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滑稽的笑话吗?不,因为牧师所说的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而这短短的两句话,一定会给演说者相当多的启示。
有许多艺人在登台之前,都会先刺激一下自己。有的人会蹦跳几下,有的人会握紧拳头在空中挥舞几下,也有的人会拍打一下自己的前额。而某些运动员在上场比赛之前,也会用一些自我刺激的方式,以使自己进入亢奋状态,从而发挥出应有的水准。
同理,演说者在上台前,不妨也到室外走上几圈或者来个深呼吸,当感觉全身的血液流畅、浑身充满活力时,便可稳健地走上讲台了。事实上,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演讲内容有兴趣,你自己就必须首先表现出高昂的兴致,然后才有可能感染别人。
有些人之所以被人认为笨嘴拙舌,就是因为他们只注意谈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可能是别人不感兴趣,甚且反感的话题。如果我们将方法反过来用,也就是说,由你去引导别人谈论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关于他的特长与成就等。如果对方是一位已有孩子的母亲,你不妨跟她谈谈她的孩子,这样的做法,会给她一种亲切的感觉。即使在谈话中,你的意见并不多,但你的谈话仍被认为是十分成功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好口才好命运 第五章(3)
我们在谈话时,如果讲述一些公式化的理论,可能会令人生厌,但只提及一些普通的事情,也不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比如,要使小孩子对你的谈话感到有趣,你就必须说一些具体或拟人化的故事;如果你说些抽象或不切实际的事情,小孩子肯定会在座位上顽皮,怎么也坐不住。
演说家讲述内容丰富的人生故事时,一定要丝丝入扣地加以表达,在演讲之前更应该提出几条恰当的提纲,并在讲述完后,引用实例来详加解释。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讲述他们的奋斗史,因为战斗和竞争,往往是大多数人都感兴趣的内容。而且,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关于在事业上努力奋斗并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永远能打动人心。可见世上最好的故事题材,就是一个人在人生中的真实经历,毕竟,谁不曾有过奋斗和挣扎呢?因此,只要演说家说出的故事是真人真事,必定获得听众的共鸣。
另外,在许多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方法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技巧常被人忽略。即使是一个演说者也常常不易察觉,或者是他们根本没有仔细地加以思索。这种技巧是什么呢?那就是所谓的“如画般的字句”!
一个好的演说家,会将他的话语活灵活现,甚至如同一幕幕影像浮现在听众眼前。而那些不擅此技巧的演说家,只是笨拙地用模糊平淡的语言,迅速地将听众催眠入睡。
英国哲学家史宾塞说,像图画般鲜明的字句,具有一种足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能力。比如,一般的作家,也许会以为叙述某件事是多余的,可莎士比亚是怎样表达他同样的意思的呢?他运用了像画一般不朽的文字,他写道:“把真金再镀一层,把百合再染色,把紫罗兰再洒上香水。”这正如成语所说的,有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比如,林肯习惯使用可视化的词语,当他在白宫被众多繁冗的报告困扰时,他说:“如果我派人替我买一匹马,我并不希望他告诉我那匹马的尾巴上总共有多少根毛。”这是十分生动的字句,你会一转头就忘掉吗?
上述这些成功者,都是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他所要影响的人们,这就如同每位商品生产者都会潜心研究市场一样。因此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希望运用高超的沟通能力影响他人,或者是想发表一次真正打动听众内心的演讲,你要记住,你的要诀就是:探索别人的意见,并且永远牢记在心!
问号中的小聪明
当我们与不熟悉的人交谈时,巧妙地提问不仅能有投石问路的作用,还能使交谈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层层展开,以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
有些人的问话一出口,立即能打开对方的话匣子,甚至双方还会感觉相见恨晚,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而有些人则是问话一出,便让对方无言以对,使场面变得十分尴尬,双方最后只好以互道再见收场。由此可见,发问也是一种说话艺术,它对于拉近双方的关系,起着很重要的催化作用。
有一家饭店正在招聘服务员,有两位年轻人前来临场应征。第一位应征者在招呼顾客时说:“您好,您想吃鸡蛋吗?”顾客摆了摆手,似乎不想回答,对话就此结束。而第二位应征者则问顾客:“您好,请问您想吃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顾客笑着回答:“那就一个鸡蛋吧。”
由此可见,第二位应征者运用的说话策略相当成功,而他所运用的策略便是提问限制性的问题,这类提问有以下几个特点。
好口才好命运 第五章(4)
——在提问中限制对方可能做出的回答,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对方的思路,使其能说出提问者希望的答案。
——这类提问能使对方从中感受到提问者的诚意,并在心中感到融洽、亲切,盛情难却,便不好意思拒绝。即使想拒绝,也会不由自主地改变主意,顺着提问者的意思做出答复。
一般说来,这类限制性的提问只适用于预期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如果情况不明确又无清楚地目的时,便不宜采用,而应改用暗示性的提问。也就是说提问的范围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你的发问必须让对方有自由选择答案的余地。
假如你住在学生宿舍,别人用了你的洗脸盆,用完之后还忘了把水倒掉,于是你很有礼貌地问:“请问您还用洗脸盆吗?”这样的提问比你直接问:“你怎么用完也不把洗脸水倒掉?”、“请你快点把洗脸水倒掉!”等,要具有更好的效果。
暗示性提问的特点在于婉转含蓄,并且不使对方感到难堪,可以避免许多误解和矛盾,有时还会使对方觉得你很有礼貌、很有教养,进而对你产生好感,使双方的来往更加频繁。
慎用“我”字
在人际交往中,“我”是经常使用的词,但“我”字该怎么使用,却是一门大学问。“我”字说得太多或是过分强调,就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己的印象,这会让对方和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进而形成障碍,严重影响双方的往来。因此一个会说话的人,必须掌握“我”字的运用时机。然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运用呢?
——少用“我”字,改用复数或省略主语。比如:
“我对我们公司的员工做了一次调查统计,(我)发现有四成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来自于奖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议)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便让主语十分明确,那么后面几句中的“我”不妨通通省去。如此一来,句子的意思表达丝毫不受影响,却能让语句显得简洁,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还使得“我”字不至于太过突出。
——用平稳和缓的语调,以及自然谦和的表情动作。
具体而言,提及“我”字时,不要读成重音,也不要拖长语音;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洋洋得意,语气也不要过分渲染;要把表达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而不要突出做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听者感觉你高人一等,或者你是在吹嘘自己。
——用“我们”一词代替“我”。
以复数的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的第一人称,可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的情感交流。
不要吝于赞美他人
在日常谈话中,冷漠的面孔和缺乏热情的嘴巴是最令人失望的,所以千万不要吝啬给别人以称赞和感谢!
那么应该怎样称赞他人呢?在说话时,最要紧的就是热诚。几句敷衍的话,立刻让人发觉你的虚伪,因此当称赞别人时,不可只从大处着眼,还要从小处发挥,而那些缺乏热诚的人,是不会注意太多小细节的。
如果你对一位作家说:“好作品!你的文章写得真棒啊!”这样的赞美其实是不够的,听起来像表面上的敷衍。如果你再加上一句:“真是好感动啊!它能够使人更加明白人生的真谛。”那么赞美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同样,“你的衣服很漂亮!”也是不够的,为了博得对方更大的欢心,你必须说出这款衣服的出色之处。比如,进一步称赞布料高级、图案漂亮、式样大方或者是色彩柔美等,这些都能达到称赞对方的目的。
好口才好命运 第五章(5)
聪明而热诚的人,说一句赞美话,一定会用最深情的欣赏情绪表达出来。比如“你的琴弹得太动人了,使我想起了家乡,尤其是黄昏时,微风吹扫落叶的情景。”试想,如果你是弹奏者,听了这样一句话,你将会感动得如何呢?
当然,这样的话也许你觉得不容易说,因为这不但需要想像力,也需要很多的热情。但如果你能这样说,必定给对方留下极深的印象。再者,只要你能够保持充分的诚意,多欣赏别人的一切,那么说出类似这样的赞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最美丽动人的言词,往往是发自内心深处,所以当一个人能充满热情的欣赏眼光时,就算是拙于言词的人,也必定吐出最动人的赞美话语。
由于每个人都喜欢被称赞,加上和别人比较时,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好一些,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出具有比较性质的赞美言语。但是,这种说法要讲究技巧。比如,甲和乙用不同的价钱,却买了同样的游泳衣,乙的价钱比甲的便宜,因此乙感到开心。然而,当你在乙的面前说“甲吃亏了,他付的钱比你多”,还不如说“你买得便宜多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者只表示甲吃亏了,而后者则是对乙的精明表示赞美,使人听了心花怒放。所以,当你要称赞一个人时,你要说“你比某某某做得好”,而不要说“某某某比你做得差”。但如果比较的双方都在场时,你就绝对不能说出类似的话,以免顺了姑情却失了嫂意,落得两边都不讨好。
赞美不仅能用在欣赏人、事、物方面,在表达感谢之情时,也可以使用,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人送你一个花瓶,道谢自然是必需的;但在道谢之外,如果再加上对礼物的称赞,则会让送礼的人更加高兴。
“花瓶的式样很好,要是摆在我的书桌上,真是再适合不过了。”称赞中隐含着对方的选择合适,是对赠礼者的眼光与品味表示肯定。也就是说,称赞赠礼者所送的礼物,比称赞他本人的收藏,要更让他高兴。
“巧极了,这张专辑我很久以前就想买了,想不到你竟然送给我了。”如果礼物刚好是你渴望已久的东西,你就应立刻告诉赠与者,这会让他更加喜悦。
“这台语言学习机再适合我们不过了,以后我们每天都可以随时请教老师了。”如果直接把你将如何运用礼物的想法说出来,也是一个很好的赞美方式。
“我从来没有过如此美丽的手饰!”当你用最高度的赞美回馈给赠礼者时,他一定会感到非常满意与欢喜。
对人感谢和称赞受惠之间,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比如:“你这回帮助我,使我非常感动”,这是表示感谢之意。但如果再加上几句“这次要不是靠你帮忙,我想这件事一定不能有如此完满的结局”,这样表达就更为完美了!
而有些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可能会因最后结果不能十全十美,便埋怨对方不够尽心协助,或者是在接受别人礼物时,说出种种吹毛求疵的批评。这不仅是不懂得说话的艺术,也十分的不近人情,我们绝对不能犯类似错误!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六章(1)
恭维要恰如其分
人际交往中,许多人常常使用恭维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敬语”。的确,适当地恭维能取悦人心,如果你对他人说出恭维的话,并且能恰如其分,对方一定会十分高兴。不过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的话。当然,也有人会义正辞严地说自己不爱他人的恭维,反而喜欢接受批评,但如果你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直言批评,对方即使表面上没有表示,内心却十分不悦,进而对你的好感也会降低。
所以,恭维的语言对人际沟通、维系良好关系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调整心灵的润滑剂,而且,让别人听了舒服之余,还不会让你降低身份。所以如何适当地恭维他人,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韩信在年轻时受过“胯下之辱”,后来,他追随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刘邦没�