那深圳不是金首饰放开了嘛,可以任意买。”
  唐行长道:“首饰是首饰,黄金又不是首饰。”
  “那我们到深圳买首饰回来化掉,然后打金箔,你看这样行吗?”何大福突然想到这个办法。
  “唉!这倒也是一条路子。不过你不能问我。问我我就说不行,因为首饰仍然流通在市场上,跑不了,你们打成金箔,一贴到哪就损耗掉了。”唐新春也是实话实说,他的思想不保守。
  有了行长的默许,何大福就带着武亮奔赴深圳,一下子从首饰店里买了三十多万元的三个九黄金首饰赶了回来,哗啦啦全部倒进化金炉中。这个大胆的举动解决了当时黄金计划严重缺口的难题,成了何大福引以为荣的一个成功事迹。
  可是好事多磨,一封匿名信又寄到县委书记朱有才手中。有人检举何大福倒卖黄金,违反国家黄金法。朱有才喜出望外,认为这下你何大福跑不掉了。他立即叫来公安局长邢雨和经案大队两个队长,对这封信进行认真研究,最后意见是:如果信中反映属实,那就是违法,可以抓人。
  朱有才正在与公安局长研究何大福违法倒卖黄金的时候,何大福与武亮又飞到了深圳,准备采购第二批首饰。黄金非同一般材料,他怕出事,所以还是亲自来了。谁知第二天,副厂长李小祥就赶到了深圳,告知何大福千万不能回单位了,因为有人检举他倒卖黄金,县里已讨论过了,一回去就抓捕,现在整个西山镇已山风欲来风满楼啦!
  “消息可靠吗?”何大福问。
  “绝对可靠,经案大队长是我的同学,他亲自对我说的,并叫我绝对保密。”
  何大福面色凝重,眼含热泪。为企业呕心沥血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他真是没想到。考虑了半天,他还是决定回去。
  “不回去到哪儿去?金箔厂是我的家,离开金箔我活着有什么意思?”何大福想了又想,“我还没有坐牢的实践,他们要抓就抓吧,有什么办法?”第二天,他们就乘飞机回到了金陵。何大福先回家放下行李,刚一进门,见岳父周礼贤端坐在客厅。
  “爸,你来了?”何大福亲切地喊了声。
  “噢!听说你今天回来,我就赶来了。外面传说你一下飞机就抓你,我是来看你一面的。”岳父声音颤抖地说。
  “不知道。现在还没抓嘛。”何大福已有心理准备。
  他放下行李,要回厂里,全家人都愣在那儿,满脸忧伤,妻子周素琴更是泪水直淌。“不要哭,还没抓我呢!”何大福转身,直奔厂里,刚进办公室,公安局经案大队两位队长就找上门来了,帽徽领章齐全,比较正规。
  “何厂长,你要如实说,有人反映你们倒卖黄金,到底是怎么回事?”大队长说话腔调还不算狠。
  “怎么回事?生产发展了,黄金计划不够用,金箔供不上,找银行要计划又没有,深圳特区首饰放开了,敞开卖,我们就去深圳买回来,化成金水,然后再打成金箔,虽然成本增加了不少,但比没有强。前面买了一批,共一公斤多,有发票,回来入库也有手续,我们也没有从###利,也是为企业。就这个情况,你们看着办吧。”何大福如实道来。
  对照《 黄金法 》,倒卖黄金,是指金矿开采出来的黄金不通过银行,直接私下交易;或者走私黄金回来从###取暴利。像何大福他们这种行为,公安局还是头一次碰到,算不算违法?经案大队也吃不准。所以他们口气软了:“啊?是这样?”他们查清具体情节、数量、金额、画了押后,就回去了。其实这两位大队长手铐都带来了,放在包里硬是没有拿出来。
  回到单位,他们立即打电话到市人民银行唐行长那儿,咨询何大福他们买首饰化成金水打金箔的行为算不算违法,唐行长回答:“我认为不算违法,私人都可以放开买,他们是公家,犯哪一条法呢?”
  朱有才书记急切地询问公安局那边,何大福抓捕了没有?回答是否定的。挂了电话,朱有才又一次将牙咬得紧紧地说:“总有一天要搞倒你何大福!”
  

兰妈妈的“绯闻”(1)
金字招牌开发成功,使何大福尝到了甜头。
  80年代他在一所大学上现代化管理进修课的时候,一位老师对他们说:“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从开发期,到成长期,到成熟期,到衰退期。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才有永葆青春的生命力。开发新产品就像我们吃金陵咸水鸭一样,嘴里吃着第一块,筷子上夹着第二块,眼睛看着第三块,脑子里想着第四块。”老师的这些话,何大福印象殊深,所以,他对新品开发十分重视。
  封建王朝皇帝穿的龙袍,上面有刺绣的龙凤图案,这里面也与金箔有关。原来,这刺绣用的金丝线、银丝线,都是用真金箔、银箔制作出来的。制线艺人将纯金箔贴在一种特殊的纸张上,然后裁成一条一条连接起来,用土制的捻线机捻成一根根金丝线、银丝线,这些金银线被织锦工人做成云锦布,再制成龙袍。这制作金银线的工艺,也是金陵传统工艺的一朵奇葩。金陵金箔厂许多老艺人都懂得这门技术。后来因为不需要再制作龙袍了,这项工艺也几乎绝迹了。
  谁知,改革开放使百业俱兴。80年代中期,中国的烟草业发展神速,而且与国际接轨,包装也朝着中高档方面转变。这中高档香烟外包装有一条拆封线,中国老百姓习惯称带“金”的拆封线叫“金拉线”。这种金拉线,当时中国还没有哪家能生产,全部依赖进口,每吨价格要12万元,非常昂贵,而且非常紧缺,为此常常耽误生产。
  有人听说过,金陵金箔厂历史上生产过金银线,于是想到不知他们能不能生产金拉线?于是香烟厂的人找上门来,想买。一问,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这个信息却让何大福与技术副厂长魏建精神为之一振。生产金银线,龙袍现在是不生产了;可生产金拉线,现在却是最佳时机,中国还没有。他们一调查,全国有140多家烟厂,每年需要金拉线2000多吨,外国人卖十二万,我们卖一半,也不得了。
  何大福决定上这个项目。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技术副厂长魏建。在一无图纸,二无技术,三无样机的情况下,要研发一条生产香烟金拉线机械谈何容易。魏建带领几名技术人员,调研了纺织企业的卷纱制作工艺,调研了塑料金银线的卷绕制作工艺,确定了攻关的思路。那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国外金拉线生产工艺状况,到国外考察又像登天一样难,只有信奉共产党的老传统:“自力更生,土法上马”。金拉线生产的最大难关是,—宽的金拉线是扁平的,与纺纱、塑料金银线的圆型不同,卷绕起来要一层一层堆排整齐,这个技术难点使魏建他们的攻关小组琢磨了将近一年。最后他们研制出一种像电影胶卷似的卷绕系统,采用直线电机控制张力,用手术刀替代切刀,基本解决了生产卷烟金拉线的主要技术难题。当何大福、魏建他们带着几卷自己生产的金拉线到云南昆明卷烟厂征询意见时,云南烟草界负责技术、供应的专业人员眼睛为之一亮:我们中国人能生产金拉线了!消息传到了昆明烟厂厂长那儿,厂长也为之振奋,亲自接见并宴请了何大福他们。那次仅仅是征询意见,何大福就接到了近200吨订货单。他让财务副厂长俞芳计算了一下:每吨金拉线成本只要一万元多一点,销售价格每吨六万多,每吨能赚近五万元。二百吨如果能够完成的话,金箔厂光这一项就能创利润上千万元!当时来讲这可是天文数字,对这个“手工小作坊”起家的小企业来说,犹如发了一笔天大的横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兰妈妈的“绯闻”(2)
然而,“土灶”设备哪能与“洋货”相比。金箔厂生产的金拉线拿到卷烟机上一试,毛病就来了。“洋货”金拉线往卷烟机上一架,畅通无阻;“金陵”金拉线往上一架,经常卡壳,裁切有锯齿,接头不服贴,卷绕不整齐,各家试用的结果:暂不使用,待质量提高再定。
  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三坚”精神,是何大福的人生准则。他亲自与魏建一起带领六七名攻关人员,包括高级工程师申怀忠、朴齐勇在内,夜以继日攻关。针对烟厂反映的“毛病”,逐一加以整理,逐一讨论出攻克方案,连续生产出第五代“金拉线”产品,终于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那时,整个烟草界卷烟包装材料全部依赖进口,一是价格贵,二是供应不上。因此,他们一方面希望国内有替代品,另一方面又认为国内替代品质量不过关。处在这样矛盾之中,如何将“金拉线”推广到各个烟厂使用?何大福决定选派一批得力的“外交家”直接到烟厂去做推销,一边听取意见,搜集资料;一边做工作,请他们使用“金陵”牌金拉线。
  在金箔厂几百名“半边天”中,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叫李兰英。她三十出头,能歌善舞,一曲“美酒加咖啡”,唱得许多男人心旷神怡;一曲“粉红色的回忆”小拉,跳得许多舞伴驻足凝目。她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很有口才;遇到外交场合,她不仅不拘束,反而八面玲珑妙语连珠,有她在,从不冷场。李兰英的这种性格,主要是哥哥带出来的。她哥哥是大队书记,父亲早亡,李兰英从小跟着哥哥到处转,见多识广,久而久之,练出来了。她天生丽质,多少追求者都“望洋兴叹”,最后是老同学庞家声“抱得佳人归”。70年代末期,金箔厂从龙泉搬迁到东山,征了李兰英村上的土地,李兰英便进了厂,在生产车间当工人。但是,“是金子早晚会发光”。何大福到金箔厂任职后,李兰英不断“显山露水”,工会搞活动,她上台跳啊唱的,分外出众;厂里开群众大会,她四处张罗,像个干部似的;职工会餐,她会主动到何大福“干部桌”上敬酒闹趣;厂里一些光棍汉婚姻大事,她会主动出来“牵线搭桥”。何大福逐步加深了对她的印象,记住了李兰英这个名字,这回厂里需要一批“外交家”,打算抽调几名“女将”。何大福亲自点将,李兰英便成了金箔厂第一位“女外交官”。
  李兰英第一次从事的“外交”工作就是直奔大上海搞推销。何大福带着她,开始了“金拉线”销售的外交生涯。
  在上海烟厂供应部接待室里,李兰英发挥她“自来熟”的特长,将上海烟厂供应部、技术部和生产部的人员说得笑逐颜开,不仅同意她带的样品下车间试机,而且还出了一个意见:能用,但尚需改进。
  经过一番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